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當日國泰民安,全年並無大事可敘,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可這一年,帝國曾經的邊疆守護神,61歲的戚繼光病故。
戚繼光,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他前半生抵抗倭寇,後半生戎馬北虜,訓練著一支戰無不勝的鋼鐵之師。
但這一切都在當朝首輔張居正去世後,隨著煙消雲散了。這一年,有人向萬曆皇帝舉報,名義上是為大明守著北疆的戚繼光,實際是張居正的家臣,是他忠實的追隨者,不得不防。
年輕的萬曆終於從張居正的高壓下解脫出來,一聽說手握重兵的將軍是張居正黨羽,恨不能立刻將他處死。可想到他先是掃蕩倭寇12年,然後又鎮守北疆抗擊蒙古16年,為帝國立下過汗馬功勞,功勞不能全部抹殺,於是將他調至偏遠的廣東當總兵。
當地的百姓得知消息後,扶老攜幼自發前來送別。自1568年戚繼光坐鎮薊州後,長期入侵內地的蒙古鐵騎幾乎被戚繼光打擊的銷聲匿跡。想想這之前,薊州曾經因為蒙古入侵,在17年間換了10任大將。
對一位將軍來說,最痛苦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屈死於政治鬥爭中。在封建王朝裡為官是多麼的艱難,他去廣東上任途徑闊別20年的故鄉時,難免心中的落寞「從今復起鄉關夢 一片雲飛天際頭」。
兩年後,萬曆朝廷針對張居正「餘孽」的清洗達到了高潮,張居正的兒子上吊自盡,家財被查抄,被貶到廣東的戚繼光還不到一年,便被奪去了總兵的職務,提前退休了。
下屬們送了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上司一程又一程,因為他們知道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這位傳奇將軍了。然而此時的戚繼光還在做著「依稀已覺黃粱夢,卻把梅關當玉關」的夢,希望有一天能夠再次披堅執銳,馳騁沙場。
回到山東老家後,他的弟弟戚繼美夫婦也因為張居正一黨被牽連,早已病逝埋骨。自己的兒子戚國安也病逝了,妻子因為受不得打擊離家出走。
晚年的戚繼光孤獨、落寞,他時常對著大海發呆,給子孫後代們講講自己當年抗擊倭寇、徵戰蒙古守衛邊疆的往事。
然而這一切,終究都已成為過往。被罷官回鄉四年後戚繼光在貧困、疾病中含恨而終。在政治者的眼中,戚繼光能夠正常死亡,已屬萬幸,可誰又知道這個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也隨著慢慢進入了終結的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