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需要仰望的文化靈魂,一代代中國文人的精神領袖,他是中國詩人之祖,詩人中的詩人,他是屈原,一個不願向世俗低頭的人。王室出身的他留著高貴的血液,詩書的哺育讓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古聖先賢的教導,讓他明白了正直與清白,伏清白以死直,是他九死而不悔的事。清白的來到世間,清白的走,他就像一擊強風,灌透後世多少志士仁人,喚醒幾許愛國詩情,使得懦弱勇敢起來,使世俗高貴起來,他走了,留下一腔滿懷忠義的控訴,就有了《離騷》之浩蕩肆意,《九章》《九歌》之瑰麗多姿,《招魂》之傷逝,《天問》之窮本溯源,《漁父》《卜居》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之死節,這些華章,可與日月爭光。
他大概厭惡了世俗的昏聵,猶如醉夢之人危在旦夕尚不知覺悟,你看那般只會搬弄是非的大臣,巧言令色的逢迎君王,卻得到重用。有人勸說大家都是如此,但他怎能玷汙了清白正直的靈魂,辜負先人的寄託。於是,帶著滿腔遺憾,他投了江。投江不是結束生命,而是在理想中新生,我們知道了二千年多年前有這麼一個追求正直清白的靈魂。二千年後有個叫王國維的人,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他追隨者屈大夫的腳步,標誌了文人時代的落幕,同輝映青簡,廣耀炳千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唯有此偉大的靈魂,才有偉大之作品,《離騷》、《卜居》、《漁父》,已成中國文學史中永不落幕的形象。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就是這樣的形象。我們心中的屈大夫,雖形容枯槁,而不能掩其高貴;顏色憔悴,而不能泯其華光。他做《卜居》,雖疑實信,他早找到他的居所: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吾心安處是吾居。卜居作者: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原因先生決之。」
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
將哫訾慄斯,喔咿嚅兒,以事婦人乎?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裡之駒乎?
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
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
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興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
桃花源雖美,陶淵明不願去,彭澤令雖貴,他厭了濁穢,他愛的是他那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舊屋。茅屋雖寒,秋風雖冷,杜甫卻想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五月陽光的肆虐,照不破屈大夫心中的清冷,人間找不到他的居所,想必在純淨的理想國度中,能有匹配他靈魂的歸宿。
倡導教育之本質,讓讀經變化人生
⊙責任編輯:依仁(微信號:18511288418)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請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愛讀經微信平臺
聯繫我們|18511288408(可加微信)
愛讀經讀書會|543250139(qq)
愛讀經官網|www.idu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