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母親逝前喊石三伢子,毛主席號啕大哭,40年後帶走母親照片

2020-12-28 史海任我行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生最初的性格塑造以及精神養育,都是可以追溯到其原生家庭的。對於毛主席來說,亦是如此。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一生歷經艱難險阻,帶領著革命先輩們開創了一個偉大的事業。

在風雲詭譎的革命運動之中,促使他一步步堅定走過來的,正是他的身上所擁有的一些珍貴的品質,而提起這些,就不能不說起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

文七妹照片

為風水寶地,毛家,文家聯姻

文七妹又名文素勤,家住湘鄉縣鳳音四都唐家圫,文氏家族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在文氏的祖輩之中,有一個人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著名的抗元英雄,為我們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名篇的文天祥。

作為名門之後,唐家圫文氏家族一直秉承著先輩頑強拼搏、勤勞刻苦、耕讀傳家的門風。在文七妹的祖父一代,文氏重新興盛起來,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只可惜,文七妹的祖父文作霖去世的很早,但好在文作霖的妻子賀氏是一個女強人,因此文家不但沒有家道中衰,反而愈加興旺,賀氏也因此成為文家備受尊敬的掌舵人。

毛主席故居

隨著賀氏的年紀增長,她開始考慮自己的後事。賀氏希望在百年之後能埋在一個風水寶地,繼續守護文家的香火。在仔細勘察之後,賀氏看中了韶山沖這塊地方。

韶山沖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一個好的安息之所。但是,韶山沖並非無主之地,而是毛家的產業。

作為外人,賀氏是不能埋到這個地方的,而毛家也不會將自家的地輕易售出。文氏的後人為了遂了老太太的心願,就商量著與毛家聯姻。

與文氏相比,毛家的家業就寒酸的多,相對來說比較清貧。對於十分看重"門當戶對"的古人來說,一般是不會同意這樣一門親事,但現在是文家要主動向毛家表示親近。

最終,在文氏的積極運作之下,文七妹作為毛文兩家聯姻的對象被嫁給了毛家的毛恩普的兒子毛順生,這也是一場包辦婚姻。

隨著毛文兩家愛的聯姻,賀氏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在百年之後安葬於韶山沖。

韶山沖

下嫁毛家的文七妹

在1882年,時年82歲的賀氏離世,得以長眠於她所看中的這塊寶地。

文七妹與毛順生訂婚之時,僅僅只有十三歲,而毛順生也只有十歲,這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之下也是普遍現象,但文七妹與毛順生正式結婚要到十八歲。

在來到毛家之後,文七妹的生活也就此發生變化。相比於文家居住的唐家圫,毛家所處的韶山沖就居住環境來說說不上好。

唐家圫雖然地處韶山餘脈,但地勢開闊,南北通途,天地徹明。韶山沖則不一樣,四面群山,如同深牆林立。

鳥瞰韶山地貌

而在家庭方面,文家作為望族,闔家上下二十餘口,四世同堂,一家人其樂融融。而毛家雖然在韶山沖居住了數百年,但卻都是分散居住,人丁相對單薄。

更何況,毛家的家業不如文家,生活相對比較清貧。

因此,在來到毛家之後,文七妹起初十分的不適應,每次父親前來看望她,她都淚眼婆娑的讓父親帶她回家。

親事已經定了,就沒有反悔的餘地,文七妹只能自己去適應在毛家的清苦生活。久而久之,文七妹的性情也變得文靜溫和起來。

在1885年,已經十八歲的文七妹正式與毛順生成親,此時的毛順生也才十五歲。

在成家之後,毛順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奔波在外,以求發家致富,光大門楣。

丈夫在外辛勞,文七妹就在家中主持家事,成為一個家庭主婦,為丈夫分擔責任。

毛順生照片

倆娃夭折,文七妹肝腸寸斷以及偉人的誕生

文七妹第一次懷孕,是在婚後的第二年,她的第一胎就是個男娃。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一件大喜事,毛文兩家都對此十分高興。

當時的毛家家境還是比較困難的,但好在有文家的親戚關係,在毛家的這個困難時期,因為有著文家的接濟,得以勉強過活。

在孩子出生後,同樣的欣喜的文家對於還在坐月子的女兒以及嗷嗷待哺的小外孫關懷備至。但是,這個可憐的孩子並沒能存活下來,很快就夭折了。

不僅如此,文七妹的第二個孩子,也是一個男孩,也是早早夭折。接連的喪子之痛帶給文七妹以很大的打擊,讓她久久難以釋懷,因此幾近抑鬱。

少年毛主席

終於,在1893的12月26日,文七妹與毛順生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對於這個孩子的出生,毛家很是看重,因此給他起名為澤東。

由於連遭喪子之痛,文七妹對於自己的第三個孩子倍加愛惜,為了養活這個孩子,文七妹去找別人算命。

在帶他外出的路上遇到一塊大石頭,文七妹就讓毛主席跪下拜石頭為"乾娘",希望如此能保佑毛主席的平安,文七妹因此給毛主席取名為"石三伢子"。

當時的毛順生要外出當兵,不能照顧自己的妻兒。夫妻倆一合計,決定將孩子寄養在他的外婆家。

也就是說,毛主席的孩提時代,是在他的外祖家中度過的,在這裡,他接受了來自文家的家風的影響。

文家雖然在當地比較出名,但也並非豪門,家中的幾十畝土地均攤下來,每人也只有兩三畝而已。並且,由於耕讀傳家的家訓影響,文家幾乎人人都參與勞動,靠自己的雙手吃飯。

毛主席在外婆家一直生活到了九歲,這可以說是他這一生中頗為幸福的時光。

在文家,不僅衣食飽暖,同時還有外祖父母以及舅家人的疼愛,更關鍵的是他在這段時間裡所接受到的是一種較為淳樸寬宏而又勤勉善良的教育。

青年毛主席影視形象

尤其是毛主席的外祖母,作為一個舊時代的女性,不僅沒有過多的封建思想的桎梏,反而是一個極為慈祥而寬廣的人。

外祖母等人的影響給年幼的毛主席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對他此後的性格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

嚴父與慈母

在文家生活的這幾年,毛主席初步接受了私塾教育,做他老師的正是毛主席的八舅文正瑩。

文正瑩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在自家開了一個私塾教孩子們讀書識字,這也算是毛主席的教育啟蒙。

再後來,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終於當兵歸來,這才把毛主席接回了韶山沖的家中。回家之後的毛主席,在父親的安排之下,就在家門口的一個私塾就學,當時的講師名為鄒春培。

因為在外婆家的良好教育,毛主席在入學之後進步非常快,因此很受鄒春培的看重。

鄒春培曾對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一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但是,對於毛順生來說,他可沒有這麼多的想法,他只想著讓兒子讀點書,會寫字,會算數,以後好打點生意,有個安身立命之處,對於毛順生來說這就足夠了。

毛主席與父親毛順生,伯父,弟弟合影

在此後的學習中,毛主席卻出現了一些狀況,作為教師的鄒春培是一個老頭,並且脾氣非常差,經常打罵體罰學生。

毛主席本身對父親只想讓他討生活的想法就十分的不滿,再加上這個粗暴的老師,使得他選擇了逃學。在逃學三天之後,母親文七妹將他帶回了家。

毛順生對此十分生氣,但作為母親的文七妹卻顯得寬容了許多,一直回護著自己的孩子。

年紀尚幼的毛主席此時還正在讀書,但父親已經開始讓他參與家裡的事務了,毛順生讓他學珠算,幫著家裡記帳,如果沒有帳目要記,就指派他做農活。

"吃不窮,用不窮,不會算計一生窮。誰會盤算,誰就能過好日子。你不會盤算,就是給你金山銀山,照樣過窮日子。"這也是毛順生念叨的口頭禪。

作為母親,文七妹是不贊成丈夫這麼做的,因此一直在為自己的孩子說話。只不過,作為妻子的文七妹拗不過意志堅決的毛順生。

影視劇中毛順生、文七妹形象

善良而和藹的母親

當時的湘潭地區,因為連年的災荒,再加上局勢的動蕩,各地的百姓日子都不好過,因此不時的會有難民經過韶山沖。每當此時,心地善良的文七妹都會給上門討飯的難民一些吃食。

對於文七妹的這一做法,毛順生一直看不過眼,因此常常與文七妹慪氣。

文七妹篤信佛教,本性的純良以及精神的追求使得她不願意看到這些可憐的人瀕臨絕境,因此哪怕一次次的和毛順生慪氣,也還是堅持給別人贈飯。

毛主席和斯諾在延安合照

對於這段往事,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是這樣說的:

"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她同情窮人,並且當他們在荒年裡前來討米的時候,常常送米給他們。 "

文七妹的這一行為也影響到了毛主席,在上學的時候,毛主席一般中午都會帶飯到學堂去吃。

每次出門之前,文七妹都會給兒子備好飯食,但每次毛主席晚上回家後都會喊餓,然後晚飯吃很多。

時間久了,文七妹就關切的問毛主席,是不是午飯帶少了不夠吃。對此,毛主席選擇了對自己的母親坦誠說明。

原來,毛主席有一個同學,因為家境貧寒,每天吃不飽飯,毛主席看不過眼,每天都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一半,因此才導致他每天都吃不飽,因此擔心父親責罵,因此憋在心裡不敢說。

聽兒子說了實話,文七妹不僅沒有責怪自己的兒子,反而此後每天都給毛主席帶足夠兩個人吃的飯食。

如果說文七妹只是善良淳樸的話,還不足以凸顯其偉大。最難能可貴的是,文七妹還是一個有著眼界的人。

毛主席讀書時的座位

母愛是最堅實的後盾

之前說過,毛順生對於自己的兒子的期望就是他能操持家業,不指望他有大出息。

隨著毛主席漸漸長大,他對韶山沖以外的世界探索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此時的父親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有意讓他去城裡的米店做學徒。

父親的決定對於毛主席來說無異於當頭棒喝,夢想與現實的糾葛此時困擾著毛主席。

但是,好在對於父親的決定,包括老師鄒春培在內,連同母親文七妹、舅舅文正瑩以及表兄文運昌等人都不贊同,在眾人的一力勸說下,毛順生最終同意了毛主席繼續求學的想法。

於是,時年十七歲的毛主席得以啟程前往離家五十裡外的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

東山學校

毛主席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期間,出於對新知識的渴求,接觸了很多新思想的滋養。這其中,就有梁啓超所編寫的《新民叢報》,他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

在就讀半年之後,毛主席回到了韶山沖,此時的他返回家中,是為了向父母說明,他有著更為遠大的想法,那就是去省城讀書。

儘管文七妹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在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上她遠比一般的農村婦女都更為看重和有主見。

在當年的春天,毛主席考取了湘鄉縣駐省中學,成功來到了長沙讀書,而這一年,正是1911年。

武昌起義

與母親陰陽終兩隔

在當年的十月,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由此掀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風雲湧動,江山變易,時年十七歲的毛主席也按捺不住滿腔的熱血噴薄,他毅然選擇了投筆從戎。

只不過,還沒等他上戰場,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毛主席以為戰爭已經結束,因此又退伍回來繼續學業。

此後的毛主席,一個人在省城漂泊,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疑惑,不知道自己要去幹什麼,心理因此背負了極大的壓力。

毛主席在第一師範學校合影(二排左三)

關鍵在於,他自己內心的這些話竟無人訴說,可惜母親不識字,要不然他也能在書信中給母親一訴衷腸。

最終,毛主席選擇了用讀書學習來克服內心的迷茫,他在此後的數年之中一直醉心於學習,成功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並在隨後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當時準備與他一同前往的還有張昆弟、羅學贊等人。

然而就在這時,傳來了一個壞消息,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在此時患上了淋巴結炎,病情還是比較嚴重的。

1918年,毛主席準備回家探母,但由於籌備勤工儉學的事情未能脫身,在得知母親被舅舅接回家照料時,毛主席感激的寫信給舅舅:

"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 "

並在信件中抄寫了一副藥方,讓舅舅交給母親

"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澤民)護送來省"。

1911年新民學會會員合影毛主席後排左十

一直與母親感情十分深厚,又十分孝順母親的毛主席此時倍感內疚,自己在外求學多年,與母親多有虧欠。

於是,不放心母親的毛主席趕緊親自返回了韶山沖,並將母親接到了長沙來治病,隨同前來的還有毛主席的兩個弟弟。

也正是在治病期間,毛主席和自己的母親以及兩個弟弟在長沙的照相館留下了唯一的一張合照。

最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文七妹的病情有所好轉,就在兒子毛澤民的陪同下回到了韶山沖,而毛主席還是留在了長沙領導學生運動。

然而,讓毛主席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別竟是永遠。

毛主席與母親,弟弟合影

在1919年十月初的時候,毛主席收到了母親病危的消息,於是立即帶著自己的弟弟毛澤覃回到了韶山沖。可惜的是,此時的文七妹已經病逝兩天了。

毛主席的二弟毛澤民告訴哥哥,母親在臨終前一直呼喚著他的乳名"石三伢子",讓他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堂妹)。

在得知這一情形時,毛主席嚎啕大哭,為自己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而痛苦不已。

在停喪期間,毛主席先後為母親寫下了《四言詩·祭母文》以及兩幅輓聯,一句"一掬慈容何處尋"道盡了天下兒女對父母的由衷緬懷。

毛主席父母墓地

然而,禍不單行。在母親的後事安頓完畢後,毛主席就回到了長沙,他還把父親也接到了長沙小住。

然而就在三個月後,父親毛順生也因為急性傷寒而病逝。

一年之內,接連失去兩位至親,人間之痛,孰能過矣。毛主席的父母先後安葬於韶山沖,而毛主席此後便一心踏上了革命的漫漫徵途。

在1959年,此時距離父母的離世已經過去了四十年之久,而毛主席也是在闊別家鄉三十二年後第一次回到從小生活的故居。

毛主席在韶山之行的第二天去了父母的墳前拜祭清掃,佇立良久,不無嘆惋的說:

"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

毛主席在韶山父母墳前悼念

在雙親的墳塋之前,即使是偉人也難掩傷感,四十年滄海桑田,唯一歷久彌新的唯有對父母的深深情誼,尤其是母親。

在返程的時候,毛主席帶走了母親的照片,原因是因為想媽媽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是毛主席在回到闊別了三十二年之久的老家之時所作的詩篇,他老人家一生羈旅,歷經艱難困苦,然最終業已功垂,名彪萬古,古往今來,有幾人若此?

毛主席影視形象

然而偉人即便再偉大,也終究是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有自己的愛憎情仇。毛主席有一個好母親,她養育並塑造了毛主席,帶給他受用終生的福祉。

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正因如此,她得以一直活在毛主席的心中,支撐著他走完四十年的風雨,伴隨他度過餘生。

相關焦點

  • 文七妹:三個孩子都是烈士,臨終呼喊石三伢子,毛澤東沒能見最後一面
    相比於父親毛貽昌,毛澤東對母親文七妹(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的思念更為深刻,以至於1959年闊別32回故鄉時執意要帶走兩人的唯一合影。 這是一篇關於毛主席母親文七妹的文章,這是一位英雄母親,可是她三個孩子都成為烈士,毛澤民、毛澤覃以及毛澤建(養女)。
  • 毛主席母親:文七妹
    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當時毛澤東在長沙讀書,得知消息,急忙趕回家把母親接到省城治療,住在長沙河西劉家臺子蔡和森家裡。可是由於其他病症並發,毛母還是於1919年10月5日,因病離開了人世,終年53歲。葬韶山南岸。
  • 文七妹:留下唯一合照,臨終呼喊石三伢子,毛澤東親自撰寫祭母文
    正因如此,剛剛出生不久的毛澤東有了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乳名:  ---石三伢子。  「石」是仙石之意,「三」是排行老三,「伢子」在他們那一帶方言裡是「小孩的意思」。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毛澤東就離開了父母,一直在外公、外婆家生活。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九年。
  • 未能見母親最後一面,痛心遺憾之情溢於言表,子欲養而親不待
    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後,曾在省城長沙短暫從事《新湖南》的主編工作。第二年,他的母親文七妹患上了重病,二弟毛澤民護送母親來到長沙,兄弟倆將母親送入醫院治療。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來到省城。病情稍有恢復,她就堅決要求出了院。
  • 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善良而淳樸,燒香拜佛只為了兒子順風順水
    同父親毛順生的精打細算比較起來,給毛主席影響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親——文七妹。毛主席的母親姓文,她於1867年出生在湘鄉縣四都唐家屯(後改為棠桂閣)的農民家庭,同韶山沖只有一山之隔,相距很近,大致有十餘華裡。
  • 毛澤東一生只穿棉質長筒襪,只因深深懷念母親文七妹
    20歲這年,文七妹懷孕了,而當時條件艱苦,前兩個孩子都沒有養大,文七妹傷心不已。26這年,文七妹生下了毛澤東。因為之前兩個孩子的夭折,文七妹和母親抱著毛澤東到石觀音廟之中叩拜,起名"石頭",意思是好養好長。排行老三的毛澤東也就有了"石三伢子"的暱稱。
  • 男孩失去母親又失去頭骨,深夜看著母親的照片流淚:沒給媽媽爭氣
    不幸的是,2020年4月14日,魏明忠患上梗阻性腦積水、松果體區佔位致中腦導水管梗阻,這病差點帶走他的命。(圖為魏明忠抱著母親留給他的禮物獨自坐在院子裡)「媽媽生病了,我也很難受,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沒有給媽媽爭氣。」他就是魏明忠,家住河南省羅山縣。母親的悄然病世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過度地自責和思念母親更是讓他的病雪上加霜。
  • 烈士王成龍葬禮,母親抱著兒子骨灰盒號啕大哭,怎麼也不肯鬆手
    烈士王成龍葬禮,母親抱著兒子骨灰盒號啕大哭,怎麼也不肯鬆手如今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比較太平的,雖然很多地方還會有戰爭發生,但是至少如今中國還是比較和平的。而且現在大家的生活也在逐漸變好,所以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別了解戰爭的可怕性。其實對於這些人來說,戰爭有多殘酷她們非常了解。
  • 殺害楊開慧的儈子手,40年後被抓,槍斃前說出一秘密!!
    兩年後,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取名毛岸英,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協助毛主席工作,這看似一場幸福的革命婚姻,卻給楊開慧帶來了災難,但是在楊開慧心中,她永遠也不曾後悔嫁給偉大的英雄毛主席。楊昌濟回國後,在湖南省第一師範教書,毛主席便成了他的學生,當時年少的毛主席經常去楊昌濟家裡請教救國救民的道理,因此第一次見到了楊開慧。
  • 母親去世三年,兒子夢見母親喊他回家吃飯,凌晨趕回後,兒子落淚
    ,兒子夢見母親喊他回家吃飯,凌晨趕回後,兒子落淚  「快,黃家嬸子去世了,大家快去幫忙搭把手!」不一會黃桂芳的小院聚齊了全村來幫忙的男女老少,打電話報喪的,給老人換上壽衣的,去請廚師的,各人分工明確,等黃桂芳三個兒子趕回來的時候,治喪小組已經把孝服準備好了,人手一件穿上後,靜跪在老人靈前。  院外為了不少鄰村來看熱鬧的,人群中竊竊私語:「這黃老太三個兒子,咋沒有一個哭喪的?」
  • 毛主席外孫女孔東梅:我的姐姐王海容
    1938年,海容出生在湖南長沙湘雅醫院。當時,王季範先生是長沙名校長郡中學的校長。不久,日軍轟炸長沙,海容被媽媽帶著到湘鄉外公家避難。那裡名叫新屋嘴灣,離海容祖父家的王家老屋也不遠,翻過山就是我外公的故鄉韶山。   海容的父親是王季範先生的獨子王德恆烈士。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一直支持石三伢子的九哥得知表弟已成為中共領袖毛澤東,於是派兒子前往延安,希望他能為國家、為抗日盡一份力量。
  • 【文藝屈原】母親的笑容
    因常年在外面工作,整個家就全靠母親撐著。母親既當媽又當爹。好在祖母同我們住在一起,但分灶吃飯。母親是地道的孝順媳婦,即使祖母當面說了她幾句重話,不一會兒母親又還是去喊祖母。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時母親常常到生產隊上去幹活,與男同志同工同酬。為的是掙點工分養家餬口,她老人家還當過婦女小隊長。扶犁掌耙,拋糧下種,打魚弄蝦,無所不能,無一不會,人稱「女漢子」。母親在苦難的日子,沒有好心情。
  • 難忘母親在世的歲月
    自從母親走了之後,我只做過一次夢,也許是她老人家沒有什麼牽掛的緣故吧夢的意境仿佛是三十年前的一幕……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我幹完農活回家,打開大門,只看見滿院狼藉,慌忙地打掃起來,儘管看不清滿地是什麼東西,卻還是給清理的一乾二淨,一時汗流浹背的我,想站起來歇歇腰,就突然發現西邊院牆外樹梢上飄蕩來一抹霞光
  • 回首向來(之三)——我勤勞的母親
    裡裡外外的衣服,包括棉衣也都是靠母親做的。我們所穿的每一雙鞋,也都是母親一針一線做成的,非常的不簡單!母親嫁到我們黃家時,應該是民國27年,之後我大哥出生。大哥才幾歲,我父親被國民黨抽出當兵,那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父親參與前線抗日,我們家鄉正好是日本兵侵佔時期,家裡所有人正是走日本反,就是逃避日本鬼子的燒殺搶砸,母親帶著我才四歲的大哥,牽著牛,到處逃難,那正是1945年,抗日的晚期。
  • 追蹤 三兄妹無人照管:母親只願帶走女兒,七叔態度消極!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關註定安三兄妹無人照料的事。三兄妹,最大的哥哥今年不過七歲,弟弟妹妹是龍鳳胎,今年只有4歲。三個孩子的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孩子孤苦無依。前幾天,經過我們的報導之後,三個孩子的母親阿雅現身,她說,因為婆家這邊讓她改嫁給小叔子,她自己覺得太荒唐不能接受,這才無奈離開家。昨天上午,三個兄妹的母親阿雅和七叔終於見面,共同協商孩子到底由誰來照顧。
  • 夢見母親
    然後,就夢見了母親。母親去世已經快二十年了,夢見她的時候並不是很多。她是突發腦出血,走得很快。那時我不過二十歲出頭,現在我已經越過了四十歲的邊界,人到中年。——是母親。她斜躺在那裡,枕著床被子,閉著眼睛,在睡的樣子。「媽!媽!」我連聲喊,肆無忌憚地喊著「媽」。她睜開眼睛,看見我,卻並不像我一樣驚訝。她自在從容地坐起來,答應著:「哎。」我想問問她:怎麼在這裡?在這裡做什麼?那兩個孩子是誰家的?卻什麼也問不出口。我心裡明明白白地知道,她已經死了。這是夢吧?這是夢。
  • 2020年12月26日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127周年
    1893年12月26日:千裡冰封,萬裡雪飄;韶山毛居,石三伢子,潤之蒼穹,澤東寰宇;先識四書,再熟馬列;湘江湖畔,橘子洲頭,鴻鵠之志!立黨為綱,躬行鄉裡,涇明敵我,統戰為要;槍桿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今天,以無比崇敬的心情,緬懷我們敬愛的、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作者:航晨,侵刪)
  • 2003年,一代天后梅豔芳,被母親「吸血」36年,年僅40香消玉殞
    」36年,年僅40香消玉殞她其實在日本有一個糾纏不清的緋聞女友,最後被她得知,兩人就沒有了後話。2003年,一代天后梅豔芳,被母親「吸血」36年,年僅40香消玉殞2003年,一代天后,被母親」吸血「36年,最後死於癌症,年僅40歲。
  • 毛澤東母親文七妹樂善好施,孕育4個英雄兒女,去世前抱憾而終
    於是毛順生便找來一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看後說:「  要給這個三娃子找一個長壽的乾娘,孩子才能平安無事」  。哪位乾娘才最長壽呢?文七妹發動了娘家所有人四處打聽,最後還真的給兒子找到了一位最最長壽的乾娘:  就是千萬年長屹立於龍潭山腳下的一塊巨石,這塊巨石被當地人當做石觀音而膜拜。
  • 母親的三念三怕
    雖然母親不讓兒女張羅生日,但是,對於生日這個「日子」,每個人的心情都不一樣,母親也不例外。      當我折騰出一個逢年過節才用的大鍋準備生日宴時,母親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搬家的時候,我的那個三條腿腿的小鍋鍋,不知道哪去啦?」起先,我不以為然,從母親反覆嘮叨的嘆息聲中,我突然想起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