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荊楚地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歲時節日。今天端午節的形式與文化內涵,是歷史演變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間的多種文化因子相複合的產物。它的起源和流變過程,較之其它任何一個節日都要複雜。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蒲節、重五節等。《太平御覽》卷三十引《風土記》:「仲 夏端午,端者,初也。」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 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午。」《月令廣義》云:「五月五日為端陽節。」《幼學瓊林》又云:「端午 卻為蒲節。」僅以所引諸多命名,就可見端午節起源之複雜,但就其命意而言,則顯得極為單一。端午,就是 五月初五;端陽,因當日炎陽當空,故名之;蒲節,也是因荊楚人喜歡於此日掛菖蒲之類的植物以避毒驅邪而 得名。 一般來說,年節習俗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儀式活動,三是敘述這一習俗由來的富有某種 文化意義的傳說。端午節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動內容有裹粽子、划龍船、掛菖蒲艾蒿、飲雄黃酒等 ,而作為代表其節日文化意義的傳統故事則有多種說法。
端午是源於吳越民族的祭圖騰龍。在遠古時代,龍是人們由產生恐懼感而產生崇拜信仰的對象,龍舟是想像中的龍的具體形象化,這反映出尊神的時代,人類對自然認識的程度還很落後,他們無法理解大自然,只有憑藉想像並把想像轉化為一種變形的現實。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並揭示大自然的面目。於是,龍舟競渡從對龍的祭祀儀式演變成了端午節的民眾娛樂習俗。然而,一種年節習俗如果逐漸失去原有的文化意義,如果不被另一種新的文化意義所代替,那麼,這種年節習俗就會在時間中消亡,許多古代習俗之所以不再流行於現代民間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義逐漸在民眾中淡忘所致,至於像寒食節風俗相傳是為紀念被燒死的介之推,而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人們在這一天為烈士或去世的親友掃墓,以表示紀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節日的文化意義轉換。實際上端午節並沒有因意義轉換而流於娛樂性習俗,而是逐漸從對神的崇拜轉化為對英雄式人物的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