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早知道這部片子是通過一本名叫《電腦愛好者》的IT類的科普雜誌的雜談欄目,記得當時欄目的編輯的名字叫「夕顏」,她會每隔段時間在負責的欄目裡向讀者推送些用網際網路能夠搜索到好的資源比如影視劇、電子書、遊戲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
這個欄目後來被撤掉了,「夕顏」編輯也不知去向,訂閱《電腦報》發現這樣類似的欄目也有過版面,想來應該是同行競爭下的編輯部的試水之作,後來雜誌領導發現反響一般就砍掉這個欄目。
當時有期的專題是偵探題材的,除掉些當時很火的《海軍罪案調查處》還有《名偵探柯南》外介紹了這部番《古畑任三郎》,當時基本沒什麼感覺,就是覺得「畑」這個日式漢字比較有特點,就稍帶把這部劇名記下來。
然後就是漫長的高中住校時期,一切課外的書本雜誌都離開了我,也沒有機會看什麼電視還有電影了,更沒別說是上網,高考結束後我作為一個鄉下孩子到了一個比煙臺稍大點的城市去讀書上學,剛入學時想法蠻多大,後來下意識地發現自己其實是和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的,能夠交流的人不多,折騰一圈很難做成什麼。
當時挫敗感很強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再過幾年後讀的書多了點遇到的事情多了點對社會有了點了解,才知道當時的自己一方面是身體發育時激素不協調導致的抑鬱,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原因」,「階級差異」,「城鄉差異」還有「地區差異」這些外部因素導致,當時的自己其實不必要那麼責怪自己。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當時的自己是看不了那麼遠的,只是覺得周遭一切都沒有任何意義!人啊,總是這樣,內心有巨大的情感的話,你是需要找些東西來釋放出來,我當時找到的途徑就是比較瘋狂的看書還有看片子還有學習,基本就宅在圖書館裡。
換校區以後,離圖書館很遠,於是就宅在自習室還有宿舍裡翻出以前的片子看,看得算比較多了就開始有點片荒,很自然就想起這部番來,現在想想當時的視野真是比較窄的,沒辦法窮人家的孩子見得少,當然現在還是窮人家,可早已經不是孩子更不存在不知道看什麼的的問題,只是時間太不夠用了,這一切都要感謝網際網路技術。
二、
言歸正傳,現在開始說說這部片子唄。這部片子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是部日本片子,片子的主角就是古畑任三郎,講的是作為刑警的古畑先生如何利用自己邏輯推理能力和辦案經驗一個個輕鬆地解決各類刑事案件。
片子有兩個當時還有現在都人稱道的地方,第一處不同於一些番劇順序的描述案情,本片往往在全劇開頭也講述犯罪嫌疑人為何如何做案的,明明白白告訴觀眾們誰就是罪犯,然後才是古畑還有他的助手開始登場,和劇中人物開始互動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解決案件,抓捕對手。第二處就是該片每集的犯罪嫌疑人都是當時日本正當紅的俳優還客串試驗,包括現在活躍著的木村拓哉、唐澤壽明、松隆子、真田廣之、福山雅治、藤原龍也還有江口洋介,說是群星璀璨,不為過。
片子當時能有這種力度跟編劇三谷幸喜還有主演田村正和關係蠻大,三谷幸喜是富士臺力捧的著名的編劇跟導演也是富士臺的老人,作品涉獵範圍廣並且精品不少,比如《回首又見他》、《古畑任三郎》、《12個善良的日本人》、《新選組!》、《笑的大學》、《我家的歷史》、《魔幻時刻》、《大空港》、《東方快車謀殺案》等,他的作品我覺得是日本影劇視裡臺詞功底比較紮實的那種,當然他編劇的整體獨創性不太足,他的作品往往在大框架上借鑑或者說是抄美國二十世紀時期好萊塢的經典作品的地方很多,但考慮到他在借鑑學習的過程中也適當地把日本大和民族特色的東西加進和還是不讓人太尬。
田村正和,號稱是日本的國寶級演員,他出身於演員世家,他老爸是阪東妻三郎,也是日本的名演員,活躍於日本昭和早年,由於日本的對外戰爭,所以拍過宣傳日本對外戰爭國策的電影,比如在現在的國內屬于禁片的《春江遺恨》,算是日本的人民藝術家唄,而田村正和因為父親的蔭蔽,出身極好,再加上自己出眾的形象和氣質,早年主要在劍戟片(日本武俠片)中拍攝英俊小生,後期轉型也主要在時裝劇裡扮演正面的瀟灑大叔的形象,據說是木村拓哉的偶像,可以說是個唐國強加上吳秀波的人設。
三谷幸喜作為本片的編劇,繼續發揮他優勢的借鑑能力,這次他抄的是美國的偵探劇《神探科倫坡》,而田村正和在這部作品裡也繼續他的氣質大叔的路線,其實蠻套路的,但他們的組合就是討人的喜歡,總共拍了3季外加一個特別篇還有一個完結篇共43集。
裡面的劇情就不說了,十多年前看的,裡面的故事早就忘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