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人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2020-12-20 時間理財吧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

因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此後,中國的歷代讀書人在端午節當天必以吟詠誦讀《楚辭》來紀念屈原,承續愛國精神,抒發高潔情懷!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

他雖兩度遭到朝庭的打壓和流放,但在楚國滅亡時毅然以身殉國。

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如此難能可貴,不但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稱頌,而且受到了世界所有人民的稱讚。

屈原逝世2230周年,也就是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將屈原確定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其他三人分別為:弗朗索瓦·拉伯雷、尼古拉·哥白尼、何塞·馬蒂。

屈原這輩子,很「失意」,就是很不如意。

但他卻活得很「詩意」,就是詩情畫意。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屈原的評價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對待君主剖肝瀝膽卻被懷疑,對待國家忠心耿耿卻被誹謗。

1

屈原是一個骨子裡很驕傲的人,這和他生長的環境有關。

屈原出生在戰國後期的楚國,並且是在楚國最最最鼎盛時期的「宣威盛世」:疆域遼闊、物產豐富、經濟發達,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

楚國和中原的文化很不同,比如在對待顏色的問題上:

韓國崇尚木德,愛穿綠衣服;

燕國崇尚水德,舉國上下一片藍色;

魏國崇尚火德,結果全國一片紅;

秦國人喜歡黑色!

只有楚國人喜歡五顏六色!孔雀是彩色的吧?我們就是驕傲的孔雀!

其中,最驕傲的一隻孔雀,就是屈原。

關鍵人家也有驕傲的資本哪——

一來出身好,和楚王一個姓,都姓羋。

古代的姓氏和現代不同,「姓」和「氏」是分開的,同一族的人一個姓,但是根據封地的不同,又有了「氏」。

雖然都姓「羋」,但楚王的「氏」是熊,屈原的「氏」是屈。

二來形象好,「峨冠博帶」(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寬大的衣服),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怎一個「拉風」了的!

三來有才華,他是第一個在文學史上留下名字的詩人。

20多歲就把楚國民間祭祀神靈時唱的歌,整編為《九歌》。

在文學史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他創造了一個詩歌流派:浪漫主義流派,後續比較有名的就比如詩仙李白。

2

司馬遷評價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不但見識廣,記性好,口才好,還懂得在亂世中如何治國!

屈原治國的宗旨很明確:

在內,推行變法,認為只有通過變法才能強大楚國;

屈原不是不知道,變法能強國,變法有風險。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強大了,商鞅被車裂。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楚悼王死了,吳起被追殺。

對外,聯合齊國對付秦國——這就是歷史有名的「合縱」。

「合縱」就是弱國聯合起來抵抗強國。

那個強國,就是指的秦國。

其他幾個國家「合縱」,秦國就「連橫」——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的弱國,逐個擊破。

屈原不是不知道,那時魏國的縱橫家公孫衍倡導的「合縱」策略剛剛被秦相張儀的「連橫」策略打敗,並且斬首合縱大軍八萬兩千餘人!

屈原此時想去拉攏齊國,然後聯合其他國家再次形成「合縱」之勢,難度該有多大!

在楚懷王的許可下,屈原毅然來到齊國,見到了齊宣王。

沒錯,就是那個成語「濫竽充數」裡喜歡聽合奏的齊宣王。

這位文藝範兒的齊宣王很注重發展文化,並且超級欣賞有才華的人,欣賞到什麼地步呢?他可以迎娶四十歲還沒有嫁人的著名醜女鍾無豔為王后賢內助。

屈原不負眾望,又一次拉起了「合縱」的大旗!

公元前318年,齊、魏、韓、趙、燕的國家最高領導人齊聚楚國郢(yǐng)都(今湖北江陵縣)。

在屈原的主持下,六國領導人歃血(shà xuè)為盟,祭拜祖先和天地諸神,發表了共同抗秦的聯合聲明。

3

如果在這裡舉行慶祝典禮,想必場面是這樣的。

演出中首先要出場的是楚國人的愛神觀眾非常盼望的湘君和湘夫人,也就是舜帝和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著名的「湘妃竹」的傳說就是取材於他們。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湘君和湘夫人約會,但是陰差陽錯沒有見面,湘夫人愁腸百結,她不禁唱道:

瑟瑟的秋風,滲透了我的心田;蕩漾的水波,起伏在我的心間;而那紛紛的落葉啊,猶如我此刻不斷下墜的心情……

由於這句用秋景來表現惆悵心境的詩,被後世稱為:

千古言秋之祖。

然後就是掌管子嗣的「少司命」(類似送子觀音)唱出那句——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這世上還有比「生別離」更令人悲傷、比「新相知」更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演出到《國殤》時達到高潮,當雄壯的唱詞配上低沉的奏樂,所有人一齊起立,為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致敬——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他們不是神,可是他們即使變成了鬼,也永遠都是英雄!

4

就在屈原一帆風順時,他的人生發生了大逆轉。

首先是被小人誣告,耳朵根子軟的楚懷王居然就相信了,逐漸疏遠了屈原。

然後有外強出現,這個人,是戰國時代傳奇人物張儀,他在楚國的朝堂上,對楚懷王承諾: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今河南南陽淅川縣西南)六百裡之地歸還給楚國。

屈原表示激烈反對,結果被貶為三閭大夫,從副總理變成了專管祭祀的小官和教授貴族子弟的教師。

楚懷王呢?居然迫不及待地先後派出兩批使者跑到齊國宣布斷交,為了表示決心,甚至還派人到齊國城牆下辱罵齊宣王。

結果張儀只給了商於六裡地,說這是秦王給他的封地,取名叫「六百裡」。

惱羞成怒的楚懷王向秦國宣戰,齊國咬牙切齒地幫秦國一起來打楚國,楚國大敗,不僅沒有奪回六百裡,反而丟失了六百裡漢中,死亡近十萬人。

楚懷王終於相信屈原是對的,他紅著臉對屈原說:親,麻煩你再跑一趟齊國,和他們結盟吧!

屈原臨危受命,齊宣王竟然不可思議地答應了!

然而沒多久秦惠文王去世,而後即位的秦昭襄王的母親是楚國人(猜對了,就是羋月),楚懷王居然又一次和齊國斷交,去結交秦國。

屈原強烈反對,結果直接被流放。這一年,屈原38歲。

就在屈原離開郢都後不久,秦國找藉口聯合其他國家出兵討伐楚國,齊宣王這次實在是忍無可忍了,舉旗積極響應。

屈原被流放四年之後,招架無力的楚懷王召回屈原。

就這樣,屈原護送著太子來到齊國做人質,此時齊宣王已經離世,他的兒子齊泯王即位,齊楚再次結盟。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要楚懷王和平談判,楚懷王終於強硬了一回,絕不割地,最終死在了秦國。

而後,太子回國即位,這就是楚國歷史上的頃襄王。

屈原苦口婆心地勸頃襄王不要沉迷於聲色,要勵精圖治強大楚國,果不其然,屈原又一次被流放。

那一年,屈原45歲。

這一流放,就是16年。

5

屈原被拋棄了,但他的心裡自有一個詩意的世界,為中國文學史書寫了最光輝燦爛的一筆。

就在他被流放之後,他寫出了偉大的政治抒情長詩——《離騷》。

離者,別也;騷者,愁也。

在長達377句、2476個字的長詩《離騷》中,屈原描繪了兩個世界:

一個是人世間的現實世界,一個是天上的神靈世界。

在這兩個世界裡,他下見不到君王、上見不到天帝。

這都是他對現實世界深深的失望啊,於是只有在他想像出來的世界裡,用「香草美人」來表達自己的高潔志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歲月無情,草木在不斷地凋零,美人的青春啊,終有一天也會一去不復返。

時光像流沙從指縫裡溜走,而我屈原,空有一腔忠誠,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香草」,指賢臣、指人品;「美人」,指自己、指君王。

他穿的是用荷葉製成的衣服、荷花縫製的下裙:

制芰(jì)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cháng)。

早晨,他飲用的是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他咀嚼的是秋菊初開的花瓣: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啊,誰又能真正忘卻?他只好擦擦辛酸的淚水,感嘆一下自己一生的艱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忘記「美政」的理想,一定要做一個賢臣,騎著千裡馬縱馬奔騰,為君王開啟聖賢之路!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只要是合乎心中的理想,縱然死一萬次也絕不後悔!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明明知道前方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但是,我將不遺餘力、全力以赴、上下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然而,屈原再也不會實現他的理想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大舉南下,勢如破竹,攻佔郢都,這座美麗的都城一夜之間變為廢墟。

6

還在外流浪的屈原聽說郢都失守的消息後,痛哭失聲。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63歲的屈原穿上他最喜歡的五彩衣、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腰間配戴一把寶劍向汨羅江走去。

一個漁父大聲喊道:「那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你的臉色看起來那麼憔悴呢?」

屈原道: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漁父劃著小船,大聲唱著歌走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他實在不明白:水清了就洗洗帽子,水濁了就洗洗腳,清與濁,能有多大影響?

這個世界有一種人,他們的信仰別人永遠不會懂,那就是: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此刻的屈原已經決定,如果自己此生再回不到郢都,就讓靈魂也在外漂泊流浪吧!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當屈原投江的消息傳來,人們紛紛跑去打撈。

湛(zhàn)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招魂》)

清澈的江水流潺潺,岸上的楓林成片片。極目四望人不見,春色雖暖心中憐。

靈魂啊,你回來吧!回來吧!再看一眼我們的大江南!

7

屈原提出了「美政」的政治理想,即「明君賢臣共興楚國」。

為了這個理想,他對國君要求嚴格,一定要做一個明君。

為了這個理想,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定要做一個賢臣;

在「楚才晉用」的戰國時代是沒有「愛國」這個概念的,很多人為了個人的功成名就,哪裡有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就去哪裡。

屈原不是沒有機會,齊宣王屢次向他伸出橄欖枝,都被他拒絕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死後,一些風俗保留了下來。

賽龍舟,意為拼命划船去打撈屈原;

包粽子,意為怕江水中的魚兒啃噬屈原的遺體。

無論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現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端午節一定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端午節,屈原的名字都會被許多人提起,

但是,請務必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紀念他,是因為他骨子裡的那份驕傲與浪漫: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紀念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著始終如一的摯愛,矢志不渝的忠誠。

紀念他,是因為他為中華民族傳承下來了一種寶貴的精神。

這種精神,已經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這種精神,必將——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8

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這些傳世經典吧。

《橘頌》,那是他年輕時為自己最喜愛的橘樹寫的讚歌:

喜歡橘樹,不為別的,就為它專一、獨立、不隨波逐流。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屈原很想給楚國的命運佔卜佔卜,可是腦子裡忽然冒出太卜的一句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卜居》)

有時候佔卜也不見得有用,尺有它的短處,寸有它的長處,無論是人的智慧還是神靈的預言,都不會給你完美的答案。

當心中充滿痛苦和糾結的時候,相信誰都不如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向上天提了170多個問題,名為《天問》,可惜得不到上天的回答了。

他永遠不會知道他的這篇文章因為涵蓋了天文、歷史、地理、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及他瑰麗的想像,會被後世稱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相關焦點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因此初五也稱為端五。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
  • 端午節:一文讀懂屈原(父母孩子都看看)丨文史博覽
    這裡有許多吃食,你們要吃就吃這些吧!老天,你要保佑屈大夫啊,別讓他被蛟龍水獸傷害!」屈原,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性作者。年輕時,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努力學習,以培養自己的能力。二十幾歲時,他便擔任了楚國的左徒一職。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單憑沒有旁證,就認定是司馬遷無中生有地編造了整個屈原的列傳出來是不客觀的。我們姑且認為屈原確有其人,而史記裡面關於他的記載都是可信的。那麼端午節和屈原又有多大的關係呢?端午節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誕生的嗎?其實仔細一想就會發現有不合理的地方,楚國被秦國攻滅的時候,屈原眼看著國破家亡深感自己無能為力,所以帶著一腔悲憤投江自盡。
  • 高雄市議員竟稱屈原 「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人要多讀書,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聲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別人要「多讀書」,島內網友反問她:你去外面問問,有沒有任何一個臺灣人會認為孔子、關公與媽祖是外國人?網友還勸她應該多讀點書。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漲知識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漲知識了!中秋節很快就要到了,在中秋節吃月餅,是咱們的傳統習俗之一。但是中秋節為啥要吃月餅呢?咱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那麼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下面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漲知識了。
  •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他為什麼會投江呢?
    在2000多前的楚國,一位王室的貴族因為不滿周圍環境的黑暗,也是赴水而死,他叫屈原,人們因為他的正直勇敢、品質高潔,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紀念他。中國歷史上,對於那些有著高尚品質的人向來是讚揚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我國這個民族最好的品質體現,自強、愛國、忠貞、心懷人民、嫉惡如仇、與世俗不妥協。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為什麼不說端午節快樂?這源於端午節特殊來歷,你知道嗎?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2006年將端午節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國家將它納入國家法定節日,2009年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端午節國家非常重視,因為端午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 男人的端午節模仿「屈原投江」,耍新花樣,為什麼不敢說實話?
    一個名叫四川西昌的人曾經連續四年在端午節那天模仿「屈原投江」,以紀念屈原。他戴著漢服,嘴裡大聲念著「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然後身體前傾,張開雙臂,掉進水裡。然後,在水中隨波逐流十餘秒,爬上岸邊,模仿表演。
  • 五月初五,屈原萬念俱灰
    所以你們到底是要吃粽子慶祝端午呢?還是要跳江慶祝端午呢?書評君雖然是要吃粽子過節的,但是也不忘安撫下股民們,帶你們重溫下兩千年前那個「萬念俱灰」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許多小國。其中楚國有一名大臣,名叫屈原。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儘管這些節俗由來已久,人所共知,但為什麼要這麼做、端午節究竟因何而來,卻至今眾說紛紜。現代學者中最早考證端午節起源的是聞一多,他在《端午考》一文中認定這原本是南方土著的習俗:「書傳中關於端午的記載,最早沒有超過東漢,而事實上吳越一帶的開闢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 除紀念屈原以外,有關端午節的5個傳說,你還知道哪些?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今天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畢竟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端午節這個節日,以前在這天不少古人都會賽龍舟,採草藥,掛艾草,拜神祭祖,吃粽子以及佩戴香囊等等活動,十分的熱鬧,可是現在大多數人在端午節這天都過的十分簡單,再也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下面就為大家說幾個有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
  • 端午前 全國屈氏宗親代表齊聚成都紀念先祖屈原
    活動現場(攝影 劉江)  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報導(劉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憂國憂民懷抱大石投進汨羅江。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將他投江這天(農曆五月初五)定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活動現場(攝影 劉江)  5月21日,千餘名來自北京、四川、河北、湖北等全國各地的屈氏宗親代表齊聚在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按古代傳統方式祭祀先祖屈原。
  • 紀念了這麼多年的屈原,他投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想必大家如果被問到端午的來歷,都會以為是因為屈原投江,可是端午其實早就有了,只是他恰好在那一天投江自盡,後來就一併紀念他了。不過,今天我們不是討論端午的來歷,而是講屈原的故事。屈原一生,可用兩個「氣」來總結下才氣和義氣。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 屈原為什麼選擇死呢?
    與屈原相比,古往今來,又有誰能讓我們如此牽腸掛肚、情意綿綿?!屈原走近我們,讓我們心頭湧上無限哀思。我們似乎有太多的話要對他說,有太多的疑慮要問他。屈原先生,你當時為什麼要選擇死呢?你為什麼要選擇在汩羅江來結束自己本可以繼續發光的生命呢?你壯志未酬,不想對後人說點什麼嗎?屈原當然不可能回答我們。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屈原為何寫下《離騷》?《離騷》又為什麼成為經典?
    端午節原先是南方吳越先民用來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成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說道屈原,不得不提起他的長篇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離騷》幾近敘述了屈原的生平,從中可以窺見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評價屈原的時候,是離不開《離騷》這篇長詩的。《離騷》到底是什麼意思?
  • 屈原為什麼必須死?
    屈原在流放期間,給我們布置了一份語文作業,那就是需要背誦的《離騷》。整首詩篇幅很長,繞來繞去就是一句話: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也就是屈原為什麼必須死的原因:大家都睡著了,你去叫醒他們幹嘛?你吵著別人睡覺了,你說該不該死?
  • 端午節,吃粽子時記起屈原了嗎?屈原這兩點你應該知道
    對於屈原,作為中華兒女,至少應該知道以下兩點:一、屈原開創了我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下文2至4節介紹);二、屈原造就了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下文5至7節介紹)。眾所周知,中國文學有兩個源頭,一是《詩經》所代表的現實主義之源,產地在北方的中原地區;另一個就是楚辭所代表的浪漫主義之源,產地在南方的長江流域。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文|阿圖如是說屈原的故事很多,傳說也很多,假如要找一條主線來貫穿他的命運和詩歌,那就是他和兩個女人恩怨情仇的故事了。第一個女人就是鄭袖。提到鄭袖,很多人會想起銀幕和熒幕上的鄭袖,還有許多人把她和南妃(南後)混為一談。我很想用「妖」來形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