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貝多芬31歲,愛上了16歲的朱麗葉坦·桂察蒂。貝多芬心中難以排解自己的苦惱,唯有以音樂抒情。並為她寫了《月光曲》送給她,以表示對她的愛慕。她是一位伯爵的女兒,貝多芬對她一見鍾情。貝多芬有過幾段感情,不過都像這段感情一樣因為某種地位等等的原因終結了。剛開始月光曲其實不叫月光曲,它的原名叫《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聽到了這首曲子,並以「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評價它。這引起了一位出版商的興趣,他委託一位作家以「月光曲」為題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就是在語文書上讀到的那篇。《月光曲》因此而得名。
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因為耳疾的毛病,因此他不可能遠遠的聽到盲女彈他的曲子,那只不過是一個作家杜纂出來的浪漫情節,都是無中生有的事。窮苦人家過著貧窮的生活,又怎麼買得起一架鋼琴,即便是舊的。作家的想像還是比較豐富的,能寫出那麼浪漫的故事。確實,這篇課文和這首曲子真的很搭。
貝多芬也是屬於浪漫主義音樂家,我在一本書中仔細讀過他的故事,那是一本叢書。也在寂靜的夜裡聽他的曲子,就是那首《月光奏鳴曲》,一遍一遍不知聽了多少遍,可總也聽不厭煩。《月光奏鳴曲》的聲音很小,下載過好多個版本,聲音都小,而且它不適合在嘈雜的環境聽。最好靜靜地,最好在晚上,至於在有月光的晚上,還是下小雨的晚上,只要不吵就好,寂靜無聲的。
就像《悲愴奏鳴曲》一樣,也有一種恬淡的感覺。舒緩的音符隨心緒傾洩出來,還真有種在月光下的感覺呢!它充滿憂鬱,綻開悲傷,像在一個無風的夜晚,一個人心緒的起伏,如大海上波光粼粼的月光。當——噹噹當似乎又在腦海響起。
今晚就會是一個寂靜的有月光的夜晚,我會重新找到那藏著月光與大海的曲子。打開它,就像打開那一段消失的學生時代,就像把過去的心情重溫。當它響起的時候,一切的煩惱都會被它隔離開來,像隔著一堵牆。像在一個孤獨的房間裡,沒有人陪你,把自己沉浸在那段過去時光的月光裡,那種心緒中——月光如水的夜裡,心海裡微波蕩漾。
聽一聽《月光曲》你就會知道簡單的快樂,你就會知道內心平靜的快樂,你就會遠離塵囂,到一個人間仙境,你就不會放逐自我,在塵世繁華裡沉迷。平平淡淡才是真,多聽一聽古典音樂,對身體是有益的,可以提升個人的素養,讓心緒平靜下來。
《月光曲》是浪漫的,憂鬱的,它似乎在講述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在鋼琴的獨奏中你也許會找到一種方式,一種生活。在這個繁華的世界裡,變得簡單、純潔而浪漫,讓那些雜蕪通通拋去,讓它們沉入那月光下的大海。你遠離喧囂的塵世,獨自靜靜地徜徉在音樂裡。我也曾經做過一些美夢,有過一段安寧的時光,那些都不過消失了,煙消雲散了。只不過那首《月光曲》還在腦海裡時不時地靜靜響起,它代表著一段回憶,一個過去,一段安寧的歲月。它靜靜地盤旋在一個象牙塔的世界,久久不曾離去。它宣告著學生時代的結束,宣告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結束。
現在就想好好聽一聽這首曲子,聽一聽它的過去,聽一聽它月光下的大海,聽一聽盲姑娘的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