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在一堆書裡,絕對可以憑藉著獨特的畫風跳脫而出,吸引我們的眼球。封面居中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姐姐阿黛拉和弟弟西蒙。他們畫得非常可愛,應該說圓潤飽滿,色彩鮮豔,富於動感。視野放開去,背景是巴黎的街道、建築和聳立在遠處的艾菲爾鐵塔。
發現的樂趣是孩子閱讀圖畫書的一大原因所在,正如《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尾隨的狐狸;《瑪德琳》中細心地發現插畫家誤畫的12個小女孩;《小雞的一千個秘密》裡,尋找和發現每一頁小螞蟻的快樂……每讀一遍,都給人以新的閱讀體驗和意想不到的發現,正是圖畫書的魅力之一。
翻開《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前後環襯給我們赫然展示了一張很有年代感的、錯綜複雜的巴黎老地圖:那條穿城而過的塞納河,熱鬧的古巴黎街道叫賣場,靜謐清新的巴黎植物園,展示「自然進化史」的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還有盧森堡公園、羅浮宮、巴黎聖母院等。循著地圖上的路線圖,讀著這個關於「回家」的故事,孩子們可以遊遍整個巴黎城。從構思創意上來看,這個故事似乎和貝梅爾曼斯的《瑪德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為我們展示了古老的、生機的、美麗的巴黎市景。不過,不同在於,《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的故事,更將目光聚焦在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兩個孩子的身上,圍繞著「尋找」和「發現」的主題,以兒童的視角,為我們展開一幅豐富的生活畫卷和一張清晰的巴黎導遊圖。
扉頁之後的一個大跨頁,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示了普納福至街區,迎面是著名的桑馬利泰納百貨公司,巴黎典型的放射狀街道,橫跨在眼前的陸橋,矗立在街道兩邊的古老而厚重的新藝術派時期裝飾風格的建築,還有穿梭在街道上的屬於上個世紀初、甚至上上個世紀的交通工具——馬車,還有戴著貴婦帽、牽著孩子的悠閒的女人,忙碌的男人,以及我們的兩個小主人公。他們在哪兒?開始尋找吧!
其實單看這本書的文字,是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講述的是姐姐阿黛拉去接放學的弟弟西蒙回家,穿戴整齊的西蒙一路上所到之處,丟掉了畫著貓的畫、手上拿的幾本書、圍巾、手套、帽子、四支蠟筆、書包、外套、毛衣。姐姐一路追趕弟弟,一路和周圍的好心人尋找著弟弟丟失的東西,疲憊地回到家。當媽媽正詫異、不知所措時,門開了,所到之處的人們排著隊,把他丟失的東西都給送了回來。
這個故事文字上的平實普通,目的似乎在於給圖畫留下強烈的張力和廣闊的空間。捧讀故事時,特別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一頁一頁仔細地看,耐心地觀察。
姐弟倆從學校出來,最先經過的是叫賣場。這裡集中展示了巴黎市井的繁榮和民生百態,有開雜貨鋪的,買水果蔬菜的,帽子店,小書攤,賣鮮花的,賣鳥的,還有行走在街道上的互相問候寒暄的各色人等。阿黛拉和西蒙去找雜貨店老闆娘拜思奎太太說話,好心的拜思奎太太給了他們一人一個蘋果。這個時候細心的孩子已經發現,西蒙手上多了紅紅的蘋果,卻少了一樣東西,沒錯,就是他畫的那幅有貓的畫。那幅畫到底丟在哪裡呢?這麼大的一幅畫裡,四角和畫面中間都是布景和人物,粗粗地數一數,盡然發現上面畫了近一百人。還有一靜一動的小貓、小狗和小鳥。真是生機盎然啊!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從畫的左下角開始,從左往右,自下而上,巡視到畫的右下角,看看畫面中的每一個小部分,都有些什麼人,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可能會說什麼。也許,突然你的眼睛一掃,就會有驚喜的發現。這張畫讓我們想到了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仿佛市井裡、街道上的喧囂、嘈雜聲、叫賣聲、孩子的嬉戲聲,都頻頻入耳了。從熱鬧的叫賣場走出來,轉入巴黎植物園,視野變得開闊,心境變得寧靜,眼前是參天的大樹和零星的遊人。畫面有近景,有遠景,還有中景。最近處是我們的主人公,看似乖乖的西蒙開始顯露出男孩子特有的調皮,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悄然爬上了高高的大樹,似乎在眺望遠方的美景,金燦燦的樹葉映襯出一幅令人嚮往的圖畫。不過樹下的小姐姐可是著急了,伸著手招呼弟弟:「天哪,西蒙,快下來!」旁邊站著前來幫忙的園丁皮爾先生。中景有三組畫面,左邊一家人帶著孩子一邊走一邊欣賞植物園秋色;畫面中間兩個小孩跟著知識豐富的爺爺,一定在辨認各種植物呢;還有畫面的正中間一排整齊的修道院小女孩在修女的帶領下漫步園中。看到這裡,小讀者們一定會驚異地說,呀,那不是瑪德琳裡的小女孩嗎?而且還會認真地數一數,咦,怎麼只有10個,而不是12個呢?目光再往畫面的上方移動,可以看到有兩個人正往山上的涼亭走去,依稀看見亭子裡已經有人在極目遠眺。
接下來,姐弟倆去了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這裡有很多恐龍的化石。在碩大的恐龍化石下,西蒙和阿黛拉顯得如此渺小。他們向博物館保安登特先生打招呼,但是發現畫和手上拿的書已經不見了。書丟在哪兒了呢?不妨回過去,再仔細看看上一頁,找一找。走出博物館,他們來到了聖米歇爾地鐵站。西蒙指著自己的一隻紅手套,不看文字你也知道,他一定是在問姐姐另一隻手套哪去了。細心的小讀者立刻在人群中可以看到那一點鮮亮的紅色。最有趣的一幕發生在盧森堡公園裡。看完木偶劇,居然所有的孩子都趴在地上幫西蒙找另一隻手套。整個畫面呈現出稚拙的情態和生動的趣味感。而我們的小失主卻得意洋洋、大踏步走開了。他這是要去哪兒呢?他們居然在路上遇到了正在演奏的法國禁衛軍樂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但是,你一定發現了,西蒙的身上似乎又少了什麼東西。少了什麼呢?丟哪兒去了呢?這幅畫面更有趣的是,除了地上行走的樂隊和圍觀的人群,還有爬在樹上拿著法國國旗的人,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立體感。
羅浮宮裡,人們都不看世界名畫了,低頭一定又是在幫西蒙找東西,找什麼呢?不用說,是畫筆,4支畫筆散落在好幾個角落裡,仔細觀察的孩子一定快速準確地找到。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內心便獲得了莫大的滿足。不過我們注意到,這一畫面中,人物的活動都居於圖畫三分之一以下的位置,三分之二的畫面讓位給了羅浮宮展廳裡那些著名的作品。喜歡美術的孩子一定可以津津樂道地告訴我們,這是誰的畫,那是什麼作品,它如何如何。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美麗的哥德式建築,在院外的廣場上,有很多民間藝人在玩雜耍:有玩空翻的,表演倒立的,疊羅漢的,引來人們駐足叫好。畫面右下角的西蒙,我們差點快認不出他了,他脫去了藍色的外套,正穿著紅毛衣,和好朋友雷歐一起學著倒立翻跟頭呢!著名的巴黎聖母院,以地標的形象屹立在畫的最中間,向我們昭示著它的歷史和聞名。
最後西蒙和姐姐安然回到了家,雖然他沒有走丟,但是他身上的東西已經所剩無幾了。媽媽很驚訝,卻看不出絲毫的憤怒,是個歐洲典型的溫文爾雅的女性形象。故事最後的點睛之筆是當媽媽打開門的一瞬間,之前在畫面中出現過的很多人,都拿著西蒙丟失的東西,齊刷刷地站在了門外。立刻,一股濃濃的、暖暖的愛意流淌在心底。看,一個小男孩,回家的一路是多麼調皮,又是多麼牽動人心啊!當他舒舒服服地睡下後,我們的心也跟著他一起安定下來。整個作品在展示中、發現中,更有著一個強大的主題,那就是「愛」——有姐姐對弟弟的呵護,媽媽對兒子的包容,有認識的老闆娘的蘋果,有園丁、郵差的幫助,甚至有不認識的人們的俯身相助……這一幅幅畫面中的丟失與尋找,構成了這個作品的向心力。無論是從培養孩子藝術審美、對域外風情的認知,還是讓孩子享受發現的樂趣上,抑或是培養細心觀察的能力,體味故事的有趣和主題的溫情上,《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都是不容錯過的一個好故事,值得一讀再讀。
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北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中國少兒閱讀教育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大家點擊下面的二維碼關注「繪本教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