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時記起屈原了嗎?屈原這兩點你應該知道

2021-01-16 悅讀老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出自屈原的傑作——《離騷》。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人們又開始懷念屈原。但許多人其實只是略知其人其事,而並不真正了解屈原,更不知道屈原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

沒有思想上的深刻認識,就不可能有更好地繼承與發揚。對於屈原,作為中華兒女,至少應該知道以下兩點:

一、屈原開創了我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下文2至4節介紹);二、屈原造就了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下文5至7節介紹)。

眾所周知,中國文學有兩個源頭,一是《詩經》所代表的現實主義之源,產地在北方的中原地區;另一個就是楚辭所代表的浪漫主義之源,產地在南方的長江流域。

所謂楚辭,是一種詩歌體裁,是以屈原為代表的一批楚國詩人,以南方民歌(包括巫術之歌)為基礎,採用楚地方言創作而成。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署名創作的詩人,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代表作即為著名的長篇抒情詩《離騷》。《離騷》同時也是楚辭的代表性作品,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體」,後世詩家文人又稱「騷人」,亦源於此。

還有現在的「風騷」一詞中,「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部分,而「騷」即是指《離騷》。所以「風騷」最初的意思是泛指文學,如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毛澤東的「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之所以說屈原開創了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因為在其《離騷》等詩歌中,抒發了內心豐沛的激情——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阽音電餘身而危死兮,覽餘初其猶未悔。」

同時又馳騁神思妙想,以華麗多彩的辭藻,借用大量的神話傳說,表現了一個忠貞、高潔的自我形象,創造出一種瑰麗、奇特的境界——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用荷葉荷花做衣裳,戴高高的帽子,佩長長的劍,這就是一個內心美好的高士形象。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月神望舒前面帶路,風神飛廉後面相隨,有鳳凰負責警戒,有雲虹前來相迎。這是多麼氣派、多麼美好的場面呀。

類似的語句《離騷》中還有很多,讀後無不令人浮想聯翩。屈原的這一偉大開創,遂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之源,下啟漢賦、李白、李賀、唐寅、《西遊記》《聊齋志異》,甚至《紅樓夢》,直至郭沫若等。

此外,屈原開創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更加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在《離騷》中出現了很多香草的名字,比如木蘭、杜若、江離、芷、申椒、菌桂、蕙、留夷、揭車等。

「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詩人或是用香花美草裝飾自己,或是熱情細心地種植香花美草,以此比喻自己的道德與人格追求,同時用惡花惡草比喻小人奸臣,而詩中的美人則象徵賢明的君主。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再有《九章》中的《思美人》:「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音赤,意直視)。

詩人讚美和追求「美人」,即是表達對賢明君主的渴慕。這種比興手法也被後世文人繼承和發揚,比如曹植、李白、李商隱、辛棄疾等,甚至蒲松齡的《聊齋》中亦有使用。

屈原在文學上的貢獻雖然非常大,但能令後世以一個節日紀念他的,主要還在於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從本質上說,屈原浪漫主義的內核其實正是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他的浪漫詩作,是愛國熱忱縱情綻放的精神之花。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原與楚王同姓羋(音米),為楚貴族,其祖先羋瑕是春秋時期楚武王之子,被封於屈地(湖北秭歸),後世遂以屈為姓。

屈原以其才被封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後來遭讒,降為三閭大夫,最終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夏曆五月初五,流放中的屈原眼見秦軍日進,而楚上層腐敗無能,必致亡國,遂於悲痛、憂憤、絕望之中,懷石自沉於汨羅江而死。

毫無疑問,屈原之前也有愛國者,但卻沒有為國家而自殺的;屈原之前也必定有自殺者,但沒見為了國家而自殺的。

因此,屈原的跳江自殺,就創造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這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此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漸入人心,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融入到了我們中國人的骨血與基因之中。所以,屈原才是真正的國家精神造就者!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與蒙古在廣東崖山的海戰結束,結果宋師慘敗,全軍覆沒。四十四歲的左丞相陸秀夫,在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後,毅然背起八歲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隨後,許多後宮及大臣等相繼跳海自殺。據《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於海面。

而這之後,1283年1月9日,在獄中度過四年之久的文天祥,最後一次拒絕元世祖忽必烈的勸降,從容不迫地走上刑場,鄭重地向南跪拜後引頸就義。

這種與國共亡的愛國精神,向上追溯,源頭在哪裡?就在於屈原的千古一跳!

再有明末清初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晚清之際的抗擊帝國主義,直至最後的抗日戰爭,這些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源頭皆在於屈原的懷石自沉!

兩千兩百多年來,屈原已經成為中國良心知識分子的精神圖騰。這個圖騰平時並不耀眼,而且還可能一度被忘卻,但一到國家與民族的危急時刻,它就會變得無比明亮起來,良心知識分子皆引屈原以自勉,並以激發國人的愛國之情。

比如在南宋抗金之際,陸遊悲嘆:「《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辛棄疾高唱:「細讀《離騷》還痛飲。」

而在明末抗清之際,愛國詩人陳子龍以「弱齡的騷雅」自詡,少年英雄夏完淳被捕寧死不屈,以詩鳴志:「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女中豪傑秋瑾說:「情沙有願興亡楚。」抗日戰爭時期,民主戰士聞一多上課前總要念上這麼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為真名士!」

今天的我們有幸生活在和平昌盛之時,但我們過端午節,過的究竟是什麼呢?只是高高興興地吃粽子,只是熱熱鬧鬧地賽龍舟?

我們紀念屈原,又到底紀念他什麼?難道只是紀念他的名字?他那高潔的人格品質,他那忠貞的愛國精神,是否還在粽子香裡、龍舟鼓中?

今天的我們,不僅要在文化上傳承屈原,更要在精神上學習屈原。雖然現在處於和平時期,但這種和平是不穩定的,國外反華勢力賊心不死,國內還有些崇洋媚外的公知在蠱惑人心,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宣傳,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所以,我們要把端午節過成愛國節。所以這個端午節,請為屈原招魂:魂兮歸來,佑中華!

相關焦點

  • 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它比屈原早1000年
    如果我說端午節起源於蒼龍七宿,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犯中二病?還是什麼小說、動畫片看多了?其實端午節還真就起源於星象之中的蒼龍七宿,屈原只不過是恰巧在端午節投了江,當地人才在過節的時候融入了他的故事傳說。01、小時候我們學的端午節來源,只是個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屈原是楚國的忠臣,他給楚王提出諸多建議,但是楚王偏偏不聽,還故意疏遠他。後來楚國被秦國消滅,屈原不肯投靠秦國,就抱著石頭投江,來展示自己的高潔品質。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在絕大數人的眼裡,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一事均與一位集才華和黴運於一身的美男子有關:據說當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是在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
  • 今天端午節,正在吃粽子的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粽」點知識 | 屈原不姓屈?你在逗我嗎?
    但是,如果問您屈原姓什麼,您知道嗎?也許會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屈!很遺憾,這個答案是錯的。屈原真實姓羋(mǐ)對,就是《羋月傳》的羋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熊月」。是不是這樣呢?當然不是。羋月的原型是羋八子,就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歷史上實有其人。《史記》上說,羋八子「其先楚人」,故姓羋。姓所以別婚姻,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先秦時代的人特別重視這一點。娶女子必須知道她的姓,所以婦人稱姓;也正因為如此,「羋月」是不能叫「熊月」的。
  • 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歌連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為人類歷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在無盡的暗夜中,永遠溫暖我們的心靈。端午節大家應該對這個節日都是有所了解的吧,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我們國家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屈原害怕楚王把自己老祖宗的家業給敗光了,就天天給楚王提意見、表忠心。甚至還給楚王說:「你老婆不行,她怎麼怎麼樣,離她遠點!」換做我是楚王,我也忍不了啊。再加上有人天天說屈原的壞話,楚王就不怎麼搭理屈原了。結果,楚國就被秦國打到了家門口,還把楚王給俘虜了。屈原知道這事,傷心壞了。然後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著石頭投江了。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吃粽子和划龍舟都是與屈原有關。但是,對於端午節「紀念屈原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學者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
  • 「黃米粽,糯米粽,鮮肉粽,甜棗粽」,端午節之緣起及差異閒談
    節日及美食之來源:屈原,粽子和龍老婆用不容爭辯的語氣,將粽子,屈原和端午節的淵源,又歷數了一遍;然後又繪聲繪色的將她老家每年端午節,結無色手環,賽龍舟,吃粽子的場景說了個通透,但是始終是沒有將粽子和端午節的關係講明白,有限的關聯話語無非就是:「湖南有個汨羅縣,汨羅縣有條汨羅江,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投了河,然後就是百姓怕魚吃了屈原,就往汨羅江扔粽子。」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吃粽子,賽龍舟。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辛亥革命後,在謝無量、胡適等人的成功將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忠君詩人轉變成到與之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詩人,再轉變到愛國主義詩人。不知何時起,人們吃粽子、登高採茱萸時,談論的不再是忠君的屈原,而是愛國的屈原。
  • 端午節到了,今天你恰粽了嗎?
    端午要恰粽,粽子有鹹有甜,好吃的卡路裡要爆炸。不過這麼好吃的東西一定要在端午節吃呢?這就和端午節的由來有關了。西晉有個叫做周處的人,他寫了一本叫做《風土記》的書,裡面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意思是到了夏天的端午時節呢,要做角黍吃。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 端午節:屈原的「天問」,如今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早已知道這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只是,這樣的祭奠和紀念,遠不止是幾個粽子的祭奠,就能將懸疑千年的」天問「打撈上岸的。是啊!縱身一跳的人離開人間已經好久了,而江岸一直不忍離去,仿佛是思想者的一截椎骨,橫亙著2000多年前的楚國過往,如今每朵浪花都是一個活潑的問號,巨大的感嘆,讓汨羅江依然活色生香……端午節」屈原的「天問」遠古遺願,如今找到答案了嗎?
  • 這是一篇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一、端午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還要喝雄黃酒,賽龍舟。傳說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二、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
  • 端午節去新加坡品嘗「娘惹粽」
    本臺記者洪新連線了新加坡新傳媒電臺的主持人曾生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新加坡的端午節。1、端午節到了,在新加坡華裔人口數量眾多,新加坡當地端午節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新加坡龍舟賽精彩紛呈 猶如嘉年華 賽龍舟這一端午重要的習俗,相傳是因為戰國時楚國人民捨不得屈原投江枉死,競相划船追逐著去救他,但至洞庭湖時仍不見屈原蹤影。遂之後的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借鑼鼓喧天的龍舟賽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類吃掉屈原的身體。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今天是端午節,在這裡祝大家端午節安康!我們一般說節日祝福的話:節日快樂!為什麼不說端午節快樂?這源於端午節特殊來歷,你知道嗎?端午節祭祀人物說眾所周知,端午節是祭祀屈原的。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同時也是當時楚懷王的大臣,心系楚國的發展,採用聯合齊國來抗擊秦國。但這建議沒有得到楚懷王的支持,反而遭到奸人的彈劾,將屈原被貶到湖南汨羅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