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
I want men everywhere to lift up holy hands in prayer, without anger or disputing.
—— 提摩太前書 2:8
◆ 查經資料參考
(一)祈禱的人必須舉起聖潔的手。他必須向上帝舉起沒有觸摸禁忌之物的手。這並不是說──罪人這時被禁止與上帝親近。它的意思乃是說,當人祈禱時,若他出去觸摸被禁之物,他就猶如沒有向上帝祈禱一般,這種祈禱便沒有實質。這不是想到無助的人禱告時熱情難禁,拼命抑制,認識自己的失敗而懺悔;它乃是想到只做形式化的禱告之人。
(二)禱告的人不要存憤怒的心。有人曾說:『饒恕是不能分割的。』人和神聖的饒恕是一齊進行的。耶穌也曾重複強調人若存心與鄰舍為敵,就必不能得到上帝的饒恕這件事。『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五23,24)『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5)耶穌又指出那個不肯饒恕人的僕人,結果得不到饒恕,到了最後:『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十八35)我們若要獲得饒恕,就必先饒恕人。遺訓錄(Didache)是基督徒在最初期公共崇拜中使用的一本書;大概是在公元後一百年左右輯成,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凡與他鄰舍爭吵的人不要到我們這裡來,除非他們先能和好。』仇恨在人心中,是叫他的禱告不能達到上帝面前的障礙。
(三)禱告的人心中必須沒有疑惑(中文聖經譯作『無爭論』)。其實這句話可以指兩件事而說的。這個希臘字是:dialogismos,可以解作爭論和疑惑。若果我們取前者的譯法──爭論,我們只不過重複上文所述的事實,指爭吵,憤恨和惡毒的辯論做成禱告的障礙。故此我們認為譯作疑惑較佳。我們在禱告之前,必須深信上帝會答允我們。倘若一個人帶悲觀的態度去禱告,並非真心相信自己的禱告會有什麼幫助,他的禱告就是枉然。人醫愈之前,必須存一個可以痊癒的信心信念;人接受上帝恩典之前,必須深信可以獲得那恩典。因此,我們必須滿具信心地把我們的禱告帶到上帝面前,祂才會垂聽我們的禱告。
——《每日研經叢書》
◆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前書》是《聖經》新約中的一卷,記載了使徒保羅寫給提摩太的第一封信,這也是本書名字的由來。由於《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和《提多書》這三卷《聖經》書卷的對象是教會牧者,因此亦稱為教牧書信(Pastoral Letters)。
提摩太前書的真理、美麗和屬靈力量,要臨到任何一個默想其篇幅的人身上,就像一些沒有預先想像的概念來到似的。從提摩太前書,我們找到關於教會的秩序、婦女的職事和教會的事奉人員非常重要的啟示。
註: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若有版權問題或發現錯誤,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