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大部分時候的日常拍攝來說,後期是件體力活,出去拍一天照,可能就得再拿出一天時間來整理照片。而 Lightroom 的優點就在於批量處理的效率以及強大的照片管理功能,每一個用慣了 Lightroom 的使用者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處理照片的流程,也不能說什麼樣的流程就一定是最好的,只要是自己習慣的操作流程就是對於自己來說最好的。
而不管什麼樣的流程,總少不了對照片的處理,今天就來說一說一些對於 Lightroom 初學者來說可能會很有用的功能,熟練使用這些功能可能能夠幫助我們在後期處理中更快,更搞笑的完成後期工作。
1、裁剪輔助線裁剪是我們在後期中調整構圖的重要工具,再使用 Lightroom 裁剪功能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圖片之中添加一些輔助線來幫助我們查看用何種方式進行裁剪更方便,Lightroom 提供了多種輔助線,在使用裁剪功能的時候只需要按下快捷鍵「O」來切換輔助線,然後根據需要選擇一種適合的輔助線就可以了。
2、角度同樣也是裁剪工具的一部分,對於建築攝影或者風景攝影來說,進入後期的第一步一定是角度的校正,在裁剪工具中使用角度尺可以很方便的旋轉照片讓照片達到平衡的角度,或者我們也可以單擊畫面在畫面中進行拖動。
3、快速查看調整前的照片有的時候照片調著調著就連最開始是什麼樣的都忘掉了,利用快速查看調整前照片可以一鍵讓畫面回到最開始的狀態,切換比較可以看出調整後和調整前的對比,讓我們能夠看清楚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調整,只需要按下快快捷鍵「」就可以了。
4、重置特定滑塊想要重置某一個特定滑塊,只需要雙擊需要重置的滑塊就可以了。
5、在修復工具中畫直線如果畫面中出現一些不想要出現在畫面之中的點的時候(比方說不可避免的鏡頭上或者 CMOS 上的灰塵),我們通常會使用修復工具,而如果想要移去一整條內容,像是電線、飛機線、電線桿之類的內容的時候,就需要利用修復工具來畫直線,在使用修復工具的時候只需要按住快捷鍵「Shift」就可以了。
6、創建虛擬副本有的時候對於一張照片,我們有不止一種的處理方法,通常的思路是建立幾個照片的副本來進行處理,但是 Lightroom 並不是直接在照片上進行後期處理的,而是基於照片本身的副本調整,這個時候只需要建立幾個虛擬副本就可以了,不管多少種處理方法,都可以在同一張圖片上展現,而且不會佔用硬碟空間。
一、RAW 與 JPEG 的編修差異
到底用Lightroom調色照片拍攝格式是選用RAW擋還是JPEG呢?今天首先來解答這個問題。
可以看圖,同樣都是加載Canon EOS 6D 所拍攝的RAW檔,但Lightroom因不會讀入相機預設的調控文件,所以影像看起來會較為平淡,可以說是最原始的 RAW 檔,這樣的好處是除了能任意揮灑創意之外,可調整的幅度也是最大的,當然也可以利用 AdobePhotoshop Lightroom 的「相機校正」功能也可讀入相機原本的調控檔。
另外,部分老鐵喜歡拍 JPEG 再丟進 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進行後制,這裡建議改掉這個習慣,拍RAW格式!從深度來看,一張 RAW 文件能記錄14bit 的數據,也就是說從全黑到全白約有16,384 階,色彩組合則為4,398,046,511,104;至於 JPEG 只能記錄8bit 的數據,從全黑到全白只有256階,色彩組合也僅有16,777,216,由此不難看出何者能調整的幅度比較寬廣。說白點就是想出大片就得拍RAW格式!
原圖
以 RAW 調整
以 JPEG 調整
因此若要讓影像能有更大的後制彈性,記得一定要以 RAW 文件拍攝/編修。
二、漸層濾鏡的運用
在色階分布圖下方有幾個工具也是 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相當常重要的功能,其中又以「漸層濾鏡」、「放射狀濾鏡」和「調整筆刷」這三個最常使用。首先來介紹漸層濾鏡,就如同 Adobe Photoshop 的遮色片一樣,漸層濾鏡是一種透過遮色片原理來達成局部編修的功能,也是因為具有「漸層」的效果,所以相當適合用來進行影像的局部過渡調整。
當使用此功能時,可以先在右側的「遮色片」面板中大略調整想要的色溫/色調、曝光度、對比、亮部、陰影、清晰度、飽和度、銳利度 等選項,接著再藉由滑鼠在影像上拖曳出欲調整的漸層範圍即可,若是對效果不甚滿意,還可以重新變更漸層濾鏡的方向和範圍,同時,也能在右側的「遮色片」面板中繼續進行微調整。可以看下下圖,右圖是加了間層濾鏡之後。
三、巧用放射狀濾鏡
放射狀濾鏡是 Lightroom 5 開始才有的新功能,有了它之後,對於某些需要調整一定範圍的影像來說將更具彈性了,尤其用戶還可以根據範圍調整放射狀濾鏡的形狀、大小及方向,看你是要拖曳出正圓或橢圓形皆能隨心所欲,讓你能輕易編修出符合心中所預期的影像。值得注意的是,開啟放射狀濾鏡後,在「遮色片」面板最下方有個「反轉遮色片」,若打勾代表調整放射狀濾鏡以內的範圍,反之則表示調整放射狀濾鏡以外的範圍。
下圖,選用放射狀濾鏡增加暖意。在下方遮色片面板中將色溫滑杆向右調整(暖色調),並增加些許曝光和飽和度。
然後利用滑鼠拖曳出放射狀漸層濾鏡的範圍。之後對比原圖,會發現增加了放射濾鏡的圖更具美感。
四、調整筆刷的運用
調整筆刷可以說是 Adobe Lightroom 的靈魂工具了,它和漸層及放射狀濾鏡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調整筆刷不僅同樣具有可重設大小和遮色片的功之外,更特別的地方是使用者還能用它在影像上視情況隨意塗抹,這對於需要經常編修複雜畫面的人來說,是最具彈性的濾鏡工具了。
如圖,原始影像顯得有些暗沉,就算是大晴天看起來卻略無生氣,所以藉由調整筆刷的分次調整,以還原當下所見情況。
開啟 Lightroom 並加載欲編輯的影像。先在基本面板中進行影像的初步調整。
接由於此張圖要調整的地方共分為四個區域,所以可分別新增四個調整筆刷,並依照各區域情況適度調整遮色片的參數。以此圖為例,A 區加強了天空左半部的藍以及雲朵和山嵐的對比;B、C 區各自加強中景和前景的亮度和色溫;D 區則是強調了海的湛藍。
透過編輯前/後的比較圖,就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五、善用汙點移除工具
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內建有一個相當好用的汙點移除工具,只要選擇它並在畫面中入塵的地方上點一下,就能輕鬆將塵點移除,十分方便。同時在右側的面板中除了「修復」之外,還有「仿製」的功能可選擇,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再進入 Adobe Photoshop 後制的時間。
開啟 Lightroom加載欲編輯的影像後,點選右側的汙點移除,若要詳細看出塵點的分布狀況,記得再點選預覽窗口下方的「顯現汙點」。接著用滑鼠在每個汙點上點一下,過程中可視塵點隨意調整筆刷大小,全部完成後,透過編輯前/後的比較圖,就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六、色調曲線的調整
色調曲線幾乎是所有影像編修軟體都會有的功能,已經習慣調整曲線的人只需要幾個步驟就能將影像編修至八九成,速度上會比透過基本面版的滑杆調整還要快上一些。簡單來說,以曲線坐標的中心點為分界,右上方是調整影像的淺色調/亮部,左下方則是調整影像的深色調/陰影,例如將前者的數值增加或曲線往上拉,或將後者的數值減少或曲線往下拉,就能使影像的色彩和對比更為強烈,反之則為平淡。至於若切換到點曲線模式,則表示可自行增加控制點,在調整上也將更具彈性。
七、HSL/顏色/黑白的功能
在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面版中,有個HS/顏色/黑白功能,就是可讓用戶單獨針對紅/橙/黃/綠/水綠/藍/紫/洋紅這八種顏色自行各別調整,其調整項目包含了色相、飽和度和明度三種,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以本圖為例, 原本照片表現出的是綠意盎然的夏天氣息,但只要稍加動一下手腳,就能讓影像充滿蕭瑟的秋意!原理很簡單,我們只要變更綠色的色相拉至最左邊,然後再增加些許飽和度並降低一點明度即可大功告成了。
開啟 Lightroom 加載欲編輯的影像後,開啟右側的 HSL/顏色/黑白面板。先調整綠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用意是要讓綠葉轉黃,然後再變更紅色的色相和明度,讓列車前方的紅色部份轉成洋紅。
透過編輯前/後的比較圖,就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八、鏡頭校正
鏡頭校正也是 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中經常使用到的功能之一,由於該軟體裡已經內建許多的鏡頭描述檔,只要將「啟動描述檔校正」和「移除色差」打勾,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便會自動套用該顆鏡頭的描述檔,以修正鏡頭的光學缺陷(桶狀/枕狀變形、邊角失光、色差/色散 等),十分方便。另外,若點選下方 Upright 中的「自動」按鈕,軟體則會自動進行透視校正裁切,如例圖中以廣角仰拍所產生的透視變形,就能透過這個功能修正回來。若是圖片拍攝時略為歪斜,也能利用這個功能自動更正水平,算是懶得使用裁切旋轉工具時的另一種快捷方法。
利用鏡頭校正的 Upright 功能,可以輕易地修正影像的透視變形和水平。
左在描述文件標籤下,玩家也可以自行選擇所使用的鏡頭描述檔。右在顏色標籤下,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參數滑杆來修正大光圈所產生的紫邊和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