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的「天問」,如今找到了答案!

2021-02-19 聖網

點擊上面的「聖網」關注本平臺

作者:童天鳧   播音:童天鳧

  一個吃粽子的節日,端午節,每年的這天,有人把這個節日過成了英雄節,把艾草捆著菖蒲插上門扉。其實,我們早已知道這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只是,這樣的祭奠和紀念,遠不止是幾個粽子的祭奠,就能將懸疑千年的」天問「打撈上岸的。是啊!縱身一跳的人離開人間已經好久了,而江岸一直不忍離去,仿佛是思想者的一截椎骨,橫亙著2000多年前的楚國過往,如今每朵浪花都是一個活潑的問號,巨大的感嘆,讓汨羅江依然活色生香……端午節」屈原的「天問」遠古遺願,如今找到答案了嗎?

  (1)追溯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到讒言去職,被趕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每到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會舉辦端午詩會,但今年因為咦情一直沒有結束的原因,或許端午詩會只能在線上了。

  當我們回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身殉國。當時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屈原精神」可取嗎?

  屈原的不得志和憤世嫉俗,讓我想起耶穌在地上的時候,跟隨祂的弟子屢次問祂:「 主阿,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當時沒有批評他們的這種狹隘的」復興觀「,只是指示他們當做的事--祂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因此,我們今日基督徒記得我們在地上的身份和使命乃是使萬族、萬國、萬民得祝福,在神的心中,是不分種族、國家、地域的區別的。神願意地上的各族各方各國都彼此相愛!願祂的國降臨,是沒有戰火燃燒的歲月。

  但2000多年前,屈原以自己的」生命死亡「表達」懷才不遇「的苦楚和抗爭,是因為他不認識」生命「本身的源頭和尊貴,乃是出於創造宇宙萬有的上帝。基督徒的生命觀卻是知道人無權決定自己的生命,自殺是犯了」殺自己「的罪。當然屈原精神是不可取的!

  (3)聖經解開問道之源

  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天問「中提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如開頭第一句說」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意思是:遠古世界開始的時候的事,是誰把它流傳下來的呢?後面問,天分為九重,誰數過?意思是:確定天地這麼大的工程,是誰幹的?貫穿天地成為世界軸心的繩子,繩頭裝在哪裡?日月星辰裝在天上,為什麼不掉下來……屈原都在對自然現象表示困惑。是誰定下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他的根基安置何處?地的路標是誰安放的?……光明從何而至?黑暗原來位於何所?是啊!弟兄姊妹們,屈原問了這麼多,不論當時或現代人都無法回答。那些問題,皆已超越人類的知識能力範圍,」兩處茫茫皆不見「,故只能問天。屈原的第一個」天問「,包含許多宗教問題,以長詩為訴求;顯然讓我們看到:文學與宗教,有不可分割的關聯性,但他不認識神只能陷在茫然無措之中,不斷的發問。但聖經教導我們,提醒基督徒心明眼亮,屬靈的人洞察萬事。聖經明明地告訴我們答案:」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聖經又說:」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 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是啊弟兄姊妹們聖經告訴我們: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由此,使徒約翰已經把我們從道是萬有的創造者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層次,從道跟世界的關係進入了道跟生命的關係、跟全人類的關係當中。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也」!但《聖經》告訴我們答案: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天問》所有的答案都在《聖經》中上帝的話語裡!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不信耶穌的人難免絕望如屈原,信耶穌的人才有今生和永生的盼望!雖死猶生!靈魂永活!端午節「屈原的」天問「遠古遺願,如今找到了答案。

  (4)」端午安康「的真平安

  了解了這些文化習俗,可知人們在尋求各樣的方式保平安,無論是身體的、心靈的,人內心對生命,對環境,對靈界的不安,恐懼是與生俱來的,無法安息。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在舊約聖經中皆有明確答案。尤其創世記,約伯記與詩篇等幾卷書中,都能為詩人屈原解惑,作出滿意答覆。

  弟兄姊妹們,是啊!當我們被冷漠所包圍,我們要前行;當我們被無情所扎傷,我們要前行;當我們被疼痛所困擾,我們仍要前行;當我們被恐怖所籠罩,我們還是要前行。任何人都可以拒絕我們,上帝永遠不會拒絕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傷害我們,上帝永遠愛著我們。聖經中大衛也有一個」天問「可以回答屈原的」天問「是啊!弟兄姊妹們!當人不靠自己,不為自己活著,而是靠著神為神而活的時候,這種尊貴和榮耀就會彰顯出來!當大衛看到這個奧秘的時候,不得不由衷的對神發出讚美!這就是詩篇中最美的一句天問:」耶和華阿、人算什麼、你竟認識他。世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大衛實在是不明白神為什麼會要顧念人,愛這樣軟弱卑賤的人。這是大衛從生命深處發出來的疑問,因為他實在無法把創造天地掌管萬有的神,與軟弱渺小的人結合在一起來思考。但神卻在他的人生中,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生命的破碎和陶造,也是信心和盼望的建造。這就是知識成為生命的過程,理論在生活中被經歷的恩典。當大衛一次次逃離仇敵的手,最後總結自己人生的時候,他能夠說:」有耶和華為他們的神、這百姓便為有福。「這是一位經歷過滄桑的生命,對神最美好的回應。也是被神觸摸過的生命,能夠發出來最熾熱的亮光!而不是沮喪到像屈原那樣從躊躇滿志到鬱鬱寡歡,生無可戀投江自盡的生命。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神不僅僅愛以色列一個民族,也不僅僅愛大衛一個人,而是神愛世人。因為賜迴轉機會的上帝,知道人類陷在罪惡的追逐中,常常不能自拔,人性習慣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不願正視自身問題逃脫責任。

  神今天依然會向躲避祂的罪人發出一個天問」你在哪裡「是要人出來直接面對一切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主愛的弟兄姊妹們,願今天藉著以上的分享,讓我們重新得力,度過一個神所喜悅的端午節。

感恩有您,上帝賜福

相關焦點

  • 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他是楚國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為左徒。主張制定法紀,選用賢能,聯齊抗秦。後受貴族排擠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後自沉汨羅江。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政治鬥爭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傾注於詩歌創作,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屈原的《天問》是藝術還是神話?
    屈原寫出《天問》的時間不詳,但大致可從判斷在被放逐和流放的時間。王逸先生在《楚辭章句》裡有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 ,仰天嘆息。屈原投向汨羅江那年六十二歲,終於走向了他生命的歸途。屈原的命運密碼仿佛註定是一個讀書人的宿命,從春秋戰國始,整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和屈原一樣的讀書人就一直走在被放逐和流放的路上。
  • 屈原的天問與約伯的上帝之問
    本文原則上是接受屈原為《天問》作者的立場,雖然《天問》的內容,文理,句法等方面,的確仍有不少懸而未決的問題。 朱熹相信《天問》是屈原初放時所作。』遊國恩認為任屈原之放,前後凡兩次:一在懷王朝,一在襄王朝。懷王時放於漢北,頃襄王時放於江南」,他推測《天問》作於再放期間比較可能。郭沫若以為「天問之作,當在懷襄王之際」。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2006年將端午節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國家將它納入國家法定節日,2009年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端午節國家非常重視,因為端午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 《離騷》太長,《天問》太難,屈原的經典句子,再忙都要背下來
    我們目睹的月亮上有抹不掉的蘇軾,我們捉到的蝴蝶中有忘不掉的梁祝,端午節自然是繞不開屈原的。可對小學生來說,《天問》太難,《離騷》太長,怎樣在作文裡活用屈原的文學作品呢?我們可以適當進行引用和擴寫,這裡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借鑑。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的來歷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節幾月幾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紀錄片《屈原》天問
    六集人物紀錄片《屈原》第五集《天問》  屈原《天問》賞析    《天問
  • 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它比屈原早1000年
    如果我說端午節起源於蒼龍七宿,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犯中二病?還是什麼小說、動畫片看多了?其實端午節還真就起源於星象之中的蒼龍七宿,屈原只不過是恰巧在端午節投了江,當地人才在過節的時候融入了他的故事傳說。01、小時候我們學的端午節來源,只是個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屈原是楚國的忠臣,他給楚王提出諸多建議,但是楚王偏偏不聽,還故意疏遠他。後來楚國被秦國消滅,屈原不肯投靠秦國,就抱著石頭投江,來展示自己的高潔品質。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年年歲歲端午節,歲歲年年情不同。今年的端午,你在哪裡過呢?編發推麼推2018年端午特稿一篇(原文有刪改),願大家端午安康、快樂。文|阿圖如是說屈原的故事很多,傳說也很多,假如要找一條主線來貫穿他的命運和詩歌,那就是他和兩個女人恩怨情仇的故事了。第一個女人就是鄭袖。
  • 端午節到了,安利一部香港電影《屈原》
    1974年《屈原》開機時,正值國內開展「評法批儒」鬥爭,電影須經新華社審批。屈原是「儒家」還是「法家」?此事非同小可,鮑方為此專程趕赴廣州,請教中山大學歷史系的專家教授們,得到的答覆是:屈原是反對貴族階層、反對壓迫奴隸、反對戰爭和諸侯割據的愛國人士,有明顯的法家傾向。攝製組這才鬆了一口氣,影片也才得以繼續進行拍攝。屈原,楚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政治家。
  • 這是一篇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一、端午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二、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
  • 端午節的真實來歷
    舉個例子來說,端午節是中、日、韓三國都會過的一個重要節日。那麼端午節是如何來的呢?韓國人過端午節據《史記》裡面的「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同志,原來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遭到保守派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到現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01 一個「騙人」的版本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寫詩歌寫得特漂亮,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不管男的、女的,都喜歡他。但是,人出名了就容易被人嫉妒,他又是個耿直的漢子。
  •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 端午節的由來和演變
    端午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點綴,是民族傳統的文化節日。朔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天象的崇拜,對天龍的虔誠。據傳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天現異象。「角、亢、氏、房、心、尾、箕」七星宿顯現在正南中天,形成飛龍形狀,正印《易經-乾卦》之第五爻「飛龍在天」之象。
  • 「粽」情蜜意|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端午節,這些關於屈原和賽龍舟的電影推薦給你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陸芳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有「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詩人節」之稱。端午節最初起源於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跳汨羅江自盡,就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歷年來,關於屈原的影視劇有不少。電影《屈原》(1975年)該片由鮑方、許先執導,鮑方、張錚、朱虹、翁午、鮑起靜、吳景平主演,香港鳳凰影業公司1975年出品。
  • 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辛亥革命後,在謝無量、胡適等人的成功將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忠君詩人轉變成到與之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詩人,再轉變到愛國主義詩人。不知何時起,人們吃粽子、登高採茱萸時,談論的不再是忠君的屈原,而是愛國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