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2020-12-20 影書觀前感

一、愛國詩人屈原

一首《離騷》流芳百世。在汨羅江,屈原縱身一躍,引得古往今來多少人落淚,感嘆這位愛國詩人的懷才不遇,感嘆這位愛國詩人的憂國憂民。

不過,這位讓民眾瘋狂往河裡扔粽子的古人,最初出名的原因好像與愛國關係不大。

歷史都是被美化過的。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

辛亥革命後,在謝無量、胡適等人的成功將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忠君詩人轉變成到與之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詩人,再轉變到愛國主義詩人。

不知何時起,人們吃粽子、登高採茱萸時,談論的不再是忠君的屈原,而是愛國的屈原。

提到吃粽子和採茱萸就不得不提到端午。

二、端午起源說

端午要吃粽子、賽龍舟、戴掛件、制香囊。

賽龍舟和粽子還可以理解為打撈屈原的屍體和防止河魚吃掉屈原,其他兩項明顯與屈原關係不大。

可見,屈原的傳說只是端午節習俗的構成要素之一。

不僅如此,這位年代最久遠的名人在端午節的眾多傳說中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一個。

一個傳統節日,多少與原始宗教信仰和巫術有關。

端午節賽龍舟,而龍,是圖騰。

出動保佑人民的圖騰,端午節一定是個危險的日子。就像出動爆竹來驅趕年獸的春節一樣,出動圖騰多半是為了威懾。

而採集艾草,製作端午茶草,製作香囊,沐浴,都是為了驅鬼闢邪。

端午起源中,惡月惡日說和夏至說,可能是最古老的端午起源說。夏季多雨,先民認為五月是圖騰——龍生之月,所以競渡祭祀水神,攘除災害。而夏至毒蟲多,疾疫易犯,為了祛病蟲,採藥沐浴也就成了端午習俗。

三、端午傳說的進化

最開始的端午節是場祭祀活動。而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有多少消失在了時間長河中呢?

端午能流傳至今,離不開年輕的傳說。

紀念伍子胥。吳王夫差將含冤而死的伍子胥的屍體投入江中,伍子胥化身為濤神,世人因為悲傷而祭祀。

惡神濤神伍子胥生前模樣。

東漢的《曹娥碑》記載了曹娥為救因迎接濤神伍子胥溺水的父親尋屍的故事。尋不到父親投江的曹娥在身亡5天後背著父屍浮出水面,人們在五月五日紀念她的孝行。

如果說濤神伍子胥的傳說是民眾對君王逼死良臣不滿,曹娥的傳說就是當時社會的正能量了!

正能量總是會流傳很久。

當正能量的熱度不高時,立刻就有下一個傳說出現了。

這也正是端午節流傳至今的原因。

根據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

屈原投江後,百姓划船撈救,形成後世競渡的風俗。百姓以楝葉包飯,纏以彩絲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有諸多傳說,而屈原說從南朝梁代的文字作品來看是最年輕的說法,而且是現今流傳最廣一種說法。

金黃的粽子,淡香的艾葉,手腕上的五彩絲線。

正是因為這些傳說,我們無聊的日常才能增添一絲朦朧的歷史色彩,我們才能享受從巫術時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盛宴,我們才能自豪的說我們的國家是傳承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國度。

相關焦點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說明端午節纏掛各種彩帶的習俗源於屈原。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對競渡起源屈原的說法,做了記載:『屈原投汨羅江,人並命舟楫[jí]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說明在晉代人們已經認定,賽龍舟也源於屈原。1.人物紀念說這種起源的說法是我們最熟悉的,認為端午節的起源源於人們為了紀念某一位歷史人物。如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等...目前普遍被大眾認可的就是紀念屈原。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划船趕來,撈救無果,為免屈原肉身葬身魚腹,人們自發蕩舟江河以驅散魚群,或投米糰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後來,每年五月五,這一風俗流傳了下來,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的習俗。
  •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起源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當然關於人物紀念的說法其實還有很多,除了紀念屈原一說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等的說法。
  • 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因為屈原和伍子胥,而是風俗融合的結果
    端午節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被國人稱為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等。端午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這部著作是周處給後世中國人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不過在中國百姓心中,更為人們所熟悉的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
  • 端午節不能說的秘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
    後來楚被秦所破,楚王喬裝遁走,而屈原堅決不肯投秦,於是懷抱石頭投汨羅江,以身殉國。聽聞此事的老百姓們,都非常敬佩屈原,於是就相聚在江邊祭拜屈原。為了讓屈原的身體保持完好,他們就把飯糰餵給水中的魚兒,也有的把雄黃酒倒入水中。於是,這一天就逐漸成為端午節,人們也就在節目裡舉行划船、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活動。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啊!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所以說,這個來源根本不靠譜,書上是騙人的。其實仔細想想也對,這個來源出自語文書。語文書上的錯誤還少啊,什麼愛迪生、愛因斯坦的故事,不都是編的啊。語文書是為了教學生認字、培養文學素養的,可不是正兒八經的的歷史。歷史書上可從沒說過,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啊。
  • 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巧手荷包話端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巧手荷包話端午」一、活動目的:通過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開展,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活動,感受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二、活動主題及相關信息1、主題:「巧手荷包話端午」;2、時間:2020年6月23日下午3:00;3、地點:經典匯三、活動流程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端,古語中有開頭、初始之意,「五」與「午」相通,「端午」也就是「初五」。據晉代人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 端午節的起源及民俗活動
    )端午又叫「端陽」、「端午」、「重午」、「沐蘭節」、「天中節」、「女兒節」、「龍船節」、「粽子節」等。關於端午的起源,說法不下十種,諸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勾踐、夏至節、祭龍等。端午與屈原。這些人都曾在端午被人們紀念。可見端午和屈原一開始的關係並不是如大家現在所熟知的那樣——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而最早提到端午源於屈原的文獻是在東漢時期。《藝文類聚》卷四引錄《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 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
  • 今天端午節,正在吃粽子的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起源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也有類似記載。
  • 端午節的起源與傳說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端午。又因五月建午,所以又稱端午。另外又因午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仲夏節、浴蘭節、天中節、女兒節、地臘、詩人節等,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的豐富、起源的紛紜。除漢族外,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畲族、錫伯族、朝鮮族等28個民族慶祝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