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
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
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
有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龍節、正陽節、女兒節、粽子節、天中節等。
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端午節這個名稱。
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2、屈原與賽龍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相傳,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力主聯齊抗秦,卻遭貴族排擠毀謗,革去職務後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就是在流放的途中,憤而寫下了《離騷》等不朽的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屈原眼看國破家亡,萬念俱灰,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自沉於汨羅江。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划船趕來,撈救無果,為免屈原肉身葬身魚腹,人們自發蕩舟江河以驅散魚群,或投米糰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
後來,每年五月五,這一風俗流傳了下來,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的習俗。
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外,也有說法稱:賽龍舟最早起源於古吳越水鄉,是為避水旱之災而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此外,湖南西北部沅陵,也有自己的龍舟賽起源傳說。
而真正與紀念屈原有關的賽龍舟,只有湖北秭歸一代。
在秭歸,龍舟祭的流程是這樣的:
①人們先在屈原祠堂祭拜
②龍舟隊來到江中,頭船的人將粽子拋入江中,以招屈原的魂魄保佑
③人們會在長者帶領下以喊號子的方式唱出對這一年的祝福和祈福
④龍舟賽正式開始
據說,這個儀式已傳承了千年。
3、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食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
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自屈原起,粽子已成為中國人在端午節時的必備食物了,但和賽龍舟一樣,除了紀念屈原以外,粽子也還有很多其他寓意,
例如因粽子,諧音中子,所以寓意求子。
因「棕」和「宗」音近,寓意光宗耀祖。
因「棕」和「中」音近,寓意功名得中等。
4、非遺習俗
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一些非文化遺產習俗。
如在福建晉江,端午節要吃煎堆;重慶在端午節這天,要烹蛇羹;江蘇揚州,吃十二紅;浙江寧波,五黃六白;陝西人會點雄黃酒;而在貴州,人們則會遊百病等等。
端午節,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去災的願望,有很好的傳承,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這也算是端午節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