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戰國時期,很多人都會想到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年少飽讀詩書,才智過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人譽為詩魂,世界和平理事會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也有人推測屈原是被蓄意謀殺,那麼屈原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是,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司馬遷根據屈原的作品推測,屈原投江自盡。
在海內外學者和歷史學家中,也有人推斷「屈原死於謀殺」。據記載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監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但官員們可不這麼想,「我的官位那可是自己或是祖輩腦袋夾在褲腰帶上,陪著領導打下來天下,領導稱了皇帝給封的,為的就是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假如楚國滅亡,還有秦王上位,我巴結好了照樣封官加爵,你屈原大名天下皆知,秦王要是欣賞提拔你,繼續實施你那個「傻計劃」可壞了,乾脆偷摸派人殺了算了」當時想殺了屈原的人因該不少。
屈原天生爛漫,撩妹技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大量情詩作品可鑑,其中《湘夫人》最受關注。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地位高,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些條件的女人很有可能就是楚懷王媳婦,嫌疑最大的就是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竟敢和大王媳婦偷偷約會,楚懷王臨死前,隨便編了個理由貶去種地,再派人暗中追殺,屈原被追到汨羅江,被殺後裝進袋子投入江中,這也跟端午節賽龍舟象徵追殺屈原,糯米象徵屈原,粽葉象徵袋子相吻合,歷史上,這是大王慣用的殺人方法之一,屈原死於謀殺也是有可能的。
參照秦統一中國之戰,秦滅六國,焚燒各國書籍,使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基本毀滅,以致,西漢中葉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難以找到依據。也就是說,屈原的死因其實沒有明確的記錄,這些推測均有可能,下面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認為屈原是投江自盡,雖然屈原提倡楚王修改制度,減少貪汙腐敗,在朝堂得罪官員無數,並且還存在跟楚王媳婦偷偷約會的嫌疑,但記載他兩次被貶流放,既然他對很多人有威脅,為什麼不在第一次被貶的時候派人暗殺呢,偏要等第二次才動手?
《屈原列傳》中,屈原第一次被貶是因為才能過於出眾,被小人挑撥,當時被貶可能大家認為不足為患了,沒有痛下殺手也是有可能。第二次被貶,當時想殺他的人就多了,但屈原被貶的那年,楚懷王駕崩了,屈原是之後去世,楚懷王一蹬腿,文武百官肯定是趕緊想後路,怎麼巴結秦王好接著當官,哪有時間管屈原死活,並且楚懷王想殺屈原的話,死前就會派人暗殺,他倆應該就是前後腳進土,不會等那麼久,所以屈原死於謀殺的概率小一些。
古代文人都注重精神和形象,活要活得頂天立地,死要死的帥氣。當時的處境,以屈原字裡行間體現出的天真爛漫、放浪不羈的性格,內心想必已經拜見楚王祖宗十八代了吧:「你個昏庸無能的楚懷傻,聽信小人挑撥,貶我去農村種地,我從小讀書,可倒背如流,才智推古斷今,這麼好的計劃書你不用,聽一群文盲叭叭,現在可好,人頭落地,我呢,還可能會被秦王抓去,成天讓我寫詩去吹噓他多麼威猛,怎麼統一六國,我之前已經吹過牛皮,說自己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讓我幹這事打自己臉,還不如死了算了!」說屈原氣得當場吐血而亡都不為過。假設派人刺殺成立,以屈原的性格,寧可跳江自盡,也不會讓一群跳梁小丑得逞。
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死於謀殺?不論是哪種,結局都是悲慘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未能發出全部光芒就隕落於此。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屈原投江自盡,屈原常把自己比作蘭花,淡雅高潔,不為世俗的名利虛榮所動,在楚國滅亡已成定局之際,跳江自盡,含冤而死,免受小人謀害,符合他的性格特徵,更能讓後人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