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如珉 編輯|樸芳
隨著一波最新的定檔潮,原本相對空虛的國慶檔,一下子變得滿了起來。
尤其是《姜子牙》、《奪冠》的重新回歸之後,國慶檔更是被很多人譽為新的「春節檔」。大片雲集的同時,也存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但也正是如此的局面,才能夠令大盤有一個真正的改觀,也將成為復工以來最大的高潮,這種帶動的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對提升復工的信心更是有著推動作用。
這牌面,並不輸於去年
原本的情況,今年國慶檔僅有《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的雙雄模式,讓人不免擔憂整個大盤能否得以支撐。但伴隨著一系列新片的回歸,也徹底打消了顧慮,今年國慶檔變得非常均衡,紙面上的實力完全不虛去年,有望再次創造新的紀錄。
對比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巨頭,今年也完全能對得上。頭號種子《我和我的家鄉》堪稱《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甚至在陣容上更加升級,它更為商業,而且是喜劇類型,因此在市場層面將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可以說去年《我和我的祖國》徹底掀開了中國主旋律電影新的篇章,它徹底顛覆了主旋律的遊戲規則,而市場是最公平的,觀眾用腳投票是最公平的。不論往年的《建國大業》,還是《厲害了,我的國》,都停留在主旋律1.0時代。在《我和我的祖國》引領下,主旋律看不出主旋律的味道,獻禮片看不出獻禮的精髓,才是接下來的方向,才能令觀眾接受。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大獲成功後,尤其是得到最高層的讚賞後,要求以寧浩+葛優為核心火速啟動一部新片,最初扶貧題材的長片經一系列調整後,改成五部短片,也集結了當下最為頂級的喜劇導演和演員,這便是《我和我的家鄉》的由來。
在這一點上,上層終於不拘於往常,獻禮片不再以《建國大業》為參照,而是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啟用優秀的商業片導演。因為不論拍成什麼樣,都不如30億票房更有說服力,因此接下來這種「升級版主旋律」或將成為主流。包括今年10月25日上映的抗美援朝題材的《金剛川》,亦是由三名頂級商業片導演聯合執導。
作為今年最為重磅的獻禮片,顯然《我和我的家鄉》將成為今年國慶檔的頭號種子,它不僅能夠憑藉接地氣的喜劇來迎合主流市場觀眾,也將成為各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包場的頭號人選,或將有不輸於《我和我的祖國》的市場表現。
而另一部獻禮片《一點就到家》同樣是陣容強大,集結了《中國合伙人》的主創班底,尤其是陳可辛以及編劇張冀的回歸,更是賦予了它更高的期待。儘管同樣屬於獻禮電影,但影片同樣沒有任何的拘束,完全按照商業片的模式來打造,一點沒有印象中獻禮片的樣子。
被譽為青春喜劇版「中國合伙人」的《一點就到家》,在陳可辛+張冀的強大加持下,肯定會具備較高的品質保證,也有黑馬逆襲的潛質。影片在演員陣容上,劉昊然、彭昱暢、尹昉的組合也完全符合年輕觀眾的胃口。
兩部獻禮片之外,剩下的還有《木蘭:橫空出世》這種國產動畫電影。歷年來,動畫電影從未缺席過國慶檔,包括《昆塔:反轉星球》、《新灰姑娘》、《雪人奇緣》等等。而今年的國慶檔在有兩大獻禮片坐鎮的前提下,動畫電影伺機而動將是很好的選擇,想必早早定檔國慶檔的《木蘭:橫空出世》也是出於這種想法。
在國慶檔三片格局持續許久之後,兩個王炸《奪冠》、《姜子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整個格局。尤其是《奪冠》的出現頗為意外,對於片方來說,可能春節檔才是影片更好的選擇,畢竟國慶檔另一部影片《一點就到家》同樣屬於嘉映的項目,彼此的對撞顯然不是片方所希望的。而電影局可能更傾向於將其放在國慶檔,其目的在於大家共同把市場給抬起來。
作為上一個春節檔的超級種子,《奪冠》在映前也是歷經磨難,最終壓哨從《中國女排》改成了《奪冠》才得以上映,雖然影片最後略有刪改,但它能夠觸及到底層的受眾情緒,將會發酵出巨大的口碑,因此更容易走出長線,在上限和潛質上都非常高。
而如今回歸到國慶檔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同樣是七天的長假,有利於《奪冠》這種靠口碑拉長線的影片。
(數據來自貓眼)
春節檔另一部種子影片《姜子牙》,是目前國慶檔熱度最高的影片,目前貓眼想看人數已經突破110萬,位列歷史第五的席位,國產片中僅次於《唐人街探案3》跟《愛情公寓》,足以證明了《哪吒》留給了它多大的熱度。憑藉如此高的基本面,它的開畫成績定能炸裂。
當然很難寄望於《姜子牙》擁有《哪吒》一般的品質,市場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觀眾如果抱著另一部《哪吒》的觀影期待,影片或許會有落差。但就「彩條屋」出品來說,保障品質下限卻是能夠做到的。尤其是在今年國慶檔,《姜子牙》定會在動畫電影領域達到幾乎壟斷的局面,《木蘭:橫空出世》或將遭受較大的衝擊。
國慶檔,風向變了
去年作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國慶檔,主要歸功於《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兩部30億體量影片的貢獻,去年國慶檔七天累計貢獻達到44.66億,日均產出達到了驚人的6.4億。而今年在《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的帶領下,依然有機會形成超越。
其實自去年以來,國慶檔的屬性已經在發生變化,常規思路的影片已經越來越難進入到國慶檔,國慶檔慢慢從「市場檔」變成了「政策檔」,去年三部主旋律獻禮片完全壟斷了市場,佔據了90%的排片。在政策的扶持下,很難有其他商業片進入到國慶檔與其競爭,好萊塢大分帳更是不可能了。
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國》的出現,更是具有顛覆性意義,「去主旋律化」的操作,讓它徹底跟觀眾印象中的主旋律、獻禮片脫離開來,最終橫掃近32億票房。這也是國慶檔風向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電影局也有了底氣,因為它已經在證明,國慶檔根本不需要商業片的加持,也能有好的市場表現,甚至比商業片還要好,面子裡子都有了。
而今年的格局也印證了這一點,國慶檔作為特殊意義的檔期,非常適合上映一些主旋律獻禮片,可能慢慢真的就成為了獻禮片的天下。在兩部獻禮片定檔之後,後續定檔的僅有《奪冠》,它在一定程度上亦是主旋律的一種方式,而《姜子牙》作為動畫電影無法撼動真人電影市場。
或許在未來,沒有國家背景或者特殊意義的獻禮影片,殺入國慶檔的難度會越來越大。繼春節檔的頭部影片扎堆之後,國慶檔的分化也將逐漸形成。
這倒不是壞事,畢竟如今這種《我和我的家鄉》式的眾星雲集,完全能夠吸引到觀眾,而《建國大業》那種眾星雲集,最終只能靠包場來維繫。當然,電影終究是市場化的,任何人都阻止不了觀眾買不買票,電影的特殊之處、區別於其他影視形式的就在這點公平。
目前《八佰》還在點映中,國慶檔已經蓄勢待發,電影行業已經從復工慢慢走向復甦,相信今年國慶檔將會放開對上座率的控制,國慶檔將會迎來真正意義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