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三問
五月初五端午節臨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再次穿越兩千五百餘年的時空,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他身著粗布長衫,懷揣寶劍,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視著這片他深情眷戀著的土地。而他心胸坦蕩,堅持真理,憂國憂民的形象,早已在我們心中築起了一座永恆的豐碑。與屈原相比,古往今來,又有誰能讓我們如此牽腸掛肚、情意綿綿?!
屈原走近我們,讓我們心頭湧上無限哀思。我們似乎有太多的話要對他說,有太多的疑慮要問他。屈原先生,你當時為什麼要選擇死呢?你為什麼要選擇在汩羅江來結束自己本可以繼續發光的生命呢?你壯志未酬,不想對後人說點什麼嗎?
屈原當然不可能回答我們。但是,他的曠世名篇《離騒》、《九歌》、《九章》、《天問》等已為我們作出了詳細的解答,他所處的烽火連天的戰國時代也為我們作了生動而又鮮明的詮釋。
一問,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死呢?
屈原在流放地,在姐姐屈女嬃的照料下,衣食無憂,飲酒放歌,終老一生,有什麼不好?
不好。早年,在楚懷王身邊任左徙時,屈原的最大政績便是一手倡導並締結成了六國聯盟,共抗身邊強大的秦國。因為屈原及六國聯盟的存在,秦國多年不敢對楚國及其他國家輕舉妄動。秦王不甘心,便使出離間計。他派相國張儀去楚國行賄楚懷王寵妃鄭袖和公子子蘭。楚懷王果然中計,屈原被貶職流放,六國聯盟土崩瓦解。屈原欲力挽狂瀾,他等著楚懷王回心轉意。但是,秦楚戰爭突起,屈原感到失望之極。宏大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滿腔的熱血無處揮灑,屈原只好借酒燒愁,賦詩當歌,其不朽之著作《離騷》等就是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
五月初五這天, 屈原心情鬱憤,他走在汨羅江邊,遙望洞庭湖,感念江南山水之美,正欲吟詩,不想卻傳來晴天霹靂:秦國大將白起率秦軍攻進楚國,佔領郢都,楚國滅亡在即。屈原萬念俱灰,他懷著最後一絲對故土對人民的眷戀,懷著對昏君楚懷王的極大憤慨,身縛石頭,縱然跳江,以身殉國。
屈原為什麼要尋死?他是為理想之破滅,更是為理想本身而死。
二問:屈原為什麼要選擇在汩羅江結束自己的生命?
汩羅江地處洞庭湖東側,周邊山清水秀,是唯一沒有被秦軍的鐵騎踏進的土地,也是唯一沒有政治之醜態和戰爭的血腥味沾染的地方。這裡乾淨,整潔,自然純淨,與屈原的心境相通。唯有這裡,才能明其志,證其之清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屈原唱著憂傷的歌,縱身一躍,他是用生命在楚雄大地上也在人民的心中劃出了一道美麗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