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生最初的性格塑造以及精神養育,都是可以追溯到其原生家庭的。對於毛主席來說,亦是如此。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一生歷經艱難險阻,帶領著革命先輩們開創了一個偉大的事業。
在風雲詭譎的革命運動之中,促使他一步步堅定走過來的,正是他的身上所擁有的一些珍貴的品質,而提起這些,就不能不說起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
為風水寶地,毛家,文家聯姻
文七妹又名文素勤,家住湘鄉縣鳳音四都唐家圫,文氏家族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在文氏的祖輩之中,有一個人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著名的抗元英雄,為我們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名篇的文天祥。
作為名門之後,唐家圫文氏家族一直秉承著先輩頑強拼搏、勤勞刻苦、耕讀傳家的門風。在文七妹的祖父一代,文氏重新興盛起來,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只可惜,文七妹的祖父文作霖去世的很早,但好在文作霖的妻子賀氏是一個女強人,因此文家不但沒有家道中衰,反而愈加興旺,賀氏也因此成為文家備受尊敬的掌舵人。
隨著賀氏的年紀增長,她開始考慮自己的後事。賀氏希望在百年之後能埋在一個風水寶地,繼續守護文家的香火。在仔細勘察之後,賀氏看中了韶山沖這塊地方。
韶山沖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一個好的安息之所。但是,韶山沖並非無主之地,而是毛家的產業。
作為外人,賀氏是不能埋到這個地方的,而毛家也不會將自家的地輕易售出。文氏的後人為了遂了老太太的心願,就商量著與毛家聯姻。
與文氏相比,毛家的家業就寒酸的多,相對來說比較清貧。對於十分看重"門當戶對"的古人來說,一般是不會同意這樣一門親事,但現在是文家要主動向毛家表示親近。
最終,在文氏的積極運作之下,文七妹作為毛文兩家聯姻的對象被嫁給了毛家的毛恩普的兒子毛順生,這也是一場包辦婚姻。
隨著毛文兩家愛的聯姻,賀氏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在百年之後安葬於韶山沖。
下嫁毛家的文七妹
在1882年,時年82歲的賀氏離世,得以長眠於她所看中的這塊寶地。
文七妹與毛順生訂婚之時,僅僅只有十三歲,而毛順生也只有十歲,這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之下也是普遍現象,但文七妹與毛順生正式結婚要到十八歲。
在來到毛家之後,文七妹的生活也就此發生變化。相比於文家居住的唐家圫,毛家所處的韶山沖就居住環境來說說不上好。
唐家圫雖然地處韶山餘脈,但地勢開闊,南北通途,天地徹明。韶山沖則不一樣,四面群山,如同深牆林立。
而在家庭方面,文家作為望族,闔家上下二十餘口,四世同堂,一家人其樂融融。而毛家雖然在韶山沖居住了數百年,但卻都是分散居住,人丁相對單薄。
更何況,毛家的家業不如文家,生活相對比較清貧。
因此,在來到毛家之後,文七妹起初十分的不適應,每次父親前來看望她,她都淚眼婆娑的讓父親帶她回家。
親事已經定了,就沒有反悔的餘地,文七妹只能自己去適應在毛家的清苦生活。久而久之,文七妹的性情也變得文靜溫和起來。
在1885年,已經十八歲的文七妹正式與毛順生成親,此時的毛順生也才十五歲。
在成家之後,毛順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奔波在外,以求發家致富,光大門楣。
丈夫在外辛勞,文七妹就在家中主持家事,成為一個家庭主婦,為丈夫分擔責任。
倆娃夭折,文七妹肝腸寸斷以及偉人的誕生
文七妹第一次懷孕,是在婚後的第二年,她的第一胎就是個男娃。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一件大喜事,毛文兩家都對此十分高興。
當時的毛家家境還是比較困難的,但好在有文家的親戚關係,在毛家的這個困難時期,因為有著文家的接濟,得以勉強過活。
在孩子出生後,同樣的欣喜的文家對於還在坐月子的女兒以及嗷嗷待哺的小外孫關懷備至。但是,這個可憐的孩子並沒能存活下來,很快就夭折了。
不僅如此,文七妹的第二個孩子,也是一個男孩,也是早早夭折。接連的喪子之痛帶給文七妹以很大的打擊,讓她久久難以釋懷,因此幾近抑鬱。
終於,在1893的12月26日,文七妹與毛順生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對於這個孩子的出生,毛家很是看重,因此給他起名為澤東。
由於連遭喪子之痛,文七妹對於自己的第三個孩子倍加愛惜,為了養活這個孩子,文七妹去找別人算命。
在帶他外出的路上遇到一塊大石頭,文七妹就讓毛主席跪下拜石頭為"乾娘",希望如此能保佑毛主席的平安,文七妹因此給毛主席取名為"石三伢子"。
當時的毛順生要外出當兵,不能照顧自己的妻兒。夫妻倆一合計,決定將孩子寄養在他的外婆家。
也就是說,毛主席的孩提時代,是在他的外祖家中度過的,在這裡,他接受了來自文家的家風的影響。
文家雖然在當地比較出名,但也並非豪門,家中的幾十畝土地均攤下來,每人也只有兩三畝而已。並且,由於耕讀傳家的家訓影響,文家幾乎人人都參與勞動,靠自己的雙手吃飯。
毛主席在外婆家一直生活到了九歲,這可以說是他這一生中頗為幸福的時光。
在文家,不僅衣食飽暖,同時還有外祖父母以及舅家人的疼愛,更關鍵的是他在這段時間裡所接受到的是一種較為淳樸寬宏而又勤勉善良的教育。
尤其是毛主席的外祖母,作為一個舊時代的女性,不僅沒有過多的封建思想的桎梏,反而是一個極為慈祥而寬廣的人。
外祖母等人的影響給年幼的毛主席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對他此後的性格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
嚴父與慈母
在文家生活的這幾年,毛主席初步接受了私塾教育,做他老師的正是毛主席的八舅文正瑩。
文正瑩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在自家開了一個私塾教孩子們讀書識字,這也算是毛主席的教育啟蒙。
再後來,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終於當兵歸來,這才把毛主席接回了韶山沖的家中。回家之後的毛主席,在父親的安排之下,就在家門口的一個私塾就學,當時的講師名為鄒春培。
因為在外婆家的良好教育,毛主席在入學之後進步非常快,因此很受鄒春培的看重。
鄒春培曾對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一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但是,對於毛順生來說,他可沒有這麼多的想法,他只想著讓兒子讀點書,會寫字,會算數,以後好打點生意,有個安身立命之處,對於毛順生來說這就足夠了。
在此後的學習中,毛主席卻出現了一些狀況,作為教師的鄒春培是一個老頭,並且脾氣非常差,經常打罵體罰學生。
毛主席本身對父親只想讓他討生活的想法就十分的不滿,再加上這個粗暴的老師,使得他選擇了逃學。在逃學三天之後,母親文七妹將他帶回了家。
毛順生對此十分生氣,但作為母親的文七妹卻顯得寬容了許多,一直回護著自己的孩子。
年紀尚幼的毛主席此時還正在讀書,但父親已經開始讓他參與家裡的事務了,毛順生讓他學珠算,幫著家裡記帳,如果沒有帳目要記,就指派他做農活。
"吃不窮,用不窮,不會算計一生窮。誰會盤算,誰就能過好日子。你不會盤算,就是給你金山銀山,照樣過窮日子。"這也是毛順生念叨的口頭禪。
作為母親,文七妹是不贊成丈夫這麼做的,因此一直在為自己的孩子說話。只不過,作為妻子的文七妹拗不過意志堅決的毛順生。
善良而和藹的母親
當時的湘潭地區,因為連年的災荒,再加上局勢的動蕩,各地的百姓日子都不好過,因此不時的會有難民經過韶山沖。每當此時,心地善良的文七妹都會給上門討飯的難民一些吃食。
對於文七妹的這一做法,毛順生一直看不過眼,因此常常與文七妹慪氣。
文七妹篤信佛教,本性的純良以及精神的追求使得她不願意看到這些可憐的人瀕臨絕境,因此哪怕一次次的和毛順生慪氣,也還是堅持給別人贈飯。
對於這段往事,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是這樣說的:
"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她同情窮人,並且當他們在荒年裡前來討米的時候,常常送米給他們。 "
文七妹的這一行為也影響到了毛主席,在上學的時候,毛主席一般中午都會帶飯到學堂去吃。
每次出門之前,文七妹都會給兒子備好飯食,但每次毛主席晚上回家後都會喊餓,然後晚飯吃很多。
時間久了,文七妹就關切的問毛主席,是不是午飯帶少了不夠吃。對此,毛主席選擇了對自己的母親坦誠說明。
原來,毛主席有一個同學,因為家境貧寒,每天吃不飽飯,毛主席看不過眼,每天都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一半,因此才導致他每天都吃不飽,因此擔心父親責罵,因此憋在心裡不敢說。
聽兒子說了實話,文七妹不僅沒有責怪自己的兒子,反而此後每天都給毛主席帶足夠兩個人吃的飯食。
如果說文七妹只是善良淳樸的話,還不足以凸顯其偉大。最難能可貴的是,文七妹還是一個有著眼界的人。
母愛是最堅實的後盾
之前說過,毛順生對於自己的兒子的期望就是他能操持家業,不指望他有大出息。
隨著毛主席漸漸長大,他對韶山沖以外的世界探索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此時的父親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有意讓他去城裡的米店做學徒。
父親的決定對於毛主席來說無異於當頭棒喝,夢想與現實的糾葛此時困擾著毛主席。
但是,好在對於父親的決定,包括老師鄒春培在內,連同母親文七妹、舅舅文正瑩以及表兄文運昌等人都不贊同,在眾人的一力勸說下,毛順生最終同意了毛主席繼續求學的想法。
於是,時年十七歲的毛主席得以啟程前往離家五十裡外的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
毛主席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期間,出於對新知識的渴求,接觸了很多新思想的滋養。這其中,就有梁啓超所編寫的《新民叢報》,他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
在就讀半年之後,毛主席回到了韶山沖,此時的他返回家中,是為了向父母說明,他有著更為遠大的想法,那就是去省城讀書。
儘管文七妹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在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上她遠比一般的農村婦女都更為看重和有主見。
在當年的春天,毛主席考取了湘鄉縣駐省中學,成功來到了長沙讀書,而這一年,正是1911年。
與母親陰陽終兩隔
在當年的十月,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由此掀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風雲湧動,江山變易,時年十七歲的毛主席也按捺不住滿腔的熱血噴薄,他毅然選擇了投筆從戎。
只不過,還沒等他上戰場,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毛主席以為戰爭已經結束,因此又退伍回來繼續學業。
此後的毛主席,一個人在省城漂泊,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疑惑,不知道自己要去幹什麼,心理因此背負了極大的壓力。
關鍵在於,他自己內心的這些話竟無人訴說,可惜母親不識字,要不然他也能在書信中給母親一訴衷腸。
最終,毛主席選擇了用讀書學習來克服內心的迷茫,他在此後的數年之中一直醉心於學習,成功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並在隨後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當時準備與他一同前往的還有張昆弟、羅學贊等人。
然而就在這時,傳來了一個壞消息,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在此時患上了淋巴結炎,病情還是比較嚴重的。
1918年,毛主席準備回家探母,但由於籌備勤工儉學的事情未能脫身,在得知母親被舅舅接回家照料時,毛主席感激的寫信給舅舅:
"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 "
並在信件中抄寫了一副藥方,讓舅舅交給母親
"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澤民)護送來省"。
一直與母親感情十分深厚,又十分孝順母親的毛主席此時倍感內疚,自己在外求學多年,與母親多有虧欠。
於是,不放心母親的毛主席趕緊親自返回了韶山沖,並將母親接到了長沙來治病,隨同前來的還有毛主席的兩個弟弟。
也正是在治病期間,毛主席和自己的母親以及兩個弟弟在長沙的照相館留下了唯一的一張合照。
最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文七妹的病情有所好轉,就在兒子毛澤民的陪同下回到了韶山沖,而毛主席還是留在了長沙領導學生運動。
然而,讓毛主席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別竟是永遠。
在1919年十月初的時候,毛主席收到了母親病危的消息,於是立即帶著自己的弟弟毛澤覃回到了韶山沖。可惜的是,此時的文七妹已經病逝兩天了。
毛主席的二弟毛澤民告訴哥哥,母親在臨終前一直呼喚著他的乳名"石三伢子",讓他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堂妹)。
在得知這一情形時,毛主席嚎啕大哭,為自己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而痛苦不已。
在停喪期間,毛主席先後為母親寫下了《四言詩·祭母文》以及兩幅輓聯,一句"一掬慈容何處尋"道盡了天下兒女對父母的由衷緬懷。
然而,禍不單行。在母親的後事安頓完畢後,毛主席就回到了長沙,他還把父親也接到了長沙小住。
然而就在三個月後,父親毛順生也因為急性傷寒而病逝。
一年之內,接連失去兩位至親,人間之痛,孰能過矣。毛主席的父母先後安葬於韶山沖,而毛主席此後便一心踏上了革命的漫漫徵途。
在1959年,此時距離父母的離世已經過去了四十年之久,而毛主席也是在闊別家鄉三十二年後第一次回到從小生活的故居。
毛主席在韶山之行的第二天去了父母的墳前拜祭清掃,佇立良久,不無嘆惋的說:
"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
在雙親的墳塋之前,即使是偉人也難掩傷感,四十年滄海桑田,唯一歷久彌新的唯有對父母的深深情誼,尤其是母親。
在返程的時候,毛主席帶走了母親的照片,原因是因為想媽媽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是毛主席在回到闊別了三十二年之久的老家之時所作的詩篇,他老人家一生羈旅,歷經艱難困苦,然最終業已功垂,名彪萬古,古往今來,有幾人若此?
然而偉人即便再偉大,也終究是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有自己的愛憎情仇。毛主席有一個好母親,她養育並塑造了毛主席,帶給他受用終生的福祉。
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正因如此,她得以一直活在毛主席的心中,支撐著他走完四十年的風雨,伴隨他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