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採兒回懟朱丹:這是基本禮儀!
最近小康君在看一檔綜藝節目,在節目中應採兒對Jasper的餐桌教育,引起了小康君的關注。
Jasper在餐桌吃飯時往桌子上掉了米粒,然後就接收到了親媽的「白眼」;在親媽「白眼」下,Jasper又往桌子上掉了米粒,這下應採兒直接發聲教育。
(圖片來源:《新生日記》)
應採兒家的餐桌規矩並不只是這一條,光在節目中就有不少條,比如:
筷子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
餐桌前坐端正;
中餐最好用筷子……
(圖片來源:《新生日記》)
看到這估計會有人說「作秀」,「太嚴厲」,其實應採兒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孩子的餐桌禮儀教育。
在以往的一些節目中,應採兒就分享了自家的餐桌規矩:
家人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飯,有什麼吃什麼,不能挑食;
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浪費食物;
不要把菜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有「特權」;
在飯桌上,不能因為自己喜歡,就把菜一口氣夾光……
(圖片來源:網絡)
朱丹聽完應採兒的話,便吐槽應採兒「給Jasper立的規矩特別多」。
(圖片來源:網絡)
對此,應採兒直接回懟:「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你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外面被人家嫌棄嗎?」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這樣的基本禮儀,我們這一代人並不陌生。在小康君小時候,家裡的餐桌禮儀更多,比如小孩子不能先動筷子,不能砸吧嘴,不能扒拉菜……
現在似乎沒有那麼嚴格,畢竟現在的一些孩子能老老實實把飯吃進嘴裡,老母親就能高興好久,哪還在意怎麼吃!
但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餐桌上注意禮儀的人,都能令人心生好感。反之,好感度將大打則扣。
餐桌上看父母的教養
教養與文化、學歷無關,它就藏在家庭教育中,藏在一個個小細節中。一個孩子所體現出來的教養,就是家長的教養!
前幾天小康君參加了一場親戚的婚禮,親朋好友坐在餐桌前,免不了聊聊天,嘮嘮嗑。
當時還未上菜,大人在一邊嘮嗑時,同桌上的3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其中一個5、6歲的男孩在玩轉盤,轉了兩圈不過癮,開始用力飛速的轉,結果轉盤上的水杯直接被轉「飛」了,溫水撒了一桌子……而孩子媽媽只是告訴男孩「慢點轉。」
等到上菜後,旁邊的大姐還在夾菜,小男孩就開始轉盤,大姐一臉尷尬,而孩子媽媽只當沒看見……
等到龍蝦上來,因為放在了距離小男孩較遠的位置,小男孩直接就有點急了,抓著媽媽的手急哄哄的說到,「快點端過來」。
因為孩子的聲音太大,孩子媽媽一時臉上掛不住,直接訓了他一句,「一會就轉過來了!」
本身男孩就在著急龍蝦被人夾走,媽媽還訓斥自己,這下男孩直接惱了,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我不吃了……」
(圖文無關)
小康君作為吃瓜觀眾,從頭看到尾。雖然當時大家都在安慰那位寶媽,「小孩子都這樣,別生氣了」「來,這一盤都給孩子」,表面是在說孩子頑皮,但背後討論更多的恐怕就是父母的教養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同桌的另一個男孩子,雖然才2、3歲大,但吃飯安安靜靜,媽媽跟別人聊天時不會從中打斷;給他夾什麼他吃什麼,還會說「謝謝媽媽」;吃到好吃的,還會告訴媽媽「這個好吃,媽媽也要吃」;自己吃飽了後, 還用紙巾把自己那塊桌子擦了擦……
這是孩子之間的差別,但又何嘗不是父母之間的差別!
家長日常的教育,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氣質,有人禮貌溫和,有人粗俗不堪,而這種差別,在小小的一方餐桌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日子越過越好
可別把餐桌禮儀丟了
我們的飲食從未像現在一樣豐富又有營養,而我們的餐桌禮儀卻越來越不受重視。
飯桌上的規矩看似沒什麼用,但卻可窺視一個人骨子中的教養。
就像前段時間讓人感動的一個短視頻:一個媽媽帶著3歲的兒子去看太爺爺,由於太爺爺年紀大了,吃飯時手會發抖。寶寶看到後,就體貼地餵太爺爺吃飯。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畫面令無數網友感動,一些網友表示:「孩子餵老人的動作,正是大人平時餵老人被孩子學到了。」
家長餐桌前的表現,內化為孩子的溫柔,這一勺一勺的飯,就是我們人人嚮往的溫情。
所以,別不在意餐桌禮儀,那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
在日常餐桌上,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規矩,比如:
❶ 吃飯不亂跑:不僅是教養問題,也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類似的意外層出不窮,家長可長點心吧!
❷ 不要砸吧嘴:在咱們的文化中,砸吧嘴容易影響其他人的食慾,所以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要砸吧嘴。
❸ 不要在菜盤中挑挑揀揀:這種行為,除了自家人能忍受,其他人可是沒一點食慾。
❹ 打噴嚏、咳嗽、擤鼻涕時要轉頭: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大家應該從小就告知孩子,形成潛意識中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