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黨不一定是壞事兒。倘若沒有「世界上第一部女同性戀電影」這樣的噱頭,《穿制服的女孩》也許永遠不會被我們看到;甚至在當今的語境下,這片名本身就是標題黨。
如此說來,如果再次翻拍本片(70年代曾有過一次翻拍),選對演員的情況下,倒是很可能成為爆款。
故事發生在一所全是女生的寄宿學校裡,和學校裡的大部分女生一樣,瑪努薇拉視老師伯恩伯格為偶像,不同的是,對剛剛失去母親的瑪努薇拉而言,老師溫柔的慰藉,便足以引發內心深處的震蕩,伯恩伯格對瑪努薇拉似乎也有好感,然而她嘴上從不承認。
導演列昂蒂內·薩岡曾是舞臺劇導演,《穿制服的女孩》所顯示出的純熟的鏡頭語言和精妙的情節設計,讓人很難相信它不過是薩岡的大銀幕處女作。
20世紀30年代,伯恩伯格和瑪努薇拉的同性兼師生之戀本就夠先鋒了,薩岡卻營造了一個從校長、教師、校工到學生全為女性的環境,再將這種環境置於父權籠罩之中。影片開頭便是一段各種戰鬥男性雕塑的蒙太奇,女學生們如同被統治的奴隸,排著隊從雕塑下走過。
隨後通過瑪努薇拉的入學流程,導演將這所寄宿女校的壓抑一一呈現。
無論是無視疼痛必須紮緊的頭髮,還是被沒收的課外書和私房錢,這些校規處處體現著校長所謂的「普魯士精神」——無關俾斯麥引以為豪的忠誠和勇敢,而是邱吉爾嘴裡「萬惡之源」的服從和高壓。
除了法西斯主義,校長對老師所說的「學生們不僅是軍人的孩子,也將成為軍人的母親」則暴露了她將女學生當作生育工具的標準男權主義思想。
如此高壓的環境中,伯恩伯格老師獲得學生們一致認可便理所應當,儘管她並不是頂著光環的「聖母」。
初見瑪努薇拉時她便告訴對方需要服從,可她又懂得在統治鏈上對學生們給予愛和關懷。
她既不是校長的同黨,也不是反對派,她以超高的情商立足於工作與人性之間,一如她對瑪努薇拉始終似有似無的感情。
所以,「師生戀情」或許本就是導演的陷阱,伯恩伯格不僅代表了當年不被社會接納的同性戀群體,更是暴戾專制統治下一切被壓制者的代表,不管是出於明哲保身還是恐懼,他們都噤聲了。對伯恩伯格和瑪努薇拉來說,沒有結局就是最後的結局,是最好的結局。
但是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影片在德國被禁後,導演薩岡被迫搬到英國,草草拍了幾部片又顛沛至南非重回劇場;伯恩伯格的扮演者多蘿西·維克憑藉本片贏得派拉蒙一紙邀約以及一場失敗的好萊塢之旅。
命運更糟糕的是猶太演員們,他們中不少於兩位死在了集中營裡;副導演沃特·薩伯爾因妻子是猶太人而被折磨得筋疲力盡,最終開槍殺死妻子並自殺。納粹還曾想燒毀膠片,幸好沒能成功,影片也得以在四十多年後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