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詩婷
今年國慶,電影院裡的「姐妹篇」特別多,《姜子牙》追隨《哪吒》,《我和我的家鄉》又接棒了《我和我的祖國》。
聊電影這個具體問題之前,還是想先思考一個立場問題:所謂命題作文,所謂獻禮片、主旋律片,到底可不可以評論?值不值得評論?評論的立足點和尺度是什麼?
先說命題作文。對於導演和編劇來說,除了絕對理想化的自我表達型作品,拿到手裡的很多項目都是命題或半命題作文,只是看出題的人是誰。多數時候,出題的是看市場風向的資方、製片人,行業裡有話語權、能決定電影命運的人。有時是某個特定的主題,起頭的導演攛掇一幫兄弟朋友,一起玩一把,搞點情懷,賺點錢。比如,大名鼎鼎的《巴黎,我愛你》《紐約,我愛你》。
還有那種既是命題作文、也是獻禮片的,比如,慶祝坎城六十周年的短篇合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35位導演,每人三分鐘,湊成了一部長電影。這樣的電影能評,也能打分,樂趣在於比較不同導演同題創作下的表現,同時,拿這些同題創作,縱向比較導演的個人表達。只是,出題人不同,電影創作所受的約束程度不同,受限程度不同,一定會影響電影的創作思路和最終呈現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劇照
獻禮片、主旋律片也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好萊塢有太多主旋律電影,好些還在豆瓣電影TOP100裡。像《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傳》這種,都是拍得極好的主旋律。打著娛樂旗號,實則想搞宣傳教育的電影就更多了,貌似基督教宣傳片的《賓虛》《血戰鋼鋸嶺》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多個版本的《賓虛》還是能比較個誰好誰壞。所以,不管真正的意義和目的如何,電影本體還是可以被討論的。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評價《我和我的家鄉》前,我得先減掉一顆星,原因自然和命題作文的限定有關。這個以歌頌、弘揚為基調的限定讓其中的五個故事有天然的戲劇缺陷。電影裡沒有真正的反派人物,沒有真正的壞人,沒有真正的對立也就難以觸及真正的社會現實和最真實的人性。
再加上是喜劇,沒有真正的反派、丑角兒,諷刺、黑色幽默的支點就不穩固了,電影該有的戲劇性一定是打折扣或者有點架空感的。這是遊戲規則的限制,和導演能力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又和導演關係不大。
扯完了這些,終於可以說說電影本身了。從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七位導演五部短片的配置來看,《我和我的家鄉》與《我和我的祖國》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打定主意要走喜劇路線了,選定的幾位導演風格不同,但湊在一起,基本可以代表國產喜劇的最高水平。
寧浩和徐崢參與過《我和我的祖國》,在去年這部獻禮片裡,我個人認為,徐崢的《奪冠》和寧浩的《北京你好》是其中最出色的兩個短片。
徐崢的《奪冠》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重現了上海弄堂裡集體觀看女排比賽的年代記憶,孩子的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交匯,整部片子流暢極了,要表達主旋律的部分也處理得相當自然。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寧浩的《北京你好》成功塑造了葛優飾演的張北京這個人物。在一部獻禮片裡,能寫出張北京這樣的人物實在是不容易。這人有缺點,不是個世俗眼光中的好父親,前妻和兒子都覺得這人不靠譜。這麼個很多影視劇裡都呈現過的北京的哥,被寧浩和葛優塑造得有點狡猾,小機靈一堆,很接地氣,但骨子裡又是個樂於助人的心軟好人。這人有缺點有優點,混在整部電影眾多高大上的人物裡,就顯得特別真實、可愛。《北京你好》招人喜歡,完全是因為張北京。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在《我和我的家鄉》裡,張北京又上場了。《北京好人》延續了《北京你好》的人物IP。張北京不開出租了,成了個一心想攢錢買車,成為專車司機的高血壓大爺。農村的窮親戚帶著甲狀腺瘤找上門,想借錢治病。張北京還是那個自私的,有點狡猾的張北京,他不想借錢。但他還善良、機靈啊,想到了讓親戚用自己社保卡看病的法子,實施過程中製造了一堆笑料。
在我看來,《北京好人》不如《北京你好》。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北京你好》裡喜劇橋段和情節設置更適合葛優,它更黑色幽默,喜劇部分的設計更依託於人物。而《北京好人》使用了比《北京你好》更誇張的喜劇表達方式,有更戲劇化的情節,需要更大開大合的表演,這和葛優就有點不匹配了。
比如,在電影中後段醫院裡上演的那幾齣鬧劇,和大眾眼中的蔫兒壞、蔫兒有意思的葛優以往的熒幕形象差別很大,也和《北京你好》裡的張北京不太一樣。要是換成沈騰來演,喜劇部分保不準會更幽默、更自然一點。
徐崢的《最後一課》是這次五部短片裡,我第二喜歡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導演,而在於男主角範偉。去年的《奪冠》是《我和我的祖國》所有短片裡最好笑的,但今年的《最後一課》可能是所有五部短片裡最不搞笑,或者說,最不把喜劇和逗笑觀眾當成目的的。從這一點來說,《最後一課》在整個序列裡還是挺特別的。
男主角範偉一出場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一個旅居瑞士的老教授,電影一開場就虛弱地躺在地板上,鏡頭一轉,他又穿好西裝戴好眼鏡,體面地去學校上課了。這兩場戲,範偉用自己準確的表演迅速將這個人物的性格和狀態展現在觀眾面前,後面他得病,在腦海裡拼湊在千島湖支教「最後一課」的故事鋪陳其實有點牽強,但範偉靠自己的表演硬是給託住了。
這是個以九十年代的支教教師視角看鄉村發展變化的故事,也是個講師生情、山水情的故事。很多時候,短片的精妙不在於故事的完整和精彩,而是結構和創意。去年的《奪冠》,徐崢找到了孩子這個切入點,用一根永遠調不好的電視天線,將孩子的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巧妙地連結在一起。《最後一課》利用了老教授恍惚的精神狀態,用復原「最後一課」的方式,連結過去和現在,呈現了千島湖地區的變化。在五部作品裡,《最後一課》也是尤其在結構上下了功夫的。
當然,其中的Bug很多,比如,除了範偉之外,其他人要承擔一部分喜劇任務,表演誇張,但有些過於誇張了,和範偉捏合在一起有點沒那麼嚴絲合縫。那段村民湊在一起,復原並重演90年代上課情形的戲,徐崢用了很多長鏡頭,極力呈現熱鬧的、舞臺化的效果,可能由於短片篇幅限制,電影氛圍從幽默、搞笑到抒情、煽情,過渡得有點沒那麼自然,觀影情緒轉起來有點跟不上,這可能是影響《最後一課》觀影體驗的一個原因。但不得不說,電影結尾,範偉看學生的那個眼神還是能帶你一秒入戲。這真是演員的個人魅力了。
其實有點意外,所有短片裡,故事最完整、合理,喜劇部分做得最不尷尬,主旋律融入最自然的竟然是開心麻花出品的《神筆馬亮》。
導演閆非、彭大魔都是東北人,電影故事背景也設置在東北一個農村,演員用的是沈騰和馬麗這對老搭檔。望夫成龍的妻子秋霞以為自己的畫家老公馬亮終於進了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卻不知道對方瞞著她去農村當書記了。在這個設定下,電影搞出了一堆笑料。馬亮夥同村民如何假裝在俄羅斯,瞞住懷孕的妻子,被蒙在鼓裡的秋霞如何在家裡展覽老公那些作品,遊客妻子意外駕臨村子,馬亮如何躲過這一劫……
故事和結構上的喜劇橋段有,開心麻花擅長的段子、臺詞上的笑料也有,《神筆馬亮》在笑點上是完成了KPI的。有意外驚喜的是,在笑料之外,夫妻以特別的方式在麥田裡合影的情節相當溫暖,需要上綱上線點扶貧主題時,馬麗正喊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官宣口號,沈騰一句「這裡是觀景臺,不是主席臺」,就把嚴肅、尷尬的氛圍破掉了,既完成了宣傳任務,又多了個笑點,保住了自己電影的收尾。在結尾點題和保住電影氣息這點上,《神筆馬亮》做得最用心。不像《天上掉下個UFO》和《回鄉之路》,在這方面基本屬於自我放棄了。
沒錯,《天上掉下個UFO》和《回鄉之路》是五個短片裡我不太喜歡的兩部,最不喜歡《回鄉之路》,《天上掉下個UFO》次之。
這兩個短片都是過於標準的命題作文了。不能說《回鄉之路》沒有故事、沒有人物,但故事主要靠小學生演講給講了出來。人物呢?閆妮飾演的網紅主播有點太功能性,鄧超飾演的喬樹林前半段是個純粹的騙子,後半段成了個防沙治林、為家鄉教育做貢獻的大善人,這個人設太分裂了,過渡得難以令人信服。
相比之下,《天上掉下個UFO》雖然像個奼紫嫣紅的春晚節目,但裡面多少還有點陳思誠的個人風格。當然,喜不喜歡,倒是見仁見智。依然是王寶強和劉昊然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組合,這幾年,陳思誠的「唐探」IP打造得很深入了。在「唐探」風格之上,加入了黃渤飾演的以「手工耿」為原型的角色,上演了一出懸疑喜劇。《天上掉下個UFO》的優點和缺點都和《唐人街探案2》一樣,熱鬧、俗氣、喜慶、花裡胡哨……倒是挺配雙節氛圍的。
話說回來,無論《我和我的家鄉》是不是一部好電影,它的確是一部適合全年齡段、全家人一起觀看的電影。那麼多熟悉的演員,誰都能看懂的無門檻劇情,日子越來越好的幻覺……《我和我的家鄉》不可能不是票房贏家。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新刊出爐!點擊下圖下單
「中國扶貧的道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