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圖畫書的發現之美 ——讀《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

2021-02-20 繪本教學


《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在一堆書裡,絕對可以憑藉著獨特的畫風跳脫而出,吸引我們的眼球。封面居中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姐姐阿黛拉和弟弟西蒙。他們畫得非常可愛,應該說圓潤飽滿,色彩鮮豔,富於動感。視野放開去,背景是巴黎的街道、建築和聳立在遠處的艾菲爾鐵塔。

發現的樂趣是孩子閱讀圖畫書的一大原因所在,正如《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尾隨的狐狸;《瑪德琳》中細心地發現插畫家誤畫的12個小女孩;《小雞的一千個秘密》裡,尋找和發現每一頁小螞蟻的快樂……每讀一遍,都給人以新的閱讀體驗和意想不到的發現,正是圖畫書的魅力之一。

翻開《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前後環襯給我們赫然展示了一張很有年代感的、錯綜複雜的巴黎老地圖:那條穿城而過的塞納河,熱鬧的古巴黎街道叫賣場,靜謐清新的巴黎植物園,展示「自然進化史」的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還有盧森堡公園、羅浮宮、巴黎聖母院等。循著地圖上的路線圖,讀著這個關於「回家」的故事,孩子們可以遊遍整個巴黎城。從構思創意上來看,這個故事似乎和貝梅爾曼斯的《瑪德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為我們展示了古老的、生機的、美麗的巴黎市景。不過,不同在於,《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的故事,更將目光聚焦在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兩個孩子的身上,圍繞著「尋找」和「發現」的主題,以兒童的視角,為我們展開一幅豐富的生活畫卷和一張清晰的巴黎導遊圖。

扉頁之後的一個大跨頁,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示了普納福至街區,迎面是著名的桑馬利泰納百貨公司,巴黎典型的放射狀街道,橫跨在眼前的陸橋,矗立在街道兩邊的古老而厚重的新藝術派時期裝飾風格的建築,還有穿梭在街道上的屬於上個世紀初、甚至上上個世紀的交通工具——馬車,還有戴著貴婦帽、牽著孩子的悠閒的女人,忙碌的男人,以及我們的兩個小主人公。他們在哪兒?開始尋找吧!

其實單看這本書的文字,是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講述的是姐姐阿黛拉去接放學的弟弟西蒙回家,穿戴整齊的西蒙一路上所到之處,丟掉了畫著貓的畫、手上拿的幾本書、圍巾、手套、帽子、四支蠟筆、書包、外套、毛衣。姐姐一路追趕弟弟,一路和周圍的好心人尋找著弟弟丟失的東西,疲憊地回到家。當媽媽正詫異、不知所措時,門開了,所到之處的人們排著隊,把他丟失的東西都給送了回來。

這個故事文字上的平實普通,目的似乎在於給圖畫留下強烈的張力和廣闊的空間。捧讀故事時,特別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一頁一頁仔細地看,耐心地觀察。


姐弟倆從學校出來,最先經過的是叫賣場。這裡集中展示了巴黎市井的繁榮和民生百態,有開雜貨鋪的,買水果蔬菜的,帽子店,小書攤,賣鮮花的,賣鳥的,還有行走在街道上的互相問候寒暄的各色人等。阿黛拉和西蒙去找雜貨店老闆娘拜思奎太太說話,好心的拜思奎太太給了他們一人一個蘋果。這個時候細心的孩子已經發現,西蒙手上多了紅紅的蘋果,卻少了一樣東西,沒錯,就是他畫的那幅有貓的畫。那幅畫到底丟在哪裡呢?這麼大的一幅畫裡,四角和畫面中間都是布景和人物,粗粗地數一數,盡然發現上面畫了近一百人。還有一靜一動的小貓、小狗和小鳥。真是生機盎然啊!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從畫的左下角開始,從左往右,自下而上,巡視到畫的右下角,看看畫面中的每一個小部分,都有些什麼人,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可能會說什麼。也許,突然你的眼睛一掃,就會有驚喜的發現。這張畫讓我們想到了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仿佛市井裡、街道上的喧囂、嘈雜聲、叫賣聲、孩子的嬉戲聲,都頻頻入耳了。從熱鬧的叫賣場走出來,轉入巴黎植物園,視野變得開闊,心境變得寧靜,眼前是參天的大樹和零星的遊人。畫面有近景,有遠景,還有中景。最近處是我們的主人公,看似乖乖的西蒙開始顯露出男孩子特有的調皮,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悄然爬上了高高的大樹,似乎在眺望遠方的美景,金燦燦的樹葉映襯出一幅令人嚮往的圖畫。不過樹下的小姐姐可是著急了,伸著手招呼弟弟:「天哪,西蒙,快下來!」旁邊站著前來幫忙的園丁皮爾先生。中景有三組畫面,左邊一家人帶著孩子一邊走一邊欣賞植物園秋色;畫面中間兩個小孩跟著知識豐富的爺爺,一定在辨認各種植物呢;還有畫面的正中間一排整齊的修道院小女孩在修女的帶領下漫步園中。看到這裡,小讀者們一定會驚異地說,呀,那不是瑪德琳裡的小女孩嗎?而且還會認真地數一數,咦,怎麼只有10個,而不是12個呢?目光再往畫面的上方移動,可以看到有兩個人正往山上的涼亭走去,依稀看見亭子裡已經有人在極目遠眺。


接下來,姐弟倆去了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這裡有很多恐龍的化石。在碩大的恐龍化石下,西蒙和阿黛拉顯得如此渺小。他們向博物館保安登特先生打招呼,但是發現畫和手上拿的書已經不見了。書丟在哪兒了呢?不妨回過去,再仔細看看上一頁,找一找。走出博物館,他們來到了聖米歇爾地鐵站。西蒙指著自己的一隻紅手套,不看文字你也知道,他一定是在問姐姐另一隻手套哪去了。細心的小讀者立刻在人群中可以看到那一點鮮亮的紅色。最有趣的一幕發生在盧森堡公園裡。看完木偶劇,居然所有的孩子都趴在地上幫西蒙找另一隻手套。整個畫面呈現出稚拙的情態和生動的趣味感。而我們的小失主卻得意洋洋、大踏步走開了。他這是要去哪兒呢?他們居然在路上遇到了正在演奏的法國禁衛軍樂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但是,你一定發現了,西蒙的身上似乎又少了什麼東西。少了什麼呢?丟哪兒去了呢?這幅畫面更有趣的是,除了地上行走的樂隊和圍觀的人群,還有爬在樹上拿著法國國旗的人,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立體感。


羅浮宮裡,人們都不看世界名畫了,低頭一定又是在幫西蒙找東西,找什麼呢?不用說,是畫筆,4支畫筆散落在好幾個角落裡,仔細觀察的孩子一定快速準確地找到。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內心便獲得了莫大的滿足。不過我們注意到,這一畫面中,人物的活動都居於圖畫三分之一以下的位置,三分之二的畫面讓位給了羅浮宮展廳裡那些著名的作品。喜歡美術的孩子一定可以津津樂道地告訴我們,這是誰的畫,那是什麼作品,它如何如何。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美麗的哥德式建築,在院外的廣場上,有很多民間藝人在玩雜耍:有玩空翻的,表演倒立的,疊羅漢的,引來人們駐足叫好。畫面右下角的西蒙,我們差點快認不出他了,他脫去了藍色的外套,正穿著紅毛衣,和好朋友雷歐一起學著倒立翻跟頭呢!著名的巴黎聖母院,以地標的形象屹立在畫的最中間,向我們昭示著它的歷史和聞名。


最後西蒙和姐姐安然回到了家,雖然他沒有走丟,但是他身上的東西已經所剩無幾了。媽媽很驚訝,卻看不出絲毫的憤怒,是個歐洲典型的溫文爾雅的女性形象。故事最後的點睛之筆是當媽媽打開門的一瞬間,之前在畫面中出現過的很多人,都拿著西蒙丟失的東西,齊刷刷地站在了門外。立刻,一股濃濃的、暖暖的愛意流淌在心底。看,一個小男孩,回家的一路是多麼調皮,又是多麼牽動人心啊!當他舒舒服服地睡下後,我們的心也跟著他一起安定下來。整個作品在展示中、發現中,更有著一個強大的主題,那就是「愛」——有姐姐對弟弟的呵護,媽媽對兒子的包容,有認識的老闆娘的蘋果,有園丁、郵差的幫助,甚至有不認識的人們的俯身相助……這一幅幅畫面中的丟失與尋找,構成了這個作品的向心力。無論是從培養孩子藝術審美、對域外風情的認知,還是讓孩子享受發現的樂趣上,抑或是培養細心觀察的能力,體味故事的有趣和主題的溫情上,《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都是不容錯過的一個好故事,值得一讀再讀。
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北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中國少兒閱讀教育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大家點擊下面的二維碼關注「繪本教學」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阿甲老師談孩子第一本圖畫書【搶鮮當讀】
    阿甲:是的,我是首先自己被米菲所吸引的,後來讀到一本書,才發現原來是這麼個來歷。那是松居直的《我的圖畫書論》,書中提到松居直大概在1960年代到荷蘭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這套書(最初的幾本)。書香童年:米菲誕生於1955年。1960年的時候,書還不多。
  • 有魔力的奇想國童書:隱藏在圖畫書裡的那些小細節
    或許正如馬庫斯先生所說:「一本出色的圖畫書,圖畫敘事所佔的比重往往要多於文字,而且圖畫增加了一種全新的敘事角度。」你或許可以拋開現有的文字,根據圖畫編一個不同版本的故事。孩子更是天生敏銳的觀察家,他們甚至連周圍環境中最微小的細節也不放過。每一幅圖畫都有很多值得注意和討論的地方。
  • 李西西:讓圖畫書的價值回歸高位
    在我的認知裡,中國畫家的地位和高老師所說的音樂家的地位一樣,它的意義和價值遠遠沒有被發現。就像蒙特利所說的「童年的秘密遠遠沒有被發現」一樣,畫的意義在中國也遠遠沒有被發現。在中國,「畫」的意義和價值還有待挖掘。
  • 你可能正在給孩子看「兒童不宜」的圖畫書
    還有些家長傾向選擇涵蓋知識點多的圖畫書,或者認為圖畫書是識字的工具書,常常以一本圖畫書的文字量多寡來衡量其價值大小,這都是一種誤區。其實大人和孩子的閱讀方式不一樣,大人在看圖畫書時習慣先讀字甚至只讀字,而孩子首先被圖畫吸引,並不是那麼在意文字的內容。圖畫裡的信息之豐富,往往被大人忽視和錯過。
  •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法國女人也可以如此彪悍……
    總有些兒童故事風靡一代,總有些童話小說經典不改,「100年前的巴黎女孩讓我著迷,愛上阿黛拉已經有十年的時間」呂克貝松說。
  • 臺灣「幼教之母」張杏如揭秘信誼圖畫書獎最爭議作品:30年前,我是讀不懂它的
    這位一輩子從事幼兒教育、童書出版的資深編輯,對於圖畫書,有著非同一般的熱愛和了解。她曾經說過:「做了這麼多年的幼兒教育工作,令我最滿意的是,走在路上或者參加聚會時,有人拉著我的手說,我的孩子,或者是我的孫子,是看你出版的書長大的。」
  • 童年記憶—讀《小蝸牛自然圖畫書》
    在公園,廣場的花池裡常常的就會發現許多蝸牛,孩子正對它有興趣呢,我們還特意切了西瓜,分成瓤和皮各數份,看它們是愛吃肉多些還是愛吃皮多些,貌似吃皮的蝸牛要多一些呢,呵呵。於是每每吃瓜,小孩總會留塊瓜皮「等下雨雨停了去餵蝸牛」沒有教她,她自己居然得出了蝸牛喜歡潮溼每每雨後出現的結論。    想著孩子一定會喜歡吧,就收了。
  • 孩子不愛看書,錯,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教你如何實現親子共讀
    毛毛蟲這本書很多人都會推薦,但是入手中文版後發現,銅版紙克數比較高,邊角鋒利容易扎到孩子,最主要的是因為裝訂的原因孩子無法獨立閱讀。而閱讀體驗較好的圖畫書,孩子可以實現自主翻頁,閱讀興趣大大增加。比如這幾本:《我是一隻兔子》(紙板書、英文原版)、《好髒的哈利》(紙板書、英文原版)、《米菲系列》、《動物寶寶和媽媽》。
  • 臺灣圖畫書畫家陳致元:創作者就是純粹享受(圖)
    他不會費腦筋去考慮西方讀者怎麼想,「創作者就是純粹享受,就畫吧,不要想那麼多。」  談「蝸牛」 大人讀這本書更像是面鏡子  新京報:蝸牛和毛毛蟲的性格很不一樣,你是怎麼思考設計這兩個角色的?  陳致元:毛毛蟲和蝸牛是不同的個性,蝸牛是一個完全正向的思考方式,比較容易開心。毛毛蟲就很容易緊張,遇到事情就會「啊!怎麼辦?」
  • 父親節書單:14本圖畫書+4大主題 滿分爸爸共讀指南
    :3-6歲彭懿老師傾情翻譯,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土田義晴的暖心之作。我最喜歡坐著爸爸的自行車,和爸爸一起出門。秋天,我和爸爸爬上高山,撿來好多橡子和七葉樹果。但是回家的路上,手絹和果仁都丟了。那條手絹是媽媽給我繡的,是我最珍貴的手絹.這天晚上,直到很晚,爸爸都還沒有睡。第二天,我才發現,爸爸為我縫製了一塊新的手絹......《爸爸,你愛我嗎?》
  • 一起來讀本圖畫書
    這本圖畫書果然不負眾望,獲獎無數,很多孩子都為這本圖畫書著迷,他們「一頭扎進」書裡,和託克尋一起躺在馴鹿的身邊、騎在馴鹿的身上,也和他進行著心靈對話,感受著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頑強生命力與自然靈性。,他其實也把這份感悟放在了自己創作的一部部作品中,希望更多的年輕父母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來告訴孩子。
  • 書評《感動大人的圖畫書》——大人也要讀圖畫書,理由有三
    為了把「大人也要讀圖畫書」這個理念推廣得更遠,柳田邦男寫了三本書——《在荒漠中遇見一本圖畫書》、《感動大人的圖畫書》、《圖畫書的力量》。目前已看完《感動大人的圖畫書》和《在荒漠中遇見一本圖畫書》這兩本。
  • 《神探阿黛拉》獨家中文預告 美女PK妖魔鬼怪
    《神探阿黛拉》劇照《神探阿黛拉》劇照  [電影網]特別製作法國導演呂克·貝松新片《神探阿黛拉》獨家中文預告片,影片由呂克·貝松的自己的製片公司歐羅巴影業製作,法國影星馬修·阿馬立克、露易絲·布爾昆主演  《神探阿黛拉》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12年,阿黛拉·布蘭科塞克,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女記者。為了完成報導任務,天涯海角都勇闖直前,哪怕意味著去埃及和各式各樣的木乃伊展開對決。與此同時,更大的危機卻在巴黎醞釀著。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一隻一億三千六百多萬年前的翼手龍卵,神秘的孵化了。整個城市,籠罩在恐怖的天空下。
  • 民間故事如何進行圖畫書再造?
    新世紀以來,原創圖畫書進入多元繁榮時期:有《安的種子》《團圓》等佳作,有《北冥有魚》《寶兒》等源於文學經典的創作,有《鬥年獸》《灶王爺》等表現民俗文化的用心之作,有《老鼠娶新娘》《耗子大爺在家嗎》《月亮粑粑》等基於童謠和民間故事改編的創作。
  • 千萬不要錯過的童書大師及其作品之李歐李奧尼:開啟現代圖畫書的20世紀寓言大師
    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有什麼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為您介紹世界級童書大師──李歐.李奧尼,一同看看他的創作歷程和優秀作品。
  • 猜猜看,《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有多少本?
    我在很多繪本上都看到印有《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的字樣,在書店也頻頻看到「信誼圖畫書獎」獲獎作品,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信誼是出版社嗎?那為何《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並不由信誼出版社發行?— 什麼樣的書可以被收錄到《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中?《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與「信誼圖畫書獎」有什麼關係?— 《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究竟包含了多少冊繪本?
  • 第十屆信誼圖畫書獎線上揭曉,《小房子》獲圖畫特別獎
    為了普及圖畫書的推廣和閱讀,在此之前,信誼圖畫書獎頒獎典禮都會選擇不同的城市舉辦,受疫情影響,今年首次採用了線上的方式進行發布。第十屆信誼圖畫書獎共收到參賽作品536件,其中圖畫書創作獎200件,圖畫書文字創作獎336件。最終,共有48部作品入圍圖畫書創作獎和圖畫書文字創作獎決選。
  • 讓中國經典圖畫書一代代傳下去
    王志庚說,近百年來,中國眾多知名作家、畫家、教育家等積極投身圖畫書的創作,出版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圖畫書,體裁豐富,主題多元,其中不乏繪畫精湛、製作精良且貼近兒童的優秀作品。中國圖畫書作品作為中國兒童文學的重要分支,以文字和圖畫的形式記錄並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文學領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變遷,反映了百年間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軌跡。
  • 25位大咖齊聚「信誼·原創之光」直播課,暢談圖畫書的那些事兒
    2010年,為促進中國原創圖畫書的創作和出版,信誼基金會在中國大陸和十九位兒童文學界、教育界、藝術界、閱讀推廣的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創立了「信誼圖畫書獎」。從第一屆到第十屆,「信誼圖畫書獎」取得的累累碩果大家有目共睹,為了和大家分享十年來的這份積澱和成長,我們特別策劃了「信誼·原創之光」線上直播課程。
  • 紅樓圖畫書研討課之《蟬》: 看文十七年,從不把文章看完
    紅樓圖畫書研討課之陳志勇《蟬》整理人:應楠      【常立】如果大家仔細看《蟬》原著裡的文字可能會發現很多的語法錯誤,陳志勇想藉此來表現蟬和人語言不通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