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的桃花源,杜甫的茅屋,屈原的《卜居》!

2021-02-07 愛讀經

一個需要仰望的文化靈魂,一代代中國文人的精神領袖,他是中國詩人之祖,詩人中的詩人,他是屈原,一個不願向世俗低頭的人。王室出身的他留著高貴的血液,詩書的哺育讓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古聖先賢的教導,讓他明白了正直與清白,伏清白以死直,是他九死而不悔的事。清白的來到世間,清白的走,他就像一擊強風,灌透後世多少志士仁人,喚醒幾許愛國詩情,使得懦弱勇敢起來,使世俗高貴起來,他走了,留下一腔滿懷忠義的控訴,就有了《離騷》之浩蕩肆意,《九章》《九歌》之瑰麗多姿,《招魂》之傷逝,《天問》之窮本溯源,《漁父》《卜居》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之死節,這些華章,可與日月爭光。

他大概厭惡了世俗的昏聵,猶如醉夢之人危在旦夕尚不知覺悟,你看那般只會搬弄是非的大臣,巧言令色的逢迎君王,卻得到重用。有人勸說大家都是如此,但他怎能玷汙了清白正直的靈魂,辜負先人的寄託。於是,帶著滿腔遺憾,他投了江。投江不是結束生命,而是在理想中新生,我們知道了二千年多年前有這麼一個追求正直清白的靈魂。二千年後有個叫王國維的人,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他追隨者屈大夫的腳步,標誌了文人時代的落幕,同輝映青簡,廣耀炳千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唯有此偉大的靈魂,才有偉大之作品,《離騷》、《卜居》、《漁父》,已成中國文學史中永不落幕的形象。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就是這樣的形象。我們心中的屈大夫,雖形容枯槁,而不能掩其高貴;顏色憔悴,而不能泯其華光。他做《卜居》,雖疑實信,他早找到他的居所: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吾心安處是吾居。

卜居

作者: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原因先生決之。」

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

將哫訾慄斯,喔咿嚅兒,以事婦人乎?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裡之駒乎?

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

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

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興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

桃花源雖美,陶淵明不願去,彭澤令雖貴,他厭了濁穢,他愛的是他那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舊屋。茅屋雖寒,秋風雖冷,杜甫卻想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五月陽光的肆虐,照不破屈大夫心中的清冷,人間找不到他的居所,想必在純淨的理想國度中,能有匹配他靈魂的歸宿。


    倡導教育之本質,讓讀經變化人生    

⊙責任編輯:依仁(微信號:18511288418)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請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愛讀經微信平臺

聯繫我們|18511288408(可加微信)

愛讀經讀書會|543250139(qq)

愛讀經官網|www.idujing.com

相關焦點

  • 屈原《卜居》
    《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卜居」的意思是佔卜自己該怎麼處世。相傳為屈原所作,也有人說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後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願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  原文: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卜居》屈原
    《卜居》是《楚辭》篇名。王逸認為屈原所作﹐朱熹從其說。近世學者多認為非屈原作﹐但也還不能作定論。篇中寫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復見」﹐為此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就前去見太卜鄭詹尹﹐請他決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惡顛倒的一連串疑問﹐然後詹尹表示對這些疑問「龜策誠不能知事」﹐只好說「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 說說杜甫的「茅屋」情懷,原來老先生的願望那麼可憐
    但是,關於杜甫「茅屋」之感嘆,並非獨此一篇,在入蜀之前,曾經在隴南仇池山下,流連輾轉、幾度徘徊、難捨難分,最終吟唱出「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的詩篇(《秦州雜詩》之十四)。
  • 杜甫草堂:茅屋立身 詩以安心
    杜詩的現實感和他後半生飄零際遇脫離不得,安史之亂後的公元759年,杜甫自今甘肅天水一路崎嶇行至四川成都,在友人協助下置辦了一間草堂,最為出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作於此。彈指一揮間,當古建人隨著鏡頭將目光投向杜甫草堂,幾度哽咽難言。
  •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還為該茅屋寫了首詩,二者天差地別
    提到杜甫,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他現實主義題材的詩歌。他的詩飽含對殘酷社會現實的痛恨和對普通百姓的深切掛念和同情,他的筆如同一架相機,真實地記錄著當時的百姓生活。如他傍晚投宿石壕村,聽到官吏和老婦的對話,「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 人間草木 淵明元是菊花精
    屈原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以服用高潔的菊花比喻自己的修身潔行。  歷代都有文人學士歌頌菊花,或歌頌菊花的凌霜不凋,或歌頌菊花的恬淡自處,但陶淵明的菊花詩,卻是無人能出其右,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將菊花這一植物,劃入了自己的領地,有詩言:「陶公沒後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羅隱《登高詠菊盡》),可見陶淵明與菊花淵源之深。
  •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作為一個詩人,名詩人,很自然的,杜甫寫了一篇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記述這件相當平常的事。乍一看,這首古詩是沒什麼問題的,雖偶有評論者懷疑此詩是後人偽作,但並未就這首詩的悲天憫人的本旨作顛覆性的挖掘。直到上世紀,由於一位偉大詩人的橫空出世,這首詩有了新的意蘊。
  • 杜甫,詩壇第一苦人,讀一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知道了!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每每讀來總感覺苦哈哈的,就好像在黃蓮水裡泡過一樣!我個人感覺,讀杜甫的詩,要善於咀嚼其中的「苦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苦的夠味兒,讀後不禁悽神寒骨,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當時的悽慘的處境和被命運折磨後依然堅硬的初心。成都草堂,折射命運悽慘!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說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首詩可謂把杜甫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描寫得淋漓盡致,但是也引發了大家對杜甫的同情。因為杜甫真的太慘了!「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被風雨所破,大詩人杜甫還有受頑童的欺負,千古文人皆為杜甫不平。但是杜甫得以有這樣的慘狀,其實都是自己作的!
  • 涴花溪畔的茅屋曾經住過詩聖,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拜謁,杜甫草堂
    草堂內的茅屋故居大家都知道杜甫可是一位偉大的唐朝詩人,他有1500多作品被保留下來,由於他的詩歌對中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後人稱他為「詩聖」,他的詩歌對於研究唐代歷史起著重要作用被稱為「詩史」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 《閒情賦》與淵明的女性觀
    作為淵明第一粉絲的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收羅天下,編了淵明的集子,廣惠後世,我們自然應該感激。就揚雄所言,「勸百而諷一」,正是漢賦的普遍狀況,包括司馬相如、揚雄自己等作賦大家。淵明既然作賦,模其體制也不奇怪。
  • 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感受生活不易,看透人性的善惡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筆下的一首詩。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作者杜甫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中,杜甫的詩篇也經常作為重點篇目來賞析學習。所以我們對杜甫並不陌生。我們常說當一個人有怎樣的人生經歷時,他所要表現出來的情感才會足夠的真實。而從杜甫的詩中我們便可以感受到,杜甫的一生並不算順利。所以這些使杜甫的詩篇常常呈現出一種壓抑、憂愁的情感。
  • 新桃花源遊記
    經考證,漢隸武陵郡轄內,系桃花源肇始地。丙申年末,政吏議治桃源。悉如陶記所由昉,偃園聿修。遂召健翮之才,採摭群言,研精覃思。復明年,時維三月,序屬仲春。仰仗諸俊彥,焚膏繼晷,繕畢。索景擿校,則達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再現返樸趨臻之貌。某乃嶺南一介野夫,寄寓於滬濱,樂耽山水之性靈。聞訊擇吉開園之日,不辭雲路迢遙乘往。
  • 杜甫詩歌音樂會開啟 唱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月21日上午,杜甫草堂大雅堂琴聲悠悠,樂音婉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且詩且歌,詩韻千古」杜甫詩歌音樂會詩意呈現。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陳彼得將杜甫的《成都府》譜曲演唱,唱出對故鄉的眷戀與渴望,張靚穎演繹的《春夜喜雨》,讓人們在歌聲裡感受巴山夜雨,體會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婉魅力。 ↑活動現場杜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杜甫精神對後世滋養深遠。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句
    語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句釋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請手機橫屏欣賞)詩 詞 鑑 賞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此詩作於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
  • 【語文大師.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
    唐肅宗乾元三年的春天,杜甫來到了成都,在親友的資助下,詩人在成都近郊蓋起了一座茅草屋,自此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然而一年八月,狂風不斷,吹破了杜甫的茅草屋,大雨也接踵而至詩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 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住茅屋的窮苦人,如何兼濟天下於己身
    一個應該安享晚年的老詩人,侃侃講述了自己窮苦的現狀,以深邃的意境引發了讀者的共鳴,人們紛紛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押韻的手法以「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句首語言質樸卻意境深沉,時間、地點和事件全部指出,讓人覺得這風卷的就像是自家茅屋上的茅草,不自覺的陷入悽冷的氛圍之中。住不起紅磚綠瓦的樓閣之中,只能住一個破茅草屋,可是這天氣卻不懂得同情人,連個茅草屋都要給我掀了。
  • 訴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知盛世不易
    杜甫草堂昨天我們聊了李白,那今天就說一下崇拜他的小弟——杜甫。今天不聊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挑一個與《將進酒》同樣大家熟悉的詩作,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作背景自然也就是杜甫已經入川,剛到成都時的情境。其實現在想想,如今的秋天景色多好,在茅屋裡隱居生活,多好啊。不過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息,帶著妻孩能夠輾轉來到成都避難,一句的艱辛困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可秋風太大,茅屋上的茅草吹散了些許,偏偏這時候雨也很大,這樣的夜晚,加上孩子的哭鬧,內心各種不快一躍而出。下面進入文章,了解一下詩人當時的處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