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國詩人屈原
一首《離騷》流芳百世。在汨羅江,屈原縱身一躍,引得古往今來多少人落淚,感嘆這位愛國詩人的懷才不遇,感嘆這位愛國詩人的憂國憂民。
不過,這位讓民眾瘋狂往河裡扔粽子的古人,最初出名的原因好像與愛國關係不大。
歷史都是被美化過的。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
辛亥革命後,在謝無量、胡適等人的成功將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忠君詩人轉變成到與之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詩人,再轉變到愛國主義詩人。
不知何時起,人們吃粽子、登高採茱萸時,談論的不再是忠君的屈原,而是愛國的屈原。
提到吃粽子和採茱萸就不得不提到端午。
二、端午起源說
端午要吃粽子、賽龍舟、戴掛件、制香囊。
賽龍舟和粽子還可以理解為打撈屈原的屍體和防止河魚吃掉屈原,其他兩項明顯與屈原關係不大。
可見,屈原的傳說只是端午節習俗的構成要素之一。
不僅如此,這位年代最久遠的名人在端午節的眾多傳說中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一個。
一個傳統節日,多少與原始宗教信仰和巫術有關。
端午節賽龍舟,而龍,是圖騰。
出動保佑人民的圖騰,端午節一定是個危險的日子。就像出動爆竹來驅趕年獸的春節一樣,出動圖騰多半是為了威懾。
而採集艾草,製作端午茶草,製作香囊,沐浴,都是為了驅鬼闢邪。
端午起源中,惡月惡日說和夏至說,可能是最古老的端午起源說。夏季多雨,先民認為五月是圖騰——龍生之月,所以競渡祭祀水神,攘除災害。而夏至毒蟲多,疾疫易犯,為了祛病蟲,採藥沐浴也就成了端午習俗。
三、端午傳說的進化
最開始的端午節是場祭祀活動。而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有多少消失在了時間長河中呢?
端午能流傳至今,離不開年輕的傳說。
紀念伍子胥。吳王夫差將含冤而死的伍子胥的屍體投入江中,伍子胥化身為濤神,世人因為悲傷而祭祀。
東漢的《曹娥碑》記載了曹娥為救因迎接濤神伍子胥溺水的父親尋屍的故事。尋不到父親投江的曹娥在身亡5天後背著父屍浮出水面,人們在五月五日紀念她的孝行。
如果說濤神伍子胥的傳說是民眾對君王逼死良臣不滿,曹娥的傳說就是當時社會的正能量了!
正能量總是會流傳很久。
當正能量的熱度不高時,立刻就有下一個傳說出現了。
這也正是端午節流傳至今的原因。
根據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
屈原投江後,百姓划船撈救,形成後世競渡的風俗。百姓以楝葉包飯,纏以彩絲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有諸多傳說,而屈原說從南朝梁代的文字作品來看是最年輕的說法,而且是現今流傳最廣一種說法。
金黃的粽子,淡香的艾葉,手腕上的五彩絲線。
正是因為這些傳說,我們無聊的日常才能增添一絲朦朧的歷史色彩,我們才能享受從巫術時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盛宴,我們才能自豪的說我們的國家是傳承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