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王子》(PRINZ IN HÖLLELAND),導演:麥可·斯託克(Michael Stock)。柏林圍牆轟然倒塌擊垮了西柏林後朋克式離經叛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人們曾將自己層層包裹,好似棲居在柏林圍牆旁邊的禿鷲巢穴。失去了這層保護,亞文化必須重新定位自我:騷動的鏡頭下展現了已然無可挽回的無政府狀態的同性戀現實。「倒塌的新建築」樂團主唱亞歷山大·哈克(Alexander Hacke)的加盟亦為該片增色不少。將兩部影片放在一起觀看,就仿佛看到無政府狀態的西德與無政府狀態的東德相遇。與《脫困》一樣,彼得·韋爾茨的《平淡的日子》(Banale Tage)也是在東德拍攝,而成片時兩德已經統一。編劇麥可·索洛茲(Michael Sollorz)將故事設定在70年代末。片中,韋爾茨集結了一批地下演員、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就在柏林圍牆倒塌前夕,他們尚在不遺餘力地為挽救共產主義理念而努力。將這兩部影片進行交叉比較或許會激髮長達數小時慷慨激昂的討論。羅薩·馮·布勞恩海姆的《愛滋病三部曲》(AIDS TRILOGY)拍攝於1990年,由於政府和社會的不作為,當時已有大量同性戀人口感染愛滋病,影片的發表仿佛平地一聲驚雷。柏林的情況與美國相似,憤怒讓位於恐懼,不論性取向、不論曾經的歧視遭遇,人們達成了空前的團結。激進的鏡頭記錄下了前所未有的場面,在這樣的情景下,曾經的享樂主義者紛紛轉型為政治活動家和社會護理人員。《愛滋病三部曲之屁股底下的火焰:柏林男同性戀的生與死》《愛滋病三部曲之陽性:紐約男同性戀對愛滋病的回答》《愛滋病三部曲之沉默=死亡:紐約藝術家與愛滋病的抗爭》《叟言無忌:偏僻村落裡的同性戀》(ICH KENN KEINEN),導演:約翰·海克(Jochen Hick)。海克曾前往斯瓦比亞省,實地了解是否真的有同性戀住在那裡——還是他們為了逃離老家的敵視和狹隘觀念,紛紛前往城市居住?他詢問當地人,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任何(同性戀)。」進一步的探訪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充斥著千絲萬縷的敏感聯繫,從中可以一窺社會發展,也為了解一地的文化提供了切入視角,不論是斯瓦比亞還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其中的大原則是相通的!不要把這想得太可怕,其實它也可以有趣又鼓舞人心的!那麼,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同性戀男子的生活如何呢?在親歷者的協助下,馬庫斯·斯坦(Markus Stein)和羅森納·林戈(Rösener Ringo)完成了《男人之間:東德的男同性戀》(Unter Männern — Schwul in der DDR)。儘管相比西德,東德在法律層面上對同性戀更為寬容,但社會的排斥依然是每個個體需要面對的,蓬勃發展的地下同性戀圈子與真正自信的生活尚有不可彌合的鴻溝。音樂劇情況又如何呢?音樂劇《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由約翰·卡梅隆·米切爾(John Cameron Mitchell)擔任編劇,每次在柏林上演都會引發熱潮。米切爾的父親曾是美軍駐柏林指揮官。米切爾在柏林成長的年代恰逢朋克文化崛起,這成為他筆下人物漢塞爾的生活背景——這個東德男孩後來與一名美國黑人士兵相戀。為了與愛人結婚一起去美國,漢塞爾必須接受變性手術。然而東柏林的醫生把手術搞砸了——不過兩人依然結了婚。踏上夢寐以求的美國國土,他的夢想是否成真了呢?這齣劇目在外百老匯上演多年,經久不衰。身兼編劇導演的米切爾同時也擔任這齣音樂劇——以及同名電影的主演。《搖滾芭比》在柏林曾連續上演數月,成為轟動一時的大熱劇目。如果你要為熱情的酷兒觀眾舉辦一場朋克搖滾盛宴,這部影片絕對是不二之選!《三》(DREI),導演:湯姆·提克威爾(Tom Tykwer)。當我們跳脫出傳統的束縛去審視欲望和渴求,看似平靜之下難掩波濤洶湧,既需要勇氣,也需要經歷磨難。沒有後者,前者亦很難被激發。《三》適合的觀眾群非常廣泛。影片並非聚焦亞文化,而是將鏡頭對準波瀾不驚的生活以及在沒有法律或道德直接幹預下做出的個人選擇會將生活引向何處。楊·庫格爾(Jan Krüger)無疑是新一代中電影人的佼佼者:2001年,他憑藉短片《朋友》(Freunde)贏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在《順風旅程》(Rückenwind)中,他講述了一個溫柔而夢幻的迷人故事:兩個年輕人踩著自行車來到人煙稀少的布蘭登堡,迷失在自然景色中。徜徉於悠然愜意和詩情畫意之中,淡淡的浪漫在兩個少年之間萌芽。薩賓·貝爾納迪(Sabine Bernardi)執導的《雙面羅密歐》向我們的社會發出質問——哪怕是當今最進步開化的社會,依然無法在文化層面上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變性人*仍難為社會所接受,雖然在每一部神話都有這樣的形象。性別二分法對人性的撕扯,在盧卡斯的人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出生時,她是個女孩,身體裡卻住著一個同性戀男子,因此她準備把自己的身體也變成男生。在這個過程中,她漸漸收穫了接納、理解和夥伴,社會變得更包容、更多元、也更人性。演員真摯的表演為影片增添了許多魅力。主流影院直到近來才剛剛將目光投向LGBTIQ*,但這類影片並不多,除了《戰火中的伊甸園》,史蒂芬·拉坎特(Stephan Lacant)執導的《自由墜落》(FREIER FALL)也是其中之一,體現了漫長而卓絕的努力後獲得的釋放。兩名警校學員墜入愛河,其中一人正和女友期待著孩子的降生。躊躇與快樂,脫序的生活和堅定的愛情何去何從?觀眾在兩位主演漢諾·科弗勒(Hanno Koffler)與馬克思·雷邁特(Max Riemelt)的引領下,共同探尋答案。斯特凡·韋斯特韋勒(Stefan Westerwelle)和派屈克·舒可曼(Patrick Schuckmann)執導的《為愛失首》(Lose Your Head)成功地在獨立驚悚片中展現了一段光怪陸離的同性戀故事。如今的柏林吸引著世界各地酷兒人群的目光,也為這一新興的類型電影提供了土壤,曲折悱惻間巧妙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柏林。《兩個母親》(ZWEI MüTTER),導演:安娜·左拉·貝哈赫德(Anne Zohra Berrached)。彩虹家庭時代到來。而兩位女性只能在摸索著前進的過程中逐漸看清楚走上這條艱難崎嶇之路需要付出多大的決心。卡特婭和伊莎貝拉想要個孩子,她們發現當前社會環境並不允許女同性戀家庭接受人工授精。她們出於對彼此和對孩子的愛而做出的決定漸漸變成了一項對體制的挑戰,也對她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兩人不斷回望初衷。這部影片堪稱探討女同性戀生育問題的經典之作,相信在各個社會中都會引起興趣。
約翰·海克的東西德三部曲第二部《我美妙的西柏林》(MEIN WUNDERBARES WEST-BERLIN)是柏林影展的黑馬作品,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第一部分聚焦東柏林(參見下節);第三部分對準統一後的柏林,目前尚在製作中。影片多次作為「驕傲周」等活動的重頭電影放映,例如,今年在德國外交部的支持下成為了布加勒斯特「驕傲周」的開幕影片,吸引了眾多觀眾,並激發了近一小時的熱烈討論。在與柏林關係比較密切的地方,這部電影引起的反響更大。人們通過西柏林同性戀運動(HAW)了解到同性戀運動發端時期鮮為人知的秘辛,其中的明爭暗鬥,社群的建立,以及導致許多人喪命的愛滋病的爆發——及至柏林圍牆的倒塌。我們可以把約翰·海克稱為德國和東歐同性戀運動的編年史作者。他與安德裡亞斯·斯特羅費爾特(Andreas Strohfeldt)聯合執導的《出櫃在東柏林:同性戀者在東德》(Out in Ost-Berlin)展現了工人和農民階層中男女同性戀的情況。雖然相比西德,東德早在1968年便宣布同性戀合法化,但這並沒有使得同性戀獲得平等權利。1973年,布勞恩海姆的《變態的不是同性戀,而是他生活的社會》在西德電視臺違禁放映。3天後,柏林同性戀興趣組(HIB)正式成立。13位當代親歷者以教會的名義就小組的個體和政治發展慷慨陳詞,引起斯塔西(Stasi,譯註:前東德國家安全部)等國家機構的注意和反對。《夢之船》(Dream Boat),導演:崔斯坦·費爾蘭·米列夫斯基(Tristan Ferland Milewski)。影片營造了一派虛擬實境場面,並非現在通過鏡片實現的三維全景圖像,而是在限定的空間內為社會少數人群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小社會。一艘全員都為同性戀者的遊艇正是這樣一片完美的安全港。這在裡,可以卸下平時因為譴責和攻擊而時刻保持的防備,也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的凝視,不論你的目光落在何處,都不會「被誤解」而引發風險。當然,這場旅行必然十分瘋狂,然而,當大家在這個沒有女性的人造世界中盡情享樂時,外部世界的各種問題在船艙空間裡亦比比皆是。十分發人深省!我們都知道變裝皇后,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們每一天的生活。羅薩·馮·布勞恩海姆憑藉其標誌性的細膩風格,將個人化的內容轉化為政治表達,在《新克爾恩生存記》(Überleben in Neukölln)中展現了一系列異類人士,他們構成了柏林新克爾恩區酷兒社群的面貌。他們以畫廊主朱韋利亞為中心。這部影片好似一面了解多元生活方式的萬花筒,展示了為什麼生活在都市外圍空間反而更好,但又何必呢?女性時代必然將要開啟:早在70年代,人們以為電影界實現男女平等至多需要10年。40多年後,前路依然漫長,而根據現在的知識體系,所謂男女平等的五五對分要改為「45:45:10*」。當然,在製片和資金籌備方面,女性已經基本做到「頂了半邊天」。但相關題材的電影發展很緩慢,尤其是女同性戀題材。在我40餘年策展生涯中,女同性戀題材一直是十分受追捧的電影類型!因此,在這份推薦列表的最後,我們來看一組圍繞女同性戀話題的新電影和青春片。不過,其中僅有一部由女性執導。《馬背上的青春》(VON MÄDCHEN UND PFERDEN),導演:莫妮卡·楚特。標題一目了然。影片在德國酷兒電影領域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講述了一場兩個女孩的禁忌純戀。《鄉間密語》(LANDRAUSCHEN),導演:麗薩·米勒(Lisa Miller)。從柏林返回斯瓦比亞鄉村的姑娘遇見了愛上自己的假小子羅莎——這段關係將何去何從?《十七歲》(SIEBZEHN),導演:蒙賈·阿特(Monja Art)。一部中歐校園題材影片,圍繞女生之間的糾纏情愫,內心的敏感與熾熱不斷碰撞交織。《別那樣看我》(SCHAU MICH NICHT SO AN),導演:烏姍瑪·柏秀(Uisenma Borchu)。導演身兼女主角,角色設定為三十多歲的女性。愛情?欲望!權力。迷戀與漠然相互撕扯,理解與排斥競相角逐。海琳娜·赫格曼(Helene Hegemann)執導的《蠑螈的多重殺傷力》(AXOLOTL OVERKILL)改編自她本人的小說。其電影才華令人印象深刻。雖稍顯沉重,但憑藉精湛的演繹,演員們向大家展現了一段跨越年齡的女性之戀。最後要推薦的是另一部重磅影片——布魯斯·拉布魯斯(Bruce LaBruce)的最後一部作品《厭男者》(THE MISANDRISTS)。這部作品可謂連接70年代末地下同性戀圖景和當下的紐帶。影片設定在拉布魯斯創造的位於布蘭登堡某個莊園內的隱蔽學校內,這裡是一個激進女性恐怖組織基地。當一個左派激進青年來此尋求庇護,這個女性世界引起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化。最後,關於LGBTIQ*和酷兒等術語我再補充幾句:LGBTIQ*指的是所有不能被異性戀者這一標籤所代表的所有不同個體和群體。「酷兒」指的是有多年參加同性戀平權運動經驗的人——他們擁有政治覺悟,相信一味順從或投機主義都無法實現反抗的目標。當然,鬥爭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中,在運動更為深入的國家目前正圍繞解釋權「激戰正酣」。
Für weitere Veranstaltungen klicken Sie bitte auf „ Read More「
點擊「閱讀全文」,查看德領館文教處更多精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