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營溫州綠眼睛野生動物救助基地——給綠野精靈當大夫

2021-01-18 浙江在線

  午後,山谷靜謐,荒無人煙。穿行在羊腸小道中,我們的導航突然失靈了。正當我們不知何往時,前方的茅草叢中探出一個頭來,朝我們揮手,「在這兒!」

  透過簡易的鐵門,我們難抑心中的驚訝,這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溫州綠眼睛生態保護中心野生動物救助基地。而眼前這位皮膚黝黑、清瘦的男子,竟然就是挽救了許多野生動物、經常走上大學講臺的溫州綠眼睛生態保護中心掌門人方明和。

  19年前,方明和年僅17歲。一顆綠色的種子萌芽了——他和幾位同學發起創立浙江首個民間環保志願者團體,取名「綠眼睛」,寓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19年來,在方明和的帶領下,「綠眼睛」已經救護了上萬隻野生動物,環保行動影響了全國,並拿下多個國家級乃至國際獎項。榮譽的背後,是日復一日的救助和苦行僧般的堅持。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孕育的精靈。又到一年候鳥遷徙季,連日來「綠眼睛」接到的求助電話明顯增加。前不久,我們走進這個神秘的野生動物救助基地,和他們一起出發,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

  出發

  動物救護車始終飛馳在路上

  「快上車,我們要來不及了!」剛見到志願者鄭崇,還沒打招呼,方明和便急切地催促道。

  鴨舌帽、防曬服、黑框眼鏡,25歲的鄭崇看起來一臉朝氣,卻是綠眼睛志願者裡的熟練工。每天,他要開著自己的兩廂小轎車,載著裝動物的大木箱,行駛兩三百裡路。求助熱線不斷,他的動物救護車始終在路上。

  此刻,中午12時,烈日當頭。匆忙上路,只因剛剛接到的一則野生動物求助信息:地址是永嘉縣巽宅鎮邵川村,往返路程近150公裡。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是一隻特別的貓——照片裡,它病懨懨地蜷縮著,與尋常家貓不同的是,它的全身皮毛呈豹紋狀。

  「如果判斷沒錯,這是國家級保護動物豹貓!」鄭崇看了眼照片,言語激動,腳踩油門,加足馬力。他告訴我們,野生動物常年藏匿山林,能夠被人類發現,就意味著它的體力已經極度透支了,「隨時有生命危險。」

  車子穿過城市扎進山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們心裡也不由地緊張起來。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來來!趕緊進屋瞧瞧。」迎接我們的是熱心村民吳伯林。「一早,我在菜市場看到有人販賣貓,心裡就覺得不對勁。」從小在山裡長大,吳伯林就沒見過長相如此特別的貓,他立馬花了500元錢買下,隨即撥通了動物救助電話。

  眼前的豹貓被漁網兜著,全身皮毛淺棕色,布滿棕褐色的斑點,跟小豹子一樣。只是它現在耷拉著腦袋,完全沒有小豹子的兇猛。

  「看樣子,是餓了好幾天。」確認是豹貓後,鄭崇隨即拿出了一次性手套、口罩,讓我們戴上,然後麻利地從後備箱搬出裝載動物的木箱。

  第一次見到野生的豹貓,我們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為避免豹貓掙扎,先把它和漁網一起裝進木箱,再迅速把網拆掉……」在鄭崇的指導下,我們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一系列動作,生怕把它弄傷。

  吳老伯表情凝重地站在旁邊。「你們可得把它照顧好啊。」他雖不善言辭,但眼神熱切。我們忍不住再次詢問,吳老伯才支支吾吾地告訴我們,原來他收入微薄,500元錢對他來說不是小數目,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把豹貓買下了。「只是個小事。」吳老伯鄭重地接過《野生動物救護證書》,看了又看。

  而在鄭崇眼裡,熱心環保並不是一件小事。每次接收完動物,「綠眼睛」都會給熱心群眾頒發《野生動物救護證書》,作為精神上的鼓勵和肯定。

  「這些年打求助熱線的人越來越多了。」鄭崇剛把木箱搬上車,手機又響了。「又有兩條求助信息,分別是夜鷺和白鷺。」鄭崇念叨著,抬眼看我們,靦腆地笑笑,「又要催你們上車啦!」

  導航顯示,兩個地址一個在甌海區,一個在甌江口,前往救助起碼要花兩個小時。鄭崇卻覺得稀鬆平常,「能夠把受傷的野生動物接回家,再遠也要出發。」

  夜鷺體型胖、全身灰色,白鷺細瘦、羽毛雪白,都是腿部受傷飛不起來……以前書本裡才能看到的野生動物,現在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讓我們大開眼界。傍晚時分,鄭崇這輛動物「救護車」上,已經裝滿了當天接回的動物。

  下一步是送去救助基地。在交接點,鄭崇把裝有動物的木箱卸下來,交給另一位志願者。然後,又拿了幾個空木箱放上車。「明天還要繼續接動物呢!」他說。

  救護  照顧這麼久只為放飛那一刻

  接回一隻野生動物只需幾個小時,但救護是長期的。受傷的動物要重返大自然,需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第二天,我們前往綠眼睛野生動物救助基地。基地位於蒼南縣靈溪鎮,三面環山,很偏僻。為了避免幹擾,平時不對外開放。

  方明和特意發來兩個定位。我們從大路開到荒野小路,再駛入一片茅草叢的深處,基地到了。

  沒有顯眼的招牌,破舊的鐵門緊閉,雜草叢生……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基地的簡陋依然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此時,方明和剛救助完一隻動物,滿頭大汗。他帶我們走進基地,隨即關上了門,「你們別亂走,這裡有毒沒毒的都有。」剛進門,他就給我們打了「預防針」。

  說是基地,但放眼望去,只有雜草叢中的幾個移動房和木棚。「這裡能看到的都跟野生動物相關。」方明和邊說著邊收拾起工具來,給我們遞上草帽、一次性口罩、防護衣。「今天你們就算給我當義工啦。」他笑道。

  我們最先來到的,是一個移動房,也是基地裡唯一有空調的房間。方明和稱之為動物的「急救室」。幾個裝著動物的鐵籠子,就算動物的病床了,「咦,這不就是我們救助的豹貓嗎?」眼前的豹貓完全恢復了狀態,能站起來走動並適當進食了。

  「多虧了你們啊!要不然這隻豹貓真危險。」方明和領我們湊近看。他說,昨天送來時,它脫水嚴重,奄奄一息了。他當晚送去給獸醫治療,又是打營養液,又是處理傷口,守了整整一夜,才把它的命救回。方明和說,動物剛送來的時候普遍脫水,要先補充體液,不能馬上餵吃的。「所以我們總是提醒群眾撿到動物不要隨意餵食,免得好心辦壞事。」

  「你們先看我操作。」方明和熟練地把豹貓用支架固定住,拿起針管,往屁股上扎了一針。「消炎用,這就相當於吃藥了。」隨後,他把早就準備好的豬肉、小白鼠拿出來,放進籠子裡,豹貓開始狼吞虎咽起來。

  「接下來我教你們怎麼護理。」方明和打開另一個籠子給我們看,「這是你們救來的鷺鳥,腳被漁網纏住受傷了,所以飛不起來。」說著,他遞了塊毛巾過來,讓我們把鳥兒頭部包裹住,這樣鳥兒就不會因為拼命掙扎而受傷了。果然,我們把毛巾蒙在鷺鳥頭上,它立刻安靜了下來。趁著它不掙扎,方明和打開鳥喙,我們把營養液往它嘴裡送。護理工作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不容易。

  跟人一樣,完成急救後還要一段時間康復,野生動物也需要「住院」。我們來的第二個移動房裡有更多野生動物。「你好,你好,過來——」學舌的是一隻亞馬遜鸚鵡,執法部門送來後便成了這裡的「小管家」;緊緊抱在一起的是兩隻小猴子,看到人全身發抖;豬獾看到我們低吼示威;黃麂聽到異響就跑……

  「野生動物害怕人,遠離人類是對的,不然就危險了。」方明和說,基地從來不清理雜草,儘量不讓人靠近,就是為了模擬野外環境,避免被救助的動物對人產生依賴。走在基地裡,我們仿佛置身荒野,周圍的茅草長到兩米高,樹杈從未修剪和噴灑農藥,「這樣隨手一摘都是動物的食物。」方明和說。

  基地深處有一個大木棚,上頭還有隔離網,這裡是馴飛籠舍。透過縫隙往裡看,一隻大雕正在練習展翅。「再練幾個月就可以放飛了。」

  到訪這天,兩隻鷺鳥剛好已經康復,可以放歸自然。方明和對我們說:「來,你們幫忙放生吧。」我們戴著厚手套,手儘量伸直,避免在放生途中被鷺鳥攻擊。「別看只是鷺鳥,野生動物本來就適應野外生存,一旦恢復體力,異常兇猛。」方明和說。

  按照慣常做法,放飛都是舉著鳥兒往天上「扔」。方明和馬上制止了我們,他說這樣鳥兒容易受驚嚇。在方明和的指導下,我們把撲閃的鷺鳥放在大木箱上,「準備好了嗎?小心,要輕輕鬆開!」我們放開手。「噗嗤——」手間的鷺鳥瞬間掙脫,展翅翱翔,在空中劃出一道絕美的弧線。

  「照顧這麼久,捨不得吧?」我們轉頭看向方明和,才發現他滿臉笑意。「救助就為了等待這一刻,回歸自然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他感慨,「看著它們飛起來,我覺得自己也自由了。」

  觀測

  在城市中為鷺鳥守護一方家園

  「再帶你們去看個美景。」臨近傍晚,方明和突然神秘地說。

  開車一路從野外回到城市,一個多小時後,方明和說,龍港市到了。從當初幾千人的小漁村到數十萬人口的龍港市,30多年來龍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是高樓林立。

  「但有個地方一直沒有變。」方明和帶著我們徒步拐過一條小路,來到龍港市下澇村。前面是一片河網縱橫的溼地,大部分的村民已拆遷搬離。在這裡,我們見識到了此行最震撼的場景:數千隻鷺鳥結伴而棲,時而悄悄細語,時而追逐嬉鬧,時而翩翩起舞,千姿百態。

  「白鷺和夜鷺分別在白天和晚上活動,現在是『交班』的時候。」方明和把望遠鏡遞給我們,只見灰色的夜鷺紛紛離巢覓食,河間沙洲的大樹上則布滿了白點,白鷺歸巢了。

  高樓環繞下,為何眾多鷺鳥在此棲息?「鷺鳥是最親近人類的鳥,棲息繁衍的地方一般都靠近村莊,田間地頭、沼澤湖泊、海邊灘涂等地都有它們的蹤跡。」方明和話鋒一轉,「但鷺鳥也怕人,聚集的前提是人類不破壞它們的棲息地。」

  每年端午前後是鷺鳥產卵季,以前總是有人來偷鳥蛋,整桶整桶地偷走。部分鷺鳥受到驚嚇飛走了,種群不斷縮小。方明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後來溫州林業部門把這裡設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點,「綠眼睛」承擔了這項職能。在繁殖季節,「綠眼睛」的工作人員每個星期會輪流來這裡,觀測種群的變化,觀察是否有異常情況,如果有鳥不明死亡,要向林業部門報告。他們還在岸邊設置了宣傳欄,教育村民要和鷺鳥保持合適的距離。前些年,有村民們在沙洲上養雞養鴨,後來也都撤了出來。

  鷺鳥隨時都在飛,怎麼知道種群有沒有變化呢?方明和指著前面的一棵馬尾松,讓我們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我們數了數,這顆樹上一共有10多個巢穴,20多隻鷺鳥。「如果多個觀測點的巢穴和鷺鳥數量都基本保持平衡,那說明一切正常。」他說。

  夜幕降臨,空中盤旋的鷺鳥漸漸地少了。「你又來啦!」村民李老伯從遠處走來,看到方明和,熱情地打招呼。他說,他習慣來這裡歇歇腳,感受自然。「現在河水清了,垃圾打撈了,鳥兒是越來越多了。」

  但人們也在擔心,周邊的高樓越建越多,會不會哪一天鷺鳥就一去不復返了?據了解,當地已規劃在此打造城市溼地公園,給水鳥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我擔心公園太人工化了,比如建人工草坪、涼亭,破壞掉了原生態。不是花錢就能把鳥引回來的,一旦飛走了,就很難回來了。」方明和說。

  2018年,「綠眼睛」出動救助600餘次,每年救助數量呈15%以上增長。「民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受傷的動物會向我們求助,但僅此遠遠不夠。」方明和抬頭望向天空,意味深長地說,「救助再多,只是個體,最需要我們保護的是棲息地。」

相關焦點

  • 5隻溫州救助的綠海龜啟程赴瓊
    溫州網訊 昨晚,在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執法人員的護送下,5隻通過非法途徑流入我市的綠海龜,經過兩個多月的救助以健康的狀態離開溫州。接下來,它們將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進行養護野化,最終回歸自然。  綠海龜屬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 原標題:[記者調查]野生動物「肇事」村民很煩惱 呼籲:成立民間救助...
    &nbsp&nbsp&nbsp&nbsp然而,新煩惱也隨之產生:野生動物常常到村民地裡覓食,造成農作物被毀,給村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由於經費缺乏,野生動物救助工作也成為當地林業部門面臨的難題。如何緩解野生動物帶來的「煩惱」,成了相關部門應儘快解決的問題。
  • 野生動物「守護者」:十年如一日救助 讓它們活下去
    野生動物「守護者」:十年如一日救助,讓它們「活下去」  溼地、草灘、公益林、鄉村等,今年39歲的朱繼勇,一有時間就去巡邏,查看這些地方有沒有受傷的野生動物。同時,在溼地、林地投食,讓回家、路過的鳥兒有食吃。圖為放飛通過救治痊癒的遊隼。
  • 馬鞍山去年救助野生動物 300餘只
    這隻狐狸只是2017年馬鞍山市森林公安救助的個案。去年,森林公安民警積極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救助,救助放生野生動物300多隻,其中包括綠孔雀、白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6隻。去年共救助野生動物300餘只近日,正值下班時間,家住鑫福家苑的一位市民,打開頂樓露臺的門後嚇了一大跳,只見露臺上站著一隻藍孔雀。哪裡來的孔雀呢,該怎麼處理?市民趕緊給公安部門打電話。
  • 溫州「十大網紅」探營大象城
    溫州「十大網紅」探營大象城 2017/08/14 07:27 來源:溫州商報 瀏覽:4449
  • 看山水雁楠,走紅都綠野,跨界「帶」你玩轉溫州美麗鄉村~
    日前,市農業農村局公布「山水雁楠」「紅都綠野」鄉村振興跨區域精品帶建設成效。和小布一起來玩轉這些「醉美」項目~近年來,溫州通過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帶、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和美麗田園,美麗鄉村在甌越大地上遍地開花。
  • 昝村派出所救助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雀鷹
    渭南青年網(編輯 閔盼龍 通訊員 李娟)5月20日,韓城市公安局昝村派出所接報警稱,在西昝工業園區新豐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院內發現一隻疑似受傷的鷹需要救助。接警後,民警立即趕往現場進行救助。趕到現場後,民警發現該動物形似鷹,疑似受傷,無法飛動,嘴裡發出吱吱吱的聲音,存在安全隱患。民警同公司工作人員一同將該動物妥善放置在紙箱,帶回派出所,並立即通知森林公安局。經隨後趕到的森林公安局民警辨認,確定其為雀鷹,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屬於世界瀕危物種之一。目前,派出所已將雀鷹移交森林公安局進行進一步救治。
  • 豬獾寶寶、折翼鸚鵡……合肥那些被救助的動物怎樣了?
    近日,一隻野生小豬獾在田邊的苗圃地裡被肥西村民發現並送到合肥野生動物園。記者從合肥野生動物園獲悉,今年動物園共接到了 16 起野生動物求助事件。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起,合肥野生動物園就開啟了漫長的動物救護之旅。
  • 斬斷野生動物黑產業利益鏈!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非法收購、運輸、出售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非法狩獵、殺害野生動物等現象依然嚴重,單靠刑事打擊遠遠不夠,必須拓展野生動物保護方式,積極運用公益訴訟加以保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已成為檢察機關一項重點工作。」
  • 東莞成立首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
    關注東莞丨莞事丨莞商近日,由東莞市林業局主辦的「野生動物救助保護」活動暨東莞市首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授牌儀式在香市動物園舉行。該動物園將成為全市野生動物避風港,市民若有收養或救助的野生動物,可及時送達香市動物園進行救助。
  • 青海大柴旦森林警民合力救助保護動物大天鵝
    18日,記者從青海省公安廳森林警察總隊獲悉,近日,青海省大柴旦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救助了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12月17日上午,大柴旦行委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接到五彩鹼業安環部負責人稱:五彩鹼業巡護員在蒸氨廢液排放池巡邏期間,發現有疑似受傷的白色大鵝在蒸氨廢液排放池旁,請予救助。
  • 青海格爾木市放歸三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格爾木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放飛野生動物(央廣網發 馬彩萍 攝)央廣網格爾木12月9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馬彩萍 馬福軍)青海省格爾木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12月7日將救護的兩隻和一隻漁鷗在金魚湖草原內放歸大自然。
  • 男子開水虐貓後,我們探訪了鄭州流浪動物救助基地!發現...
    在鄭州,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麼一群人,為了流浪動物的救助一直努力著。基地的志願者們裡面,有年輕充滿個性的90後,也有上年紀的叔叔阿姨,他們各自都有相對輕鬆、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為了能讓更多的流浪動物得到救助,他們給自己增加了一份這樣艱巨的任務。
  • 視頻|夜間也能打卡野生動物園 來看動物們的夜生活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新民晚報·新民網】上海野生動物園「動物園奇妙夜」將於7月1日正式啟幕。6月28日,新民晚報記者提前探營,走進園內首次黃昏開放的車入區,帶遊客體驗精彩時刻。夜間動物園能見到哪些動物?佔地700畝的車入區,集白犀牛、斑馬、大羚羊、角馬、獵豹、東北虎、非洲獅、棕熊、狼、馬來熊等國內外珍稀動物30餘種,近1000頭。下車後,不妨去「水域探秘」看看,這是目前國內唯一可以在夜間坐船探秘動物家園的項目。隨著黃昏的臨近,遊客可以在天鵝湖邊漫步,聽鴛鴦橋旁上萬羽椋鳥歸巢後的齊聲鳴叫。
  • 泰安 打出涉候鳥等野生動物保護「組合拳」
    經研判發現,犯罪嫌疑人金某在高新區、徂汶景區等禁獵區域採用電擊、電子誘捕裝置粘套等禁用方式非法狩獵野生鳥類,牟取暴利。民警隨後將其抓獲並依法查扣涉案狩獵工具及涉案車輛。在打擊秋冬季涉候鳥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中,泰安市公安局堅持以打開路、打防並舉、綜合施策、精準發力,不斷加大監督管理和宣傳力度,有效維護了轄區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資源安全。
  • 非法狩獵野生動物,抓!
    近期鹽城公安組織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向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發起凌厲攻勢打擊「零容忍」救助也很暖心警民攜手愛心接力幫助受傷動物重返自然3月18日,一頭麋鹿被困在灘涂南側的一處魚塘內,好心群眾發現後立即聯繫市公安邊防支隊東臺河閘邊防派出所民警救護
  • 溫州動物園動物禦寒...
    多日來晝夜溫差較大,溫州動物園內的動物們冬季是怎樣禦寒的呢?且聽老師伯說一說。這正是:虎獅宿舍浴霸裝,暖風陣陣吹大象;猩猩為何蓋麻袋,只因是個「破壞王」。溫州動物園動管所副所長李鵬輝告訴老師伯,他們會按照動物的習性不同,適當增加一些禦寒「神器」,例如浴霸、陶瓷保暖燈、油汀取暖器、工業暖風機等設備,儘量讓園區室內溫度接近各類動物的野生環境溫度。
  • 治庸·戰「疫」│瑞麗警方救助一隻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斑頭鵂鶹
    經鑑定該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頭鵂鶹」(學名:Glaucidium cuculoides,是鴟鴞科、鵂鶹屬的鳥類,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同日下午,森林公安局接到群眾報警稱,撿到一隻受傷的鷹,想請民警前往接收救助。
  • 呼倫貝爾救助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尾蠟嘴雀
    圖為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救助一隻黑尾蠟嘴雀。 希吉日 攝中新網呼倫貝爾3月3日電 (張瑋 特日格勒)3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救助了一隻受傷的鳥,經查,該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尾蠟嘴雀。
  • 省林草局七項措施強化 應急期間陸生野生動物管理
    本報訊 (記者 葉文娟) 記者從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1月25日,省林草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強化應急期間陸生野生動物管理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市、州林業和草原局,森林公安,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認真落實省政府《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和處置工作的通告》和《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加強野生動物市場監管和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以七項措施進一步強化應急期間陸生野生動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