高福利高收入的北歐人,為什麼自殺率奇高?-虎嗅網

2020-12-28 虎嗅APP


以高福利著稱的北歐國家一向在各種「最幸福國家」榜單上名列前茅。而國際社會關於北歐的另一個標籤則是抑鬱,更精確的——自殺率高


這兩個標籤,在我看來,都是一種神話。一方面,相比「幸福」這個很難量化的指標,北歐人更樂意用「滿足」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感受。


另一方面,對抑鬱的認知和去汙名化使抑鬱被規範化,成為北歐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北歐的電視劇和日常生活裡,你能看到關於抑鬱的各種冷笑話。


例如:是的我們會抑鬱,但幸好我們有很多湖,可以隨便跳。


又如:是的我們很抑鬱,但瑞典人比我們更抑鬱!


本文將以作者在丹麥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聊聊「幸福」和「抑鬱」間這種有趣的對抗。


Copenhagen, Denmark , Photo:Raoul Croes,Unsplash


Gilleleje, Denmark,Photo:Febiyan,Unsplash


在順應工業革命潮流崛起和因富裕的福利國家聞名於世前,北歐曾是貧瘠之地。氣候和自然地理條件均不適合耕種,小冰期和與周邊國家的連年戰爭更是使其雪上加霜。人們生活清苦,以漁業、採集和小規模的農業為生。


北歐的封建制度並不如西歐般等級森嚴,但統治者剝奪教會,教會剝奪小民,情況並未見得好多少。今天丹麥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開放式三明治,正是脫胎於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工人們的食物。在繁忙的勞動中,他們取出自帶的黑麵包,堆上魚、肉甚至土豆,便是一頓午餐。


如今,當人們驚訝於北歐料理的精緻和健康時,大概不會想到它起源於物質匱乏。二戰後,北歐用幾十年時間變身福利國家,公費醫療,老有所養。


Copenhagen, Denmark,Photo:Katarzyna Dutkowska,Unsplash


到達丹麥後,我第一次發現身邊有這麼多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


當時我男朋友的小叔叔在20出頭時自殺;他的姑姑,一位優秀的鋼琴家,常年為躁鬱症困擾,在招待我們時一邊熱情一邊無法控制地甩出刺耳字眼。他的堂姐因重度抑鬱服藥數年後認定,藥物不可能幫助她,遂開始求助大麻和各種致幻藥物。她甚至取得了丹麥一個電視臺的資金支持,要去秘魯體驗死藤水。


他母親的現任男友,一位工程師,在20年前便已被診斷為重度抑鬱和精神分裂不具勞動能力,此後一直領政府救濟生活。在情況最糟糕的幾年,他每周只有一天能出門見人,其他時間都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痛苦。即使在他們穩定戀愛六年後決定同居時,也購入了一輛房車以便他抑鬱發作不願見人時可以獨處。 


Photo:方形 The Square (2017)


如果說這尚能用家族遺傳和親人自殺的陰影來解釋,那麼之後,我結交了更多朋友,也聽到了更多這樣的故事:


曾有朋友在陽臺上抽著煙跟我說,他少年時代最好的朋友在幾年前毫無徵兆地自殺了。從那之後他一直為死亡的陰影籠罩。


而我的另一個朋友,他20歲的十年只有兩個主題,抑鬱和對抗抑鬱的嗑藥。與那相伴的是不斷從學校和親密關係中失敗退學。在30歲那年,他走進大學開始學習哲學。在他整晚整晚睡不著覺時,只能讀哲學。


Glypoteket, Copenhagen, Denmark,Photo:Charley Litchfield,Unsplash


但這反映的,與其說是抑鬱症的高發,不如說是抑鬱症的高檢出率和對此的重視。


丹麥的抑鬱症診斷率大概為人口的1%~2%,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15~25歲的青少年免費接受心理治療。成年人接受心理治療雖需自費,但如經評估需接受藥物治療亦屬公費醫療。精神類藥物由國家管控,相當嚴格。


丹麥第二電視臺2017年報導,丹麥有25萬人服用抗抑鬱藥物,約為總人口5%,這個數字看起來嚇人,卻和西歐國家平均水平相當,更低於美國。


Copenhagen, Denmark,Photo by Ava Coploff on Unsplash


最重要、最為人所知的原因當然是日照時間短,影響體內維生素D水平。北歐的冬天能從11月延續到次年3月。漫長的黑夜仿佛永遠沒有盡頭。起床時,天是黑的。太陽到10點時懶懶探出頭來。而到下午3點多則又懶洋洋地沉下去。


冬天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寒冷,因為主要城市的最低溫也是零下幾度。但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綿綿陰雨則帶來徹骨的冷意。黑夜和陰沉的天空像魔掌,把人摟進懷裡,令人窒息。在這漫長的寒冬的黑夜裡,和家人或好友一起點上蠟燭,喝咖啡或酒,癱在沙發裡閒聊,便是北歐式幸福「hygge」的最直觀含義。


但維生素D的檢查和補充已成為人們的習慣。在你第一次拜訪家庭醫生時,對方便會建議你檢查維生素D水平。即使數字正常,也會建議你購買維生素D和鎂服用。還有每月口服一次即可達到效果的製劑。此外,人工日光浴在北歐也十分流行。走進日光浴中心,便可親近紫外線。


那麼,有其他因素嗎?


Grundtvig's Church, Copenhagen, Denmark,Photo:Kirill,Unsplash


宗教是一個為人忽視的因素。一方面,丹麥憲法第四條規定,福音路德教為丹麥國教,受政府保護。另一方面,丹麥是世俗國家,政教分離,宗教在公共生活中影響很小。


丹麥和美國的相似之處在於,民眾認同的主要對象是憲法和基本權利。問世於1953年的丹麥憲法是近代憲法先驅之一。丹麥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的國家。


丹麥朋友曾告訴我,丹麥是一個小國,在二戰中無法抵抗便迅速投降了。丹麥沒有好萊塢,沒有蘋果公司,但丹麥有憲法和進步,那是他們最驕傲的東西。


Copenhagen, Denmark,Photo:Josè Maria Sava,Unsplash


但丹麥和美國的不同之處之一是,宗教至今仍是美國社會的重要方面,而丹麥的悖論在於,理論上路德教徒依舊眾多,大部分人出生即受洗禮,註冊為教徒,而去教堂的卻越來越少。


設想一個出身小鎮的青年擁有一個虔誠的新教父親,而他家庭以外所經歷的社會化都以無神論為正確。在丹麥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宗教是必修課,但內容卻是作為文化的宗教。


如果他在課上表達出父親那裡聽到的觀點,很可能被同學嘲笑。等他到了大學,他可能會陷入空前迷茫。大學牧師將會傾聽他,甚至成為力量來源。但如果他向其他人講出這件事,則又可能被貼上脆弱的標籤。


一個遍地教堂的教徒眾多的以信仰自由為驕傲的去宗教化的新教國家,這是丹麥。


København, Denmark,Photo:Kasper Rasmussen,Unsplash


丹麥社會的另一個價值是平等。在免費的公立學校做第一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會讓其他人感到不平等。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時我感到不可思議,卻在求證了無數人後接受了它。丹麥的中國家長會因為讓孩子在家額外學習而被老師批評警告。不無諷刺的卻是,精英階層將孩子從小送進昂貴的私立學校。


丹麥的年輕人大概有三種:一種有明確的目標,人生理想是穩定的工作、家庭和一個在西班牙或其他溫暖地區的度假小屋;一種則在不斷地gap year、旅遊、打工、休學、退學、入學;一種則在酒精和藥物中沉淪。


這三者當然會有交叉。而迷惘也著實普遍。一種尋常的表達是:「生活對我來說太容易了,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因此,北歐式的抑鬱便呈現為一種中國甚至東亞人難以理解的樣貌:既不是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這樣的傷春悲秋,也不是每個人都在百米衝刺時稍有懈怠便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的焦慮和疲憊,也不是與自戀相伴的自艾自憐。而是一種與極大的自由相伴的孤獨和迷惘。


Photo:奧斯陸,8月31日 Oslo, 31. august (2011)


社會提供了一切資源和選擇,卻無法提供一個關於人生意義的答案。性解放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性資源,卻無法提供關於人與人關係的答案。


北歐以社恐聞名。它不只是排隊間隔一米遠,公交車上人們寧願站著也不願坐在他人旁邊,而已成為一種新的正確。尊重距離,尊重別人可能要說不的權利,這樣的意識在去認識一個人之前已牢牢刻在人們心中。


亞洲式的寒暄和美國式的恭維在北歐都可能被當成唐突。可以因為喝了酒向陌生人吐露心事,但真正的聯結往往只限於從童年或青少年時代建立的圈子。雖然離婚率早就超過了一半,而大趨勢是從不走進婚姻。


這種嚴格得有些變態的距離感在曾獲金棕櫚大獎的電影《方形》中得以體現。電影中充滿了「尷尬人難免尷尬事」的情節:


高雅的藝術活動被抽動穢語症候群患者無法抑制的穢語不停打斷,人們既因幹擾而不快,又為尊重而強行忍住。激情一夜後,女方藏起了保險套,男方則軟硬兼施要求她交出保險套。身體的親近如此容易,而心理的隔閡和不信任卻強大無比。




Photo:方形 The Square (2017)


當我和一個丹麥朋友討論這部電影時,他激動地說:「我太能共情這部電影了!因為我們的社會和人際關係就是那樣的!」


哪樣呢?我問。


他說:那種無法形容的距離感。


在一陣討論後我們總結,大概就是「也想要聯結卻因為要表達出對邊界的絕對尊重而自行製造邊界」。


北歐式抑鬱在很多北歐電影中都可窺見:


拉斯·馮提爾的《憂鬱症》可能是在中國最具知名度的一部:她要結婚了,她擁有一個視她如珍寶的英俊未婚夫。但她不能自控地將婚禮搞砸。直到世界末日來臨,她才仿佛幸災樂禍般得到些許寧靜——這下所有人都能體會到日日夜夜折磨她的焦慮了。


《奧斯陸,8月31日》講述了一個剛剛從戒毒康復中心離開的青年。昔日好友的關心和寬容的社會氛圍都不能留住他。他茫然地晃蕩在奧斯陸的夜裡。8月31日的清晨來臨了,空氣清淨,朝霞溫潤,人們跳進泳池歡樂地鬧騰,而他無法感受這一切。最終,他給自己又來了一針。在豆瓣可以看到,不少人對這些電影的評論都無法共情主角,認為他們巨嬰或loser或無病呻吟。


Photo:憂鬱症 Melancholia (2011)


但說到底,北歐式抑鬱並沒有什麼特殊性。存在的虛無和死亡的陰影始終伴隨我們,只是大多數人忙於為生計奔波而忘卻或壓抑了它們。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而忙於生計的人們則是「忘死而生」,直到死亡遽然而至。上帝死了,我們還沒找到一個新的上帝。也許永遠找不到。北歐式抑鬱只是現代普遍困境的一個縮影。


相關焦點

  • 在北歐「上天入地」,真實的高福利北歐生活是怎樣的?
    大家好,我是大米姐,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打算和大家說說北歐。 北歐由五個國家組成,分別是丹麥、挪威、瑞典、芬蘭還有冰島。 人們提起北歐,最先想到的是極光、寒冷還有令人豔羨的高福利。 在國內,離我們最近的北歐「特產」是宜家,時間再往前倒推,是曾經比錘子還硬的諾基亞手機。
  • 韓國藝人的高自殺率
    這兩天,韓國藝人雪莉自殺身亡的消息一直在熱搜榜高居不下,這幾年,一直都有相關的韓國藝人自殺的消息傳來,為什麼這麼多韓國藝人都選擇了自殺呢?在今年三月份,韓國娛樂圈爆出來一個新聞,BIBANG成員李勝利利用夜店進行特殊招待,在顧客中物色年輕貌美的女性,然後用加料的酒水將其灌醉,送入ViP房間供客人享用並拍下視頻。
  • 關於日本人高自殺率的緣由探索
    ,深入探究日本人在1977年以後,為何30-45歲的壯年人自殺率一直攀升不下。一般人是不能使用此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只有有地位或有權勢的人才行。而且這種死法對日本人來說是至高無上的。在我們的教育下,肯定覺得這太殘忍,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觀念不同,不細做討論。如果從文學角度來說,這就像是一次具有浪漫色彩的死亡之行。日本的高自殺率,也和這種對自殺的理解有一定聯繫。
  • 每天70人結束生命,日本的自殺率為什麼這麼高?
    去年在日本,超過25000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每天70個。其中絕大多數是男性。這些數據並沒有使日本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發達國家。這個可疑的頭銜屬於韓國。人們經常把日本「體面自殺」的悠久傳統作為這裡自殺率高的原因。他們指出,日本武士切腹自殺的做法,以及1945年年輕的「神風敢死隊」飛行員,都是為了說明日本人更傾向於自殺的獨特文化原因。
  • 北歐國家的高福利怎麼來的?那要講講維京海盜的故事
    北歐的五個國家,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有著全世界最好的福利,從出生到死亡,政府全都一手包辦,上學不用錢,看病不用錢,失業了,還可以領取高額救濟金。人們生活非常平等,社會上幾乎看不到窮人,簡直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國家,那麼北歐這種高福利國家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所有人都知道方法卻難以複製呢?我們得從歷史文化來好好探討。
  • 韓國演員吳仁惠去世,為何韓星自殺率這麼高?
    據韓國媒體報導,演員吳仁惠在家中自殺,送至醫院後搶救無效去世,吳仁惠的友人已向媒體證實。 吳仁惠自2011年出道至今已有9年時間,她活躍在電視、電影和各種綜藝節目中。目前警方推測吳仁惠是自殺,其他具體細節仍在調查之中。
  • 18歲玉女偶像跳樓的背後,隱藏著日本高自殺率的冰山
    看似為情而死的女星自殺事件其實只是一角,而這些事件背後,隱藏著日本高自殺率的冰山。日本高自殺率的問題由來已久,自有統計以來至1997年,日本自殺人數一直保持在每年2萬人左右。1998年起連續14年突破3萬人,2003年更是達到了歷史最高值34427人。而這只是官方數字,有民間學者推測實際上的自殺人數可能為每年15萬人左右。
  • 「致命」韓娛圈:韓國藝人為什麼自殺率那麼高?
    無視藝人身體健康此外,經紀公司對藝人收入的抽成比例極高,甚至高達八成。在解約之前,韓庚曾對自己的經紀人孫樂說過:韓國自殺率那麼高,你想看到我和他們一樣嗎?在SJ期間,作為最受矚目的中國人,韓庚為韓團打進中國市場、推廣韓流文化打開了局面。但是,在韓庚紅了之後,未免其風頭掩蓋過組合,韓庚又遭遇了鏡頭限制、燈牌限制、造型限制等打壓行為。
  • 日本人氣演員三浦春馬自殺,為何藝人的自殺率越來越高?
    據日媒報導,2020年7月18日,人氣演員三浦春馬被發現死於東京港區家中,被認為是自殺。個人認為,工作引起自殺的可能性較大。縱觀整個娛樂圈,藝人的自殺率還是挺高的。遠一點了說,張國榮。近一點的說,喬任梁,雪梨等等。
  • 自殺率全臺第3高 南投設Line群組防自殺
    華夏經緯網9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南投縣去年的自殺率十萬分之15.4,居全臺第3名,南投縣衛生局各鄉鎮市衛生所,和轄內的村裡長、村裡幹事,組成「珍愛生命守門員」的Line群組,針對有尋短傾向的高危險群,立即通報、訪視,希望能降低自殺率。
  • 高性價比、高含金量的北歐四國藝術留學選校指南
    北歐四國留學優勢 教育體制優越 北歐各國實行以教育為福利的教育政策。所有教學支出都由政府承擔,所有收入則是全部投入科研項目的研發中。這區別於教育為產業的國家的教育制度,從本質上更高的保障了學習環境以及學術能力的國際影響力。 學歷含金量高 無論是公立或是私立院校,北歐學歷98%都被中國教育部承認並認證,並同等轉換學歷。
  • 27歲車仁河去世:2個月3名藝人家中身亡,為何韓娛圈自殺率這麼高?
    讓我們不禁感嘆,韓國娛樂圈的自殺率為何這麼高?韓國娛樂圈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以下是根據網絡整理的一部分名單:2005年,演員李恩珠自殺。2007年,U-Nee自殺。2008年,演員金智厚自殺。2008年,演員崔真實自殺。2009年,演員張紫妍自殺。
  • 高性價比、高含金量的北歐四國藝術設計留學圖鑑
    由於了解所以選擇,因為選擇的人多起來成為熱門,就會可以有更多的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那麼如果你想對北歐四國產生興趣,那麼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北歐其實是政治地理名詞,指的是波羅的海以北地區,挪威、瑞典、丹麥、芬蘭與冰島這5個北歐理事會主權國。 北歐四國通常是指挪威、瑞典、丹麥、芬蘭這4個國家。
  • 只有使演藝人員「工人化」,才能根治明星高片酬、高收入
    明星高片酬一直備受爭議,廣電也不止一次出臺「限薪令」,去年有了最高片酬不超5000萬的要求,讓動輒上億的片酬成為歷史,但具體執行如何有待考究,前天,廣電再次升級「限薪令」,演員片酬不超製作成本40%,主演片酬不超總片酬70%,明確要求「演員片酬合同複印件」要報備,這就對「限薪令」的執行有了保障
  • 明星為什麼離婚率高?
    明星為什麼離婚率高?職業的原因,工作的原因。明星交往的人都是圈子中的人,因為工作的關係,明星與異性接觸的機會都是比較多的,所謂日久生情,人與人之間一旦經常親密接觸,就免不了會產生感情, 大家都知道明星拍戲都是經常扮演一些情侶啊,夫妻啊,互相之間都有一些親密接觸,久而久之,演員之間就產生了感情。 一旦有些人把握不好就會產生婚外戀,所以就會產生離婚現象。
  • 韓國前總統自殺、市長自殺、藝人自殺,韓國的自殺率為何這麼高?
    歡迎收看照理說事之拍案驚奇韓國首爾市長樸元淳,前兩天自殺了,留下一封遺書,說對不起所有的人,雖然到現在為止
  • 為什麼日本的自殺率那麼高?上班族含淚看完!
    說起自殺,一般來說都會覺得自殺需要很大的勇氣。活著的人難以理解自殺的人為何死都不怕,卻不想活著。
  • 體脂率高的人怎麼減肥
    核心提示:體脂率高的人怎麼減肥更有效果?提到體脂率,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所謂體脂率,通常指的是脂肪重量在人體的百分比,其實瘦身並不是只看稱上那個數字,脂肪才是瘦身的關鍵!那麼,體脂率高的人怎麼減肥更有效果呢? 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吧。 體脂率高的人怎麼減肥更有效果?
  • 體脂率高的人如何減肥
    核心提示:提到體脂率高,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是怎麼回事,其實這往往是指外形看起來不是很胖,但是檢測時卻發現皮下脂肪卻已經超出了正常的量,對於體脂率高的人來說,雖然不會對外形產生影響,但是卻會影響到身體健康,那麼,體脂率高的人如何減肥效果好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香港藝人因這病墜樓身亡 自殺率比抑鬱症還高 遺傳高達80%
    瞬間,「躁鬱症」走到了更多人的眼前,朋友圈、微信群開始圍繞該病進行討論。有專家表示,躁鬱症並不罕見,發病原因很複雜,是一種自殺率比抑鬱症還高的病,遺傳率高達80%。自殺率比抑鬱症還高的病近日,在佛山有一學生從學校7樓跳下來,所幸獲救,並被誤診為抑鬱。之後,專家發現,該學生並不是真的想自殺,他只是把跳樓當做一種遊戲。「他對跳樓產生了幻覺,說當時就是想從樓房的邊緣滑下去,還是從屋簷上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