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由青亭網主辦、Pico協辦、中國虛擬實境技術與產業創新平臺、北京圖象圖形學學會、AWE Asia、深圳市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協會、清華經管創業者加速器、創業公社戰略支持的「第四屆VR/AR產業創新者峰會」正式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主題是「聚變·共生」。
大會圍繞VR/AR技術在垂直行業的商業應用展開,共探VR/AR在傳統行業的應用和案例分享,挖掘探索商業新機遇,共同構建合作新橋梁。
太平洋未來科技CEO 李建億,在本次峰會帶來了名為《下一個5年,AR眼鏡的輕量級交互與應用場景在哪裡?》的主題演講。
以下是李建億的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來自太平洋未來的李建億,今天我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四年來不斷在消費領域的一些布局,以及一些成果,所以更多是踩了不少的坑,在C端領域的布局,當然也填了不少的坑,今天藉助短短15分鐘和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做了什麼,未來將會有怎樣的布局落地?
我們團隊是做算法出身的一個團隊,在2018年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一個硬體載體,去體現AR算法和用戶之間的連結載體。所以其實我們在不斷的落地這三年,在2018年我們第一次落地AR眼鏡大型的場景是在海外,35萬平方米,每天接待10萬人左右,我們落地的時候,我們發現到一個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是什麼呢?做產品的時候我們一直想把這個AR體驗的價值在給用戶,但當我們落地時,真正發現到一個巨大的問題:其實當一個產品技術轉換成產品的時候,它是賦予了產品的一些價值,但是真正轉換成商品的時候,它賦有商業價值的時候是另外一個門檻。我們落地的時候超過十萬人的體驗,基本上沒有C端用戶能夠分清楚什麼是AR,什麼是VR?所以對他們來說,是完全沒有這樣一個概念的。所以他們講究的其實是體驗好不好,僅此而已。
所以這兩年來,在不同的AR上遊也好,終端也好,C端也好,其實有不斷的演變,巨大的演變在於供應鏈更加的健全,相比於去年,包括今年很多硬體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在定一款C端產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的更多的是交互的形式到底怎麼樣?所以我們團隊一直在交互方面做了很多的儲備,包括硬體方面我們在2018年的落地一直到今年推出的幾款新產品,其實作為一款通用型產品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思維縮成一個點,我們只要解決用戶的一個點就OK了,是哪一塊呢?就是交互這方面。接下來我會在我們案例方面做一些分享。
先看一下我們儲備了什麼技術?我們落地穿戴技術的時候,發現其實和我們在實驗室和在團隊正在做測試的時候非常大的不同,不同在哪呢?整個場景是非常不確定的,不確定在哪呢?燈光、人流,這個過程中,落地運營門檻是極高的,所以我們就研發了一套手勢識別算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在畫面上已經看不到手的方向了,但是我們要能夠穩定性的交付這一塊給到用戶。
所以在我們預想場景中,我們儲備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包括一些技術落地的時候,我們把空間想像的太過於美好了。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用戶在用的時候根本沒有按照我們設計的路徑去體驗,那這個情況就很糟糕了。所以到了落地第二周的時候,馬上把這些我們想像非常美好的體驗場景給去除掉,只留下一個簡單的交互去使用。所以在過程中,我們學習到了什麼?學習到了,其實交互成本才是AR落地到C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儲備的人體骨骼算法,後面我會說到怎麼使用。
再就是交互,我們落地時也發現曲面識別結合AR體驗場景是非常好玩的,比如一個線下體驗場景,我可以看到一些我想要體驗的信息,或者一些用可視化的方式傳達給用戶的信息。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曲面識別,包括物體識別也是一樣,因為落地運營的時候,到C端的時候,其實各種不同設備的匹配成本是極大的,對於線下的運營商,所以我們想能不能用一個通用性的物體,不帶電池,能夠快速讓用戶體驗到一些有趣的交互形式,所以我們做了一個物體識別,只要通過幾個標識點,就可以做交互的這樣一個形式。
更重要的是環境的交互,AR和VR希望最大的區別,VR是我們已經預設到的一個世界,但是AR是虛擬物體擺放在現實世界,所以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在哪呢?就是光源,所以可以看到手機上很多AR體驗,缺那麼一點點真實性的原因,就在於光源沒沒有有效的融合到現實環境的光源,比如說我站在這個舞臺,這個燈光的方式已經改了好幾次了,在這個情況之下,虛擬物體和我做結合的時候,看起來非常的違和。所以我們推出了一個實時光源的算法,把光源的數據推送到渲染引擎。這個也是為了追求真實性的交互,這就是我們儲備的一個以環境交互的一套算法。
今天大家在會場體驗到,或者是我們過往體驗到一些VR也好,AR的設備也好,我發現一個交互的問題在哪呢?就是要把手舉起來這樣的形式,我們從以前發展到現在,PC、平板到手機,交互這一塊是一直不斷在降低的,但是反而到了VR、AR這一塊就提高了,什麼意思呢?交互形式必須是手舉起來這樣一個動作做交互,這個就讓我們C端的用戶體驗有一個學習成本,再一個手舉起來很奇怪,因為我們落地到這個場景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不太好意思,為什麼手要舉起來?我也不知道能看到什麼,在線下這樣一個場景就有些牴觸了,不好意思舉起來。
我們發現物理的交互成本是逐漸降低的,從最早的滑鼠到觸屏到現在拿起我們的智慧型手機,一個拇指一個食指就能完成今天所要傳達的信息,包括今天雲技術也非常發達,我甚至不用手就可以實現有效的交互了。我們今天VR/AR的交互還是依靠手柄,在落地過程中,C端的反饋是非常不好的體驗,所以這方面我們也做出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
我們推出了一個Amloop產品,不通過攝像頭通過機電設備就可以觸碰的交互,我們明年會有兩個落地項目,一個是線下遊戲的場景,還有一個教育的場景,去落地這樣一個嘗試。它是什麼東西呢?我可以把手放在我的口袋裡面,有能夠通過我的手勢去操控了,所以基本上就不依賴於攝像頭這樣一個物理限制,去和AR的三維內容進行交互。
所以解決了三個問題:
1,形象問題,看起來很怪異。
2,成本問題,因為為了要解決手勢識別能夠在一個有效的範圍裡面,我需要布置很多不同的攝像頭,包括TOF(音)等等這樣一個物理硬體的成本,所以我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推出了amloop。
3,學習成本極低,基本上我只要掐一下手指頭,就能夠點擊我所要觀看的內容,所以就不限於一定在這個範圍做操控了,我手放在背面也能做這樣一個簡單的操控。
這個就是我們今年推出的一個amloop這樣一個產品,明年會有兩個應用,已經有幾家應用開發公司跟我們正在開發一些好玩的應用了,因為它除了能夠做手勢,還有一個比較好玩的是什麼呢?到了遊戲場景,你只要給到用戶一把槍就能使用了,這把槍可以是任何的形式,不一定是我的設備,可以是他用紙疊出來的一個紙做的槍或者紙飛機,我就能夠有這樣一個物理空間和虛擬實境的交互,所以它是好玩的,也打破了C端對AR結合現實場景交互的一種新形態。
除了amloop推出以來,我們也發現落地到C端之後,每個人都有一臺手機,如果讓他再拿一臺AR眼鏡,對他們成本迭代還是有點高,所以我們推出了一個am glass smartphone,就是可以接手機的AR眼鏡,它有三個功能:
1,擴屏的功能。
2,能夠進行一些簡單遊戲的交互,或者單攝像頭認證的交互的一個產品。所以它是1080P高清顯示,我們也做了一個2D、3D顯示切換這樣一個功能。
3,最大亮點就是兼容性,我們打通了超過30款的智能終端設備,能夠覆蓋用戶的基數足夠大,應用潛力比較大。
話說回來,我們這幾年C端落地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個,太平洋未來行業內都比較清楚的是,我們一直在文旅方面做了不同的落地,從最早我提到2018年在海外的落地,到2018年在柳州的卡特星球上面的試點落地,到了去年華僑城,北京歡樂谷,深圳歡樂谷,包括明年的南京歡樂谷,還有其他七個歡樂谷主題公園的落地,我們也會相繼的推行。
除了主題公園以外,我們也落地了各個地方的博物館,這些都是正在進行合作的項目,這個月底長沙市博物館,還有兵馬俑博物館會在明年落地,然後還有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等。
第二個,除了文旅,還有教育這一塊,我們是和中加國際學校平臺,一起成立了一個項目小組專門在教育場景落地。這一塊我們吸取了一個很大的教訓是什麼呢?就是目前在市場上市面上我們看到的很多AR教育項目,其實是AR公司或者是應用公司設計了一套內容,再把它交給學校去運行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其實每所學校的教學方式,甚至於老師用的教材都是有差異化的,所以在標準化這方面是非常難的。所以這次落地當中,我們邀請了中加一共有28所學校在全國,北京有3所學校,所以我們邀請了28所學校的校長和每個科目的主任參與到我們公司裡面一起去打造這個AR教育的教材,還有使用方式。因為作為一個技術產品研發公司的話,其實對於每一個行業我們是不清楚的,所以我們合作方式非常簡單,就是和行業的大佬們一起參與到裡面來,告訴我們你們需要什麼?我們因此一起去雙方定製出一個方案。
我們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已經在兩所學校落地,明年會在另外26所學校去落地,基本上就在做兩件事情:
1、在三個科目上面去把AR作為一個教學工具去使用,在物理、化學、生物這三個科目。
2、我們有一個比較好玩的課程,就是AR遊戲編程這樣一個項目,是和學校一起打造的,主要教小朋友他們一些思維邏輯,快速結合到5G未來的應用是怎麼樣的,三維編程的邏輯應該是怎麼做的,等等。
再有,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什麼問題?不同的人群對於佩戴眼鏡的恐懼是有區別的,尤其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是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初中、高中四個不同年級階段的小朋友,所以在AR眼鏡方面做到通用性還是有難度的,這方面的話,我們解決問題也改變了,所以在幼兒園是不是一定要用眼鏡呢?形式可以改變,不用眼鏡,這個產品我們明年會推出,另外一款AR增強現實的硬體產品,它不是一副眼鏡,因此還是要和用戶做有效的溝通,制定出一個更有利於雙方市場的一款產品。
第三,我們聯合美國NuEyes一起聯合出了一款眼鏡,主要是解決弱視人群的問題,這個應用明年1月份就會給大家體驗到,這是上周剛剛發布的一個產品。
第四,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項目,就是和騰訊任天堂一起合作打造一個新的線下娛樂場景。這塊我們已經在成都、深圳、長沙、廣州、東莞已經落地了12個商場,是借任天堂這樣一個品牌去落地。第一階段沒有AR眼鏡的,只是一個AR算法的落地,第二階段我們就會打造一款AR眼鏡這樣一個項目,今天就不方便透露太多我們正在做一個什麼樣的線下體驗,但是我能夠跟大家承諾的是一款非常好玩的遊戲項目,希望明年年中就會落地。
除了遊戲方面,我們和運營商也正在合作,我們在今年8月份,和印度運營商也發布了一款眼鏡,還有包括泰國的運營商等等。
所以我們總結了一句話,沒有一款完美的產品對於C端,只有最合適C端的產品,才是真正可以落地的一個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