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出自屈原的傑作——《離騷》。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人們又開始懷念屈原。但許多人其實只是略知其人其事,而並不真正了解屈原,更不知道屈原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
沒有思想上的深刻認識,就不可能有更好地繼承與發揚。對於屈原,作為中華兒女,至少應該知道以下兩點:
一、屈原開創了我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下文2至4節介紹);二、屈原造就了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下文5至7節介紹)。
眾所周知,中國文學有兩個源頭,一是《詩經》所代表的現實主義之源,產地在北方的中原地區;另一個就是楚辭所代表的浪漫主義之源,產地在南方的長江流域。
所謂楚辭,是一種詩歌體裁,是以屈原為代表的一批楚國詩人,以南方民歌(包括巫術之歌)為基礎,採用楚地方言創作而成。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署名創作的詩人,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代表作即為著名的長篇抒情詩《離騷》。《離騷》同時也是楚辭的代表性作品,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體」,後世詩家文人又稱「騷人」,亦源於此。
還有現在的「風騷」一詞中,「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部分,而「騷」即是指《離騷》。所以「風騷」最初的意思是泛指文學,如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毛澤東的「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之所以說屈原開創了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因為在其《離騷》等詩歌中,抒發了內心豐沛的激情——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阽音電餘身而危死兮,覽餘初其猶未悔。」
同時又馳騁神思妙想,以華麗多彩的辭藻,借用大量的神話傳說,表現了一個忠貞、高潔的自我形象,創造出一種瑰麗、奇特的境界——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用荷葉荷花做衣裳,戴高高的帽子,佩長長的劍,這就是一個內心美好的高士形象。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月神望舒前面帶路,風神飛廉後面相隨,有鳳凰負責警戒,有雲虹前來相迎。這是多麼氣派、多麼美好的場面呀。
類似的語句《離騷》中還有很多,讀後無不令人浮想聯翩。屈原的這一偉大開創,遂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之源,下啟漢賦、李白、李賀、唐寅、《西遊記》《聊齋志異》,甚至《紅樓夢》,直至郭沫若等。
此外,屈原開創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更加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在《離騷》中出現了很多香草的名字,比如木蘭、杜若、江離、芷、申椒、菌桂、蕙、留夷、揭車等。
「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詩人或是用香花美草裝飾自己,或是熱情細心地種植香花美草,以此比喻自己的道德與人格追求,同時用惡花惡草比喻小人奸臣,而詩中的美人則象徵賢明的君主。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再有《九章》中的《思美人》:「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音赤,意直視)。
詩人讚美和追求「美人」,即是表達對賢明君主的渴慕。這種比興手法也被後世文人繼承和發揚,比如曹植、李白、李商隱、辛棄疾等,甚至蒲松齡的《聊齋》中亦有使用。
屈原在文學上的貢獻雖然非常大,但能令後世以一個節日紀念他的,主要還在於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從本質上說,屈原浪漫主義的內核其實正是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他的浪漫詩作,是愛國熱忱縱情綻放的精神之花。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原與楚王同姓羋(音米),為楚貴族,其祖先羋瑕是春秋時期楚武王之子,被封於屈地(湖北秭歸),後世遂以屈為姓。
屈原以其才被封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後來遭讒,降為三閭大夫,最終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夏曆五月初五,流放中的屈原眼見秦軍日進,而楚上層腐敗無能,必致亡國,遂於悲痛、憂憤、絕望之中,懷石自沉於汨羅江而死。
毫無疑問,屈原之前也有愛國者,但卻沒有為國家而自殺的;屈原之前也必定有自殺者,但沒見為了國家而自殺的。
因此,屈原的跳江自殺,就創造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這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此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漸入人心,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融入到了我們中國人的骨血與基因之中。所以,屈原才是真正的國家精神造就者!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與蒙古在廣東崖山的海戰結束,結果宋師慘敗,全軍覆沒。四十四歲的左丞相陸秀夫,在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後,毅然背起八歲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隨後,許多後宮及大臣等相繼跳海自殺。據《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於海面。
而這之後,1283年1月9日,在獄中度過四年之久的文天祥,最後一次拒絕元世祖忽必烈的勸降,從容不迫地走上刑場,鄭重地向南跪拜後引頸就義。
這種與國共亡的愛國精神,向上追溯,源頭在哪裡?就在於屈原的千古一跳!
再有明末清初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晚清之際的抗擊帝國主義,直至最後的抗日戰爭,這些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源頭皆在於屈原的懷石自沉!
兩千兩百多年來,屈原已經成為中國良心知識分子的精神圖騰。這個圖騰平時並不耀眼,而且還可能一度被忘卻,但一到國家與民族的危急時刻,它就會變得無比明亮起來,良心知識分子皆引屈原以自勉,並以激發國人的愛國之情。
比如在南宋抗金之際,陸遊悲嘆:「《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辛棄疾高唱:「細讀《離騷》還痛飲。」
而在明末抗清之際,愛國詩人陳子龍以「弱齡的騷雅」自詡,少年英雄夏完淳被捕寧死不屈,以詩鳴志:「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女中豪傑秋瑾說:「情沙有願興亡楚。」抗日戰爭時期,民主戰士聞一多上課前總要念上這麼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為真名士!」
今天的我們有幸生活在和平昌盛之時,但我們過端午節,過的究竟是什麼呢?只是高高興興地吃粽子,只是熱熱鬧鬧地賽龍舟?
我們紀念屈原,又到底紀念他什麼?難道只是紀念他的名字?他那高潔的人格品質,他那忠貞的愛國精神,是否還在粽子香裡、龍舟鼓中?
今天的我們,不僅要在文化上傳承屈原,更要在精神上學習屈原。雖然現在處於和平時期,但這種和平是不穩定的,國外反華勢力賊心不死,國內還有些崇洋媚外的公知在蠱惑人心,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宣傳,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所以,我們要把端午節過成愛國節。所以這個端午節,請為屈原招魂:魂兮歸來,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