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聲樂愛好者們,有些人可能不方便請老師,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只能自己通過閱讀書籍和聽MP3等方式來自學。聲樂理論書籍是必須要讀的,主要是學習關於音樂的基礎理論、人體發聲系統的生理結構和一些練聲曲目。而對於具體的發聲控制方法,對於初學者最好不要依賴書籍,要通過多聽多唱多體驗去感受和學習正確的發聲控制方法。下面,我把我通過聽MP3學習聲樂的方法與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在聽之前,要準備充分。
如果你想通過聽MP3來學習聲樂,你必須得先做一些準備,主要是三個方面:高音質MP3播放器、高音質的耳機、高音質的音樂。這三個方面,有任何一個不是高品質的,都直接影響你的學習效果,這是頭等大事,一定要充分重視這個問題。因為不好的設備和音樂所產生的噪音會比較多,這會嚴重影響你的感受,無法使你全身心的進入到音樂情境中,無法把音樂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全部傳達給你,無法把演唱者關於發聲控制方法上的信息傳達給你,同時它會影響你對聲音準確識別能力的形成,聽久了還會破壞你的耳朵聽力,嚴重的對你的大腦都會構成傷害。
如果是好的設備和音樂,在聽時,你會感受到置身現場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即使音量調節的很大,你也不感覺震耳朵,頭也不會疼。這是識別它們好與壞的標準。在買設備時,最好是自帶一個純鋼琴伴奏的高品質的人聲演唱作品,這個可以很方便的識別出設備的好與壞。
在選擇聲樂作品時,我們要選擇那些大師級歌唱家的作品來聽,這樣你聽到的信息量會更多,這有助於快速提高你的聲樂水平。
在選擇聲樂作品時,我們要先廣泛涉獵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然後找出一些你喜歡的並適合你自己的聲音條件的歌唱家的作品來進行集中學習。從一個側面來說,就是你要看你的聲音條件是高音為主還是中低音為主,這個最好有個區分。如果你是高音,則不推薦你聽太多中低音的作品,因為高聲區和中低聲區作品在演唱的發聲、共鳴和氣息控制方法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而你的基礎能力還特別薄弱,兩種聲區的作品聽太多了,很容易會對你的學習構成負面影響。這裡只是給你一個建議,你可以偶爾聽,但不宜聽的太多。建議你在同時聽這兩類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區分兩者在發聲、共鳴和氣息控制方法上的區別。
為了能更客觀的分析自己的歌唱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建議大家再準備一支錄音筆。及時把自己的演唱錄製下來,然後對比歌唱家的演唱,這樣你會很客觀的認識自己,認識聲音。現在很多智慧型手機都有錄音功能,音質已經很好了,可以代替錄音筆。如果你還是想買一個錄音筆,一定要買一個高保真音質的那種,這個不能圖便宜買次品。
二、我們聽的是什麼?
對於普通的聽眾,在聽歌時我們會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歌曲的旋律、內容、情感和意境以及演唱者的音色上。但如果你不是普通的聽眾,你想通過聽歌來學習聲樂,那你在聽時所關注的就不應該只是這些。除了這些,你還得關注的是演唱者的發聲控制方法和其它一些東西。
關於發聲控制方法,需要關注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位置:面部肌肉(兩側顴骨)、眉心、嘴角、鼻腔、鼻咽腔、軟顎、口咽腔、舌頭(舌尖和舌根)、下巴(掛勾處)、兩側最後一顆大牙、喉嚨(前後和兩側)、後脖根(兩肩胛骨連接處的上緣)、兩肩、兩鎖骨、中山裝第二個鈕扣處、心口窩、兩肋(整體意識)、兩側最下一根肋骨、橫膈膜、腰的兩側、後腰中心點、腹部、丹田處。
2、控制內容:頭腔共鳴、鼻咽腔共鳴、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咬字、口型、下降並穩定好喉嚨、吸氣、氣息保持(不要撒氣,所有氣都用在發聲上,不能浪費)、喉嚨與腰腹氣息的配合、整個發聲控制系統的協調配合、節奏、音高、音準、音色。但對於初學者,不要把過多注意力放在音色上。
大家要通過感受和體會歌唱家的歌唱狀態,再結合自己的演唱,研究一下上面講到的這些控制位置需要你進行怎樣的控制,它們就像是一臺機器的若干零件,需要你把它們組合起來,使之能夠相互協調配合成為一臺完整的機器。這些位置是有利於控制發聲狀態的。你們要研究一下上面講的控制內容與控制位置之間是什麼關係,比如咬字與哪些控制位置相關?下降並穩定好喉嚨與哪些控制位置相關?
還有,在我們聽歌的過程中,我們不一定是要學唱這首歌曲,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反覆聽來體會歌唱家在演唱一首作品時體內整個發聲系統的運作過程,尤其是氣息的運作過程,體會共鳴、控制喉嚨和氣息支持三者是怎樣結合的。通過安靜的收聽,捋順哪些位置應該緊張、哪些位置應該放鬆,應該把控制力放在哪個位置,這個過程不需要你跟著唱,因為你一唱,你的心就不靜,無法特別細微的感受歌唱家演唱時內在氣息以及整個發聲系統的運作過程。一首歌往往需要你聽很長時間,去感受歌唱家氣息的運作過程,要使這個氣息運作過程在你自己的體內也覺得順暢了,之後再通過試唱訓練來把你的這個氣息運作過程能夠應用到你的歌唱中。
在你收聽和體會歌唱家的體內氣息運作過程時,或者說在你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不要質疑自己的悟性,需要你做的是一定要用心,你要能夠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進入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全身心的體會歌唱家的整個發聲系統的運作過程,你體會的怎樣完全取決於你用心用的怎樣。生活中的很多事,並不是你的智力和悟性差,而只是你在辦事用心上不夠勤奮,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嗎,就是這個道理。
除了注意聽發聲控制方法外,我們也要感受演唱者所處角色的內心世界。要進入角色,要能夠感受到作品所反映的情感和意境。我們還要感受歌唱家自身作為一個音樂人,對音樂的那份真摯情感,和他為演唱好一個作品所付出的那份精益求精的專注力。在這些方面,我們一定不要自卑,我們要自信,我們必須得向歌唱家看齊。
在聽歌唱家的演唱時,我們還要對比不同歌唱家的歌唱特點,要找出他們在發聲控制方法上共性的東西,相信這些是最正確的、適用範圍更廣的控制方法。在我們理解了這些共性的內容後,我們再分析他們歌唱特點的區別,然後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摸索出一個適合自己聲音特點的控制方法。
除了聽發聲技巧外,我們還要通過多聽來培養自己的樂感,提高自己對音高和節奏的準確識別和控制能力,感受音樂本身內在情感的節奏變化,要非常用心的去感受才行。學習音樂,最關鍵的就是訓練人的心對音樂情感和音樂節奏的理解力,理解的不到位,在運用時就沒辦法做到完美。
三、為什麼一邊聽一邊唱會跑調?
大家都有過一邊聽一邊唱的經歷,尤其是在兩隻耳朵同時聽,這時再跟著唱很容易跑調,那為什麼會跑調呢?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1、當用兩隻耳朵聽時,聽到的只是音樂,而聽不清自己的聲音,無法對自己的聲音及時較正,所以會跑調。
2、我們自己的歌唱控制能力還很薄弱,我們還不能像歌唱家那樣做到準確控制、正確發聲,尤其是氣息控制能力達不到歌唱家的狀態,我們在邊聽邊唱時很容易會去單純地追求歌唱家的音高和音色以及表現力,而忽視了對內在控制上的辨別與把握。在我們的整體歌唱控制能力還沒有達到和接近歌唱家的水平之前,我們是沒有辦法做到具有和歌唱家一樣的表現力的。此時如果只是生硬的追求歌唱家的歌唱狀態,那結果就是跑調。
3、我們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點,歌唱家的聲音更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有的人聲音寬厚而深沉,有的人聲音清脆而嘹亮。人與人聲音特點的不同,導致了我們在模仿歌唱家的歌唱時盲目的模仿歌唱家的聲音特點,這就成為了造成我們邊聽邊唱跑調的一個原因。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邊聽邊唱時要分清歌唱家的聲音特點與自己的聲音特點的區別,我們學習的是歌唱家的發聲方法而不是他們的聲音特點,對此要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歌唱時要尋找和塑造自己的聲音位置和歌唱狀態。
四、在邊聽邊唱時,我們應該怎樣做?
1、只用一個耳朵聽耳機。
如果你是想聽控制方法一邊聽一邊唱,則不推薦你用兩隻耳朵聽耳機。你得留出一個耳朵聽自己的聲音,防止跑調。
但這不是絕對的,有時為了能體驗一下歌唱家的內在發聲系統的控制狀態,我們可以用兩隻耳朵來聽耳機,跟著咆哮一下,此時可以忽略跑調,但這樣做只是偶爾,不可以經常這樣。
2、知道怎樣唱,比能唱更重要。
先多聽少唱,仔細聽歌唱家是怎樣控制的,一定要細心,在最開始時我們要通過不出聲或是小聲唱來模仿歌唱家的口型和內部各腔體的控制過程,感受歌唱家是怎樣發力的、怎樣咬字的、怎樣保持氣息的,哪些位置放鬆、哪些位置緊張。對於這些有了一個相對準確一些的認識後,再試著大聲唱。在大聲唱時,及時對比歌唱家的演唱,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在發現問題後,要反覆感受歌唱家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並記住它。記住它是主要的,你可以多唱兩遍鞏固記憶,但只要你覺得已經記住了這個方法,那就行了,就不要再繼續唱了,不要要求自己必須唱的和歌唱家一模一樣。因為這不是你馬上就能完美做到的,是需要你綜合的整體控制能力提高之後你才能真正做到的,可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你得給自己時間,給自己一個訓練的過程。同時你大聲唱多了,還容易讓你的聲帶受傷,不利於你之後的狀態保持。
3、調節好音量
在邊聽邊唱時,一定要調節好音量。
音量過小肯定是不行的,不行的原因是:過小的音量,你聽不到歌唱家吸氣和氣息調節的動作是怎樣完成的,你也聽不到歌唱家是怎樣用內在腔體去咬字的,而這兩個方面是發聲控制上最重要的方面。所以說需要你把音量調的大一點才好,只有聲音足夠大,你聽時才能夠去模仿歌唱家的內在控制方面的發聲狀態,才能夠而你的內在發聲系統機能得到訓練。
音量過大肯定也是不行的,不行的原因是:過大的音量會使你沒辦法跟著唱,一是你在模仿時,你會不經意間去模仿設備的大音量,而大的音量需要有好的氣息來支持,可你作為初學者的氣息肯定不是太好,這樣你的氣息就沒辦法支撐你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你可能會只唱一兩句就沒氣了,累的不行了,二是播放的大聲音掩蓋了你的聲音,使你沒辦法聽清自己的聲音來對自己的聲音進行較正,從而導致跑調。
4、沒必要把一首歌曲從頭到尾全唱完
大家知道一首歌曲中都有高低音起伏變化,都有容易唱和不容易的部分,我的觀點是最開始只唱容易唱的部分,不容易唱的部分你可以先跳過,等以後有能力唱了再唱,沒必要唱完一整首歌曲。
我在邊聽邊唱時,或者說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對於一首歌曲,最開始我可能只能唱上一兩句,我說的能唱,不是指不跑調這麼簡單,是指能夠運用相對正確一些的發聲狀態去唱。大家要記住,學習聲樂的過程需要你學習的是正確的發聲方法,並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提高你的發聲系統控制發聲的機能。不是你學會了幾首歌,可以不跑調那麼簡單。只有你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方法,你的發聲系統具備了正確控制發聲的能力之後,你的歌唱水平才能得到了真正提升。
鑑於此,在平時唱歌曲時,我的思想比較變通,我不要求自己必須唱完一整首歌曲。我在練習時,我都會截取我當下能唱的樂句來唱,不能唱的部分我就跳過。每次練習,我會連唱好幾首歌曲,但都是每首歌曲中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全唱下來。在我堅持這樣訓練一段時期後,我發現的我的發聲控制能力在增強,原來不能唱的部分可以唱了,我能夠用相對正確一些的發聲狀態唱更多的樂句,我的歌唱水平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提升的。
相信有些聲樂教師看到我的這個提法可能會反對我,在此我要進一步解釋一下,以讓所有人都能聽明白,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對於一個初學聲樂的人,他還不具備正確發聲的能力,一是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二是他的發聲系統還不具備那樣的機能。為了不走彎路,儘快讓他掌握正確的發聲控制方法和提升他的發聲系統的控制機能,一定要從簡單的歌曲入手來學習,但是對於學習者而言,並不是簡單的歌曲他就喜歡唱。情況往往是,簡單的歌曲提不起他的學習興趣,而沒有一個好的心情狀態是對聲樂學習非常不利的,因為只有擁有一個好的心情狀態,他的氣息狀態才適合唱歌。
為了讓他能在一個好的心情狀態下去學習和訓練,就可以放手讓他自己選擇一些他自己特別喜歡的歌曲來唱,但這就出了問題。他喜歡的歌曲往往會有一定難度,而他沒有能力把整首歌曲全唱下來,這時就可變通一下,讓他只唱自己能唱的部分,而跳過不能唱的部分。話說到這裡,有些聲樂老師可能又要說話了,學習者怎麼能清楚知道哪句自己能唱,哪句自己不能唱呢?對於這個問題,那我只能說,這就要看老師的教學水平了,只要您的教學水平夠強,您是有辦法讓學習者明白什麼樣的發聲狀態是正確的,而不管學習者處在哪個層次上。
雖然對於什麼樣的發聲狀態是正確的不容易讓學習者明白,但可以很容易的讓學習者明白什麼樣的發聲狀態是錯誤的,就是當你覺得嗓子緊了、嗓子啞了、嗓子疼了、嗓子硬了、唱歌開始跑調了、有點沒勁兒了唱不動了,這些情況出現任何一種就說明你不可以再繼續唱了,你唱的方法錯了,再繼續唱肯定就不對了,而只會讓你的嗓子更受傷。
大家要記住:不是你唱的不跑調,你的方法就一定正確;也不是你的方法正確,你就一定不跑調。你訓練的目的是學習和掌握髮聲控制方法,並提高你的發聲系統控制發聲的機能。有時你雖然不跑調但你的方法卻是錯的;有時你的方法正確,但是你的發聲系統的機能還不強,沒能力駕馭一些相對難一點的歌曲,此時你硬唱,你就會跑調。所以大家平時訓練時,只要達到了你的訓練目的就行,一定不要逞能,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訓練,不能唱的部分堅決不唱,以保護好自己的嗓子和正確的發聲狀態。
在我們聽唱訓練時,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我們不同人對音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同人的聲音條件是不一樣的。對於沒有經過聲樂訓練的人來說,有的人在高聲區唱起來覺得舒服,有的人中聲區唱起來比較舒服,有的人在低聲區唱起來覺得舒服。一些簡單的容易唱的歌曲往往是沒有太高和太低的音,這類歌曲雖然適合大多數人,但對有些人是不適合的,我們不能對該問題一概而論。比如,有的人只有在高聲區才能找到正確的發聲控制狀態,對於這種情況,就應該讓他先在高聲區訓練一段時間把這個正確的發聲控制狀態記住,然後再慢慢的藉助這個狀態引導著唱中低聲區的音,通過不斷強化訓練把高聲區的發聲控制方法變換應用到中低聲區的演唱中。
這個過程對老師來說是一定要因材施教,對我們學習者來說,就是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記著小學時學過的一篇寓言故事《小馬過河》中說的好,「河水的深與淺不只聽別人說,關鍵是得你自己去試一試」。作為老師不能盲目的根據自己學習聲樂的經驗要求學生,一定要適當尊重學生自己的感受;作為學生也不能盲目的聽信老師,一定要先問問自己的感受,要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消化和吸收老師所講授的內容。
5、一定要建立足夠的自信,不要受身邊人的影響
我們初學聲樂的人,大多數情況下,你身邊的學音樂的人並不多,他們對聲樂也不是特別了解,你在學聲樂的過程中你身邊的人一定會有人說你不悟正業和批評你唱歌跑調之類的話,這些話你一定不要過於在乎,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有追求有主見的人,你一定要建立足夠的自信不要受他們影響。
在你最開始邊聽邊唱時,你肯定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唱歌有點跑調,需要你明確的是,只要你自己覺得嗓子不累,你就可以繼續唱,因為你要訓練的是你內部發聲系統的各個部位控制發聲的機能,在你的各方面機能還不健全的時候你唱歌跑調是正常的,只要你覺得你的內部發聲系統中各部位的機能得到訓練了,嗓子不累,你就可以繼續唱,不要在乎別人批評你跑調之類的話。這個是最不容易被別人理解的地方,是最考驗你自信的時候,只要你自己把握好分寸就行,堅持練下去,當你的發聲腔體的控制機能練結實了,就自然不跑調了。
6、要給自己時間,要有耐心,循序漸進的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大家在聽歌練歌時一定不要急於求成,你要記住,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你用更多的時間去多聽多唱多感受,用更多的時間去摸索。你可以多唱,但一定不要讓自己的聲帶受傷,覺得嗓子緊了、累了,就休息不要再唱了,此時唱多了真是一點用沒有。
五、需要我們反覆體會和掌握的幾個技術要領
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關於發聲的控制方法有幾個主要技術要領,需要大家通過反覆體會去掌握。
1、如何控制共鳴?共鳴主要包括頭腔共鳴、鼻咽腔共鳴、口咽腔共鳴和胸腔共鳴。共鳴的形成過程與我們吹瓶子口所形成共鳴的原理差不多,關鍵是找好吹氣的角度,控制好氣息,但對於我們人聲共鳴,只做到這些是不夠的。我們人的共鳴腔不是固定的,有變化性的特點,吹氣的角度主要通過調整腔體狀態來實現。所以說,我們要重點體會怎樣通過控制腔體的變化來形成共鳴。
2、如何控制喉嚨與氣息?這個方面是學聲樂最重要的方面。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大家在理解這個問題時,需要你知道:喉嚨與氣息的控制過程是聯動的,我們不能拋開氣息控制孤立的講喉嚨的控制方法,也不能拋開喉嚨講氣息。喉嚨的下降是通過吸氣後腰腹的力量橫膈膜的下降帶動的,不是單獨給喉嚨施力實現的,如果單獨給喉嚨施力產生的結果就是壓喉,不利於唱歌。
3、如何咬字行腔與歸韻?唱歌的發聲是通過咬字實現的,中國漢字的咬字行腔和歸韻的方法有自己的特點,學習聲樂需要大家了解和訓練一下中國漢字的咬字行腔和歸韻方法,通過堅持朗讀訓練不斷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當你這個能力訓練好以後,你會發現對於共鳴、喉嚨和氣息的理解你變得更加容易,也能輕鬆的做到。
4、如何整體協調與控制?唱歌是人體整個發聲系統聯動的過程,大家在學習聲樂時要重點體會和理解人體發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通過反覆琢磨,掌握它們相互協調的規律,知道哪個地方放鬆、哪個地方緊張。大家要重點體會和理解上面講的這三個方面是怎樣彼此協調和統一的。通過反覆琢磨和訓練,最後大家要把人體發聲系統的各個要素協調統一成一個合力去發聲。做好整體協調與控制,是歌唱能力形成與提高的重要標誌。
六、需要你知道的幾個關鍵問題
1、對於人體發聲系統的各個控制要素,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認為,你可以先研究明白共鳴,再研究明白咬字,然後研究明白喉嚨氣息,最後把三者結合一起就OK了。我要告訴你,學習聲樂的過程不是這樣的,人體發聲系統的各個控制要素之間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係,比如當你對某個控制要素的理解力增加後,你會發現它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其它控制要素,而如果你對某個控制要素的理解力沒有提升,它也會制約你對其它控制要素的理解力。當你對某一個控制要素有了更準確的理解後,你需要把它揉合到對其它控制要素的理解上,以提高你的整體協調與控制的能力。我們實際學習聲樂的過程,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然後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的不斷反覆的過程,或者說是從迷糊到清晰、從清晰到迷糊、再從迷糊到清晰的反覆過程,需要你進行反覆揉合。
2、學習聲樂需要你深深的熱愛它,你熱愛它有多深,你對它的理解力就有多深。熱愛的淺,理解的就淺,就表現為悟性差。
3、你的歌唱水平的提高固然與你的悟性相關,但我覺得這不是主要的,你不應該盲目的認定自己的悟性差。我覺得這主要取決於你對它的學習是否用心以及用心用的有多深入,需要你用足夠細膩的心思去反覆捉摸它,需要你做到精益求精,千萬不要低估自己的悟性。
4、學習聲樂的過程是漫長的,很多人在學了一段時間後,會表現為心浮氣躁,這是最糟糕的。我覺得大家首先應該擺正心態,要始終帶著享受音樂的心態去學習它,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任務。因為只有你的心態平和了、自然了,你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聲樂的學習過程中,你的氣息狀態才適合唱歌,壓抑的心態會嚴重影響你的學習進度。
5、持之以恆是學好聲樂的保證。這裡要強調的是持之以恆精神是建立在的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信的基礎上的,只有先做到這兩點你才能做到持之以恆。而自信取決於你對它的熱愛有多深,在學習上用心用的有多深。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耐心、勤奮、持之以恆是學好聲樂的保證。
七、請相信:有志者事競成;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對於不方便請老師的廣大聲樂愛好者,我想和你們說,只要你們對音樂的感情是純真的,你無比熱愛它,那你就一定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你一定不要自卑,一定要自信。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不管你現在所處的境遇怎樣,就因為你熱愛它,你就一定能在這方面不斷尋覓,不斷追求,你一定會收穫多多,上帝不會虧待你的。如果現在你的能力不行,那只是因為一個原因,就是你努力的還不夠,你要時刻提醒自己紮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音樂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最高殿堂,它只屬於那些對音樂無比虔誠、無比努力的人們。
如果你感覺喜歡本文,別忘記點讚、評論、收藏和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