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拉·哈內爾:電影內外,做鮮活的人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導筒directube 導筒directube

《燃燒女子的肖像》在2019年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中獲得了最佳編劇獎和酷兒棕櫚獎。在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2019年5月《電影評論》(Filmcomment)對阿黛拉·哈內爾的採訪。

阿黛拉·哈內爾本來是不需要被介紹的,但是今年那些在《BPM》《無名女孩》《水仙花開》或者《初戀戰士》中錯過她的人會在坎城看到她的三部影片。當然這裡只是她諸多知名角色中的一小部分。

2014年,我通過她在《初戀戰士》(Love at First Fight)中的表演,第一次見識到她的才華。那也是在坎城電影節上,這部電影讓我們好奇她在銀幕上的吸引力核心是什麼: 在每一個場景中都能感受到一種堅定的獨立的智慧,在某一時刻,以一種令人振奮的、往往是憤怒的直接態度表達出來,或者又可能是在一個虛張聲勢、一個挑戰或一個懷疑的邊緣。

《初戀戰士》(2014 ),導演:託馬·卡耶 ,由阿黛拉·哈內爾與凱文·阿扎伊斯主演。本片是一部清新的愛情喜劇片,講述了一對年輕男女阿諾德和瑪德萊娜在陸軍徵兵活動中相識,互生情愫,決定一起參加為期十天的陸軍訓練營的故事。

她在坎城放映的三部電影屬於三個不同的單元,都是故事片:「導演雙周」單元的開幕影片,昆汀·杜皮約導演、讓·杜雅爾丹主演的荒誕喜劇《鹿皮》,演變成了一個思維實驗;奧德·利·拉平的處女作《英雄不死》,「影評人周」的元虛構作品(譯者按:元虛構作品,原文」Metafiction」,指的是在敘事時有意讓觀眾或讀者意識到其虛構性的戲劇或小說作品),講述了一個自稱是轉世老兵的人的故事;主競賽單元中《燃燒女子的肖像》,由瑟琳·席安瑪執導,描繪了一個女畫家和她的模特的故事。這三部影片的共同點可能在於它們都涉及電影製作或藝術創作,而哈內爾的角色提供了一種對現實的審視,這也是對她的表演帶來的力量的一種描述。

在坎城電影節,我與這位極其忙碌的演員坐下來聊了聊,在我們極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盡力把這三部電影都覆蓋到。

阿黛拉·哈內爾在坎城

Nicolas Rapold(以下簡稱「拉波德」):讓我們從《英雄不死》開始吧!你能談談這個故事哪裡吸引你嗎?

阿黛拉·哈內爾 Adèle Haenel(以下簡稱「哈內爾「):它吸引我是因為這是一部鬼故事,我認為鬼魂是一個非常電影化的主題,也是非常現代的。我也很喜歡虛構與紀錄的對話之間產生的反應,在表演之中探索這些挺有意思。

拉波德:你在杜皮約的電影中的表演部分也是這樣嗎?它也與虛構和現實有點關係,你和杜雅爾丹所飾演的角色一起創作一部怪誕的電影。

哈內爾:也許是這樣吧,因為它們都有這樣的主題,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我很感興趣,我接二連三地拍攝這樣的電影… 對,我喜歡質疑虛構。

奧德·莉亞·拉平《英雄不死》講述發現了多個巧合的約阿希姆聲稱自己的前世是波士尼亞的一名士兵。他和朋友愛麗絲和維吉尼帶上了攝像機,踏上一次探尋之旅。一行人在塞拉耶佛尋找約阿希姆的前世,也因此慢慢了解幾十年前在這裡發生的戰爭。在這部模糊紀實與虛構的獨特影片中,歷史的傷痕和個體記憶相互交織。

拉波德:為什麼呢?你是在反思創作中的欲望,還是在思考電影製作的過程、機制和技術?

哈內爾:不,不是這樣,我只是認為在臺前表演是一個涉及到每個人的問題,或者說在現實生活中與幾個人一同表演。人人都與現實生活中的表演有關,這就是我為什麼認為談論再現、虛構和其他有關事物是一件非常存在主義的事情。

拉波德:《英雄不死》是怎樣的一種風格?

哈內爾:(奧德·莉亞·拉平的這部影片)更多的是集體反思。故事是在我們拍攝的兩三個月前寫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挺輕鬆。我們拍攝電影的方式有點像裡面的情節,你知道嗎,就像是童子軍用刀搭房子似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

這挺讓人愉快的,在某種程度上像孩子一樣表演:讓我們一起試著創造一個故事,即便不那麼完美。這有挺大的即興創作空間,因為我們說,好,這就是情境,你們擁有三個主要人物和一條主線,然後我們就進入拍攝,就像進入一場滑雪障礙賽,我跟搭檔們合作的很好。

奧德·莉亞·拉平《英雄不死》劇照

拉波德:杜皮約的風格是怎樣的?

哈內爾:和杜皮約一起工作挺不一樣的,因為他是很知名的電影創作者,人們都很崇拜他。

拉波德:一個偶像般的電影創作者。

哈內爾:他有一個構想的王國,我得說,這很不一樣,但我看了他之前的幾部作品,我喜歡《真實》,這部作品也是一個有關什麼是生活,什麼不是生活的問題,我喜歡這樣的東西,所以我答應了,因為我喜歡他這種把東西總是搞顛倒的方式。

但是我對他電影中那些可憐的女性角色有點抱怨。他總是拍攝有糟糕女性角色的這種電影。所以我說我不想拍那樣的電影,但如果你打電話給我,那意味著你想來點不一樣的。因為我在法國挺關心政治的,是個純粹的女權主義者,很顯然我不可能演那種「有一個女孩愛上一個瘋狂的男人」,那是不可能的,那麼改動一下呢?所以我們把它改了。

昆汀·杜皮約《真實》 Réalité (2014)

拉波德: 所以你重新塑造了這個角色?(哈內爾飾演了一位失業的電影剪輯師,在杜雅爾丹飾演的角色住的小鎮旅館裡兼職酒保。而反過來,杜雅爾丹的角色則一邊假扮一個導演,一邊痴迷購買鹿皮衣服。這是杜皮約式的情節)

哈內爾:在開拍之前,我和我的朋友談論我該如何塑造這個角色,我應該如何讓她成為一個合作者——在片中那部瘋狂的電影中的合作者。她很正常,瘋狂來源於正常,我也改變了她的關注點,因為之前她關注他,而他關注那件鹿皮夾克。我說,不如把她的注意力也放在那件衣服上,試試看。所以這部電影就變了,變成了「夥伴電影」。(譯者按:原文為「buddy movie」,夥伴電影或哥們兒式電影,主角之間沒有愛情出現,更像是兄弟之情。)

所以和昆汀一起工作有點像打架,我們沒有達成一致,但我們依然是合作者,這樣特別好,我很高興我們相遇了,也希望他在這之後會有所改變。

昆汀·杜皮約《鹿皮》 Le daim (2019)

拉波德:你的意思是你覺得他的電影會有改變?

哈內爾:在未來吧,我覺得。因為我在一些事情上跟他有些對抗。我必須得說,他是個很有詩意的人。

拉波德:你想再演喜劇嗎?

哈內爾:想,我很喜歡喜劇。

拉波德:你覺得演喜劇更自由嗎?還是有種不同的能量?

哈內爾:不是,我認為越偏向喜劇,它本身就會越自由,它更像是一個模糊的區域……對我來說,我演的很多電影中的喜劇就像是一種背景,我喜歡總是有幽默的可能性,這也是更有創造力的,舉個例子來說——這有點愚蠢,但便於你理解——在《英雄不死》中,我給自己定了條規矩:永遠不要大喊大叫。所以就可以試著一直專注於節奏,一直專注於你要說的話。這改變了很多,實際上,試著不去爆發。因為我覺得那會變成一件糟糕的事情。這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人們想要製作那樣的電影,也許他們可以那樣做。

拉波德:對,因為這樣你就有了需要的情緒範圍,你不需要把情緒表現的很強烈。

哈內爾:對。(這裡哈內爾用了法語Voilà)

圖為哈內爾與杜雅爾丹、杜皮約在2019坎城導演雙周單元《鹿皮》首映式上

拉波德:你能講講《燃燒女子的肖像》嗎?它也與合作有關,因為它是一個畫家和她的作畫對象在某種程度上的合作。

哈內爾:嗯,這就像與瑟琳(席安瑪)的合作,持續了近15年,所以這是一部我真得很看重的電影,我真的真的很喜歡,它顯然是我喜歡的主題。但事實是,我一直在與瑟琳合作,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原因,去做一部電影。

《燃燒女子的肖像》片場照片,導演瑟琳·席安瑪,兩位主演阿黛拉·哈內爾與諾米·梅蘭特

拉波德:歷史背景的設定是如何影響你的表演方法的?

哈內爾:我認為這就像是電影的派別,技術上和哲學上的想法都有所關注。舉個例子,在《英雄不死》中,在技術層面上,就只是你不能大喊大叫,在拍攝《燃燒女子的肖像》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情感?什麼是情感——這就是問題所在。比起人物來說,更多的是關於電影背後的問題。在《燃燒女子的肖像》中,我試圖創造一個人物,這個人物不是心理上的統一體或者一個人,而是像畢卡索的一幅畫。

舉例來說,畢卡索的畫中,人物的眼睛和嘴都在同一側,但是埃及人也會這樣畫腳或者其他的什麼東西。但是不管怎樣,對我來說這更像是如何塑造一個變形的角色——通過觀點來變形。你置身其中遨遊,但是是通過表演。這是我嘗試在做的,是一種技術上的東西。

《哭泣的女人》(英語:The Weeping Woman,法語:Femme en pleurs)是畢卡索於1937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當時畢卡索非常著迷於這個主題,在同一年裡重畫了多次。現在的這幅油畫是這個系列裡面最終也是最精緻的一幅,現存於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這幅畫被認為是畢卡索的史詩作品格爾尼卡的苦難主題延續,畢卡索的關注點漸漸從西班牙內戰帶給民眾和社會帶來的苦難轉移到單純的個人苦難上來。畫中的人物,正是朵拉瑪爾,1936年與畢卡索相識時是一名專業攝影師,後來成為畢卡索的情婦,直到1944年。畢卡索曾經解釋道:「對於我來說,她就是個哭泣中的女人。幾年當中,我都在畫她遭受痛苦折磨中的樣子,不是通過虐待,不帶著絲毫愉快,只是遵從與視覺影像。這是深刻的寫實,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拉波德: 這很迷人。

哈內爾:你必須明白在所有這些事情背後總是有失敗——它不起作用,這樣做僅僅是讓我更加相信我在做什麼。我想要這樣做,因為這讓我感到興奮,當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知道這並沒有清晰直接地表達出來,如果我不跟你說,你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很清楚我做到了。

拉波德:但是你需要那個視野去到……

哈內爾:也要有夢想,試著嘗試新事物,不要守舊,試著做鮮活的人。

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肖像》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

拉波德:你接下來想做什麼?

哈內爾:我在法國演話劇,但是是用德語。是羅伯特·瓦爾澤的一齣戲《池塘》(Der Teich),在法語裡是L』étang,像個小湖。是關於一個年輕人假裝自殺來看他母親是否在意他的故事。

《池塘》排練劇照

話劇《池塘》的導演是吉賽爾·維納(Gisèle Vienne),講述的是一位青年弗裡茲的故事。弗裡茲為了知道母親是否愛他而在森林中央的一個池塘裡假裝自殺。主角是阿黛拉·哈內爾、克裡斯汀·戴利·巴哈德爾以及14個真人大小的娃娃。

克裡斯汀·戴利·巴哈德爾 (Kerstin Daley-Baradel,法國喜劇演員和木偶劇演員,曾出演過第七十屆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如果那是愛》)

該話劇原定於2019年11月6日至11月16日在布列塔尼國家劇院SALLE GABILY上演。12月轉到巴黎上演。但是因為劇中主演巴哈德爾的去世(2019年7月)現在延期至2020年的11月。

拉波德:你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哈內爾:我演很多角色,因為這個人有點人格分裂。

拉波德:在電影方面,有哪些人是你喜歡的導演?

哈內爾:舉個例子,我喜歡《託尼·厄德曼》(譯者按:本片導演是德國女導演瑪倫·阿德,《託尼厄德曼》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和第69屆坎城金棕櫚獎提名)。還有,瑪緹·迪奧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新導演。(原文註:《大西洋》)我很高興今年能來到這個競賽,了解到有這樣的電影,我愛這部電影。

瑪倫·阿德《託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 (2016) 劇照

拉波德:現在國際上有誰是你想要合作的嗎?

哈內爾:不,我太不想這樣,但是如果說有哪個國家是我想去的,那就是德國。我覺得我和這個國家被聯結在一起,有一種歸屬感,因為我會說德語,我的根在那裡。我已經用德語拍了電影。

拉波德:你能講講你來自哪裡嗎?

哈內爾:我小的時候住在巴黎旁邊的小鎮蒙特勒伊,在一個非常左翼的藝術區,所有的演員和電影製作人都住在這裡,但我當時不知道,因為我只是個孩子。我認為這對我成為演員有影響。如果你住在一個小的村鎮,那麼別人在街上看到你並給你提供一個角色的機會會非常少。我拍攝第一部電影是因為我和我哥哥一起去參加了試鏡。

*這一次試鏡就是阿黛拉的處女作《惡魔的孩子》(《Les Diable》),她在其中飾演一名患有心智疾病,與哥哥相依為命的小女孩。2019年阿黛拉指控導演 克里斯多福·盧基亞Christophe Ruggìa 在拍攝該片時對她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性騷擾,曾令她一度陷入崩潰,放棄拍戲。直到2007年高中畢業後她才在《愛上壞女孩》的選角導演的勸說下繼續演員生涯。

蒙特勒伊位於巴黎東郊的塞納-聖但尼省,距離巴黎市區1.6公裡,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因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圍。這座城市的電影藝術氛圍由來已久,1898年電影先驅喬治·梅裡愛成立了明星製片公司後在蒙特勒伊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攝影棚「照相車間」(上圖),在其中拍攝了他的幾百部具有無限想像力的影片。這個攝影棚後來被全世界的電影製片廠所效仿。

蒙特勒伊的執政黨現為法國的左翼政黨法國共產黨。

下圖為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對於梅裡愛的玻璃頂影棚的還原。

拉波德:你想過要當導演嗎?我看到這些電影都在某種程度上與導演現實有關。

哈內爾:我更想通過表演來製造場景,因為我相信那有極大的空間,你可以通過表演做很多事。我不知道……

拉波德:我注意到了在你的表演中你是如何轉換場景焦點的。

哈內爾:也許這對我來說是變得再自然不過的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只是有種感覺。我的確崇拜片場,我覺得這就像走進教堂一樣。我不喜歡別人把手機拿出來。這是非常神聖的。我對於人們明顯不太了解片場然後就做他們自己的事情也不太寬容,我會像教堂裡的牧師一樣,對他們說,你不能那樣做。

拉波德:所以你就定下了一些規矩?

哈內爾:是的。

《採訪:阿黛拉·哈內爾》

原文地址: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cannes-interview-adele-haenel/

作者:Nicolas Rapold

May 24th 2019

翻譯:杭星沂

原標題:《阿黛拉·哈內爾:電影內外,做鮮活的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她的憤然離席,打了法國電影屆一個狠狠的耳光
    但令人意外的是,收穫含金量頗高凱撒獎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不僅沒有獲得陣陣掌聲,反而迎來了當場多位影人的憤然離席憑藉《燃燒女子的肖像》入圍提名的法國著名女演員阿黛拉·哈內爾Adèle Haenel,第一個走出場館
  •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片中的木乃伊真可愛
    在電影的世界裡,木乃伊的形象往往是恐怖且多變的,古代文明幾千年時光的沉澱給這些躺在埃及地下的屍體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由環球影業製作,布蘭登·費舍主演的系列電影《木乃伊》,片中出現的巫術、神靈和邪魔,讓這部電影被分為了PG-13 級,也就是說美國的未成年人想要進入電影院看《木乃伊》,需要大人們的陪同才行。
  • 法國第45屆凱撒電影獎頒發最佳導演時,為何一眾女演員憤然離席!
    有著「法國奧斯卡」之稱的第45屆凱撒電影獎日前已經完滿舉行,當晚的大贏家由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提名的法國電影《悲慘世界》奪得,勇奪「最佳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剪輯」及「新進演員」4個大獎。這屆凱撒電影獎在女權團體的抗議聲中進行,關係並不在於《諜海軍魂》這部電影本身,而是在於電影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身上!羅曼·波蘭斯基的性侵陋聞不斷,他在1977年在美國洛杉磯被控指下藥性侵一名13歲的少女,他其後雖然認罪,但服刑42天後竟因擔心刑期加重而潛逃法國,隨後更陸續面臨多名女性的性侵指控。
  • 《神探阿黛拉》獨家中文預告 美女PK妖魔鬼怪
    《神探阿黛拉》獨家中文預告 美女PK妖魔鬼怪 《神探阿黛拉》劇照
  •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法國女人也可以如此彪悍……
    說起西方國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兒童讀物,便總繞不開塔蒂的《阿黛拉》系列漫畫。而影片就取材於法國漫畫家雅克·塔蒂(Jacques Tardi)的漫畫故事,影片的拍攝和劇本忠於原著的精髓,遵循塔蒂的本意,突出阿黛拉無畏無懼的探險經歷。
  • 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色卡 ​​​​
    《燃燒女子的肖像》是由瑟琳·席安瑪執導,阿黛拉·哈內爾、諾米·梅蘭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5月19日在坎城電影節首映。
  • 法國電影凱撒獎近十年的影后都在這了
    法國電影凱撒獎於1976年創辦,每年2月底或3月初舉行,共設「最佳法國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等20個獎項。圖為2010年第35屆凱撒獎最佳女演員獲得者伊莎貝爾·阿佳妮(獲獎電影:《裙角飛揚的日子》)。
  • 暴力、血腥、邪惡、黑暗,羅宏鎮新片看呆一群人
    導演: 讓-皮埃爾·達內 / 呂克·達內編劇: 讓-皮埃爾·達內 / 呂克·達內主演: 阿黛拉·哈內爾 / 傑瑞米·雷尼耶 / 奧利弗·古爾邁 / 託馬斯·多雷 類型:女主角阿黛拉·哈內爾表現平平,遠不及《兩天一夜》中的瑪麗昂·歌迪亞。
  • 這兩部關於同性戀的電影,你絕對沒看過!
    《夏威夷 Hawaii》由馬可·伯格導演,曼努爾·維格諾、馬特奧·基亞裡主演的同性劇情電影,於2013年4月13日在阿根廷上映。講述了經濟遇到困難的馬丁在歐亨尼奧的居所附近尋找工作,卻碰巧發現二人原來是兒時的玩伴。
  • 這是一部比較少見的女同電影,高級又動人
    這是一部比較少見的女同電影,本片導演兼編劇瑟琳·席安瑪,是個同性電影專業戶。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她參與創作的作品算起來不多,但其中絕大多數卻都是同性主題。這樣一個有經驗的創作者,對於這類電影該出現的細枝末節自然是更有發言權。
  • 享受圖畫書的發現之美 ——讀《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
    封面居中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姐姐阿黛拉和弟弟西蒙。他們畫得非常可愛,應該說圓潤飽滿,色彩鮮豔,富於動感。視野放開去,背景是巴黎的街道、建築和聳立在遠處的艾菲爾鐵塔。不過,不同在於,《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的故事,更將目光聚焦在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兩個孩子的身上,圍繞著「尋找」和「發現」的主題,以兒童的視角,為我們展開一幅豐富的生活畫卷和一張清晰的巴黎導遊圖。
  • 導演帶著前女友拍了部同性戀電影,真的高級又動人
    今天來看看最近大熱的同性電影。這是一部比較少見的女同電影,也是今年各種最佳影片榜上有名的年度LGBT佳作。 這樣一個有經驗的創作者,對於這類電影該出現的細枝末節自然是更有發言權。·哈內爾 飾)畫一幅單人肖像畫。
  • 超好看的13部限制級電影 良心推薦!
    土耳其狂歡導演: Paul Verhoeven主演: Rutger Hauer / Bert André / Jon Bluming評語:其實故事還行,但是開頭太奔放了,讓人靜不下心看故事了妓院裡的回憶導演: 貝特朗·波尼洛主演: 阿弗西婭·埃爾奇 / 阿黛拉·哈內爾 / 傑絲敏·特麗卡評語:這是一個不被人正視卻充滿辛酸故事的職業,強烈推薦查泰萊夫人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