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端午節起源於蒼龍七宿,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犯中二病?還是什麼小說、動畫片看多了?其實端午節還真就起源於星象之中的蒼龍七宿,屈原只不過是恰巧在端午節投了江,當地人才在過節的時候融入了他的故事傳說。
01、小時候我們學的端午節來源,只是個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屈原是楚國的忠臣,他給楚王提出諸多建議,但是楚王偏偏不聽,還故意疏遠他。後來楚國被秦國消滅,屈原不肯投靠秦國,就抱著石頭投江,來展示自己的高潔品質。
聽聞此事的老百姓們,都非常敬佩屈原,於是就相聚在江邊祭拜屈原。為了讓屈原的身體保持完好,他們就把飯糰餵給水中的魚兒,也有的把雄黃酒倒入水中。於是,這一天就逐漸成為端午節,人們也就在節目裡舉行划船、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活動。
然而,真相併非如此,上面的只是一個故事傳說,只能圖一樂,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如果真為了保持屈原的身體完好,為啥不把他撈出來呢?撒點兒飯糰、撒點兒酒,能有什麼用?這根本不符合邏輯,戰國時期的人們也沒那麼傻。
02、將屈原跟端午節綁定起來的,是屈原去世750年以後的小說《續齊諧記》
有些人在查閱屈原和端午節的相關來歷時,查到了《續齊諧記》這一本書,看到了書中寫道: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了江,楚國人為了紀念他,就把米飯塞進竹筒裡再扔到江中。後來一個有文化的人路過,就說這種行為的初衷很好,但是水裡有蛟龍,你們這方法不頂用。要想讓蛟龍忌憚,必須要用楝葉包裹住粽子,再用彩色的絲線纏幾圈,這樣才行。
有了這麼清晰的一段話,很多查資料的人就覺得目的達到了,原來端午節就是這麼來的,我懂了,我可以去跟人炫耀了。
其實再細心一點兒,就會發現《續齊諧記》根本不是正經的史書,它只是一本志怪小說,裡面寫的都是「牛郎會織女、張華識別斑貍精、趙文韶與清溪女神人神相戀、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這種故事。你能拿著這種小說當史書嗎?難不成再往後,我們要拿《西遊記》去告訴後代,這是唐朝一個和尚帶著3個妖怪去取經的記載?
03、端午節起源於古老的星象崇拜,這個節日對應著蒼龍七宿
正經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時期,它比屈原早了不止1000年,那時候人們擁有著原始的天地信仰和祭祀文化,擁有大智慧的人喜歡「觀天象、察地理」,他們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觀星文化,這些文化還很深奧,當代人只有專門研究天文學的才去學習,普通人聽了就頭大。
簡單的來說,就是五月初五這天,天空之中的蒼龍七星剛好處於正南中天,非常的中正,《易經》把它稱之為「飛龍在天」,是最為吉利的象徵。人們為了感激這個「龍」,就舉行了圖騰祭拜的各種活動,其中就包含了賽龍舟。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5000多年以前,人們就造出了木漿和獨木舟,上面還雕刻有龍形。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賽龍舟就在吳越、荊楚之地非常的流行,它根本不可能起源於戰國末期的屈原。
此外,吃粽子這件事,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粽子原名叫做角黍,它是比屈原更早的食物,準確來說是供品。最初的角黍是牛角的形狀,它是用來代替真實的牛上供給祖先和上天。畢竟真的牛太貴了,尋常人家搞不出來這麼大的手筆,在豐收之後,用米和竹葉來做成牛角的樣子,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在古人的觀念之中,那粽子的葉使用的是箬葉,屬陰,粽子的米是黍米,屬陽。這2樣東西相結合做出來的粽子,象徵著陰陽調和,可以驅邪闢毒。
可以說端午節裡面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也蘊含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要珍惜端午佳節,把這個節日好好地傳承下去,讓後世子孫也能記住中華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