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
因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此後,中國的歷代讀書人在端午節當天必以吟詠誦讀《楚辭》來紀念屈原,承續愛國精神,抒發高潔情懷!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
他雖兩度遭到朝庭的打壓和流放,但在楚國滅亡時毅然以身殉國。
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如此難能可貴,不但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稱頌,而且受到了世界所有人民的稱讚。
屈原逝世2230周年,也就是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將屈原確定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其他三人分別為:弗朗索瓦·拉伯雷、尼古拉·哥白尼、何塞·馬蒂。
屈原這輩子,很「失意」,就是很不如意。
但他卻活得很「詩意」,就是詩情畫意。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屈原的評價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對待君主剖肝瀝膽卻被懷疑,對待國家忠心耿耿卻被誹謗。
1
屈原是一個骨子裡很驕傲的人,這和他生長的環境有關。
屈原出生在戰國後期的楚國,並且是在楚國最最最鼎盛時期的「宣威盛世」:疆域遼闊、物產豐富、經濟發達,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
楚國和中原的文化很不同,比如在對待顏色的問題上:
韓國崇尚木德,愛穿綠衣服;
燕國崇尚水德,舉國上下一片藍色;
魏國崇尚火德,結果全國一片紅;
秦國人喜歡黑色!
只有楚國人喜歡五顏六色!孔雀是彩色的吧?我們就是驕傲的孔雀!
其中,最驕傲的一隻孔雀,就是屈原。
關鍵人家也有驕傲的資本哪——
一來出身好,和楚王一個姓,都姓羋。
古代的姓氏和現代不同,「姓」和「氏」是分開的,同一族的人一個姓,但是根據封地的不同,又有了「氏」。
雖然都姓「羋」,但楚王的「氏」是熊,屈原的「氏」是屈。
二來形象好,「峨冠博帶」(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寬大的衣服),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怎一個「拉風」了的!
三來有才華,他是第一個在文學史上留下名字的詩人。
20多歲就把楚國民間祭祀神靈時唱的歌,整編為《九歌》。
在文學史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他創造了一個詩歌流派:浪漫主義流派,後續比較有名的就比如詩仙李白。
2
司馬遷評價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不但見識廣,記性好,口才好,還懂得在亂世中如何治國!
屈原治國的宗旨很明確:
在內,推行變法,認為只有通過變法才能強大楚國;
屈原不是不知道,變法能強國,變法有風險。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強大了,商鞅被車裂。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楚悼王死了,吳起被追殺。
對外,聯合齊國對付秦國——這就是歷史有名的「合縱」。
「合縱」就是弱國聯合起來抵抗強國。
那個強國,就是指的秦國。
其他幾個國家「合縱」,秦國就「連橫」——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的弱國,逐個擊破。
屈原不是不知道,那時魏國的縱橫家公孫衍倡導的「合縱」策略剛剛被秦相張儀的「連橫」策略打敗,並且斬首合縱大軍八萬兩千餘人!
屈原此時想去拉攏齊國,然後聯合其他國家再次形成「合縱」之勢,難度該有多大!
在楚懷王的許可下,屈原毅然來到齊國,見到了齊宣王。
沒錯,就是那個成語「濫竽充數」裡喜歡聽合奏的齊宣王。
這位文藝範兒的齊宣王很注重發展文化,並且超級欣賞有才華的人,欣賞到什麼地步呢?他可以迎娶四十歲還沒有嫁人的著名醜女鍾無豔為王后賢內助。
屈原不負眾望,又一次拉起了「合縱」的大旗!
公元前318年,齊、魏、韓、趙、燕的國家最高領導人齊聚楚國郢(yǐng)都(今湖北江陵縣)。
在屈原的主持下,六國領導人歃血(shà xuè)為盟,祭拜祖先和天地諸神,發表了共同抗秦的聯合聲明。
3
如果在這裡舉行慶祝典禮,想必場面是這樣的。
演出中首先要出場的是楚國人的愛神觀眾非常盼望的湘君和湘夫人,也就是舜帝和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著名的「湘妃竹」的傳說就是取材於他們。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湘君和湘夫人約會,但是陰差陽錯沒有見面,湘夫人愁腸百結,她不禁唱道:
瑟瑟的秋風,滲透了我的心田;蕩漾的水波,起伏在我的心間;而那紛紛的落葉啊,猶如我此刻不斷下墜的心情……
由於這句用秋景來表現惆悵心境的詩,被後世稱為:
千古言秋之祖。
然後就是掌管子嗣的「少司命」(類似送子觀音)唱出那句——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這世上還有比「生別離」更令人悲傷、比「新相知」更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演出到《國殤》時達到高潮,當雄壯的唱詞配上低沉的奏樂,所有人一齊起立,為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致敬——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他們不是神,可是他們即使變成了鬼,也永遠都是英雄!
4
就在屈原一帆風順時,他的人生發生了大逆轉。
首先是被小人誣告,耳朵根子軟的楚懷王居然就相信了,逐漸疏遠了屈原。
然後有外強出現,這個人,是戰國時代傳奇人物張儀,他在楚國的朝堂上,對楚懷王承諾: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今河南南陽淅川縣西南)六百裡之地歸還給楚國。
屈原表示激烈反對,結果被貶為三閭大夫,從副總理變成了專管祭祀的小官和教授貴族子弟的教師。
楚懷王呢?居然迫不及待地先後派出兩批使者跑到齊國宣布斷交,為了表示決心,甚至還派人到齊國城牆下辱罵齊宣王。
結果張儀只給了商於六裡地,說這是秦王給他的封地,取名叫「六百裡」。
惱羞成怒的楚懷王向秦國宣戰,齊國咬牙切齒地幫秦國一起來打楚國,楚國大敗,不僅沒有奪回六百裡,反而丟失了六百裡漢中,死亡近十萬人。
楚懷王終於相信屈原是對的,他紅著臉對屈原說:親,麻煩你再跑一趟齊國,和他們結盟吧!
屈原臨危受命,齊宣王竟然不可思議地答應了!
然而沒多久秦惠文王去世,而後即位的秦昭襄王的母親是楚國人(猜對了,就是羋月),楚懷王居然又一次和齊國斷交,去結交秦國。
屈原強烈反對,結果直接被流放。這一年,屈原38歲。
就在屈原離開郢都後不久,秦國找藉口聯合其他國家出兵討伐楚國,齊宣王這次實在是忍無可忍了,舉旗積極響應。
屈原被流放四年之後,招架無力的楚懷王召回屈原。
就這樣,屈原護送著太子來到齊國做人質,此時齊宣王已經離世,他的兒子齊泯王即位,齊楚再次結盟。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要楚懷王和平談判,楚懷王終於強硬了一回,絕不割地,最終死在了秦國。
而後,太子回國即位,這就是楚國歷史上的頃襄王。
屈原苦口婆心地勸頃襄王不要沉迷於聲色,要勵精圖治強大楚國,果不其然,屈原又一次被流放。
那一年,屈原45歲。
這一流放,就是16年。
5
屈原被拋棄了,但他的心裡自有一個詩意的世界,為中國文學史書寫了最光輝燦爛的一筆。
就在他被流放之後,他寫出了偉大的政治抒情長詩——《離騷》。
離者,別也;騷者,愁也。
在長達377句、2476個字的長詩《離騷》中,屈原描繪了兩個世界:
一個是人世間的現實世界,一個是天上的神靈世界。
在這兩個世界裡,他下見不到君王、上見不到天帝。
這都是他對現實世界深深的失望啊,於是只有在他想像出來的世界裡,用「香草美人」來表達自己的高潔志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歲月無情,草木在不斷地凋零,美人的青春啊,終有一天也會一去不復返。
時光像流沙從指縫裡溜走,而我屈原,空有一腔忠誠,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香草」,指賢臣、指人品;「美人」,指自己、指君王。
他穿的是用荷葉製成的衣服、荷花縫製的下裙:
制芰(jì)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cháng)。
早晨,他飲用的是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他咀嚼的是秋菊初開的花瓣: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啊,誰又能真正忘卻?他只好擦擦辛酸的淚水,感嘆一下自己一生的艱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忘記「美政」的理想,一定要做一個賢臣,騎著千裡馬縱馬奔騰,為君王開啟聖賢之路!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只要是合乎心中的理想,縱然死一萬次也絕不後悔!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明明知道前方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但是,我將不遺餘力、全力以赴、上下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然而,屈原再也不會實現他的理想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大舉南下,勢如破竹,攻佔郢都,這座美麗的都城一夜之間變為廢墟。
6
還在外流浪的屈原聽說郢都失守的消息後,痛哭失聲。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63歲的屈原穿上他最喜歡的五彩衣、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腰間配戴一把寶劍向汨羅江走去。
一個漁父大聲喊道:「那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你的臉色看起來那麼憔悴呢?」
屈原道: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漁父劃著小船,大聲唱著歌走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他實在不明白:水清了就洗洗帽子,水濁了就洗洗腳,清與濁,能有多大影響?
這個世界有一種人,他們的信仰別人永遠不會懂,那就是: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此刻的屈原已經決定,如果自己此生再回不到郢都,就讓靈魂也在外漂泊流浪吧!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當屈原投江的消息傳來,人們紛紛跑去打撈。
湛(zhàn)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招魂》)
清澈的江水流潺潺,岸上的楓林成片片。極目四望人不見,春色雖暖心中憐。
靈魂啊,你回來吧!回來吧!再看一眼我們的大江南!
7
屈原提出了「美政」的政治理想,即「明君賢臣共興楚國」。
為了這個理想,他對國君要求嚴格,一定要做一個明君。
為了這個理想,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定要做一個賢臣;
在「楚才晉用」的戰國時代是沒有「愛國」這個概念的,很多人為了個人的功成名就,哪裡有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就去哪裡。
屈原不是沒有機會,齊宣王屢次向他伸出橄欖枝,都被他拒絕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死後,一些風俗保留了下來。
賽龍舟,意為拼命划船去打撈屈原;
包粽子,意為怕江水中的魚兒啃噬屈原的遺體。
無論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現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端午節一定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端午節,屈原的名字都會被許多人提起,
但是,請務必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紀念他,是因為他骨子裡的那份驕傲與浪漫: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紀念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著始終如一的摯愛,矢志不渝的忠誠。
紀念他,是因為他為中華民族傳承下來了一種寶貴的精神。
這種精神,已經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這種精神,必將——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8
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這些傳世經典吧。
《橘頌》,那是他年輕時為自己最喜愛的橘樹寫的讚歌:
喜歡橘樹,不為別的,就為它專一、獨立、不隨波逐流。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屈原很想給楚國的命運佔卜佔卜,可是腦子裡忽然冒出太卜的一句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卜居》)
有時候佔卜也不見得有用,尺有它的短處,寸有它的長處,無論是人的智慧還是神靈的預言,都不會給你完美的答案。
當心中充滿痛苦和糾結的時候,相信誰都不如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向上天提了170多個問題,名為《天問》,可惜得不到上天的回答了。
他永遠不會知道他的這篇文章因為涵蓋了天文、歷史、地理、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及他瑰麗的想像,會被後世稱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