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2021-02-09 黨建網微平臺

  忠烈屈子,千年一嘆!

  一聲讚嘆,一聲悲嘆。屈原縱身一躍,將自己定格成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悲劇英雄。

  楚國社會千瘡百孔時弊叢生,政權昏暗腐朽搖搖欲墜,政治生態險惡,官場上毫無清明正氣可言,使屈原有生不逢時之感。他的真知灼見被君王視如草芥棄如敝屣,他的才幹遭到無能之輩的嫉妒,「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楚懷王授權屈原負責起草國家憲令,屈原草稿未定,而「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上官大夫便向楚懷王進讒誣告屈原,使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魑魅魍魎們的「羨慕嫉妒恨」禍害了一代忠臣賢良。

  更可悲的是,屈原遇上了兩代昏君。

  強秦兵臨城下,弱楚危在旦夕,楚懷王卻屢中張儀之計,違背盟約與齊斷交,既惱羞成怒又不講信義,既貪婪自私且鼠目寸光,終於孤立無援,求救無門。被晾在一邊的屈原看到了楚齊斷交的嚴重後果,力阻無效,反而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漢水之北。後來楚懷王終於被秦國誘捕,客死他鄉。被流放的屈原「睠顧楚國,繫心懷王」,為故主的罹難而悲憤,更為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新主而悲哀,為新主聽任滿朝奸佞庸臣禍國殃民而憤怒。頃襄王更是心胸狹窄之人,他一怒之下將屈原驅趕到更偏遠、更艱苦的江之南。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披髮行吟,頑強地寫下一篇篇政治性的辭賦詩作,執著地訴說他的愛國憂民之情、救國濟世之策,堅定地表達他的楚國復興之夢。無奈頃襄王在媚秦自戧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楚國也就氣數已盡,行將就木了。公元前279年,秦國悍將白起攻打楚國,引水灌城,一下子淹死楚國軍民幾十萬人,還攻佔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國的國都郢。第二年的五月初五,一代愛國名臣屈原投江殉志,留下千古奇恨、千古沉冤、千古悲歌。

  臣事明君,將遇良才,這是中國歷代仕子所追求的昌明環境。國與國的較量實質上是王與王的對弈和對決,一國之強弱取決於一君之明晦。屈原經歷三代君王、事奉兩代國君,但他們一個比一個昏聵,一個比一個素質差。楚懷王胸懷狹隘、目光短淺,朝秦暮齊、言而無信,低劣的政治品格、低下的政治智慧,使楚國的式微成為必然;頃襄王更無理政智慧可言,耳聾目塞,縱容小人弄權,使楚國駛入了加速滅亡的快車道。兩朝昏君,一般器量,是楚國的不幸,更是屈原的大不幸。作為一位政治家,屈原從明亮轉為黯淡,直至隕落,是他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國之殤。

  屈原的悲劇,也在於他自身的不悟。

  他或許沒有意識到,他的壯志難酬除了有小人的嫉妒和陷害外,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對立,而又缺乏一個強有力政治集團的統治。屈原所代表的士大夫階層與君王之間的矛盾,是改革與守舊、民權與君權、維權與專制、分權與集權之間矛盾衝突的集中表現,是他的改革思想與君王權力意志之間、國家利益與統治集團利益之間矛盾衝突的深刻反映。而且這些矛盾在內外交困中迅速發酵激化、不斷升級,使社會的分崩離析一觸即發。外有強梁虎豹環伺,內有蟻蠹貪噬豪取,風雨飄搖的楚國大廈安有不傾覆的道理?屈原滿腔熱情地想挽狂瀾於既倒,無疑要成為矛盾的一方——這是勢單力薄的一個人與一個腐朽勢力、利益集團的對峙,文弱書生想螳臂擋車,這是他的幼稚、天真與單純。面對外腐內朽、苟延殘喘的統治系統,屈原沒有跳出專制權力的樊籬,沒有號召民眾摧毀專制統治的意識和力量。他不如70年後的農民陳勝、吳廣那麼勇敢無畏,不如楚國貴族後裔項羽那麼氣魄蓋世,不如流氓無產者劉邦那麼無所顧忌。這三撥人都是楚人後代,是他們前赴後繼、共同奮鬥,三年而滅秦,應驗了屈原同時代先知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脫離政治系統使他失去了權力,脫離廣大民眾使他失去了根基,屈原的抗爭無異於自己抓起頭髮往上拔,即使拔光頭髮也無濟於事。這是一種不徹底的反抗,但是,反抗總比不敢反抗好。

  屈原的悲劇,還在於他文人式的愚忠。

  怒也好、怨也罷,罵也好、哭也罷,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曾動搖的,他的死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源自他所受的封建傳統的教化和傳統文化的薰染,源自他的政治理想對專制統治的倚重和依附、對君王權力的效忠與臣服,源自他的政治品德和人格操守。有人言其為才所困、為情所惑,那實在是看低了屈原。屈原的遠見與胸懷是他的同僚們無可企及的,只是他有著書生的意氣與弱點,崇文而不尚武,有宏韜而少謀略,沒有革命的勇氣與能力,沒有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的號召力,沒有敢說敢為、揭竿於阡陌之中的魄力。他把全部理想寄托在一個君王身上,一葉障目,看不到時代的趨勢、朝代的更替、社會的規律、民眾的力量,他的忠君思想顯然具有濃厚的愚忠色彩,是一種文人式的抗爭,是那個時代無可銑削的胎記。

  屈原以身自潔、以死明志的精神可贊可嘆,但一己之淨並不能換得天下之潔。他的投江,無疑是投向黑暗、腐朽、窒息、昏聵君主專制和汙穢官場的一枚人體炸彈,有驚世駭俗的一聲轟鳴,但也只是一響而已,終究無益於國內政治矛盾的緩和與消弭,無濟於民生的改善和楚國命運的起死回生,更無力撬動古代封建專制統治的沉重鐵板。他以自戕的方式,給一個國家的式微畫上了一個富有預兆式的句號,所蕩起的漣漪波及中華民族兩千多年。

  屈原從政治頂峰墜入人生的窘境,從政治家回歸到落魄文人,從理想的賁張走到了慘澹的現實,這種落差使他的思維從博大走向了單一、從宏觀走向了微觀、從靈變走向固執。他看到了楚國的末日,不願意接受秦國即將一統天下的趨勢,在奮起與隱遁之間,作出了痛苦和尷尬的選擇。其實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大一統前夕的無謂掙扎,在摧枯拉朽的歷史車輪面前,一切都會被碾得粉碎。屈原稀裡糊塗地充當了一個有節氣的螳臂,既可敬,又可憐。為一個不值得的政治系統而殉情,這是屈原的局限,也是屈原的悲劇。

  屈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滴眼淚。

相關焦點

  • 端午節—仰望的《屈原》文化
    屈原經歷三代君王、事奉兩代國君,但他們一個比一個昏聵,一個比一個素質差。楚懷王胸懷狹隘、目光短淺,朝秦暮齊、言而無信,低劣的政治品格、低下的政治智慧,使楚國的式微成為必然;頃襄王更無理政智慧可言,耳聾目塞,縱容小人弄權,使楚國駛入了加速滅亡的快車道。兩朝昏君,一般器量,是楚國的不幸,更是屈原的大不幸。作為一位政治家,屈原從明亮轉為黯淡,直至隕落,是他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國之殤。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屈子之悲劇,真是一個最徹底的悲劇!屈子投江激起的這輪漣漪,漸洇漸大,化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根最敏感的神經。     先秦諸子之文皆可視為文學作品,但文學是以寄生狀態存在。屈原標誌著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屈原帶著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鮮血液,猛然楔入華夏文明腹地。
  • 屈原家鄉的屈原文化研究學者介紹 本期人物 譚家斌
    宜 昌 市 屈 原 學 會微媒體平臺專輯總第九十九期2020年第2期屈原家鄉的屈原文化研究學者介紹本期人物譚家斌譚家斌(1965—),男,大學文化,現任秭歸縣屈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縣屈原紀念館屈原研究室主任,正高級研究員。
  • 龔琳娜:願用音樂傳播屈原文化,期待中小學生唱出屈原詩詞
    當屈原的《離騷》被譜曲成歌會帶給觀眾怎樣的感受?12月12日,在2020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汨羅江之夜"詩歌晚會暨首屆"汨羅江文學獎"頒獎典禮上,伴隨著編鐃古樂,著名歌手龔琳娜深情演唱,一曲《上下求索》盪氣迴腸。 "我之前沒來過汨羅,但是知道汨羅江,因為屈原。"龔琳娜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來汨羅,但不是初次了解汨羅。
  • 湖湘文化,荊楚文化,屈原到周敦頤,為何出現長達一千年的斷代?
    於是楚王決定不經過周天子的冊封,而自稱為王,並將楚國先祖分別追尊為文王、武王,以抗衡中原地區夏商周時期的至尊霸主地位,自視自己為與中原國家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大國,這也說明楚國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與眾不同。還有荊楚文化集大成者就是屈原和以他的詩歌為主的《楚辭》。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鄭袖幹涉朝政,收受賄賂,勾結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張儀,讓楚國終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而坊間流傳的,卻是鄭袖與屈原有著恩怨情仇的故事:屈原與鄭袖,一個是美女,一個是才子,他們之間有私情,甚至是有姦情。還有的扯說屈原的詩《湘夫人》,表達的就是屈原盼望與鄭袖私會不至的心情。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
  • 阿來走進成都航空 參加「詩文頌屈原」端午朗誦會
    端午節來臨,四川各地紛紛舉行紀念詩人屈原的詩朗誦文化活動。5月26日下午,成都航空公司在位於雙流機場的成都航空公司總部五樓會議大廳,舉行了「詩文頌屈原」端午朗誦會。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應邀來到成都航空公司員工中間,悉心指導參加成航主辦的「詩文頌屈原端午朗誦會」。
  • 被迫成為詩人,屈原為何能影響湖湘乃至中國文化?
    湘 伴 導 讀端午節,楚人屈原被後人不停提起的日子,大概沒有哪天比這天更多。屈原畫像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詩留名青史的人,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傳統。屈原在汨羅江畔的沉江之舉,留給人們萬世悲愴,也讓端午節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
  • 原來屈原後裔這麼看《思美人》
    在《思美人》中,屈原是青春勃發的,其實這也是我們後人一直想要完成卻一直沒有完成的心願,我們希望我們的先祖屈原在大眾心目中不僅僅是一個蒼老的人,他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其實,屈原的人生其實也是楚國後期命運的隱喻,一定是有由盛至衰、由青春煥發至鬱郁不得志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從年輕時就是苦大仇深的。當然,這種顛覆的表現,一定會遭到很大的阻力和非議。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屈原:在帝王師與婢妾心態之間
    給你一個婢妾環境,你就有可能為婢為妾。甚至,已經有不必為婢為妾之路可走了,而有人卻仍甘願,甚至努力爭取為婢為妾為奴。屈原留給歷史的最後表情是委屈。屈原被深深地委屈了。歷史完全承認這一點。滿腔忠貞、滿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澤畔,行吟於遍生橘樹的楚國,走進歷史深處,走進一個水氣淋漓的節日。這個節日就是端陽節。
  • 屈原不姓屈?——淺談中國姓氏文化
    屈原不姓屈,姓羋,可是他為什麼叫屈原呢?難道是因為他受到冤屈後改名了嗎?真相併非如此,而是跟他生活的戰國時期習慣有關。端午節,人們吃粽子的時候,難免會緬懷2千多年前的那位大詩人屈原。通常,人們認為屈原姓屈,可是他真的不姓屈。
  • 淵明的桃花源,杜甫的茅屋,屈原的《卜居》!
    一個需要仰望的文化靈魂,一代代中國文人的精神領袖,他是中國詩人之祖,詩人中的詩人,他是屈原,一個不願向世俗低頭的人。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揭秘秭歸臍橙致富路 再現生機勃勃的屈原文化
    上周五晚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在江蘇衛視播出。本期節目嘉賓王茂蕾、劉儀偉、彭宇三人來到秭歸,通過一場對當地特產臍橙與屈原文化的探訪,不僅感受到了秭歸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時也帶領大家一睹博大精深的屈原文化,許多觀眾看完節目後表示:「想去秭歸轉轉,看看秭歸的好山好水好人文。」
  • 既見屈原,何不端午?一個傳統節日裡的邂逅與重構
    在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因紀念歷史人物而聞名的便是端午節。不過,「學界通說」在這裡與「大眾文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端午最具標識性的粽子和龍舟其實均早於屈原出現;端午的源頭遠在夏代,更是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早了千年。端午雖然不因屈原而出現,但的確因屈原而聞名。
  • 宜昌作家周凌雲散文《為屈原守靈》斬獲...
    但他記得徐正端在樂平裡的屈原廟中,每一個為屈原守靈的細碎日常:焚香、拂塵、培植橘樹、蘭草,聯絡騷壇詩友、獨守寂靜的夜晚。他記得徐正端像鋼針、像劍一般的黑眉毛,它們「能遮太陽,能擋風雨,一隻鳥兒落在上面也不會彎曲。」
  • 賈誼,一個自比屈原的理想主義者丨賈行家專欄
    十年前你追逐它們,十年後你被追逐因為月亮就是高高懸向南方的鏡子——張棗狂人龔自珍仕路蹭蹬,提到一個不大不小的秘密:莊子和屈原如此不同,卻合在了李白身上。莊子在寓言之間的話稱為卮言,宋人是戰國地域歧視的靶子,但好歹算「亡國之餘」,位於語言和文化中心區,王化中人能聽清楚這卮言,只是聽不太明白。
  • 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
    兩千多年來,無論是作為詩人的屈原,還是作為一個人格類型的屈原,得到了歷代人們的崇敬,甚至進入了我國的民俗,形成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競渡,其地位崇高不言而喻。1953年,世界和平組織將屈原選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更加提高了他的地位,屈原已經成為湖湘文化乃至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傑出代表。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屈原這個人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或許會令人感到非常驚訝:這還是一個問題嗎?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 傳承中華經典傳統文化 端午前夕成都100多位小學生琴詩會話祭屈原
    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前夕,6月9日下午,成都市文化館「走近藝術」舞臺舉辦了一場頗有儀式感的端午雅集活動,通過「琴詩會話——端午雅集」,展示語言藝術魅力,傳承中華經典傳統文化。100多位來自成都市各個小學的小朋友們精心準備了10多個節目上臺表演,包括朗誦、舞蹈、樂器等。四川電視臺「名嘴」海光、徐波、須嘯冉作為嘉賓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