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與屈原、粽子聯繫在一起是在魏晉南北朝以後才盛行的說法。聞一多對端午吃粽子與紀念屈原是否真有關係曾有質疑:「從屈原投江而亡到端午習俗盛行,中間隔了數百年,實難講通。」其實,不管端午是否該命名為蘭浴節還是端午節,蘭浴說作為一個說法,確實與端午有關係。現在知道的端午節要吃粽子、划龍舟,實際上各地端午節行為及習俗五花八門,歸納為九項:
吃粽子、賽龍舟、蘭湯沐浴、掛菖蒲、掛艾草、登高遠遊、纏五色絲或線、採百藥、互贈香囊。
這9項內容中,後面7項均與驅邪防瘟疫有關。由此不難探尋出端午節起源的神話觀念因素:防止橫死的瘟神(鬼)作祟。本草植物,現代人用來驅蚊子,而古人用來避邪除災。蘭草如此,艾草、菖蒲亦如是,它們被認為帶有超自然的神性,能幫助人驅蟲避害。
古人沒有今天醫學科學的解釋,倘若人得病,不會去化驗證明是否有病毒感染之類的問題,而是要找到致病的超自然的外力,如瘟神、王爺,或者黑巫術。不少古詩寫到端午登高遠遊、懸艾葉菖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纏五色絲線、採百藥等習俗,功能意義都是一樣的。前現代社會,生活在自然萬物中的人對自然災害、疾病、瘟疫的解釋全部是神話式的。瘟疫背後瘟神的信仰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離開這些很多民俗都很難理解,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等。神話學能幫我們回到前現代的萬物有靈世界裡,這些節慶最根本的發生土壤也才能得以整體呈現。
這些關於端午起源的說法(紀念屈原說、龍蛇說、蘭湯沐浴說、夏至說)沒有一個能夠將端午節背後完整的宇宙觀還原出來,都是抓住其中的一個現象來說明端午的起源。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需要整合起來看。大自然的陰陽交接和季節轉換提示出一個生存道理,即特定的神話宇宙觀決定著人類行為的發生。
吃粽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在糯米飯糰的外面包上一層粽葉,這到底象徵著什麼?今天人確實不好說了。我們曾經將人類學的道理用在解釋中國許多有關吃的習俗上。在陰陽交替的關鍵季節,人類的行為無一例外要幫助宇宙促進陰陽交替的完成,所以這裡一定有陰陽的象徵在裡面。把什麼東西吃進肚子裡呢?因為夏至到了,陽氣一天天萎縮,陰氣一天天生長,所以這時候要送走舊的陽氣。粽子裡面的紅棗、糯米,從中醫角度來看是象徵陽的東西,人們把它包起來吃下去,這就是和陽的季節告別的意思。也許單純從吃粽子看,會懷疑這一解釋有點穿鑿附會。但如若聯繫起大年初一吃餃子來看,這個問題就明白了。這裡所講的道理雖不能全部應用在所有大小的年節習俗上,但是基本上八九不離十。
中國人講的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每一個節日都與吃喝習俗相聯繫。吃的意義不在於吃,而在於幫助宇宙送陰陽,有象徵意義在背後。這裡面的奧妙確實只有從文化人類學的深層才能找到統一的解釋,統一原理只有一個,是神話的時間觀念。
葉舒憲先生
[作者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首席教授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神話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
主要從事中國神話、中國玉文明、文化人類學、中西方神話比較研究。
掃一掃 遇見丹曾 遇見人文
感謝您關注丹曾文化微信平臺。本公眾號由丹曾文化製作並享有版權,轉載請您註明出處。該平臺引用的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協商相關授權事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