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個人業餘角度的看法,僅供參考)
作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基本完成了任務,吸引觀眾去影院開懷大笑的同時,把時代的信息也傳達到位了。
國慶以來看過的幾部片子裡,《我和我的家鄉》是最讓我舒心和預料之中的了,大概是因為沒啥大的期望吧,看得時候心無旁騖,只是順著導演們精心設計的笑點和煽情點去開心與感動。
先說說影片陣容吧,「國師」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總導演,張一白總策劃,併集結了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這樣的喜劇天團導演,再加上葛優、黃渤、王寶強、範偉、閆妮、沈騰等實力派喜劇演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把這二十年國內喜劇界的半壁江山都請過來了。
與《我和我的祖國》的模式類似,影片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展現扶貧攻堅」的主題,以空間為主要素,從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拍出不同風格卻又融於一體的五部單元短片。
為影片開幕的是寧浩導演的《北京好人》,主要聚焦醫保問題。
葛優飾演的張北京為了給表舅(張佔義飾)看病做手術,把自己的醫保卡拿給他用,也就是「騙醫保」,故事挺不錯,有寧浩擅長的黑色喜劇的東西在裡面。
笑點做得也足,比如抽血那一段張北京和表舅演的雙簧,就像是把小品搬到大銀幕上了一樣,整段逗樂;煽情的部分挺合理,張北京把攢了很久準備用來買車的錢偷偷拿去付了表舅的手術費,表舅得知後則強烈拒絕,個人認為,兩人的幾場對手戲也是這個單元短片中比較好看的。
鄧超&俞白眉的《回鄉之路》和閆非&彭大魔的《神筆馬亮》中規中矩,前期的笑點都不錯,比如鄧超飾演的喬樹林在飛機上搭訕閆飛燕(閆妮飾)賣蘋果那一段,比如沈騰演的馬亮在電話裡假裝自己在俄國學美術安慰老婆那一段,都是能讓人放下其他的思緒去順著故事開懷大笑的。
只是這兩部的缺點都在於後勁不足,最後的結尾升華部分稍顯生硬,打破了前面精心安排的一切。
《回鄉》那部,鄧超前面把喬樹林演得太像個騙子了,對空姐的刁難和付錢時的逃避,虛偽狡猾的商人形象被塑造了出來,並沒有一絲關於「他是個好人」的鋪墊,所以後面校慶上說他才是真正為家鄉考慮的人的時候會給人一種斷片的感覺——「我是不是少看了一些片段?」不過再往後看就明白了,說喬樹林種沙地蘋果為家鄉做貢獻啥的,其實只是為了引出那些治沙英雄罷了,甚至可以說前面的一切都是為了引出最後那幾分鐘,雖然,那段畫面配上傷感的音樂後我確實非常感動,可惜不是因為這個短片,單純是為了那幾位英雄。
開心麻花的那個也是,前面馬麗演的秋霞一直以為老公馬亮是去俄國進修美術了,可當她發現自己被騙之後,其實是非常氣憤的,因為她從一開始就不支持馬亮放棄進修美術的機會去搞扶貧攻堅。
她氣衝衝地去找馬亮問罪,結果就在路上看到幾幅馬亮為村子畫的畫就改態度了,還在結尾來了一段相當官方、相當程序式的演講,這一點從邏輯上就是不成立的,可給短片套上一個「主旋律」的名字,一切就合理了。
徐崢的《最後一課》是五個單元裡最好看的,毫無疑問。
而且影片裡它也是最接近喜劇本質的,喜劇是要「寓莊於諧」的,也就是用詼諧可笑的表現形式體現深刻的思想內容,如同網上常說的「喜劇的本質都是悲劇」那樣。
《最後一課》裡,範偉飾演的老師患病後只能記得以前在望溪村教書時最後一課的情形,為了幫助範老師找回記憶,全村齊心協力還原當年的上課情景來讓老師再上一課。
後來事情被範老師看破,他倉皇離開,行走在已經變樣的村裡,現實的繁華熱鬧與過去的冷清破敗形成鮮明對比,這組蒙太奇把鄉村發展帶來的巨變展現了出來,這種巨變對年輕人來說很容易就能接受,但對範老師這種念舊的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衝擊,徐崢導演這裡處理的相當棒,把這種思考與人文關懷偷偷地放進鏡頭裡,然後結局繼續服從「主旋律」的框架,對姜曉峰(李易峰飾)說出了「我終於看懂了你畫的學校」這樣的話。
喜劇不是鬧劇,不是只有笑點就行的,內涵的諷刺和揭露才是隱藏在搞笑外衣下的本質,如果缺少對「醜」一類的東西的批判,那代表「美」的東西也就失去它該有的魅力了,笑起來就很費勁。
陳思誠的《天上掉下個ufo》是最讓我失望的;一是因為作為「主旋律」,格局太小,故事最終落腳在了黃大寶(黃渤飾)的愛情上,這與另外四部落腳在為家為國的高度相去甚遠;二是因為陳思誠自己的野心太大了,大到居然在「主旋律」電影中肆無忌憚地宣傳自己的《唐探》系列,用王寶強、劉昊然作主角不說,還設計了一出尋找ufo真相的「探案」戲,背景音樂和畫面調色都讓這個短片變成了《唐探3》預告片。
不是說拍得好不好的問題了,而是這種做法太容易讓人厭惡了。
再加上誇張的度假村景象、國家重器——天眼變火鍋、ufo和滾蛋這樣的奇怪發明,實在讓人惱火,我想應該沒有誰的家鄉會是這樣不切實際的吧。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家鄉確實是在不停變化,但它也是在腳踏實地地一點點走著,畢竟「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扶貧攻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地是一批又一批的人辛苦付出換來的,《我和我的家鄉》中太多脫離現實的情況了,雖說是「主旋律」電影,選的村子稍微美麗一點無可厚非,但選擇北京郊區和度假村作為拍攝地點還是太欠考慮了。
近幾年,「主旋律」電影蜂擁而起,好的一點是這些電影在不斷開拓中國類型片的疆域,比如《戰狼2》、《紅海行動》這樣海外救援的片,比如《烈火英雄》、《中國機長》這樣對不同職業背後故事的探索。
但它帶來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因為受到相關的限制,導演們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挖掘創作,所以很多東西浮於表面,而且長期下來套路形成後就缺少新意了,只能配合一些節假日來達到預期的票房,未來的中國「主旋律」電影能走多遠又能走多深,目前來看還難以預測。
不過,單從《祖國》和《家鄉》來看,一切還是趨好的:單元數量更加合理,不再死板地拘泥於歷史的條條框框,不再強行煽情,所有情緒的爆發都是有鋪陳的,而且導演們也開始嘗試在「主旋律」的主題下思考深層的東西了,所以我個人對「主旋律」電影還是相當看好的,對《我和我的家鄉》也是肯定的,雖然有不足,但瑕不掩瑜。
它就像一個「禮物」一樣,在生日那天獻給我們71歲的祖國母親。
希望她越來越好。
-----------
圖片來源:網絡、《我和我的家鄉》預告截圖、宣傳海報、《航拍中國》截圖
參考資料: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