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常常被文人用來表達自身的高潔。屈原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以服用高潔的菊花比喻自己的修身潔行。 歷代都有文人學士歌頌菊花,或歌頌菊花的凌霜不凋,或歌頌菊花的恬淡自處,但陶淵明的菊花詩,卻是無人能出其右,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將菊花這一植物,劃入了自己的領地,有詩言:「陶公沒後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羅隱《登高詠菊盡》),可見陶淵明與菊花淵源之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句詩,出自《飲酒》(其五)。 這首詩的情景意,大概可以用「偶然無心」來表示。採菊是偶然的興起,東籬有菊,遇而採之;見南山也是無心之見,轉轉悠悠,忽見南山;此時飛鳥偶然飛過,茫茫然中蛻化出無限詩意,投射著陶淵明在解脫世事紛擾之後精神獲得歸屬依託、一片寧靜歡暢、怡然自得的心情。
陶淵明之前也有人採菊,西晉陸雲言「思樂芳林,言採其菊」(《失題》),東晉袁宏有《採菊詩》,王羲之有《採菊帖》,但直到陶淵明,採菊才獨絕千古。從此之後,提到採菊、東籬、南山,就聯想到了陶淵明。 陶淵明之後也有人採菊,唐代戴叔倫言「採菊上東山,山高路非遠」,南宋陸遊言「採菊還挼卻,空餘滿袖香」。但許多採菊詩,話語之中難離陶淵明,如南宋王十朋《採菊圖》,首句便寫「淵明恥折腰」,描寫的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圖景;張栻的《採菊亭》,首句是「陶公千載人」。杜甫《秋盡》言,「籬邊老卻陶潛菊」,更是直接而明確地用陶潛菊來指稱菊花。楊萬裡有一首《賞菊》詩這樣寫道:「菊生不是遇淵明,自是淵明遇菊生。歲晚霜寒心獨苦,淵明元是菊花精。」將陶淵明直接視為菊花精。這樣的榮譽,無論是陶淵明還是菊花,大概都願意吧。
無疑,陶淵明成了菊花的知己。他愛菊花的色彩,「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飲酒》其七);他愛菊花的芬芳「芳菊開林耀」(《和郭主簿》其二);他愛菊花的傲骨,「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和郭主簿》其二);他也愛菊花的藥效,「菊解制頹齡」(《九日閒居》)。他對菊花的方方面面都表達了欣賞的態度,用飽含讚嘆的情感去詩意地描繪,這個知己做得很徹底。 陶淵明已經成為一個永遠不會令人厭倦的話題,文學家不斷地吟詠他、使用他的典故,畫家們不斷地描畫他,而無論詩詞還是畫作,都缺不了菊花。菊花,是陶淵明人格的顯現與象徵。可以這樣說,陶淵明將菊花人格化,將菊花素雅、淡泊、高潔、悠然的形象與自己的志趣自然結合,而掀起了後人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風潮。陶淵明之後,東籬之菊就成了君子之花,代表著孤標傲世,代表著疏野頑強,更代表著隱逸安閒、返璞歸真,成為古今文人用來寄託情懷、抒發己意的經典意象。(施希茜)
▲那些年令人望而卻步的景區高檔會所,如今什麼模樣?
▲一波萌圖告訴你:這些經濟活動莫插手,插手必被"捉"
▲收取出嫁管理費、向低保戶索要"辛苦費"...8月通報101起侵害群眾利益問題
▲換屆選舉進行時,這9件事"沾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