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屈原】母親的笑容

2021-02-06 V屈原

    記憶的閘門一旦稍有撬動,往事便會奔騰不息,新鮮得恍如昨日,讓你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回味中沉醉。

    小時候,我家是農業生產隊的「半邊戶」,父親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因常年在外面工作,整個家就全靠母親撐著。母親既當媽又當爹。好在祖母同我們住在一起,但分灶吃飯。母親是地道的孝順媳婦,即使祖母當面說了她幾句重話,不一會兒母親又還是去喊祖母。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時母親常常到生產隊上去幹活,與男同志同工同酬。為的是掙點工分養家餬口,她老人家還當過婦女小隊長。扶犁掌耙,拋糧下種,打魚弄蝦,無所不能,無一不會,人稱「女漢子」。母親在苦難的日子,沒有好心情。我那時年紀小,兄弟四人,排行第二,淘氣玩皮,經常挨母親和祖母的打罵,好在哥哥和兩個弟弟懂事早,母親才感到絲絲欣慰。然而,因家裡口糧少,吃不飽是常事。母親在煮飯放米的同時,總是多摻一點水,煮得很稀,因此,我經常鬧著要吃「硬飯」。

    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家戶種瓜藤是不允許的。吃蔬菜要到集體菜園裡去分。隆冬時季的一天,村子裡幾個年歲大一點的孩子帶我和老兄去大塘邊上的河夼橋下挖湖藕。這天,我和老兄挖了一土箢箕,回來後,我們把它洗淨晾在篾絲籮裡。那天母親收工回家,破天荒沒有罵我們,臉上還掛著一抹淡淡的笑容。她把臉轉向我和哥哥,說了一句:「功課吃了晚飯再做吧」!我坐在小凳子上,感動得盯著母親忙碌的身影。母親的笑容和說話輕柔的聲音給我很慈祥、很美麗、很和諧的感覺。我突然覺得,我貧窮的家很溫暖,做母親的崽女很幸福。長大了我才懂得,在貧窮的歲月裡,母親看到有懂事的孩子能夠幫她操勞生計做點什麼,她是不忍心打罵他們的。

    打那以後,我們兄弟倆常常又去大塘裡邊挖藕。為了讓母親高興,我們總是做完功課和家務後,才背著鐵鍬,拿著土箢箕出門。湖藕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為了果腹,母親會把我們挖回來的大湖藕選出來,積少成多,她親自擔到汨羅街上賣,換油鹽錢。小的切成片後放些佐料調拌,醃製一段時間作菜吃。每年的寒冬臘月,我母親就和其她兩戶小孩多的人家結伴趁夜晚天黑,去大塘挖藕,挖兩、三次積聚一擔,第二天凌晨挑到汨羅街上去賣。積攢到年底春節,給我們兄弟四人各買一雙鞋子或做件新衣裳過年。

    現在我已步入天命之年,對挖藕的記憶日久彌新。那感覺,既清馨又溫暖。我想那就是至今仍讓我感動的母親淡淡的笑容。

    今年冬天的一個禮拜天,我和朋友相約去故鄉遊玩。大塘裡前些年因土地平整,那塘、那水、那藕已不復存在。渠道下邊的河夼橋下,有三三兩兩的人在挖藕,說是「細伢子要吃燉湖藕……」。我駐足觀看,觸景生情,竟忘記了時間。直到朋友大聲催促,我才匆忙用塑膠袋包好幾支家鄉人贈送的湖藕,不無留戀地回家。

    母親一直是住在我的家裡,她好多年沒見地道的家鄉湖藕了,看到我抱回家的一堆湖藕,竟生出幾分不可抑制的驚喜,臉上出現的笑容,依稀讓我記得仍是貧窮歲月裡的那抹笑容。

    母親的笑容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裡,它會時刻溫暖著我的心房!砥勵著我要象湖藕一樣深入紮根基層,勤奮努力地工作!


相關焦點

  • 文藝屈原|旖旎山水 傳奇鳳凰
    這裡屈原以身相許,安放靈魂。屈原管理區鳳凰鄉,這是一個傳奇的地方。屈子廟,屈原靈魂安放地。屈原的赤膽孤忠、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敬仰。漢太史公司馬遷寫了《屈原列傳》,漢長沙太傅賈誼親往河泊潭憑弔,當地官員每年端午節都要聚此划龍舟紀念屈原。修建屈子廟是為了安放屈原靈魂,提供憑弔場所。修建屈子廟的木材、青磚等建築材料,全部來自平江,每一口青磚都有「平邑」二字。屈子廟歷時三年建成,建成後的屈子廟,座北朝南,前後四進,主廟約2500平方米。
  • 屈原管理區:「送戲下鄉」文藝演出走進鄉村 垃圾分類宣傳知識深入...
    「普及生態健康生活,推進垃圾分類」文藝演出。文藝演出現場。紅網時刻嶽陽11月24日訊(通訊員 宋玉)為倡導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引導廣大村民樹立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理念,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11月23日,嶽陽市屈原管理區鳳凰鄉河泊潭村迎來了一場文化盛宴——「普及生態健康生活,推進垃圾分類」文藝演出。
  • 【文藝屈原】媽媽茶的味道
    1987年我邀請湖南著名詩人龔湘海來屈原詩歌講座,完後帶他到屈原轉了轉。     在我家媽媽端出了一大瓷碗(我們這兒叫爐碗)香噴噴的姜鹽芝麻豆子茶。他喝完第一碗說好喝,來了第二碗。我偷偷樂了。等他喝完第二碗,就開玩笑說你得連喝四碗。他說為什麼?我說這是習俗,進門的客人如果喝了第二碗就說明你是海量,得喝四碗,是對主人的尊敬。他半信半疑,真的連喝了四碗。
  • 【我們的節日·端午】主播曉晨:關於屈原的故事傳說
    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繫鞋帶,漂亮極了。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
  • 《大秦帝國》畫蛇添足,稱屈原為「羋原」
    歷史在今天已經不僅僅是鑑往知來的垂鑑,同時也是後人進行文藝創作的汩汩源泉,無論小說、戲劇、電視劇、電影都可以從中汲取養分。 但歷史悠悠,時代變遷,不同的朝代的禮制、文化、習俗,乃至於生活方式都有很大不同,而現代人往往將5000年簡單視作一個共時性的「古代」來看待,這樣就會在作品中出現許多不符合時代的錯誤。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 屈原不姓屈姓「羋」
    《史記》云:「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國君姓羋,國姓是羋,屈原是楚國貴族,所以同樣姓羋。 又到端午節了, 自然會想起屈原。 但是,如果問您屈原姓什麼, 您知道嗎?
  • 河南魯山:人們用當地民俗的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河南魯山,6月25日上午,魯山人用當地民俗的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們的節日—2020中國(魯山)端午節」系列活動在魯山縣張官營鎮屈原文化傳承基地舉行,楊孫莊村村民用民間簡約的祭祀屈原儀式及包槲墜、煮大蒜、做香囊、插艾葉等民俗展示互動環節
  • 一文讀懂,中國人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此後,中國的歷代讀書人在端午節當天必以吟詠誦讀《楚辭》來紀念屈原,承續愛國精神,抒發高潔情懷!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
  • 端午·祭屈原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離騷》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節選部分主要敘述屈原潔身自好、堅持正道,卻受盡猜疑和中傷,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與蠅營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汙,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美好的德行。
  • 屈原《卜居》
    相傳為屈原所作,也有人說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後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願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  原文: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 屈原家鄉的屈原文化研究學者介紹 本期人物 譚家斌
    ,現任秭歸縣屈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縣屈原紀念館屈原研究室主任,正高級研究員。系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屈原研究會理事、宜昌市屈原學會副會長。20年來,主要從事屈原文化研究及推廣工作。至今獨著或主編、參編屈原文化著作共計23部,發表屈原文化論文80餘篇。
  • 過端午,紀屈原,影視劇中有哪些屈原形象?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意在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對於屈原,我們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每個人在學生時代,應該都學習過屈原的《離騷》,感受過屈原文字的魅力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很多影視劇中,也有過對屈原的演繹。下面為大家盤點那些影視劇中的屈原形象!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鄭袖幹涉朝政,收受賄賂,勾結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張儀,讓楚國終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而坊間流傳的,卻是鄭袖與屈原有著恩怨情仇的故事:屈原與鄭袖,一個是美女,一個是才子,他們之間有私情,甚至是有姦情。還有的扯說屈原的詩《湘夫人》,表達的就是屈原盼望與鄭袖私會不至的心情。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
  • 四川屈氏宗親會隆重祭祀屈原逝世2295周年
    王映 攝   中新網成都5月21日電(王哲 王映)21日上午,由四川屈氏宗親會主辦、成都華陽蒲草堂屈氏後裔承辦的第八屆端午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逝世2295周年活動在成都高新區隆重舉行。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若能朝秦暮楚,人間必無此屈原。這是解讀屈賦,理解屈原異乎尋常情感的基礎。     「不有屈原,豈見《離騷》?」(劉勰語)沒有楚國,亦難見屈原。楚國,屈原,《離騷》,三者可互印互證。「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韓愈《送盤谷序》)楚國之有屈原,不是偶然的。各國亡了就亡了,很快便塵埃落定,惟楚國國亡而「魂魄」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屈原:請叫我屈原,別叫我羋原
    還有最新出的電視劇《思美人》,對屈原的稱呼也引起了一些觀眾的爭論,因為在《思美人》前,經過《羋月傳》、《大秦帝國》的洗禮,很多觀眾都知道了楚國的國姓為「羋」,屈原不姓屈而姓羋,於是就有觀眾指出,屈原應該叫羋原,電視劇錯了!  電視劇錯了嗎?當然錯了。
  • 吳崇軒夜景大片曝光 笑容明朗詮釋文藝格調
    吳崇軒夜景大片曝光 笑容明朗詮釋文藝格調
  • 傳說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被蓄意謀殺,揭秘屈原之死
    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也有人推測屈原是被蓄意謀殺,那麼屈原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是,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他是楚國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為左徒。主張制定法紀,選用賢能,聯齊抗秦。後受貴族排擠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後自沉汨羅江。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政治鬥爭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傾注於詩歌創作,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