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選擇死呢?

2020-12-23 怎能忘記那座橋

屈原之死三問

五月初五端午節臨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再次穿越兩千五百餘年的時空,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他身著粗布長衫,懷揣寶劍,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視著這片他深情眷戀著的土地。而他心胸坦蕩,堅持真理,憂國憂民的形象,早已在我們心中築起了一座永恆的豐碑。與屈原相比,古往今來,又有誰能讓我們如此牽腸掛肚、情意綿綿?!

屈原走近我們,讓我們心頭湧上無限哀思。我們似乎有太多的話要對他說,有太多的疑慮要問他。屈原先生,你當時為什麼要選擇死呢?你為什麼要選擇在汩羅江來結束自己本可以繼續發光的生命呢?你壯志未酬,不想對後人說點什麼嗎?

屈原當然不可能回答我們。但是,他的曠世名篇《離騒》、《九歌》、《九章》、《天問》等已為我們作出了詳細的解答,他所處的烽火連天的戰國時代也為我們作了生動而又鮮明的詮釋。

一問,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死呢?

屈原在流放地,在姐姐屈女嬃的照料下,衣食無憂,飲酒放歌,終老一生,有什麼不好?

不好。早年,在楚懷王身邊任左徙時,屈原的最大政績便是一手倡導並締結成了六國聯盟,共抗身邊強大的秦國。因為屈原及六國聯盟的存在,秦國多年不敢對楚國及其他國家輕舉妄動。秦王不甘心,便使出離間計。他派相國張儀去楚國行賄楚懷王寵妃鄭袖和公子子蘭。楚懷王果然中計,屈原被貶職流放,六國聯盟土崩瓦解。屈原欲力挽狂瀾,他等著楚懷王回心轉意。但是,秦楚戰爭突起,屈原感到失望之極。宏大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滿腔的熱血無處揮灑,屈原只好借酒燒愁,賦詩當歌,其不朽之著作《離騷》等就是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

五月初五這天, 屈原心情鬱憤,他走在汨羅江邊,遙望洞庭湖,感念江南山水之美,正欲吟詩,不想卻傳來晴天霹靂:秦國大將白起率秦軍攻進楚國,佔領郢都,楚國滅亡在即。屈原萬念俱灰,他懷著最後一絲對故土對人民的眷戀,懷著對昏君楚懷王的極大憤慨,身縛石頭,縱然跳江,以身殉國。

屈原為什麼要尋死?他是為理想之破滅,更是為理想本身而死。

二問:屈原為什麼要選擇在汩羅江結束自己的生命?

汩羅江地處洞庭湖東側,周邊山清水秀,是唯一沒有被秦軍的鐵騎踏進的土地,也是唯一沒有政治之醜態和戰爭的血腥味沾染的地方。這裡乾淨,整潔,自然純淨,與屈原的心境相通。唯有這裡,才能明其志,證其之清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屈原唱著憂傷的歌,縱身一躍,他是用生命在楚雄大地上也在人民的心中劃出了一道美麗而又

相關焦點

  • 屈原為什麼必須死?
    屈原在流放期間,給我們布置了一份語文作業,那就是需要背誦的《離騷》。整首詩篇幅很長,繞來繞去就是一句話: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也就是屈原為什麼必須死的原因:大家都睡著了,你去叫醒他們幹嘛?你吵著別人睡覺了,你說該不該死?
  •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他為什麼會投江呢?
    那些去調查的人,是如何在一個人死後判斷這個人生前有精神病的呢?在2000多前的楚國,一位王室的貴族因為不滿周圍環境的黑暗,也是赴水而死,他叫屈原,人們因為他的正直勇敢、品質高潔,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紀念他。中國歷史上,對於那些有著高尚品質的人向來是讚揚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我國這個民族最好的品質體現,自強、愛國、忠貞、心懷人民、嫉惡如仇、與世俗不妥協。
  • 傳說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被蓄意謀殺,揭秘屈原之死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司馬遷根據屈原的作品推測,屈原投江自盡。在海內外學者和歷史學家中,也有人推斷「屈原死於謀殺」。據記載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監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 屈原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他的死真的很冤嗎?
    屈原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屈原真的冤,冤在公元前305年,屈原代表楚國剛和齊國籤定友好同盟。秦國一施壓,楚懷王立即認慫,要屈原寫一首罵齊國的歌,屈原說,秦怕咱們和齊聯盟,咱們聯盟對楚國有好處。咋能剛和人家定了友好條約,出爾反爾再去罵人家呢?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 屈原為什麼選擇跳江?他與漁父的一段話露出端倪,值得我們思索
    提到端午節,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屈原,但實際上端午節並不是因為屈原才產生的。端午節和屈原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只不過屈原在當日投江了,才賦予這個節日一個不同的含義。屈原投江時的地位並不低,甚至可以說在朝廷上是舉足輕重的,那為什麼他會投江呢?其實在他所著的《楚辭》中可以尋得緣由。
  • 屈原可以不死嗎
    03屈原可以不死嗎有人說屈原太傻了,他為什麼要死呢?他本可以不死的。他可以辭官去職,遠離皇城,在鄉下開一間小食館,小食館裡什麼都沒有,就只賣一種食物:粽子;他也可以泛舟汨羅江上,打漁捕撈,閒來無事的時候寫一寫詩,唱一唱《離騷》,過悠閒的小日子。
  • 一文讀懂,中國人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這位文藝範兒的齊宣王很注重發展文化,並且超級欣賞有才華的人,欣賞到什麼地步呢?他可以迎娶四十歲還沒有嫁人的著名醜女鍾無豔為王后賢內助。屈原不負眾望,又一次拉起了「合縱」的大旗!公元前318年,齊、魏、韓、趙、燕的國家最高領導人齊聚楚國郢(yǐng)都(今湖北江陵縣)。
  • 「媽媽,屈原是誰?」你的回答很重要
    以上是我們所熟知的與屈原相關的端午節起源說。暫不論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僅將它作為一個故事來看,不管是"抱石投江",還是"打撈屍身",都不是很適合講給孩子的話題。所以,要說這個故事,死亡這個話題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本來就不是一個容易開口向孩子講述的概念,更不用說屈原還是投江自盡而死。
  • 【說楚】屈原為什麼不叫羋原?
    在前些日子裡面,曾經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大秦帝國之縱橫》,在裡面有一個人叫羋原,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屈原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比班固更早一些的西漢,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是有「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之稱楊雄,也認為屈原有點那個……他驚訝屈原文才超過相如,卻至於不被容納,作《離騷》,自己投江而死,為他的文章感到悲傷,讀時沒有不流淚的。楊雄認為:君子時勢順利就大有作為,時勢不順就像龍蛇蟄伏,機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
  • 屈原的《天問》是藝術還是神話?
    屈原投向汨羅江那年六十二歲,終於走向了他生命的歸途。屈原的命運密碼仿佛註定是一個讀書人的宿命,從春秋戰國始,整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和屈原一樣的讀書人就一直走在被放逐和流放的路上。並都有以死堅持信仰的國士之心。於是,蘇東坡、劉禹錫、柳宗元、駱賓王、褚遂良、楊慎等讀書人,都有了屈原一樣的命運。在《天問》之前,屈原寫了《離騷》、《九歌》、《招魂》。
  • 屈原《卜居》
    譯文:「是寧願憑力氣除草耕作呢,還是遊說於達官貴人之中來成就名聲呢?是寧願直言不諱來使自身危殆呢,還是跟從習俗和富貴者來偷生呢?是寧願超然脫俗來保全(自己的)純真呢,還是阿諛逢迎戰戰兢兢,咿咿喔喔(語無倫次地諂言獻媚)來巴結婦人呢?
  • 用屈原的故事,給孩子上節生命教育「必修課」
    在講端午節的相關傳說時,屈原投江的故事伴隨著一代代人長大。 · 當面對小朋友「屈原死了,他的爸爸媽媽肯定會很傷心,不是說要熱愛生命嗎?」的類似疑問,你是怎麼應對的呢? ·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生命教育契機。 · 我們如何向孩子解釋屈原的行為,如何讓孩子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跟著曉曉一起來看看!
  • 漁父與屈原的「儒道較量」
    漁父明知對面的人是屈原,故意問屈原是不是屈原本人,不是想確定他是不是屈原,而是在嘲諷屈原混成這副模樣。所以這兩問的重心在後一問。     在屈原眼中,漁父是個濁人、醉人,他自個兒是清人、醒人。可見屈原對道家的底細也是清楚的。     這兩人第一次言語上的交鋒,似在用暗語互揭對方的思想把戲。
  • 天官賜福:裴茗對應屈原,戚容對應夜遊神,那靈文又對應什麼呢?
    裴茗—屈原裴茗可能映射了屈原的經歷,屈原遭人誹謗失信於皇帝,最終沉江自盡,以證清白;裴茗被皇帝冤枉,自裁併非愚忠,而是單純想證明自己。不敗神話就是不敗神話,並不曾沾染世俗的利慾薰心。裴茗的「茗」對應的應該是「茶」,洞庭湖附近有許多茶館,「君山銀針」便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 英雄投江,一位老師建議我寫寫屈原的故事
    為了不抬槓,我們只講屈原掌牧丹淅時,攔路擋車、阻懷王北上,這一件事。但是,被小人環繞的楚懷王終歸是也沒有回車,而興致勃勃的選擇了與去見秦王,還直接坑死了自己,間接導致了屈原投江。那麼,就讓我們從屈原投江開始說起吧。這些日子,綠字營時常在想,屈原為什麼投江?
  • 為什么姓羋但只能叫屈原?
    從其嫁給秦惠王后地位不高來看,不太可能是楚國的公主,應當只是一般的宗女;而其作為屈原的學生,也是小說家杜撰的情節。不過我們知道,屈原也是楚國王族。那麼,為什麼屈原叫「屈原」不叫「羋原」?事實上,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確實也把「屈原」稱為「羋原」;而在電視劇《思美人》中,屈原也自稱「姓屈」。那麼,屈原到底姓什麼呢?改稱羋原是否合理?我們就要從姓氏制度說起了。
  • 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
    此後,廣島大學的鈴木修次等人,也認為《離騷》《九歌》《九章》等作品不是屈原所作,屈原本人也只是一個傳說。日本學者的懷疑以及懷疑的依據,都是胡適、何天行等人觀點的老調重彈,並沒有什麼新意。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懷疑屈原的真實性呢?關鍵的問題在於:在目前可見到的先秦所有文獻中,確實沒有關於屈原的任何記載。
  • 屈原為何寫下《離騷》?《離騷》又為什麼成為經典?
    端午節原先是南方吳越先民用來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成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說道屈原,不得不提起他的長篇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離騷》幾近敘述了屈原的生平,從中可以窺見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評價屈原的時候,是離不開《離騷》這篇長詩的。《離騷》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