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山水間

2021-02-20 武當逸事

歌名:天人合一山水間

作詞:曲波
作曲:楊青山
編曲:楊一傅
演唱:姚貝娜 師鵬
首唱時間:2012年5月26日
曲風:流行
是否原唱:姚貝娜 師鵬原唱
歌曲語言:國語中文
歌曲時長:05:54


(姚)閱盡春無數,暮心在何處,一杯道茶品人生,看淡世俗沉浮
(師)乾坤容我靜,養生太極湖,閒邀武當楚天舞,驚羲三千鷗鷺
(姚)日月映一湖,陰陽和諧處,有無相生大智慧,水善澤潤萬物
(師)仙人共論道,靈丹煉一爐,自信人生一萬年,吞吐宇宙抱負
(合)天開江山即畫圖
(師)潑墨太極湖
(合)天人合一大文章
(姚)書成太極湖
(合)天時輪迴又一春
(師)春醉太極湖
(合)天生我材必有用,夢圓太極湖

(姚)日月映一湖,陰陽和諧處,有無相生大智慧,水善澤潤萬物
(師)仙人共論道,靈丹煉一爐,自信人生一萬年,吞吐宇宙抱負
(合)天開江山即畫圖
(師)潑墨太極湖,天人合一大文章
(姚)書成太極湖
(合)天時輪迴又一春
(師)春醉太極湖
(合)天生我材必有用,夢圓太極湖
(合)天時輪迴又一春,春醉太極湖,天生我材必有用,夢圓太極湖,夢圓太極湖

《夢圓太極湖》


  「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這就是美麗而又雄奇的武當山,中華腹地中的道教第一名山。

  「有無相生大智慧,天人合一共一爐。」這就是神奇智慧的太極神功,流傳數百年依然煥發無限青春活力的太極功夫。

  也許,在祖國的靈山秀水中,這座美麗的武當山,是我唯一比如意攀登早的山峰了,因為那一年,我剛5歲,卻在我爺爺嚴厲的督促下,一個人爬上了這座雄奇險峻的山,也從此給我留下了一生受用不盡的強生健體之術。這一座山峰,給我的童年留下了太多太多難忘的回憶。

  而在數十年後,喜愛歌唱的如意也曾經來到過這一座山,用自己那深情悠揚的天籟之音祝福著這座山。也給這片擁有著無窮寶藏和無數動人故事的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杯道茶品人生,看淡世俗沉浮。」從此,這一座山,便和如意結下了不解之緣,那古老的道場,那悠揚的鐘聲,那充滿雲霞的靈山秀水,那充滿神奇的動人故事,便與如意的歌聲一起,讓世人久久難忘。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山峰,從漢唐起,這裡就被歷朝歷代所看重。漢高祖五年,設武當縣。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唐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而到了明代,明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璡、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從此,武當山的大名便享譽天下,有「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武當山大興600年的歷史上,那些古代勤勞智慧的工匠們,是怎樣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將一座座雄偉壯麗的建築,用人力一磚一瓦地建設在那險峻的山峰之巔。那寬廣的太和宮,那精美的古銅殿,那充滿力度與美感的紫金城,那位於天柱峰之上的金殿,都訴說了當時的人們,建設武當山花費了多麼巨大的人力物力。這也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道教建築,從這歷史遺留下的一磚一瓦間,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工匠們的智慧的結晶。

  這也是一座充滿無數傳奇故事的山峰。從元末明初起,武當武術便成為中華文化中燦爛的明珠。

       這裡,有武當祖師張三丰的各種傳說;

      這裡,有變化莫測的武當派的各種劍術與拳法;

       這裡,還是位於中華腹地的一座豐富的道教醫藥的寶藏;

       這裡,也有著未來規劃中的廣闊無比的太極湖。

   「天人合一大文章,自信人生一萬年」「天開江山即畫圖,天時輪迴又一春」

      在如意的歌聲裡,古老的武當山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在近在腳下的丹江口水庫的滋潤下,靈山、秀水、神話、傳說、古老的道教傳統與現代的養生之地,如同一幅精彩的水墨畫般和諧而又完美地統一起來。人們可以期待,在最終夢圓太極湖之時,也就是武當山大放異彩之時。

    「天生我才必有用,夢圓太極湖」相信這不僅是如意所留下的如同天籟般的祝福,也將會是觸手可及的美好願景。天人合一山水間,我們不禁陶醉在這如詩如畫般的靈山秀水間。

往期回顧:世界遺產在中國 ● 武當山宮闕廟宇古建築

               道教 ● 基本信仰

               武當山發現清代七星龍泉劍--鏨花刻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

               孝忠誠信—道教倫理道德思想的現代價值

               直播《壹起去旅行》尋訪道教聖地 --隱逸武當(二)

相關焦點

  • 逍遙山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文/竇修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翠苑·民族美術》執行主編)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畫對自然的觀照,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方式,上升到哲學美學的範疇謂「道法自然」,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他的山水四時並運,已經超越了時間的界限,以豐富的筆墨線條的語言形態,創造了具有如詩般永恆意境的繪畫圖式,而不專注於對客觀自然景象的形象再現。其理與道法自然相契合,打開了逍遙之門。
  • 天人合一 AND 天人相分:中西方家具的本質差異
    這種家具文化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家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自然觀。 他們的宇宙觀核心是天人對等,認為自然與人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人對自然的徵服和改造是文化發展、文明演進的動力。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為宇宙觀核心,認為天命不可抗拒,相信天人感應,天人相類,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人者,天地之心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
  • 涓涓雋語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天人合一,並淺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
    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 天人合一春風萬載天未老,秋雨幾度人白頭。涓涓雋語在這裡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淺顯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儒釋道經典中都有論述。最早是由道家莊子提出的,所以天人合一應屬於道家思想。
  • 天人合一之路,就在腳下
    【就在腳下的天人合一之路】文/朱東(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原易》作者)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轉載請標註作者署名及出處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中,因此這個「道」,即為溝通天人,使人生於自然,活於自然,而擺脫世俗之困擾的途徑。所以,這條道就是溝通天與人,促成天人合一的那條道。只不過,這條道聯通的是客觀的天,與本然的性。這就是說,只要我們沿著自己的本然之性去思考,去行動,那麼就會與天合一,或者更準確的說,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這既是對人性的禮讚,同時又是對人性之偉大的信仰。
  • 傳統易學的天人合一論
    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中指出,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研究人的生命現象不能從自然界剝離出去,只能在天人一體的整體關係中去把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宇宙亦是一個大人身。這是觀察人體生命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
  • 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抱元守一,天人合一!
    身心合一了,才能健康。身在這裡,心在那裡,手上做著這件事,心中想著那件事,生理上在執行這個任務,心理上在思考另外一個任務,潛意識和意識是分開的,如此三心二意,不但什麼事都做不好,更是對健康大大不利。 一心二用,一心多用,同一時間想好幾件事,做好幾件事,看起來效率很高,可以節約不少時間,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但是,這樣做出來的事,沒有力度。
  •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鴻鈞老祖文化暨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高峰論壇成功舉辦2017年3月29日中國國際西瓦超意識學院院長薛葵陽女士應邀出席在中國國學院舉辦的
  • 天人合一自然道,陰陽平衡花聚頂.龍鳳一體天柱蓮,正氣灌入蒼宇間.天人一體真元靈,無窮能量幻羽屛.時空到點時空點,時空之門密閉封
    點上心燈,認清自己,接回自己,讓己合一,圓滿完成。天體合一,讓己完成穹宇。生出尤新自己。開花結果,人間鋪路。人間圍著錢轉,人圍著靈轉。自己圍著自己轉。轉轉方向都明。天人合一自然道,陰陽平衡花聚頂。龍鳳一體天柱蓮,正氣灌入蒼宇間。天人一體真元靈,無窮能量幻羽屛。時空到點時空點,時空之門密閉封,金鎖金梭008,葫蘆開啟時空門。真假悟空心境轉,石頭開花草木兵。打開時空之門,葫蘆現真身。
  • 天人合一——天問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說,西方文化的「神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合一」,與「天人合一」思想亦大同小異。大致認為,觀天象可測大人物的生死或世事的吉兇變遷。
  • 四合院與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中國古建築中提現出的文化,陰陽.五行.八卦是古人對天地人的認識,並在衣食住行中追求符合天象運行的變化規律與大地的變化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結果。
  • 看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畫家是怎麼表現的
    這幅《雲水天地生》將"山水環抱,藏風聚氣"的地理元素有機地融入,左右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茂密繁華,代表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山有靠山的寓意,是權威、力量的象徵。作品中將山的形狀化為龍的形象,一陰一陽、生生不息。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也」,郭璞也云:「獨陽不長,獨陰不成,陰陽合德,而生成之功備」這些古老的精髓,在曹廣伍先生的山水畫中都能尋找得到。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文史精華】中國神傳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所以說,「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天人相應」,是中國神傳文化的精髓,貫穿在古代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之中。伏羲用太極圖來表現宇宙本源,用先天八卦來顯示萬物的屬性。漢後重於研究山水風物聲色與生命生存發展變化的關係,到唐宋已達深處。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生命學的主要觀點,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主要觀點。中國古人認為,人生活的時空會對人體自身都有各種各樣的影響,九宮、八卦、陰陽、五行等在人體上都有相應的地方(圖1-5),因此,中醫診斷是一個全方位的信息整合分析過程,要一診天文,二診環境,三診氣候,四診生活,五診身體。
  • 怎樣理解《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擴展資料什麼是天人合一?關於自然界與人的關係,即天人關係。早在《山海經》和《夏小正》中,就有關於天象、氣象、物候與人類行為之間關係的論述。在《呂氏春秋》中還提出了同類相應和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類同相召,氣同相合,聲比則應」。同時,認為人與天地本身就是對應相同的,「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也。」意指在一個人的身體上體現了天地萬物的結構和規律,人與天地同理,因而修身和治國就必須取法於天地,遵循自然規律。
  • 千年俠眾道手遊:創造區驚現天人合一境界,玩家被驚呆了!
    微信掃碼關注資料|資訊|手遊|回憶錄創造區突顯天人境界,直接跨越神話境、無上武念境,撲朔迷離的事件背後有著怎麼樣的秘密。
  • 天人合一的風水觀
    天人合一風水觀向文王、周公、孔子之《易》回歸中國傳統所有堪輿類著作,無不打出《周易》的旗號。以《易》的理論,來闡述自己的堪輿體系。
  • 遼寧文化共享頻道:【話說名家】《張志俊:天人合一話太極》
    遼寧文化共享頻道,即將在3月23日13:35和17:36播出《天人合一話太極》,請喜歡太極拳的朋友屆時觀看。
  • 正音園點滴體會:天人合一,必先看天。孔子天何言哉,屈原天問
    正音園正音園以夫子為木鐸,天人合一,保教活潑潑紅撲撲之君子淑女。既然天人合一,首先要了解天,才有可能做到天人合一。看天泰勒吳習作驟起狂風驚雨下,慌忙離榻急收衣。既然沒辦法了解天,又怎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便做不到天人合一,也要努力去看天。天意從來不我知人類需要天地自然,天地自然不一定需要人類。我們人類要想在天地自然當中好好活著,快樂生活學習工作,不管多困難,一定要敬畏天,努力看天,了解天。誰知今年春節這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