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氏父子慘烈遇襲而死開始,錦繡南歌就進入悲劇的預定軌道,而到大結局沈驪歌飲下毒酒為了新政赴死,似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結局。這個結局表面上看還算說的過去,但並不高級,反倒給人一種簡單粗暴偷懶的感覺,因為這個結局違背了正常觀眾的心理預期。儘管有鬥爭就有犧牲,儘管為了新政需要有人付出生命,但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對世上美好事物的嚮往,我們拋開世界悲劇的一面,不是為了悲劇,而是為了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結局不成功,甚至不合格,為了悲劇而悲劇,太草率太粗暴了。
其實不光沈驪歌不應該被寫死,王子矜也不應該被寫死,或者說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如何讓沈驪歌不死?需要在劇情上進行雙級設置,而不是現在的單級設置。
錦繡南歌某種程度上類似慶餘年,慶餘年在劇情設置上就採取了雙級設置,一方面表現理想和大義,另一方面表現了親情和愛情。這兩種價值是同等地位的,都是支持人活下去的信仰,缺一不可。舉個例子,慶餘年裡面也有一個慘烈的劇情,就是滕子京的慘死。在滕子京心中,追隨範閒跟深愛妻子是同等重要的,他之所以甘願為範閒赴死,是因為滕婦人還有兒子陪伴,試想如果沒有兒子陪伴,他在為範閒而死跟滕夫人之間是很難選擇的。同理,當範閒向滕夫人表明希望照顧他們孤兒寡母的時候,滕夫人堅定的選擇了離開範閒。在滕夫人面前同樣是兩條路,追隨範閒,那麼她兒子未來就是滕子京,拒絕範閒,她可以收穫人生中的唯一的一盞燈——親情,也是她活下去的支柱。
對比慶餘年,錦繡南歌基本上是單級設置,只注重對理想大義的追求,而忽視了對親情的追求。所以,到頭來,從沈氏父子,到沈驪歌到王子矜,都成了簡單的勇士,成了跟反派人物的對子,這種表面殘酷的劇情無法真正讓觀眾獲得共鳴。
所以,錦繡南歌的劇情應該增加親情這個跟理想大義同等重要的價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沈驪歌在理想之外有了另一個寄託,比如有了孩子,也應該讓王子矜有自己的孩子,這樣他們就不會簡單的選擇赴死了,這個孩子或寄託能給他們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氣。
有的時候,活著是需要勇氣的,是需要勇敢的。人選擇自殺,是因為畏懼了害怕了。沈驪歌選擇赴死,是因為害怕見到彭城王無法推行新政的局面;王子矜選擇自殺,是因為害怕面對死去的沈值。所以他們失去了繼續活著的勇氣,這種結局,雖然悲情,但太負面。他們應該勇敢的活下去,所以需要給他們一個理由。
真正理想的結局應該是,為了繼續新政,沈驪歌選擇放棄跟彭城王之間的神仙眷侶關係,帶著自己的孩子和王子矜、王子矜的孩子,被廢除武功的師兄,空城,重新回到江湖,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但鄉間一直流傳著沈驪歌的故事,以及俠女和老頭的美好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