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當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它比屈原早1000年

2020-12-20 智曉古今之道

如果我說端午節起源於蒼龍七宿,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犯中二病?還是什麼小說、動畫片看多了?其實端午節還真就起源於星象之中的蒼龍七宿,屈原只不過是恰巧在端午節投了江,當地人才在過節的時候融入了他的故事傳說。

01、小時候我們學的端午節來源,只是個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屈原是楚國的忠臣,他給楚王提出諸多建議,但是楚王偏偏不聽,還故意疏遠他。後來楚國被秦國消滅,屈原不肯投靠秦國,就抱著石頭投江,來展示自己的高潔品質。

聽聞此事的老百姓們,都非常敬佩屈原,於是就相聚在江邊祭拜屈原。為了讓屈原的身體保持完好,他們就把飯糰餵給水中的魚兒,也有的把雄黃酒倒入水中。於是,這一天就逐漸成為端午節,人們也就在節目裡舉行划船、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活動。

然而,真相併非如此,上面的只是一個故事傳說,只能圖一樂,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如果真為了保持屈原的身體完好,為啥不把他撈出來呢?撒點兒飯糰、撒點兒酒,能有什麼用?這根本不符合邏輯,戰國時期的人們也沒那麼傻。

02、將屈原跟端午節綁定起來的,是屈原去世750年以後的小說《續齊諧記

有些人在查閱屈原和端午節的相關來歷時,查到了《續齊諧記》這一本書,看到了書中寫道: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了江,楚國人為了紀念他,就把米飯塞進竹筒裡再扔到江中。後來一個有文化的人路過,就說這種行為的初衷很好,但是水裡有蛟龍,你們這方法不頂用。要想讓蛟龍忌憚,必須要用楝葉包裹住粽子,再用彩色的絲線纏幾圈,這樣才行。

有了這麼清晰的一段話,很多查資料的人就覺得目的達到了,原來端午節就是這麼來的,我懂了,我可以去跟人炫耀了。

其實再細心一點兒,就會發現《續齊諧記》根本不是正經的史書,它只是一本志怪小說,裡面寫的都是「牛郎會織女、張華識別斑貍精、趙文韶與清溪女神人神相戀、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這種故事。你能拿著這種小說當史書嗎?難不成再往後,我們要拿《西遊記》去告訴後代,這是唐朝一個和尚帶著3個妖怪去取經的記載?

03、端午節起源於古老的星象崇拜,這個節日對應著蒼龍七宿

正經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時期,它比屈原早了不止1000年,那時候人們擁有著原始的天地信仰和祭祀文化,擁有大智慧的人喜歡「觀天象、察地理」,他們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觀星文化,這些文化還很深奧,當代人只有專門研究天文學的才去學習,普通人聽了就頭大。

簡單的來說,就是五月初五這天,天空之中的蒼龍七星剛好處於正南中天,非常的中正,《易經》把它稱之為「飛龍在天」,是最為吉利的象徵。人們為了感激這個「龍」,就舉行了圖騰祭拜的各種活動,其中就包含了賽龍舟。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5000多年以前,人們就造出了木漿和獨木舟,上面還雕刻有龍形。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賽龍舟就在吳越、荊楚之地非常的流行,它根本不可能起源於戰國末期的屈原。

此外,吃粽子這件事,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粽子原名叫做角黍,它是比屈原更早的食物,準確來說是供品。最初的角黍是牛角的形狀,它是用來代替真實的牛上供給祖先和上天。畢竟真的牛太貴了,尋常人家搞不出來這麼大的手筆,在豐收之後,用米和竹葉來做成牛角的樣子,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在古人的觀念之中,那粽子的葉使用的是箬葉,屬陰,粽子的米是黍米,屬陽。這2樣東西相結合做出來的粽子,象徵著陰陽調和,可以驅邪闢毒。

可以說端午節裡面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也蘊含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要珍惜端午佳節,把這個節日好好地傳承下去,讓後世子孫也能記住中華民族的根。

相關焦點

  • 端午節不能說的秘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
    我們相信的「真相」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一提起端午節,下意識的都認為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畢竟小學課文裡都曾經這麼介紹過:屈原作為楚國忠臣,經常給他的王提出諸多治國安民良策,但是楚王卻偏偏不聽,還在奸人的挑唆下故意疏遠他
  •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 探秘中國傳統節日源頭,端午節的來歷,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對於端午節起源,說法很多種,有人說是最早起源於南方吳越地區祭祖。相傳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碰巧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了汨羅江,順便的,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了,賽龍舟、吃粽子,跟這個有關係。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端午節,從名稱由來看,一開始肯定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紀念屈原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文化內涵。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由於古代南北風俗各異,端午節在全國各個地方的叫法也大不相同:有五月節、天中節、女兒節、端陽節等20多個名稱。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
  • 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不過,這位讓民眾瘋狂往河裡扔粽子的古人,最初出名的原因好像與愛國關係不大。歷史都是被美化過的。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賽龍舟和粽子還可以理解為打撈屈原的屍體和防止河魚吃掉屈原,其他兩項明顯與屈原關係不大。可見,屈原的傳說只是端午節習俗的構成要素之一。不僅如此,這位年代最久遠的名人在端午節的眾多傳說中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一個。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01 一個「騙人」的版本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寫詩歌寫得特漂亮,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不管男的、女的,都喜歡他。但是,人出名了就容易被人嫉妒,他又是個耿直的漢子。
  • 端午節到了,安利一部香港電影《屈原》
    香港電影《屈原》,由鮑方、許先執導,鮑方、張錚、朱虹、翁午、鮑起靜、吳景平主演,香港鳳凰影業公司1975年出品。鮑方飾演屈原。鮑方(1922.11~2006.9),香港著名演員、導演,2000年獲香港電影金紫荊獎終身成就獎,2005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鮑起靜是鮑方的女兒,在電影中飾演嬋娟。1974年《屈原》開機時,正值國內開展「評法批儒」鬥爭,電影須經新華社審批。屈原是「儒家」還是「法家」?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大部分人對端午節的認識,可能都是來自於小時候老師或者家長的教導。「相傳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愛戴他的民眾爭相划龍舟去救他,搜救失敗之後,又擔心江裡的魚會啃食屈原的遺體,於是紛紛把粽子投進江裡以求保護屈原。」——大家小時候所聽到的故事恐怕都和這個版本大同小異。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起源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2006年將端午節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國家將它納入國家法定節日,2009年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端午節國家非常重視,因為端午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年年歲歲端午節,歲歲年年情不同。今年的端午,你在哪裡過呢?編發推麼推2018年端午特稿一篇(原文有刪改),願大家端午安康、快樂。文|阿圖如是說屈原的故事很多,傳說也很多,假如要找一條主線來貫穿他的命運和詩歌,那就是他和兩個女人恩怨情仇的故事了。第一個女人就是鄭袖。
  • 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歌連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為人類歷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在無盡的暗夜中,永遠溫暖我們的心靈。端午節大家應該對這個節日都是有所了解的吧,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我們國家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 端午節:屈原的「天問」,如今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早已知道這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只是,這樣的祭奠和紀念,遠不止是幾個粽子的祭奠,就能將懸疑千年的」天問「打撈上岸的。是啊!縱身一跳的人離開人間已經好久了,而江岸一直不忍離去,仿佛是思想者的一截椎骨,橫亙著2000多年前的楚國過往,如今每朵浪花都是一個活潑的問號,巨大的感嘆,讓汨羅江依然活色生香……端午節」屈原的「天問」遠古遺願,如今找到答案了嗎?
  • 這是一篇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一、端午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二、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
  • 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因為屈原和伍子胥,而是風俗融合的結果
    端午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可是早在他們三人之前端午的習俗早已存在,到底這是為了什麼,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
  • 包裹在粽子裡的忠心——屈原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節俗內容亦是十分豐富。龍舟與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最早的端午節是南方吳越先民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如今最為廣泛流傳的起源,大概就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了。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天文學家陳久金在此基礎上提出「後世的端陽(午)節就是上古越人的年節」。劉曉峰則在《東亞的時間》中提出「夏至節是端午節最重要的起源之一」,「與夏至的陰陽變化觀念結合,形成了端午節俗的基礎」。在關於端午節俗起源的說法中,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解釋,是說龍舟、粽子都是為了紀念國破之後悲憤投江的詩人屈原。
  • 端午節,吃粽子時記起屈原了嗎?屈原這兩點你應該知道
    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出自屈原的傑作——《離騷》。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人們又開始懷念屈原。但許多人其實只是略知其人其事,而並不真正了解屈原,更不知道屈原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沒有思想上的深刻認識,就不可能有更好地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