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
成都大學的黨委書記,
程序上的學校一把手,
留下一筆絕命書投河自盡了。
有人說他的話未必可信,
也有人贊他為當代屈原,
其實我認為,
把毛先生比作屈原是不合適的,
他難以具備屈原的後世影響力,
但目前來看他或許是屈原的追隨者。
現在事實如何,
我們不知道,
也難以知曉,
但春風化雨的土地,
醞釀出了亡魂者的存在,
也必定不是一番淨土了。
但今天不說他,
今天講講屈原。
公元前278年,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
楚人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但他又不僅是一位浪漫詩人,
更是一位開拓的志士,
所以他敢以一身正氣對抗陰霾。
他受到排擠遭到詆毀,
可他是個戰士,
不會被輕易擊敗。
他也只是個戰士,
他終究能夠被擊敗,
所以當他的楚國亡國之時,
他的信仰也隨之覆滅,
他是個完美主義者,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他選擇投江自盡,
陪著自己的故國一起離開這複雜的人間。
有人說這是「書生意氣」,
我覺得說「文人氣節」更適合屈原,
更配得上他捨棄生命的勇敢剛毅。
在民族主義、家國情懷尚未發展的時代,
在「士為知己者死」,
哪管韓秦魏楚的時代,
為國殉葬的屈原絕對是股清流,
或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和屈原也有些關聯。
屈原投江了,
屈原死了,
楚國亡了,
楚國並沒有因為屈原的死而減緩亡國的步伐,
屈原的死就像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一樣稀鬆平常,
天下大勢絕不會因為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死亡而有大的改變。
他的死影響最大的便是他本人,
他的家族,
他的親友。
他心心念念的朗朗乾坤清明盛世不會因為他死而立刻呈現。
所以我們說屈原的死是毫無意義的嘛?是一時衝動死了也白死的魯莽者行為嗎?
當然不是。
說不是,不是因為後世因為他的死,
有了賽龍舟,
有了包粽子,
有了端午節,
有了名垂青史。
而是他用他的死告訴活著的人,
還有人為了理想在抗爭,
甚至是用生命在反抗。
誠然,
這樣的人不是主流,
可正因為少,
才顯得彌足珍貴,
也正因為少,
才需要有這樣的人,
我們需要靠這樣少數的先驅者,
去感染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少數的群體。
而且我們要明白,
這樣的少數人現在是絕對的少數,
以後也一定是絕對的少數,
千萬不要奢望屈原這樣的人能夠成為主流,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戰勝自己的怯懦。
如果某一天,
敢於抗爭的人多了起來,
我們這個社會一定會趨向更好。
1936年的今天,
中國有一個這樣的人,
他逝去了。
他的靈柩上用白色綢緞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
他走了,
他的魂留了下來。
有人承著他的魂繼續開拓著,
有人成功了,
也有人失敗了。
不必向失敗者嘲諷,
也不必為勝利者吶喊。
失敗者也是勇敢的先驅者,
成功者也未必得到如願的未來。
後人會接過他們手中的魂,
繼續闊步往前走。
要相信總有一天,
心向光明的少數會成為相對的多數,
這一天也許在很遠的未來,
也許在永遠不可能到達的彼岸,
但只要心有所向,
離目的地總會越來越近。
長夜再難明,
也總有撥雲見日的時候,
即使在極夜的後面,
還有極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