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起源於有很多種不同的傳說,關於它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1、人物紀念說
1)紀念屈原說
認為是人們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蕩舟水上並因此發展為賽龍舟,為了讓魚不要吃屈原的身體而投粽子並發展為後來的節日吃粽子的習俗。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廣的觀點,這種說法主要起源於南朝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經學者的考證,端午節、划龍船、吃粽子的習俗遠遠早於屈原的年代就已存在,和屈原沒有什麼關係,聞一多先生對此有詳細的論證。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某些傳統節日或景點總是被賦以神奇的色彩,和一些歷史人物或事件牽強附會關聯起來。

2)紀念伍子胥
夫差不聽伍子胥忠言反而賜死夫差,夫差死後屍體在5月5日被扔進大江,因此有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3)紀念介子推
此說法最先出現在東漢蔡邕著作《琴操》,說此節日是為了紀念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4)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是紀念投江救父的曹娥。
2、驅邪說
古人五月初五被古人視為「惡日」。按《易經》說法,五月為陽氣最盛之月,陽極必反,陰氣開始滋生。陰陽交侵,易致毒蟲出沒,瘟疫流行,於人於物均有害。五月初五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陰惡從五而生,此時五毒並出,尤為惡日。逢此惡癘病疫泛濫之惡日,人們自然要避邪除惡。
3、夏至說
認為端午就是夏商周時代的夏至節日。
一個普通的節日就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我們很難斷定哪種才是真實的。不僅如此,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歷史也未必是真實的。對於遠古久遠的歷史,由於文字、書寫工具和信息傳播等遠遠沒有今天發達,由於無法被傳播被記錄,已經無法考證。或者只能通過歷史文獻、文物和文學作品之間的互相佐證,進行推測和「還原」歷史。
現代人更多是通過歷史書籍、歷史課本、新聞媒體、影視作品等來獲取不完整的歷史知識。
1、歷史書籍
除了專業人士或者愛好歷史的人,很少人會閱讀這類書籍。
2、歷史課本
由於歷史事件過於龐大複雜,課本只能作一些簡單的介紹,無法對事件的歷史背景、發展和詳細的情節作出詳細的分析。
3、新聞媒體
主要是知識付費和各大平臺的專欄作者。知識付費和專業平臺也只能將知識進行濃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交付給受眾。專欄作者的水平也參差不齊,為了吸引讀者甚至進行了人為的加工。
4、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為了劇情進行了藝術加工,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事件。像林心如、趙薇等主演的《還珠格格》,孫儷、蔡少芬主演的《甄嬛傳》,吳謹言、秦嵐主演的《延禧攻略》等。
歷史要達到完全真實是不可能的,我們學習歷史不能因此否定歷史的真實性,要對歷史保持敬畏之心,學習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事件背後的歷史背景、文化和思想,看清歷史的真相併以此為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