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被蓄意謀殺,揭秘屈原之死

2020-12-22 佳育

提到戰國時期,很多人都會想到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年少飽讀詩書,才智過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人譽為詩魂,世界和平理事會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也有人推測屈原是被蓄意謀殺,那麼屈原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是,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司馬遷根據屈原的作品推測,屈原投江自盡。

在海內外學者和歷史學家中,也有人推斷「屈原死於謀殺」。據記載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監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但官員們可不這麼想,「我的官位那可是自己或是祖輩腦袋夾在褲腰帶上,陪著領導打下來天下,領導稱了皇帝給封的,為的就是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假如楚國滅亡,還有秦王上位,我巴結好了照樣封官加爵,你屈原大名天下皆知,秦王要是欣賞提拔你,繼續實施你那個「傻計劃」可壞了,乾脆偷摸派人殺了算了」當時想殺了屈原的人因該不少。

屈原天生爛漫,撩妹技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大量情詩作品可鑑,其中《湘夫人》最受關注。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地位高,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些條件的女人很有可能就是楚懷王媳婦,嫌疑最大的就是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竟敢和大王媳婦偷偷約會,楚懷王臨死前,隨便編了個理由貶去種地,再派人暗中追殺,屈原被追到汨羅江,被殺後裝進袋子投入江中,這也跟端午節賽龍舟象徵追殺屈原,糯米象徵屈原,粽葉象徵袋子相吻合,歷史上,這是大王慣用的殺人方法之一,屈原死於謀殺也是有可能的。

參照秦統一中國之戰,秦滅六國,焚燒各國書籍,使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基本毀滅,以致,西漢中葉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難以找到依據。也就是說,屈原的死因其實沒有明確的記錄,這些推測均有可能,下面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認為屈原是投江自盡,雖然屈原提倡楚王修改制度,減少貪汙腐敗,在朝堂得罪官員無數,並且還存在跟楚王媳婦偷偷約會的嫌疑,但記載他兩次被貶流放,既然他對很多人有威脅,為什麼不在第一次被貶的時候派人暗殺呢,偏要等第二次才動手?

《屈原列傳》中,屈原第一次被貶是因為才能過於出眾,被小人挑撥,當時被貶可能大家認為不足為患了,沒有痛下殺手也是有可能。第二次被貶,當時想殺他的人就多了,但屈原被貶的那年,楚懷王駕崩了,屈原是之後去世,楚懷王一蹬腿,文武百官肯定是趕緊想後路,怎麼巴結秦王好接著當官,哪有時間管屈原死活,並且楚懷王想殺屈原的話,死前就會派人暗殺,他倆應該就是前後腳進土,不會等那麼久,所以屈原死於謀殺的概率小一些。

古代文人都注重精神和形象,活要活得頂天立地,死要死的帥氣。當時的處境,以屈原字裡行間體現出的天真爛漫、放浪不羈的性格,內心想必已經拜見楚王祖宗十八代了吧:「你個昏庸無能的楚懷傻,聽信小人挑撥,貶我去農村種地,我從小讀書,可倒背如流,才智推古斷今,這麼好的計劃書你不用,聽一群文盲叭叭,現在可好,人頭落地,我呢,還可能會被秦王抓去,成天讓我寫詩去吹噓他多麼威猛,怎麼統一六國,我之前已經吹過牛皮,說自己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讓我幹這事打自己臉,還不如死了算了!」說屈原氣得當場吐血而亡都不為過。假設派人刺殺成立,以屈原的性格,寧可跳江自盡,也不會讓一群跳梁小丑得逞。

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死於謀殺?不論是哪種,結局都是悲慘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未能發出全部光芒就隕落於此。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屈原投江自盡,屈原常把自己比作蘭花,淡雅高潔,不為世俗的名利虛榮所動,在楚國滅亡已成定局之際,跳江自盡,含冤而死,免受小人謀害,符合他的性格特徵,更能讓後人接受吧。

相關焦點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比班固更早一些的西漢,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是有「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之稱楊雄,也認為屈原有點那個……他驚訝屈原文才超過相如,卻至於不被容納,作《離騷》,自己投江而死,為他的文章感到悲傷,讀時沒有不流淚的。楊雄認為:君子時勢順利就大有作為,時勢不順就像龍蛇蟄伏,機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
  • 紀念了這麼多年的屈原,他投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想必大家如果被問到端午的來歷,都會以為是因為屈原投江,可是端午其實早就有了,只是他恰好在那一天投江自盡,後來就一併紀念他了。不過,今天我們不是討論端午的來歷,而是講屈原的故事。屈原一生,可用兩個「氣」來總結下才氣和義氣。
  • 「媽媽,屈原是誰?」你的回答很重要
    以上是我們所熟知的與屈原相關的端午節起源說。暫不論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僅將它作為一個故事來看,不管是"抱石投江",還是"打撈屍身",都不是很適合講給孩子的話題。所以,要說這個故事,死亡這個話題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本來就不是一個容易開口向孩子講述的概念,更不用說屈原還是投江自盡而死。
  • 屈原投江自殺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據當地傳說,屈原投江不沉,褲子灌滿泥沙才沉,所以現在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被楚悼襄王流放住在洞庭湖一帶後,日日不為他祖國的命運擔心,想起戰爭中同胞的悲慘遭遇,他更加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楚悼襄王逃陳,屈原震驚之餘,懷著深深的悲傷,經由漢水北岸,永遠地回到故鄉zig,告別首都郢,南行長沙,但心裡老想念祖國,於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於使他感到絕望
  • 從成都大學事件到屈原投江,總有人為光明執著抗爭,不吝性命
    前幾日,成都大學的黨委書記,程序上的學校一把手,留下一筆絕命書投河自盡了。他也只是個戰士,他終究能夠被擊敗,所以當他的楚國亡國之時,他的信仰也隨之覆滅,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他選擇投江自盡,陪著自己的故國一起離開這複雜的人間。
  • 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他是楚國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為左徒。主張制定法紀,選用賢能,聯齊抗秦。後受貴族排擠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後自沉汨羅江。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政治鬥爭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傾注於詩歌創作,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屈原的《天問》是藝術還是神話?
    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 ,及古賢聖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洩憤懣,舒瀉愁思。」屈原投向汨羅江那年六十二歲,終於走向了他生命的歸途。到了《天問》,屈原的浪漫情懷和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就內容來說,《天問》是對中國遠古神話與傳說的疑問,屈原竟然用詩賦的形式、設問的方式向「蒼天」提出170多個疑難問題。看似問天,實則假託蒼天,提出了他的所有疑問?所有疑問均無答案。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在五月初五日,屈原寫下這絕筆詩歌《懷沙》,投汨羅江自盡。當地村民聞訊趕來,紛紛下江去打撈屈原,無奈江面太大,只能划船去打撈,這後面演變成「划龍船、賽龍舟」的端午習俗。村民打撈幾天也沒什結果,但村民想出這種方法,防止屈原屍體被魚吃掉。
  • 英雄投江,一位老師建議我寫寫屈原的故事
    英雄投江,一位老師建議我寫寫屈原的故事一位老師囑咐我寫寫屈原,既然喜歡寫英雄,那就只能寫投江了。為了不抬槓,我們只講屈原掌牧丹淅時,攔路擋車、阻懷王北上,這一件事。但是,被小人環繞的楚懷王終歸是也沒有回車,而興致勃勃的選擇了與去見秦王,還直接坑死了自己,間接導致了屈原投江。
  • 【我們的節日·端午】主播曉晨:關於屈原的故事傳說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 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 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
  • 關於屈原投江事件的調查結果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屈原大夫投江事件發生後,楚國郢都於五月望日成立由司馬、司寇、少司命等楚國骨幹官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 依《雞次之典》就屈原大夫溺亡及《招魂》《惜往日》《思美人》等詩歌所發有關內容等情況開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通報如下。
  • 漁父與屈原的「儒道較量」
    重讀《楚辭》中的《漁父》,讀到的不單單是儒道之爭,而是一場不帶血的謀殺案,即漁父用陽謀謀殺屈原
  • 閒看楚辭讀《離騷》古人都說屈原是憤青,他到底是憤青還是愛國?
    你說別人別人也說你啊,人們開始在楚王面前彈劾他攻擊他,於是乎,楚王也就順勢採納多數人的意見,對屈原由疏遠到放逐,也有人說是流放,我不這麼認為,流放一般來說是針對身份不怎麼顯貴的人犯了罪之後的刑罰,這裡的放逐是針對屈原這樣身份顯赫的貴族實行一種棄之不用而驅逐其遠離政治中心的行為,「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意思是說我雖然潔身自好嚴於律己,但還是在早上被君王辱罵而到晚上就丟了官,並且被放逐到偏遠的地區使其遠離都城
  • 郭沫若稱讚柳亞子為屈原,柳亞子:屈原要像我,何至於投江?
    柳家在當地是著名的望族,清光緒二十四年,有傳說柳氏祖基龍翻身,族有大難,又族中連續過世多人,北厙柳氏家族大舉外遷,主要遷往黎裡、蘆墟、周莊、同裡。柳亞子父親柳鈍齋一支遷往黎裡。1925年,柳亞子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委,1926年在廣州參加果黨二屆二中全會時,曾當面責問刺殺廖仲愷的常凱申:「到底是總理(孫中山)的信徒,還是總理的叛徒?」並引發果黨右派的不滿,一度要刺殺柳亞子。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柳亞子藏匿在暗格中得以保命,隨後逃亡日本。
  • 曹科長又有新段子了:屈原投江是為防秦始皇焚書坑儒
    關公戰秦瓊,屈原懟始皇……曹科長的歷史老師要哭暈。 這期節目應景地講起臺灣的南北粽文化,也談到屈原、楚國、秦國。
  • 戰忽局曹科長:屈原投江是為了防止秦始皇焚書坑儒!
    《無間道之曹科長》又更新劇情。 前幾天在臺灣政論節目中,曹科長又出金句。屈原為什麼要投江?是為了防止被秦始皇焚書坑儒,被坑掉!據了解,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也就是說,屈原死的時候秦始皇還沒出生。秦始皇表示:這口鍋我背不動......
  • 《思美人》屈原跌宕人生終結局
    編劇梁振華表示,選定馬可出演屈原是因為看到了「殺阡陌」身上的那股仙氣。屈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人,人們太多記住了他年老流放後的悲憤和不平,卻忽視了他窮盡一生追求的浪漫與理想。而青春的屈原在中國電視中更是從沒有過的角色。
  • 楚懷王被張儀連騙3次,楚國滅屈原自盡都與此有關,他為何這麼傻
    後來楚國覆滅、屈原投江自盡都與楚懷王被張儀騙有關。張儀雖然是縱橫家,口才非常了得,但能被他連騙三次的人,似乎確實有點傻。 秦國崛起之勢不可擋,楚國齊國遂結盟,於是,秦國派張儀破壞齊楚同盟。張儀面見楚懷王說,若大王對齊國閉關絕約,秦願獻上六百裡的商於之地。 楚懷王信了。畢竟就算與秦國開戰,經過一番勞民傷財之後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六百裡地。而如今只要與齊國解約就能獲得六百裡地,這種好事只要不傻,都會選擇後者。
  • 用屈原的故事,給孩子上節生命教育「必修課」
    在講端午節的相關傳說時,屈原投江的故事伴隨著一代代人長大。 · 當面對小朋友「屈原死了,他的爸爸媽媽肯定會很傷心,不是說要熱愛生命嗎?」的類似疑問,你是怎麼應對的呢? ·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生命教育契機。 · 我們如何向孩子解釋屈原的行為,如何讓孩子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跟著曉曉一起來看看!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至戰國末期,楚文化已相當發達,形成與北方並駕齊驅之勢,但文化邊界卻仍是清晰的。《詩經》記錄了黃河流域的文明形態。在《詩經》裡,不論是廟堂頌歌,還是田野風詠,都情感質樸,少想像,與現實密切關聯。那是稷麥氣息,那是有時溫馨有時嗆人的人間煙火。而這時的楚地卻仍是神話沃野,巫風瀰漫,人神共處。屈原帶著溼地沼澤氣息,從另一個方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