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點綴,是民族傳統的文化節日。朔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天象的崇拜,對天龍的虔誠。據傳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天現異象。「角、亢、氏、房、心、尾、箕」七星宿顯現在正南中天,形成飛龍形狀,正印《易經-乾卦》之第五爻「飛龍在天」之象。
龍是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布雨。出於對天象的膜拜,對天龍的虔誠。古人們在天現飛龍在天之象,五月初五這天開壇設祭,拜求龍王為人間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到春秋戰國末期,政治大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壯烈之舉,為五月初五端午節,增添了厚重的一筆。讓五月初五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時,更富民族精神之髓。
屈原生於戰國末期,湖北姊歸人。為楚懷王的大臣,三閭大夫。在朝力舉富國強兵,舉賢納能、聯齊抗秦之「美政」遭到奸佞之流的排擠打壓,被貶流放至沅、湘流域。期間未忘憂國憂民,忠心報國之志。屈辱中寫下了《天問》《九歌》《離騷》等絕世愛國詩篇,成就了他愛國詩人的英名。
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郡都。惡耗傳來,眼看郡都淪陷,悲憤自己的忠良之策不被採納,以致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情難自禁,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奮筆寫下《懷沙》之後,憤然抱石投身汨羅江。以身明志,以死報國。
屈原的壯烈之舉,感動了千千萬萬的楚國百姓。紛紛奔至汨羅江邊,沿江呼喚大夫,數日不去。漁夫們划起木船,在江上反覆搜尋屈原之身未果。便拿來飯糰,雞蛋、用楝樹葉包飯,外纏絲線(後來變化為粽子)投入江中,餵食魚蝦,等等能想到的辦法來保護屈原肉身,使其不被水中食肉動物吞食。
每到五月初五端午節,沿江百姓都會包好粽子投入江中,以此懷念屈原。傳承至今,五月初五端午節,融入了更多的民俗色彩,人們愈加重視端午節。
每逢節至,人們舉行划龍舟,祭拜天龍,祈福祛災。包粽子,吃粽子。投粽子入江河,懷念屈原,紀念屈原。吃「五黃"(黃酒、黃魚、黃鱔、黃瓜、蛋黃等帶黃字的食物)寓意不會青黃不接,豐衣足食。門頭插艾草、菖蒲,驅邪避晦,健康安泰。佩香囊,驅蚊祛蟲,趨吉避兇。等等活動。讓五月初五端午節,富有民俗文化色彩,民族精神之髓,演繹地方風俗的重大節日。
個人觀點,不喜見諒!請留下寶貴意見。敬請關注三農創作者:英山人。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