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川島小周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上上周隔壁X博士寫了一篇毒梟巴勃羅,這位大哥的傳奇故事是個超級IP,網飛就一口氣拍了神劇《毒梟》系列,叫人慾罷不能。
其實20年前,咱們也有一部魅力無極限的國產毒梟大劇《黑冰》,之前桃寫萬人迷王志文的時候提到過,今天就展開講講。
這部劇是千禧年以來最大膽、前衛、先鋒的電視劇之一。
故事發生在一個亞熱帶氣候的海濱城市「海州」。
第一集剛開場就是槍戰、炸彈的買兇殺人大場面,警方懷疑的僱主第二天離奇「被溺水」,一下子好幾條人命,而所有線索都指向了海州最大的藥業集團。
王志文演的集團老總郭總,表面上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大企業家,文質彬彬、不顯山露水,背地裡是個整天琢磨新型毒品的大毒梟。
為了空手套現錢,郭總去香港談投資,談回來兩個億,以及一個偽裝成港商代表的警方臥底汪靜雯。原來全世界的警力都早就盯上了郭總,讓原名魯曉飛的警花化名,趁機打入敵人內部。
一見鍾情
接風汪總的時候,郭總的風騷情人劉眉看出了這兩人之間的火花,醋意大發,到處搞事情,比如栽贓汪總藏毒,讓郭總忙上加忙。
劉眉還忙裡偷閒,用美人計處理了一個暴露給警方的狗腿子
郭總有多忙呢?
一邊是絞盡腦汁與警方周旋,另一邊是兼顧新型毒品大生產,還要除掉越獄出來找自己報復的繼兄。更重要的是,見縫插針地跟汪總促膝長談、發展感情。
真正的時間管理大師
在自己的私密實驗室中,郭總坦露了大毒梟的真面目,宣講了自己要建設「美麗新世界」的偉大計劃,用老話講就是「參加世界革命」的抱負。
地下私人實驗室,快樂星球即視感
郭總拉攏熟悉國際形勢和法律的汪總,是為了給在境外組織自己的勢力作鋪墊,也是為了組成傳奇夫妻檔,就像巴勃羅和他的老婆塔塔,或者蔣介石和宋美齡。
汪總假裝被說服,和郭總去參與一個「高級會晤」,對方是神秘莫測的金三角毒王G先生。怎麼形容G先生呢?警方說:「抓住G先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G先生這身裝束不一般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談判幾近破裂。但最後還是勉強達成一致,因為郭總需要G先生搭線國際,走出海州,衝向全世界。
沖天一怒為紅顏
與此同時,在海州的警方已經策略性攻破了郭總的防線,守株待兔,只等最後的迎頭痛擊。可惜最後還是讓郭總逃走了。
逃走前發現被最信任的兩個人背叛了��
郭總在外面孤獨地兜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了老母親的身邊道別。走出別墅束手就擒,硬是走出了一種英勇就義的架勢。
最後在獄中大段獨白11分鐘,或者說辯白,講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讓人毛骨悚然。當然口才再利索也逃不過法律的裁決。
槍斃的這段鏡頭特別有實驗電影的感覺
這個大毒梟的魔幻生涯,讓親手擒獲他的警察不禁形而上地感嘆一句:人是一個很複雜的生命現象。
《黑冰》根據張成功的同名小說改編,劇情非常複雜,上文只概括主線劇情,副線劇情就等��親自去觀摩吧,都很精彩。
就是那個《平安經》的群眾出版社
本著欲揚先抑的原則,先講一講這部劇的槽點。
最大的槽點就是知心姐姐水平的配樂,真希望有心人能把背景音樂的音軌剔出來挫骨揚灰。其次就是編劇太有文化了,每個角色引經據典張口就來,就連人設是五大三粗的強民都能引用英女王的典故,這樣就顯得人物有點同質化。
一開口就老故事會了
接下來就要說為什麼《黑冰》大膽、前衛、先鋒。
主要在於這部劇以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反派為大主角,而且寫得特別迷人,幾乎完美。
從出身上看,郭總的父親是作家,有才華;母親是越劇名旦,有美貌;繼父是高幹,有權勢。這種家庭背景,是鐵打的瑪麗蘇男主角才能擁有。
作為顯赫家世的巨大反差,極度陰暗的童年經歷讓郭總這個人物的故事性層層疊疊,氣質複雜,像個盤絲洞,誘人深入。
從外形上看,王志文的長相,眼瞼低垂,半掩瞳仁,最適合演這種喜怒不形於色的高級反派。墨鏡、西裝、皮鞋、雪茄,當年最時髦的元素集於一身,是千禧年的最hot弄潮兒了。
還會打高爾夫,人上人實錘
複習一下王老師在《周末情人》裡的帥氣
從文化修養上看,郭總揣著十美元落地舊金山讀書,半工半讀,修得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博士。科學家的頭腦,文人雅士的靈魂,博古通今,負責劇中80%的中外典故輸出。
辦公室都裝飾著古典油畫,品位非凡
而且特別有紳士風度。雖然是犯罪精英,但絕大多時候都非常謙慎,不張揚不狂妄,會說晚安,會給女士開車門。
甚至連犯罪視野都格外宏大,他要的不是賺錢也不是和全世界同歸於盡,而是要通過藥物控制人類的精神系統,成為千禧年老大哥。為此,他做了很多人體試驗。
完美的精英人設加上狠毒黑暗的毒梟身份,郭總就是漢尼拔海州分拔,從骨到皮都散發著妙不可言的致命吸引力。尤其是最後一集的獄中獨白,給人的震撼和揪心程度不亞於瞿秋白在獄中寫的遺書《多餘的話》。
王老師的臺詞功底真是一絕
按理說,一個想要搞爛全世界的大壞蛋肯定滿嘴都是歪理邪說。但是這一段看下來,你心裡都要默默地喊一句牛逼。
原著有一句更狠的話:「我是那麼的去追求美好,可是我得到的是什麼?我得到的是滿身心的傷痕,我得到的是一個被強姦的結果!」
郭總的非理性讓我聯想到詩人食指的《瘋狗》(節選)——
受夠無情的戲弄之後,
我不再把自己當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條瘋狗,
漫無目的地遊蕩人間。
食指
為什麼要如此費盡心思地把一個非法分子理想化、浪漫化?
why?why?why?
郭總是有原型的,就是中國版絕命毒師劉招華,新中國第一大毒梟,化學奇才。前幾年被冠了個什麼「愛國毒梟」的名號而��了一把。
講真,愛國毒梟的說法挺荒謬的
這位大哥雖然是個天才,但是出身貧寒。1983年十八歲輟學入伍當兵,期間貪汙過145.15元人民幣被嚴厲處分。1989年二十四歲轉業做警察,立過三等功。1994年二十九歲下海經商,投資辦廠。一開始是正經生意,後來才跑偏了。
1996年,馬化騰還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碼農的時候,劉招華已經無師自通做出了國內首批冰毒,解鎖了「絕命毒師」的隱藏技能。
本著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為了革新「生產」工藝,劉招華特地去請教了大學的化學老教授,自創了一種新型冰毒,也就是《黑冰》片頭反覆嘮叨的甲基苯丙胺,論噸生產。
1999年東窗事發,12噸冰毒被警方截獲,劉招華成了亡命之徒。
但是劉招華的亡命生涯一點都不寂寞。中了100萬的彩票,上了電視;見義勇為抓小偷又上了報紙;在桂林做生意跟政府打交道,一副良好市民的面孔。第一任妻子出家為尼之後,還又重婚了兩回。大哥的生活太豐富了。
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木,所以化名逃命的時候名字總要帶個「森」字,還在桂林經營出全世界最大的紅豆杉林。
2005年,四十歲生日當天被抓捕,劉招華非常淡定,跟警方說不用麻煩審訊啥的,列個提綱就好,「如果想以智慧來戰勝我是不可能的」。
2009年,劉招華被執行死刑。
劉招華確實是個奇人,但是郭總的陰鬱和劉招華的開朗(?)氣質差別有點太大了,所以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原著小說的作者張成功。
張成功現在是一名編劇、作家
這位作家的公開資料不多,只知道他1975年入伍,1982年畢業於警校,從事公安工作幾十年,《黑冰》是他的「黑色三部曲」第一部,這個系列都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雖然這三部曲不在「傷痕文學」之列,但都有提到那些傷痕。 這就不展開講了。
傷痕文學是文革的PTSD
所以顯然,塑造郭總的過程中,作者摻雜了很多個人體會和理解。活在後改開時代的我們可能難以理解,剛從傷痕中緩過來的人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價值浪潮衝擊。
浪漫化的大毒梟其實是一種病態的想像,折射了某種(當時的)社會形態。
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中論述中世紀文學中的瘋癲時寫道:
「瘋癲不再是人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的異相;……而是一個時代的特徵。」
郭總的癲狂,是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混亂的時代「陣痛」,與詩人食指的精神分裂如出一轍。
從另一方面看,《黑冰》這種直言不諱的、毫不修飾的表達又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現在身處的2020年,同樣是轉型期的間隙,輿論分裂、民粹反噬、偶像崇拜泛濫、公共領域蕩然無存……不也是很病態嗎?然而目之所及都是油頭粉面的角色、媚俗矯飾的表達、資本的遊戲、偽善的同情……真是幹啥啥不行,粉飾太平第一名。
所以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就算做不到《黑冰》的魅惑眾生,至少要做到誠實吧?
寫在最後: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設計/視覺:YAN
原標題:《國 產 毒 梟,奇 人 共 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