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那個「超出利潤之上的追求」「本分」「平常心」不就是小說裡的貴族範兒嗎?中國古人也講: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以前靠年金養活的貴婦人出入社交沙龍,講幾句俏皮話也要因才情欠缺而尷尬,就追求個靠年金養活也太沒範兒了。
價值投資的開山鼻祖班傑明格雷厄姆就是一個貴族範兒很足的人,事實上,我很懷疑如果本不是家道中落沒有辦法,不會對華爾街有興趣,也不會進華爾街,更不會去思考投資的規律。
汲汲於富貴這一行為並不貴族,因為貴族本身已經是非富即貴了,貴族範兒就是對富貴不感冒,而要在精神上才情上有所表現,即使是沒有看過班傑明格雷厄姆傳記的同學,讀幾篇本的採訪也能瞭然吧。
本畢業後同時得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哲學、數學三個系的教學邀請,他可以用希臘語閱讀荷馬史詩之類的原文,曾經為亞當·斯密指出其著作《金錢遊戲》中一處希臘語引文的錯誤。1934年證券分析出版,同時本的劇作《「Baby Pompadour》在百老匯登上舞臺。
本研究證券市場就像傳統貴族研究博物學,他晚年的研究方向,從資本市場歸結出普遍的規律,用簡單的公式博取穩定的收益就是充滿著貴族精神的物理學冒險。
本的合夥基金始終都保持一個很小的規模,不超過一千萬,重要的是探究規律,踐行理念,擴大規模,大力宣傳太不貴族了。事實上,當投資體系日益成熟後,本對賺錢失去了興趣,他的原話是賺錢比花錢容易,無非就是套公式和計算。
本的合夥基金沒找到合適的接班人,最後清退結束。之後本開始了老貴族的退休生活,班傑明·格雷厄姆對他退休後平靜的不受打擾的生活感到很滿意,他在拉霍亞度過冬季,在法國南部度過夏季。
江湖上一直傳言巴菲特是本最得意的門生,或許如此,但也僅止於投資這一個方面,雖然巴菲特是班上唯一一個得到A+的學生,但老師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巴是無緣的,所以也談不上多麼得意。
需要指出的是,巴本身並不貴族,這也就是為什麼巴畢業後申請加入老師的公司,而本寧願要一個猶太人的原因。巴菲特都是這樣,斯洛斯更不用提,斯洛斯太草根了,本和多德從來沒有把斯洛斯當潛在合伙人看待,後面看到小師弟巴菲特都進入潛在合伙人行列了,斯洛斯前途無望因而退出開創自己的事業。
本報考大學時因為學校工作失誤而錯過獎學金,被迫打工一年,這期間他可是一句話都沒說,一邊辛苦工作一邊閱讀伊利亞特,這也是默默忍受命運撥弄的貴族行為。後來本教學時直接拿公司持倉舉例,讓聽課的學生大賺特賺,自己卻蒙受損失,這也是貴族範兒。
我們都是格雷厄姆家道中落的直接受益人,如果不是那幾段貧困的歲月,本不會對華爾街若即若離,也就沒有價值投資理論大廈的構建,也就沒有巴菲特,沒有芒格,沒有我們中國價值投資人。
那我或許就會第二次退學,然後在創業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而不是現在這樣安心地待在體制內慢慢積累,也就不會幫同學打理錢財,對的,同學們,也就不會有我們的合夥關係了,大家至今賺的錢,以後賺的錢,都沒有的。
因為班傑明格雷厄姆,價值投資是起點很高的一門學問,價格投資的出身就很貴族,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是很理性很客觀的,為什麼直到現在美國只有5%的價值投資者?
為什麼價值投資傳到中國,人們都不以為然,而去盯盤,各種圖形走勢,主力莊家,頻繁交易,所有這些都是很草根的,是起點很低、層次很低的一種簡單思維。人們是把投資庸俗化了,把資本市場當菜市場了。
本不會這樣想,本不會違背價值投資的基本原理,因為那是不科學,不理性,不貴族的。說到這裡,或許有很多同學覺得受到了冒犯,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世界,有落差感、匱乏感、緊迫感、自卑感,這本身也不貴族。
為什麼等不了,我解釋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