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大學事件到屈原投江,總有人為光明執著抗爭,不吝性命

2021-01-16 歷史國之魂

前幾日,

成都大學的黨委書記,

程序上的學校一把手,

留下一筆絕命書投河自盡了。

有人說他的話未必可信,

也有人贊他為當代屈原,

其實我認為,

把毛先生比作屈原是不合適的,

他難以具備屈原的後世影響力,

但目前來看他或許是屈原的追隨者。

現在事實如何,

我們不知道,

也難以知曉,

但春風化雨的土地,

醞釀出了亡魂者的存在,

也必定不是一番淨土了。

但今天不說他,

今天講講屈原。

公元前278年,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

楚人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但他又不僅是一位浪漫詩人,

更是一位開拓的志士,

所以他敢以一身正氣對抗陰霾。

他受到排擠遭到詆毀,

可他是個戰士,

不會被輕易擊敗。

他也只是個戰士,

他終究能夠被擊敗,

所以當他的楚國亡國之時,

他的信仰也隨之覆滅,

他是個完美主義者,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他選擇投江自盡,

陪著自己的故國一起離開這複雜的人間。

有人說這是「書生意氣」,

我覺得說「文人氣節」更適合屈原,

更配得上他捨棄生命的勇敢剛毅。

在民族主義、家國情懷尚未發展的時代,

在「士為知己者死」,

哪管韓秦魏楚的時代,

為國殉葬的屈原絕對是股清流,

或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和屈原也有些關聯。

屈原投江了,

屈原死了,

楚國亡了,

楚國並沒有因為屈原的死而減緩亡國的步伐,

屈原的死就像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一樣稀鬆平常,

天下大勢絕不會因為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死亡而有大的改變。

他的死影響最大的便是他本人,

他的家族,

他的親友。

他心心念念的朗朗乾坤清明盛世不會因為他死而立刻呈現。

所以我們說屈原的死是毫無意義的嘛?是一時衝動死了也白死的魯莽者行為嗎?

當然不是。

說不是,不是因為後世因為他的死,

有了賽龍舟,

有了包粽子,

有了端午節,

有了名垂青史。

而是他用他的死告訴活著的人,

還有人為了理想在抗爭,

甚至是用生命在反抗。

誠然,

這樣的人不是主流,

可正因為少,

才顯得彌足珍貴,

也正因為少,

才需要有這樣的人,

我們需要靠這樣少數的先驅者,

去感染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少數的群體。

而且我們要明白,

這樣的少數人現在是絕對的少數,

以後也一定是絕對的少數,

千萬不要奢望屈原這樣的人能夠成為主流,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戰勝自己的怯懦。

如果某一天,

敢於抗爭的人多了起來,

我們這個社會一定會趨向更好。

1936年的今天,

中國有一個這樣的人,

他逝去了。

他的靈柩上用白色綢緞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

他走了,

他的魂留了下來。

有人承著他的魂繼續開拓著,

有人成功了,

也有人失敗了。

不必向失敗者嘲諷,

也不必為勝利者吶喊。

失敗者也是勇敢的先驅者,

成功者也未必得到如願的未來。

後人會接過他們手中的魂,

繼續闊步往前走。

要相信總有一天,

心向光明的少數會成為相對的多數,

這一天也許在很遠的未來,

也許在永遠不可能到達的彼岸,

但只要心有所向,

離目的地總會越來越近。

長夜再難明,

也總有撥雲見日的時候,

即使在極夜的後面,

還有極晝的存在!

相關焦點

  • 關於屈原投江事件的調查結果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屈原大夫投江事件發生後,楚國郢都於五月望日成立由司馬、司寇、少司命等楚國骨幹官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 依《雞次之典》就屈原大夫溺亡及《招魂》《惜往日》《思美人》等詩歌所發有關內容等情況開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通報如下。
  • 英雄投江,一位老師建議我寫寫屈原的故事
    近來聽說有人考證,屈原生在南陽,死於汩羅,說南陽有個西峽縣,西峽有個回車鎮,回車有座屈原崗,崗上有座屈原廟,附近還有鄉村屈營,屈家溝等地方,以及許多史書記載印證,證明屈原與南陽的情分確鑿無疑,與眾不同。楚國建都丹陽400年,儘管歷史滄桑,還有點遺蹟很正常,不能因為有一個屈字,就非得連到屈原身上,這樣做也不科學。
  • 傳說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被蓄意謀殺,揭秘屈原之死
    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也有人推測屈原是被蓄意謀殺,那麼屈原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是,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端午節詩話: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寫下頗多詩詞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下遊抱石投江,結束了62歲的生命。人們懷念屈原,每逢端午這一天,開展賽龍舟,食粽子等活動,一直沿襲至今。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添節日氣氛,寫下頗多吟誦屈原和「端午「習俗的詩詞,被後人傳誦。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云:節分端午自言誰,萬古傳聞為屈原。
  • 屈原投江自殺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據當地傳說,屈原投江不沉,褲子灌滿泥沙才沉,所以現在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被楚悼襄王流放住在洞庭湖一帶後,日日不為他祖國的命運擔心,想起戰爭中同胞的悲慘遭遇,他更加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楚悼襄王逃陳,屈原震驚之餘,懷著深深的悲傷,經由漢水北岸,永遠地回到故鄉zig,告別首都郢,南行長沙,但心裡老想念祖國,於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於使他感到絕望
  • 紀念了這麼多年的屈原,他投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想必大家如果被問到端午的來歷,都會以為是因為屈原投江,可是端午其實早就有了,只是他恰好在那一天投江自盡,後來就一併紀念他了。不過,今天我們不是討論端午的來歷,而是講屈原的故事。屈原一生,可用兩個「氣」來總結下才氣和義氣。
  • 曹科長又有新段子了:屈原投江是為防秦始皇焚書坑儒
    關公戰秦瓊,屈原懟始皇……曹科長的歷史老師要哭暈。 所以大陸網友稱他為「戰忽局科長」,人稱曹科長。 也許是因為最近被藍綠兩營盯上差點暴露, 這期節目應景地講起臺灣的南北粽文化,也談到屈原、楚國、秦國。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是為紀念?網友:大可不必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這段視頻在網上火了。據悉,這是賈治勇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端午節—仰望的《屈原》文化
    被晾在一邊的屈原看到了楚齊斷交的嚴重後果,力阻無效,反而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漢水之北。後來楚懷王終於被秦國誘捕,客死他鄉。被流放的屈原「睠顧楚國,繫心懷王」,為故主的罹難而悲憤,更為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新主而悲哀,為新主聽任滿朝奸佞庸臣禍國殃民而憤怒。頃襄王更是心胸狹窄之人,他一怒之下將屈原驅趕到更偏遠、更艱苦的江之南。
  • 屈原: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被晾在一邊的屈原看到了楚齊斷交的嚴重後果,力阻無效,反而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漢水之北。後來楚懷王終於被秦國誘捕,客死他鄉。被流放的屈原「睠顧楚國,繫心懷王」,為故主的罹難而悲憤,更為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新主而悲哀,為新主聽任滿朝奸佞庸臣禍國殃民而憤怒。頃襄王更是心胸狹窄之人,他一怒之下將屈原驅趕到更偏遠、更艱苦的江之南。
  • 《思美人》屈原跌宕人生終結局
    出身楚國貴族的少年名士,有著執著人格和高潔情操、有血有肉、豐滿可感,青春期愛美賣萌、愛奇思妙想、愛浪漫自由,窮極一生「知其不可為而為」、九死不悔抗爭宿命。楚懷王的一位後宮佳麗,聰慧多智、姿色豔美,性格複雜、容貌嬌媚、心機頗深、心狠手辣、為愛瘋魔,為奪得寵愛而施展各種手段,在後宮遊刃有餘,她與楚懷王之間似愛似怨,對孩子卻抱有極高期望、苛刻至極。野史記載,鄭袖對屈原極其愛慕 。
  • 戰忽局曹科長:屈原投江是為了防止秦始皇焚書坑儒!
    據了解,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在同一期的節目中,曹科長還大批中國的傳統文化曹長青,195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的美籍華人,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曹長青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宣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推崇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主體價值和美式民主制度,並且支持臺灣、西藏和新疆人民的自決權。」因為他喜歡批評中國,於是老外以及部分臺灣人都特別喜歡聽他的話。
  • 成都大學毛洪濤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和大家預料的結果差不太多
    2020年11月27日成都發布關於毛洪濤事件的調查通報:「師生普遍認為成都大學校長王清遠屬於學者型領導幹部,有什麼不同意見都會當面表達出來,性格很直,有時比較固執但未發現其『獨斷專行』、『拉幫結派』以及『用陰招、洩私憤』的情況。」
  • 男人的端午節模仿「屈原投江」,耍新花樣,為什麼不敢說實話?
    一個名叫四川西昌的人曾經連續四年在端午節那天模仿「屈原投江」,以紀念屈原。他戴著漢服,嘴裡大聲念著「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然後身體前傾,張開雙臂,掉進水裡。然後,在水中隨波逐流十餘秒,爬上岸邊,模仿表演。
  • 從「香港先生」到「喜劇之王」,演完屈原後的黃建東,人氣大損
    且不說黃建東用如此輕佻的詞彙形容屈原是否妥當,但是把「投江」改成「跳海」就已經犯了最簡單的歷史常識性錯誤。緊接著,另一位演員秀起了自己的繪畫才能,為屈原換了一張像。「屈原」見到有人將自己畫成這樣,大叫一聲,投江了!然後字幕上打出「原來屈原是因為這個原因投江的」。緊接著,鏡頭一轉,「屈原」穿越到了KTV。
  • 郭沫若稱讚柳亞子為屈原,柳亞子:屈原要像我,何至於投江?
    這個新名字中,「人權」的含義大家都知道,字「亞盧」的意思就算柳亞子自比為「亞洲的盧梭」,這個名字中可以說體現出當時中國精英人士們對於西方學說的接受程度,以及對於晚清封建制度的抨擊。十六歲的柳亞子以「亞盧」為筆名,創作了《鄭成功傳》並發表到在日本出版的革命刊物《江蘇》雜誌上面。
  • 端午前 全國屈氏宗親代表齊聚成都紀念先祖屈原
    活動現場(攝影 劉江)  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報導(劉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憂國憂民懷抱大石投進汨羅江。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將他投江這天(農曆五月初五)定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活動現場(攝影 劉江)  5月21日,千餘名來自北京、四川、河北、湖北等全國各地的屈氏宗親代表齊聚在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按古代傳統方式祭祀先祖屈原。
  • 思美人屈原扮演者馬可個人資料 思美人演員表人物關係介紹
    ­  《思美人》電視劇正在熱播當中,劇中馬可飾演的屈原在劇中的表現非常搶眼,這個九零後的小生完美的將屈原在國事和家事的糾結展現出了,讓人不禁穿越時空回到屈原的那個年代,隨著屈原一起為了報效祖國而努力,然而最後無力回天,含恨投江,自己的妻子昭碧霞只能孤苦伶仃的苟活於世,確實那個年代的愛國幹部還是非常的讓人敬佩的。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但是,她那「詩的魂」、「光明的使者」、「道義美的象徵」的形象,曾經吸引了整整一代人。歷史總是讓人費猜的,不管如何,有了這樣兩個美女的故事,屈原在常人中的形象頓時就高大上了。說起端午節,人們就會提起屈原。吃粽子和划龍舟都是與屈原有關。但是,對於端午節「紀念屈原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
  • 端午·祭屈原
    辰陽山中,湘江澤畔,發如雪,髯似霜,戴冠佩劍,衣袂飄飄,一位老者徘徊著,吟誦著。他滿腔悲憤,昂首問天,高高的蒼天不作回答;低頭問地,沉沉的大地靜默無語……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自己的生命熔鑄成不朽的詩篇,昭示了光明的理想。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