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滷蛋媽
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
吃品見人品,餐桌見三觀。
德雲社近期上過兩次熱搜,都發生在餐桌上。
第一次是關於少班主郭麒麟。
在和華少的一次訪談中,兩個人坐下來喝茶聊天。
斟茶時,郭麒麟沒有掌握好火候,一不小心讓茶水溢了出來。
他立馬表達歉意:「不好意思,這杯我喝。」
他解釋道:「茶要半,酒要滿,這是基本的餐桌禮儀。」
另一次,是徒弟秦霄賢和德雲社的兩位「大佬」郭德綱、于謙吃飯。
飯桌上的秦霄賢非常緊張,忙著給師父們倒了茶水,卻不料出了差錯。
郭德綱瞟了一眼說:「你就這麼壺嘴衝著我?」
秦霄賢一臉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一旁的于謙提了醒:「這規矩得懂,孩子!」
原來,秦霄賢倒完茶水,擺放茶壺的時候直接將茶壺嘴對著郭德綱。
老祖宗的餐桌禮儀有一條:茶壺嘴對著誰,就表示這個人是主人不歡迎的客人。
這段內容迅速引發爭議。
有網友認為郭德綱倚老賣老,欺負年輕人。
也有人認為餐桌見人品,連最基本的餐桌禮儀都做不好,如何傳承更深層次的相聲藝術?
眾所周知,郭德綱家規很嚴,關於吃飯的家規更是不少:
吃飯不能吧唧嘴;
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
家裡有客要讓客人先上桌吃飯;
給客人添飯不能問:「還要飯嗎?」而是問:「給您再添點?」
家裡做了什麼好吃的,師兄們先吃,師兄們吃完了,剩下的郭麒麟才準碰。
飯桌雖是方寸之地,卻最容易暴露人的真實一面,也最能窺見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教育。
有人評論:
「假如現在就可以知道,30年後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是被人尊重還是受人取笑,你會不會重新審視自己給孩子的教育呢?」
前陣子適逢假期,免不了參加各類飯局,我也因此看到了餐桌上的千面人生。
有一次參加一個婚宴,幾個並不太熟絡的人被隨機分到了一桌。
吃到一半,服務員端上了一盤大閘蟹,一桌人你推我讓,最後讓一位老者先動筷子。
這時候,同桌的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也踮起腳躍躍欲試。
沒等他起身,老爺爺已經夾走了一隻大閘蟹,其他人也陸續動筷。
小男孩一時氣急,將筷子摔到桌上,大吼:「為什麼不讓我先吃?」
一桌人面面相覷,尷尬至極。
孩子又哭又鬧,媽媽一邊拽走他一邊哄:「爺爺壞,等會兒媽媽再給你買,全給你吃。」
還有一次,去一個遠方親戚家做客。
吃飯時,他家小孩直接把一道紅燒雞翅端到自己面前,全程盯著那一盤菜猛吃。
我很客氣地提醒:「要不要吃點其他菜,小朋友可不要挑食哦。」
他置若罔聞,依舊埋頭吃。
雞翅吃完,他把碗往前一推,跳下椅子:「不吃了。」
奶奶這時卻在一旁責備起媽媽:「讓你多買點給孩子吃,你不聽。」
說完,奶奶自顧自誇起孫子來:
「我家樂樂前幾天又被老師表揚了,都說這孩子以後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一桌人笑了笑,沒有說出口的話也都咽進了肚子裡。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
「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飯桌上的細節裡,藏著一個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想起一期節目中,有嘉賓稱讚應採兒很會選菜,不多不少剛剛夠吃。
應採兒說自己深惡痛絕鋪張浪費的行為,並且分享了自己家的餐桌教育。
告誡兒子不要浪費食物;
不可以把菜都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
不能讓孩子在飯桌上擁有特權感:家裡不是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
朱丹不以為然,認為應採兒給孩子定了太多的規矩。
這時候應採兒毫不客氣地回懟:「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
很多家長無視餐桌禮儀,對孩子不雅的吃相視若無睹,甚至無底線地縱容。
卻不知道,餐桌並無小事。
真正的家庭教育,就藏在小小的一方餐桌上,藏在平常的一日三餐裡。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你是因為什麼事跟對象分手的?」
高贊回答裡有這樣一條:「因為一頓飯。」
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和男友交往快半年了,雙方都覺得挺合適,就趁著假期帶男友回老家給父母看看。
男友第一次上門,自己父母十分重視,做了一桌好菜。
飯桌上,男友的表現卻讓人大失所望:
一路風捲殘雲,嘴裡塞得滿滿的,還不斷夾菜到碗裡。
其中一道女孩母親的拿手菜,男友直接上手,不僅抓著鴨骨頭吮得滋滋作響,吃完之後還暢快地打了一個長長的飽嗝。
這頓飯之後,女孩便跟男友提出了分手。
她最後是這樣說的:
「從小父母就一直跟我說,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因為你代表的不止你一個人,還代表著你的父母和家庭。
別人會根據你的行為去評價你所受到的教育,我父母現在好好教我,就是不希望我以後被別人指著說沒教養。
我覺得男友的表現讓我很失望。
首先,他夾菜只顧自己,東西在碗裡全部都堆在一起,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其次,缺乏禮儀,吃沒有吃相,後來甚至直接上手了,還肆無忌憚地當著我們的面打嗝。
我真的難以想像他的父母是怎麼教他的,這樣的人,我沒有信心能跟他長久相處,不如好聚好散。」
近幾年流行起一句話:「吃品見人品,餐桌見三觀。」
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兩個人合不合適,一起吃頓飯就知道了。
知名學者馬未都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爸爸跟兒子及其朋友吃飯,吃完後,這位爸爸對兒子說:「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
兒子很疑惑,爸爸解釋道:
「你看他夾菜時,習慣把筷子插到菜裡翻上來,扒拉兩下夾起自個兒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這種人就很自私。」
飯桌上的教養,影響著孩子的婚姻和交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甚至預示著他一生的成就。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說:
「沒有什麼是一頓飯局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中國人的餐桌,吃的是飯,組的是局,看的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聽很多做HR的朋友說,現在很多企業將餐桌作為面試的最後一關,以餐桌上的表現作為考核標準來選拔人才。
可以說是,成也餐桌,敗也餐桌。
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在《曉梅說禮儀》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發現不少很在意舉止修養的人,到了餐桌前卻會鬆懈下來,忽略了這個時刻應該具有的風度和禮儀,洩露出暗藏的毛病和缺陷,讓自己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
用餐時保持良好的儀態修養,是顯現個人品質最有效的時刻。」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好好吃飯。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短視頻。
一個媽媽帶著3歲的兒子去看太爺爺,一家人樂呵呵地在一起吃飯。
太爺爺由於年紀大了,拿筷子時手會發抖。
小男孩見此,停了下來,湊到太爺爺面前,很貼心地一勺勺餵太爺爺吃飯。
一老一少,配合默契,雖然太爺爺吃得慢,但小男孩非常有耐心,互動畫面非常有愛。
視頻一經發布立馬走紅,小男孩被網友封為「最孝順寶寶」。
網友紛紛評論:「這才是最高級的教養。」
一些細心的網友表示:「孩子餵老人的動作有模有樣,這指定是大人平時經常餵老人被孩子學到了。」
民間一直有「桌前教子」的傳統,如今卻慢慢被遺忘。
吃得好,吃得精,父母們一門心思想著如何給孩子飯碗中添加營養,卻對孩子飯桌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飯桌上的規矩和禮儀,看似沒什麼了不起,卻在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飯桌是家庭教育最好的道場。
作者:女兒派。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
*實用指南*
1、開放公告 | 溫州市圖書館開放時間
2、流動書巴 | 汽車圖書館2020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3、開放動態 | 城市書房、百姓書屋開放信息
4、逾期處理 | 三種人性化處理方式介紹
5、書香門遞 | 手機下單,送書上門!
6、免費辦證 | 小程序免費辦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