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原本是「亮劍3」的抗日劇《雷霆戰將》。
在上線沒兩集就遭到觀眾的「一致差評」,差評如潮就不用多講了。
這件事情,也引起了主流媒體的下場。
11月15日,《人民日報》就發文點名了批評。
「把偶像劇套路用在抗戰劇上、影視劇中考慮年輕人的習慣,創新表現方式,並非不可以,但前提是尊重歷史……」
結果主流媒體批評過後沒多久,同時觀眾差評太多的情況下。
11月16日,這部《雷霆戰將》先後在各大視頻平臺下架了。
另一部新劇《最好的時代》替代了這個位置。
《雷霆戰將》下架冤不冤呢?
答案是肯定不冤的,把「抗戰劇」當成偶像劇劇來拍。
男演員們頭髮抹著紋絲不動的髮膠,蒼蠅都站不穩那種。
女護士穿著修身連衣裙,白色高跟鞋,化著濃妝仿佛「抗戰慰問女團」。
這個肯定是不行的。
相信很多觀眾都很奇怪。
明明大家都在吐槽「抗日神劇」歪曲歷史。
為什麼這些年國內的「抗日神劇」還是層出不窮呢?
中國抗日劇並不神
抗戰劇誕生的時間是很早的。
在近代中國遭受侵略的時候就有了。
其中日本侵略者最為兇狠和殘暴,對於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和中國人帶來的破壞最為嚴重。
「抗戰劇」在很多觀眾的眼中。
它就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影視劇的代表。
1、早期的「抗日劇」
前面說過,「中國抗日戰爭」誕生的時間是很早的。
還在戰爭時期就出過軍民團結的《大丈夫》,描寫叛逆分子覺醒的《火的洗禮》,揭露日軍在東北罪行的《日本間諜》等等。
當然,這些算是「抗日片」而不是「抗日劇」。
原因也很簡單,畢竟電視劇在中國誕生年頭已經較晚了。
抗日片《地道戰》《地雷戰》《狼牙山五壯士》等等。
早期抗日劇如《英雄小八路》、《洪湖赤衛隊》
抗日劇與抗日片在新中國影視史上,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2、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抗日劇
這個時期的「抗日片」就不多講了。
如果說到抗日劇的話,其實和8090年代整個內地劇發展一致。
內地的影視劇還處在「國營廠」工資制的方式。
內地老一輩藝術家拍的電視劇,不管哪個方面的處理是比較嚴肅的。
比如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說到8090年代的「抗日劇」,現在觀眾回憶起來知名的抗戰劇不多。
當前中國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抗日劇」,還有抗日劇經典。
還是2000年到2010年這段時間。
3、中國抗戰經典巔峰時期
《亮劍》《歷史的天空》《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的兄弟叫順熘》《生死線》《好傢夥》等等。
2009年,中國內地還拍出中國戰爭劇神作《我的團長我的團》。
雖然這部劇從內容來講,並不是抗擊的「日本侵略者」。
這些抗戰劇為什麼拍得好呢?
因為它們背後的導演編劇,再到主創團隊就是「國營廠」藝術家的繼承。
我們以《亮劍》為例。
導演張前、陳健。
這是張前拍的作品。
作品都是嚴肅的戰爭劇,年代劇等作品。
陳健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出身。
在拍《亮劍》前拍過無數經典的抗戰劇。
編劇有兩位,都梁和江奇濤。
都梁少年參軍,曾服役於坦克部隊,幾年後復員回京。
編劇作品除了《亮劍》,還有《血色浪漫》《狼煙北平》等等。
江奇濤更是老一輩內地幾大頂級編劇之一。
《亮劍》《人間正道是滄桑》《漢武大帝》《少帥》都是他的作品。
其它拍得好的抗戰劇導演團隊也一樣。
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導演張黎,編劇蘭曉龍。
這都是中國內地主流電視劇精英,最頂級的團隊啊。
他們拍的抗戰劇難道是「抗日神劇」嗎?
全都是國產劇經典中的經典。
從「抗日劇」到「抗日神劇」
中國內地主流導演團隊拍的「抗戰劇」都不神?
那麼內地「抗日劇」從什麼時候變成了「抗日神劇」了呢?
歷史上的重要大事件,它都會推動人民精神文化建設的方向。
如同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影視文化隨著社會轉型一樣。
2001年,中國籤署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模式。
這個時期,港臺導演團隊隨著影視資本全面北上。
港臺導演雖然影視資本非常的成熟,但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港臺導演擅長的電視 類劇型一直和內地不同。
內地主流導演團隊擅長拍的電視劇類型。
一直都是歷史劇、年代劇、生活劇、抗戰劇、諜戰劇等偏嚴肅的。
港臺主流導演擅長拍的電視劇類型。
則是武俠劇、古裝戲說劇、民國言情劇、後來還有臺灣偶像劇等等。
隨著內地電視劇市場大門打開,港臺導演隨著影視資本一起北上拍片。
開始可能是熟悉內地市場,幾年後逐漸將他們熟悉的戲說,還有武俠片的拍法放到抗劇當中。
這麼一來,「抗日神劇」開始誕生。
第一部「抗日神劇」到底是哪一部呢?
答案是已經不可考了,但中國觀眾開始全面抨擊的早期「抗日神劇」?
比如「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俠》,再到《箭在弦上》《向著炮火前進》《五臺山抗日傳奇》等等作品。
2010年的《抗日奇俠》導演劉仕裕。
香港導演,還是位TVB的金牌監製。
「女二被強姦爆發、自動穿上褲子射死日本兵的」《箭在弦上》。
導演餘明生,同樣是來自中國香港的大導演。
因為代表作有《鐵血大旗門》《中神通王重陽》《風流少年唐伯虎》《魔幻手機》和《寶蓮燈》等。
中國臺灣大導演林健中,更是堪稱「抗日神劇」的大戶。
這位臺灣導演被喻為「抗日神劇」第一人。
為「抗日神劇」的赫赫名聲,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時相信有人會說:你這是要把「抗日神劇」全都推給港臺班底嘍?
港臺導演確實是「抗日神劇」主要的推動力量。
也就是市場上開始生產的是他們,市場上主要製造商也是他們。
但是——
他們確實不是「抗日神劇」誕生的原因。
「抗日神劇」為何會誕生?
中國的「抗戰劇」為何變成了「抗日神劇」呢?
這個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伯光君認為大概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1、「抗日神劇」誕生的原因之一、觀眾需求
立刻有人很詫異「抗日神劇」
誰看?
答案是還真有,還不少。
有需求才有市場,這是很簡單的「供需關係」。
「抗日神劇」的主流觀眾,主要是40到60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一輩觀眾。
這代人因為歷史環境的原因,絕大多數人接受教育的水平不太高,對於影視文化消費一向比較被動。
同時他們又沒有經歷過更早的戰爭時代,但是他們成長時代的文化氛圍。
卻是各種歷史劇、年代劇、戰爭劇和諜戰劇扎堆的時期。
簡而言之:他們因為成長環境原因,確實愛看抗戰劇,古裝劇,諜戰劇,都市生活婆媳劇。
但因為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對於「好的」和「壞的」並不挑。
早期內地拍歷史劇、年代劇、抗戰劇和諜戰劇。
他們看。
後來港臺導演帶起的古裝神劇、抗日神劇、都市婆媳劇,年代農村劇。
他們也看!
年輕觀眾有幾個看「抗日神劇」的?
他們網上追劇只會貢獻播放量,不會貢獻什麼收視率。
收視率是什麼?
當然就是以全國各省市的電視臺為主了。
如果大家有留意,前幾年各大電視臺播出「抗日神劇」的機率很高,其中還不乏某些著名的衛視大臺。
更不用說全國各省市某些二三流電視臺了。
2、「抗日神劇」誕生的原因之二、市場環境
解決了電視臺有購買,消化產品的市場。
「抗日神劇」泛濫成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當年國產劇社會環境的推動。
2005年過後,國內因為某些原因對於影視劇題材的限制,確實有點嚴重。
先是古裝劇、反腐涉案劇被踢出了電視臺的黃金檔。
2011年《步步驚心》大火後,又因為現實意外事件穿越也被禁止了。
都市生活、諜戰劇數量太多被調控,至於現實社會和社會黑暗題材,更不用提了。
當時國產劇熱門題材就那些,翻來覆去也拍不出什麼花兒。
老一輩觀眾愛看的類型也就那些。
正巧港臺導演北上融合過來,因為商業資本更加成熟。
於是乎,港臺導演團隊帶頭拍「抗日神劇」,雖然粗製濫造但是來錢快。
他們都是只求錢又不求名的,幹一票就走的那種。
很多地位沒有張黎,蘭曉龍那麼高的內地導演團隊,為了生存同樣也跑去拍「抗日神劇」了。
3、「抗日神劇」誕生原因之三、真的賺錢
因為觀眾有需求,電視臺解決賺錢的問題。
「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俠》雖然爭議很大,但在當年是多個電視臺的收視冠軍。
第二輪播出一集200萬,利潤翻倍。
很多熱門「抗日神劇」的利潤率,更是高達200%。
前幾年的橫店號稱一年殺了「10億鬼子」。
這些「鬼子」總不能都是港臺導演團隊殺的吧!
它就是因為環境搞得整個國產劇產業都在橫店殺「鬼子」。
尾聲
一部影視劇,如果從文化產業的歷史發展角度出發。
「抗日神劇」的誕生和衰落都好理解。
2010年左右開始,到2015年左右達到了巔峰。
我們只要回過頭看那段時間的國產劇。
《宮鎖心玉》,於正翻拍金庸武俠的阿寶色,五毛特效古裝雷劇。
各種「流量明星」主演,各種粗製濫造的雷劇、神劇,不就和「抗日神劇」是同一時期的東西麼。
它的背後都是政策、觀眾需求、再到市場供應的一個亂象。
而「瑪麗蘇」古裝劇和各種「流量明星」偶像劇。
中老年觀眾群體可不是它的受眾。
2015年後,雖然亂象還存在,但中國影視產業確實開始撥亂反正。
「抗日神劇」比瑪麗蘇等劇敗退得更早。
主要原因是這種混淆歷史事實的意淫產品。在逐漸掌握影視文化主流的年輕觀眾中,已經變得無法忍受。
當前整個中國社會對於歷史劇、近代劇、抗戰劇等等作品。
大家都在要求還原歷史,尊重現實,從而砥礪前行。
這部《雷霆戰將》如國產商業大片的《上海堡壘》一樣。
它是一頭撞在了中國流行文化轉型的風口上。
它不被罵誰被罵。
它不被下架誰被下架。
隨著《雷霆戰將》轟轟烈烈地被罵下架。
它或許會成為「抗日神劇」重新轉型成「抗戰劇」的標誌性事件。
只希望還原歷史,尊重現實的「抗戰劇」早些歸來吧!
致抗戰,致先烈——
抗戰先烈不容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