旖旎山水 傳奇鳳凰
文/曹建賡
這裡山清水秀,風光獨特,這裡江湖融匯,水天一色。軒轅帝登臨張樂,鳳凰應律翩翩起舞。這裡八仙歡聚,快活逍遙。這裡屈原以身相許,安放靈魂。
屈原管理區鳳凰鄉,這是一個傳奇的地方。
屈子廟,屈原靈魂安放地。
鳥瞰磊石山 圖/宋政軍
屈原管理區的鳳凰鄉有座鳳凰山,鳳凰山座落於鳳凰鄉的東南部,位於汨羅江與洞庭湖交匯處,南北綿延六千餘米,東西橫跨一千五百米。鳳凰山又稱鳳凰臺。相傳軒轅黃帝南巡,張樂洞庭之野,有鳳凰十二鳴集此山,雌雄各半,以應律呂,故此得名。
鳳凰山曾有屈子廟、釣魚臺、筆架山、河泊潭等名勝古蹟,都與屈原息息相關。筆架山是屈原吟誦寫作的地方,在此他寫下了《涉江》《哀郢》《相思》等作品。歷代不少文人墨客,登臨覽勝,懷古憑弔。自漢代以來,鳳凰山先後建有屈原廟、三閭寺、屈子祠、汨羅廟,而清朝時所建的屈子廟最負盛名。曾居住在屈子廟旁邊的黃國華先生說:屈子廟修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東臨汨羅江,北對鳳凰山,南擁河泊潭,景色宜人。在沒有鐵路、公路、航空的年代,汨羅江是沿江兩岸流域特別是平江物流通江達海的唯一黃金水道。平江盛產的木材、茶葉、油料、生活必須品,只能通過汨羅江水路船運出入,河泊潭成為了平江物流集散地和補給地。由平江籍人士李元度(清道光舉人,先為曾國藩幕僚,後任貴州按察史、布政史),餘虎恩(清同治時武門提督)提議,平江商會集資萬兩黃金共同修建了屈子廟。屈原的赤膽孤忠、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敬仰。漢太史公司馬遷寫了《屈原列傳》,漢長沙太傅賈誼親往河泊潭憑弔,當地官員每年端午節都要聚此划龍舟紀念屈原。修建屈子廟是為了安放屈原靈魂,提供憑弔場所。
修建屈子廟的木材、青磚等建築材料,全部來自平江,每一口青磚都有「平邑」二字。屈子廟歷時三年建成,建成後的屈子廟,座北朝南,前後四進,主廟約2500平方米。全廟為青磚、花崗石木結構。屈子廟雕梁畫棟、飛簷走壁、氣勢恢宏,比現在的屈子祠大了三倍。主門樓前是青石板鋪成的高燈坪,有600平米大的面積,正門東側,樹立一根原木,20餘米高,原木頂端高掛燈籠、燈火徹夜通明,作為航標,方便夜晚過往船隻出入河泊潭碼頭。
屈子廟主門樓設東、西、中三個大門。中門頂上用青石板雕刻「屈子廟」三個大字。東門刻有「冰清」,西門刻著「玉潔」。中門高3米,東門西門略低一些。門外兩側立著花崗石鼓,門樓頂上嵌八幅古代戲劇浮雕,人物鮮活,栩栩如生。每門屋頂橫排三根,由大到小的葫蘆狀立柱,花崗石門框,朱漆大木門。東西門內各立一尊神像。進正門有六根方角圓型花崗石支撐著的戲臺,戲臺中央突出,西頭連接東西廂房和閣樓,面積3000平米,戲臺屋面蓋黃色琉璃瓦,八角亭結構,四周圍著木製朱漆欄杆,戲臺邊嵌木製長方形戲曲人物浮雕,彩色金漆,妙趣橫生。戲臺西邊石柱懸掛李元度長聯:「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頻招宋玉魂」。戲臺是屈子廟唱社戲的地方。
那時的屈子廟香客常年絡繹不絕,煙霧繚繞,香火旺盛,非凡熱鬧。屈子廟四周花園、綠地、墳場、壕溝圍成,廟內梵音陣陣、木魚聲聲、香火嫋嫋,園內花奇草異、鳥語花香、竹林茂密、古木參天,是一處難得的佛門淨地。但隨著公路、鐵路的開通和發展,平江原有的水運物流被陸運物流所代替,屈子廟、河泊潭漸漸失去了昔日的繁榮景象。
1958年,圍墾屈原農場,屈子廟成了原屈原農場三分場的場部所在地。
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1966年8月底,屈子廟被毀,變成了一片廢墟,後來屈子廟原址開發成了茶園。
1981年汨羅縣人民政府將河泊潭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石碑,上書: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目睹楚國危亡,痛不欲生,遂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日,在此處懷石投江殉國。近年,鳳凰鄉在屈原區的支持下,當地群眾籌資,新建了懷沙亭和河泊潭廣場,成為端午節期間賽龍舟、頌《離騷》憑弔紀念屈原的場所。
河泊潭石碑 圖/宋政軍
磊石山,八仙逍遙樂園
鳳凰鄉東北角有一座千古名山——磊石山。磊石山坐落在洞庭湖東汊,東面是悠悠的汨羅江,美麗的鳳凰山;西瀕煙波浩渺的南洞庭湖;北抵一望無際的東洞庭湖;南臨波濤滾滾的湘江。磊石山古代時,四面環水,山上古木青青,也是洞庭湖裡一青螺,自古為荊南名勝之地。據南歌先生介紹,不足百米高的磊石山,山上有五峰,橫亙於南洞庭與東洞庭分界處。洞庭湖夏秋豐水時期,水天一色,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在此登高眺遠,洞庭景色美不勝收,這裡的「洞庭秋月」美景成為瀟湘八景之一。
相傳原來洞庭湖東汊水域本無山岡,全是一片汪洋,每年夏天常常陡然跳漲幾尺甚至丈餘深的洪水,濱湖一帶居民頻遭水災,民不聊生。有一位神仙察看到了湖中有兩條惡龍興風作浪。神仙便用趕山鞭從南嶽七十三峰中趕來一峰至洞庭湖東汊,把兩條相鬥的惡龍鎮壓了。時逢玉皇大帝微服凡遊,他擔心泥土山難抵湖水風浪衝擊,一旦泥土流失,惡龍又會出現。於是大喊一聲「變」!瞬間,山上的泥土全變成了石頭。這就是磊石山的來歷。
清代黃湘玉詩云:「不見洞庭水,來望磊石山。誰雲八百裡,卻在舉顧間。」李白的詩還原了磊石山的真實身份,「滄桑多變古地名,青草曾經勝洞庭。南湖之謂人不識,磊石猶被君山抿。」軒轅帝南巡時曾首登磊石山。古傳磊石山一帶,為南方福地,磊石山上留下了黃帝陵、虞皇二妃墓、萬歲潭、磊石廟、龍王廟等眾多遺蹟,其中龍王廟留存到1958年農場圍墾時。磊石山山頂最高處有一塊10多平方米的石坪,人稱棋盤山,傳說這是八仙在此休閒、下棋的地方。八仙中漢鍾離、張果老棋癮最大,可以連博弈幾天幾夜。呂洞賓酒癮大,一天幾次駕彩雲飛抵巴陵城買酒酣飲。傳說八仙時不時相聚磊石山舉辦演唱會,各自使出拿手好戲。曹國舅唱曲,韓湘子玉笛飛歌,漢鍾離扇子秀,呂洞賓醉酒舞劍,藍採和提籃吟詩,張果老敲鼓伴奏,何仙姑荷花舞助興,鐵拐李的葫蘆曲,壓軸節目是八仙飄湖,各顯神通,將演唱會推向高潮。其節目形式多樣,精彩紛呈,何仙姑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員,還燒茶、遞水、服務周全。八仙中的「老大」鐵拐李親自擔任導演,演唱會後,逐個講評節目,總結。
陽春三月的汨羅江兩岸碧草茵茵,花紅柳綠,一位排客駕著木排自汨羅江上遊順流而下。當他經過鳳凰山,來到磊石山前舉目北望,只見磊石山東面的山頭上,白雲悠悠,雲蒸霞蔚,祥光普照,樹木競秀,花卉吐豔,好一派迷人的仙境。排客停排靠岸,疾登磊石山,只見山頂綠蔭下,一處十幾平米的石坪竟是一個碩大象棋盤,七男一女席地而坐,其中兩位男的正在凝神博弈,激烈鏖戰,一方雙車雙炮,左右呼應,默契聯動,長驅直入;另一方卒子過河,馬後架炮,遣兵調將,既攻又守,步步為營。他們連續作戰晝夜不休,難決高下。排客看得如夢如幻,忘記了自己的行程,忘記了世俗紅塵,直到一日清晨,東方破曉,只見磊石山下,汨羅江兩岸鄉村炊煙嫋嫋,他才想起自己的家人和使命。排客依依不捨起程下山,當排客回頭準備與八位「山人」辭別時卻見他們飛到洞庭湖上踏浪飄湖。排客想,難道這就是八位神仙嗎?排客回到停排岸邊,木排卻不見了,問當地百姓,告之:「據傳數百上千年前,這裡曾有個排客停過木排,已經腐爛了。」後來,人們將這條河稱為「爛排溝」(現今屈原八裡堤所在地),並留下「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磊石山這樣的傳說還有許許多多。
鳳凰山飛出「金鳳凰」
鳳凰鄉旖旎的山水,鍾靈毓秀,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鳳凰兒女,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專家、學者、博導、教授、歌唱家。
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謝名,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於鳳凰山,從小酷愛音樂,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博士生導師金鐵霖教授,現在是海口經濟學院聲樂教授。謝名在多年的音樂事業上,全心感悟,潛心研究,磨就了一副融民族、通俗、美聲三種唱法為一體的跨界「金嗓子」,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她嗓音甜美,舒展,委婉動情,音色圓潤明亮柔美,被稱之為新民歌求索路上的「新銳派歌手」。《不說再見》《布穀鳥唱歌的時候》《海之南我的愛》等多首歌曲因她的演唱詮釋,而廣為傳唱。
謝名歌美心更美,特別熱心公益事業。常年工作旅居在外的謝名,時常牽掛著家鄉的父老鄉親,關心著家鄉的建設和發展。「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義演會上,謝名首曲深情的演唱了《父老鄉親》,她還為家鄉貧困學子捐助了10萬元。緊湊的行程中,謝名擠出半天時間,來到自己的生長地鳳凰山,走訪探望故鄉的父老鄉親,一句句暖心的問候,一串串甜美的笑聲,一聲聲美好的祝福,溶進了父老鄉親的心田。當她得知河泊潭村村民56歲的朱瑞祥,因患尿毒症已癱瘓幾年,耗盡了家裡所有積蓄,是戶貧困戶,謝名一邊握住朱瑞祥雙手親切安慰,鼓勵他戰勝病魔,一邊拿出五千元表達了愛心。今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她從海內外籌措了五萬多元醫藥物資馳援家鄉。
從鳳凰鄉走出的蘇愛軍,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博導,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副主任,針對三峽庫區滑坡、崩塌、浸沒等七個方面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深入庫區實地勘察勘探,潛心研究地質災害的成因、防治技術,先後發表了42篇有重大影響的科研論文,提出了「以人為本,安全第一,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主動介入,效益優先」防治理念,為三峽庫區的環境地質防治,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滿山碧翠茶飄香
鳳凰山,三面環水,千百個大大小小山崗相連,綿延起伏十餘裡,鳳凰山雲霧縈繞,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是天然的茶葉生產基地。
鳳凰山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種植茶樹,七十年代茶園規模達到了四千餘畝,生產的鳳凰山綠茶,紅碎茶尤其聞名。當時的鳳凰山茶場紅極一時,享譽大江南北,職工群眾免費就醫,職工收入豐厚,群眾生活殷實,是多少屈原人嚮往的地方。
可惜,好景不長。九十年代後,因茶樹品種老化,茶田退化等諸多原因,茶葉生產一落千丈。2000年後,重新組建的屈原茶業公司,成立了「君原」黃茶專業合作社,與君山銀針茶葉公司戰略合作。由數百戶茶農自願參與,組建茶葉生產加工合作社,茶園面積逐步恢復到原來的規模,並建立標準化生產加工車間五千平方米,生產黃茶、紅茶、綠茶,是湖南「五彩湘茶」出口的首選基地。先後獲得全國鬥茶大賽銀獎、金獎。參加「阿斯塔那」世博會,驚豔亮相獲得青睞,並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籤訂千萬元大單。
鳳凰山春天的茶園是令人神往的綠色海洋。春雷一聲令下,幾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沐浴後,茶樹統一脫下了墨綠色的棉襖,一律換上了淺綠的春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綠油油的茶樹層層疊疊,猶如一排排整齊劃一列隊的士兵,昂首挺胸站滿了一望無垠的山坡。
走進茶園,一股淡淡清香撲面而來,沁人心扉。漸漸睜開朦朧眼睛的茶樹,伸出了小腦袋,長著細細的、白白的茸毛,一個個嫩芽尖,像一隻只小鳥的嘴巴微微張開。穿紅著綠的採茶姑娘們,舞動著纖細靈巧的雙手,熟練地從茶樹上採摘一片片嫩芽。人與景的相融,山與水的含情,風與香的飄逸,動與靜的默契,如一幅美妙靈動的畫卷,美不勝收。
身臨茶園春色美景中,筆者情不自禁體驗了一把採茶。茶田裡,採茶的姑娘一邊嫻熟示範單手、雙手採茶方法,一邊講解採茶的手勢手法、動作要領。茶葉採摘方式方法決定茶葉品質,絲毫不能馬虎。一斤名優茶至少是五萬至九萬個茶芽,一杯上等綠茶,也有三百個小茶芽。筆者花了半個小時功夫,才採了五六百個茶芽,充其量才一兩幹茶的料,還累得腰都伸不直。
落坐於茶室,茶葉公司的負責人拿出了多種茶葉,從茶葉的形、色、香、味作了一番賞茶、聞茶、鬥茶的初步介紹,然後開始沏茶、品茶,傾聽茶專家侃茶經、悟茶道。品茶是有學問的,品茶的過程,便是人心回歸,人心歇息,人心澡雪,去除雜念的過程。心境清淨的人的心裡,茶壺不僅僅是一把壺,茶水也不僅僅是一杯水,而是壺小有天地,茶清無是非;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新一代鳳凰人,憑藉鳳凰山、磊石山、河泊潭深厚的屈原文化底蘊,丘崗山地自然資源,利用汨羅江古河道清波水域,連片農田,以洞庭湖研究院為平臺,打造亞歐水谷,逐步形成特色小鎮、特色基地、特色品牌,亞歐水谷將成為屈原新名片,洞庭湖新平臺,中國新水谷。屈原故裡山水鳳凰新的傳奇正在譜寫。
[責編:姜帆]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