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故事」《月光曲的故事》

2020-12-24 文字的棲居

1801年,貝多芬31歲,愛上了16歲的朱麗葉坦·桂察蒂。貝多芬心中難以排解自己的苦惱,唯有以音樂抒情。並為她寫了《月光曲》送給她,以表示對她的愛慕。她是一位伯爵的女兒,貝多芬對她一見鍾情。貝多芬有過幾段感情,不過都像這段感情一樣因為某種地位等等的原因終結了。剛開始月光曲其實不叫月光曲,它的原名叫《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聽到了這首曲子,並以「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評價它。這引起了一位出版商的興趣,他委託一位作家以「月光曲」為題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就是在語文書上讀到的那篇。《月光曲》因此而得名。

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因為耳疾的毛病,因此他不可能遠遠的聽到盲女彈他的曲子,那只不過是一個作家杜纂出來的浪漫情節,都是無中生有的事。窮苦人家過著貧窮的生活,又怎麼買得起一架鋼琴,即便是舊的。作家的想像還是比較豐富的,能寫出那麼浪漫的故事。確實,這篇課文和這首曲子真的很搭。

貝多芬也是屬於浪漫主義音樂家,我在一本書中仔細讀過他的故事,那是一本叢書。也在寂靜的夜裡聽他的曲子,就是那首《月光奏鳴曲》,一遍一遍不知聽了多少遍,可總也聽不厭煩。《月光奏鳴曲》的聲音很小,下載過好多個版本,聲音都小,而且它不適合在嘈雜的環境聽。最好靜靜地,最好在晚上,至於在有月光的晚上,還是下小雨的晚上,只要不吵就好,寂靜無聲的。

就像《悲愴奏鳴曲》一樣,也有一種恬淡的感覺。舒緩的音符隨心緒傾洩出來,還真有種在月光下的感覺呢!它充滿憂鬱,綻開悲傷,像在一個無風的夜晚,一個人心緒的起伏,如大海上波光粼粼的月光。當——噹噹當似乎又在腦海響起。

今晚就會是一個寂靜的有月光的夜晚,我會重新找到那藏著月光與大海的曲子。打開它,就像打開那一段消失的學生時代,就像把過去的心情重溫。當它響起的時候,一切的煩惱都會被它隔離開來,像隔著一堵牆。像在一個孤獨的房間裡,沒有人陪你,把自己沉浸在那段過去時光的月光裡,那種心緒中——月光如水的夜裡,心海裡微波蕩漾。

聽一聽《月光曲》你就會知道簡單的快樂,你就會知道內心平靜的快樂,你就會遠離塵囂,到一個人間仙境,你就不會放逐自我,在塵世繁華裡沉迷。平平淡淡才是真,多聽一聽古典音樂,對身體是有益的,可以提升個人的素養,讓心緒平靜下來。

《月光曲》是浪漫的,憂鬱的,它似乎在講述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在鋼琴的獨奏中你也許會找到一種方式,一種生活。在這個繁華的世界裡,變得簡單、純潔而浪漫,讓那些雜蕪通通拋去,讓它們沉入那月光下的大海。你遠離喧囂的塵世,獨自靜靜地徜徉在音樂裡。我也曾經做過一些美夢,有過一段安寧的時光,那些都不過消失了,煙消雲散了。只不過那首《月光曲》還在腦海裡時不時地靜靜響起,它代表著一段回憶,一個過去,一段安寧的歲月。它靜靜地盤旋在一個象牙塔的世界,久久不曾離去。它宣告著學生時代的結束,宣告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結束。

現在就想好好聽一聽這首曲子,聽一聽它的過去,聽一聽它月光下的大海,聽一聽盲姑娘的陶醉。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月光曲》故事: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 音樂故事:貝多芬用月光說愛
    隔年3月,貝多芬親自監督這個作品在維也納出版,他還賦予它一個特別的小標題,叫做「quasi una Fantasia」(如夢似幻);另外也大方地在作品封面上印製Gihlietta Guicciardi的名字。他在訴說自己單純真摯的愛,強烈激昂的意志和奉獻,無形中也透露壓抑和悽涼之情。這段戀曲最後因為雙方身份懸殊,畫下了休止符。
  •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一次,讓他的傳人彈給你聽!
    你聽過貝多芬的「月光」嗎?「月光」是貝多芬知名度最高的鋼琴曲,全名是《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作品27之二》,因為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把第一樂章的聆聽感受形容為「如瑞士的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而被命名為「月光」。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1] 曲式分析編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這女孩似乎聽見了有人進來,便警覺地轉頭,貝多芬看到女孩的神情,忽地驚訝,因為她雙目失了。皮鞋匠,從穿著上來看這個進來的人不像是壞人,(咳,他家也沒啥可偷的可搶的)便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乎?」貝多芬說:「不,我是給這位女孩彈琴的。」 女孩聽到這話,吃驚地連忙起身,把琴凳讓給貝多芬。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幾個值得一聽經典版本
    貝多芬經典名曲《月光奏鳴曲》相傳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旅行演出,來到了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 1.理察·克萊德曼 鋼琴演奏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作於1802年。這是題獻給他當時戀人的(時年貝多芬31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傳說&音樂欣賞
    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1770-1827)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
  • 無聲電影|貝多芬《月光奏鳴曲》Flute Cover
    Moonlight Sonata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 No. 2),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來自德國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撰寫的一篇評論,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之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 巨匠名曲|貝多芬的《月光曲》
    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又叫「月光奏鳴曲」或「月光曲」 貝多芬在這個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創作,甚至企圖重新評價當時奏鳴曲的主要的創作原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是在描繪「月光」嗎?
    導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是貝多芬1801年為他的戀愛對象所作,這首奏鳴曲不僅優美動聽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較
    威廉·肯普夫演奏《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
  • 貝多芬《月光》賞析
    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 不一樣的月光丨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
    對於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儘管這個傳說很美,但是它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 【音樂百科】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與比較
    在西方音樂中,寫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兩者都簡稱「月光」。音樂界認為,前者是以訛傳訛,而後者才是真正為月色而寫的。對於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儘管這個傳說很美,但是它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 藝術家的故事:貝多芬,交響樂之王
    07年貝多芬在維也納公爵家中做客,一天工作又來了一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到維也納的法國軍官,請客人們聽音樂就請唄,就幾個分來彈鋼琴,但沒有消費的分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的趕進了客廳一看就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時就拒絕了工具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的板起面孔下了也做的命令。貝多芬為公爵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了極點,他不?
  • 貝多芬的三段故事
    貝多芬身殘志堅的故事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月光」奏鳴曲的情感表達及演奏技巧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貝多芬的戀曲—《月光奏鳴曲》完全版賞析
    一、月光奏鳴曲的創作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描寫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