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屈原》,由鮑方、許先執導,鮑方、張錚、朱虹、翁午、鮑起靜、吳景平主演,香港鳳凰影業公司1975年出品。鮑方飾演屈原。鮑方(1922.11~2006.9),香港著名演員、導演,2000年獲香港電影金紫荊獎終身成就獎,2005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鮑起靜是鮑方的女兒,在電影中飾演嬋娟。
1974年《屈原》開機時,正值國內開展「評法批儒」鬥爭,電影須經新華社審批。屈原是「儒家」還是「法家」?此事非同小可,鮑方為此專程趕赴廣州,請教中山大學歷史系的專家教授們,得到的答覆是:屈原是反對貴族階層、反對壓迫奴隸、反對戰爭和諸侯割據的愛國人士,有明顯的法家傾向。攝製組這才鬆了一口氣,影片也才得以繼續進行拍攝。
屈原,楚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屈原早年曾受楚懷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原主張對內改革變法、對外聯齊抗秦。
屈原在弟子宋玉和嬋娟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以靳尚為首的貴族集團,拉攏楚懷王寵姬南後與屈原抗衡,並大肆排擠和誹謗屈原。
楚懷王聽信讒言,中止變法,絕齊親秦。屈原被免職並逐出皇宮。於悲憤中寫下了著名詩篇「離騷」。後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楚國將亡,這時楚懷王方知上當。
楚懷王急召屈原,但南後從中作梗,以楚懷王名義將屈原貶為三閭大夫,即日離京上任並不準再問國事。
屈原的學生嬋娟在屈原遭貶的日子裡,一直跟隨在老師身邊照料著老師屈原,屈原的另一學生宋玉則賣身投靠了南後。
屈原與人討論國事,卻被告密,南後派人抓捕屈原。嬋娟也被騙,喝下南後派人送給屈原的毒酒,臨終時嬋娟為能替老師而死深感欣慰。屈原深受感動,將寫有「橘頌」的錦帛蓋在嬋娟身上。
屈原眼見奸臣當道,自己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楚國一步步走向滅亡,卻無力回天,於悲憤中「一躍衝向萬裡濤」,自沉於汩羅江,以身殉國。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起源,民間相傳為舊曆五月五日這天,愛國詩人屈原自沉於汩羅江,後世屈原被當作忠君愛國的典型,於是這一天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鮑起靜 - 橘頌 (TV Version)
01:49來自貓看影視
電影《屈原》插曲:橘頌(嬋娟的飾演者鮑起靜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