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選擇跳江?他與漁父的一段話露出端倪,值得我們思索

2021-01-16 金古奇談

提到端午節,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屈原,但實際上端午節並不是因為屈原才產生的。端午節和屈原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只不過屈原在當日投江了,才賦予這個節日一個不同的含義。屈原投江時的地位並不低,甚至可以說在朝廷上是舉足輕重的,那為什麼他會投江呢?其實在他所著的《楚辭》中可以尋得緣由。

在《楚辭》的漁父篇中,屈原講述了自己跟漁父之間的一段對話,通過這段對話,我們便能看出屈原的人生觀,也正是這樣的人生觀導致了屈原最終投江。說到漁父,很多傳奇人物都跟他有關係,比如姜子牙、範蠡等人物,都曾扮演過漁父的角色。

屈原跟漁父的對話,除了在《楚辭》中出現過,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中亦曾提起,並將這段對話安排在了屈原臨死之前,可以說在司馬遷的眼中屈原的離世註定是他價值觀與現實社會衝突的結果,並且司馬遷將這一衝突作為了主要原因。

其實,屈原和漁父的這段對話,不僅讓屈原做出了投江的重大決定,對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亦有頗多啟迪,因為在這段對話中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且與當前的社會發展不相衝突。

在《楚辭》關於這段對話的記載中,漁父一開始就直接問屈原:為什麼他身為三閭大夫還混得這麼慘?其實這句話就顯示了兩個人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在漁父看來,三閭大夫的頭銜是無上的榮耀,能夠掌管皇親貴族子弟的教育,是名副其實的才子,社會地位足夠尊貴。

但顯然屈原並不是這麼想的,在他看來,三閭大夫更像是一個閒職,他註定無法參與家國大事,對於心懷抱負的屈原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差事。所以,面對漁父的提問,他自然開始抱怨,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最可以說明屈原內心的煩悶與苦惱。

在王陽明眼中,屈原的這個思想可是要被稱為「異端」的。因為在王陽明看來,跟愚蠢之人的想法不一樣的思想就是異端,這樣說來,屈原當然是「異端」了。如此一看,王陽明也算得上是一個反諷高手了。顯然漁父不是這麼想的,漁父認為只有能隨著時代變遷的人才能被稱為聖人,也就是俗話說的,你改變不了世界,不如改變自己順應這個世界。屈原這樣一味的抱怨,其實就是在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屈原當然是無法認同他的說法的,自身本清潔,怎麼能自甘墮落被這個世界所薰染,心懷憤懣也許會讓自己鬱鬱寡歡。但隨波逐流更是一種自甘墮落之舉,如此行為是屈原所不齒的,倒還不如投江來的乾脆。

其實細細追究起來,二者的矛盾衝突更像是道家與儒家的觀點碰撞。一個主張「無為而治」,另一個致力於構建「大同社會」。屈原顯然是支持後者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構建一個和諧享樂的社會,也因此才會覺得所生活的世界如此不合心意。所以,屈原的投江,不僅僅是堅守自己的價值觀,更是在維護自己內心的秩序,捍衛自己的思想尊嚴。

相關焦點

  • 漁父與屈原的「儒道較量」
    漁父明知對面的人是屈原,故意問屈原是不是屈原本人,不是想確定他是不是屈原,而是在嘲諷屈原混成這副模樣。所以這兩問的重心在後一問。         屈原一聽,馬上嗅出漁父的挑釁味,脫口而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用「舉世」「眾人」兩字,充滿著對漁父的反擊味。他把漁父列入「舉世」「眾人」之中。
  • 屈原為什麼選擇死呢?
    屈原之死三問五月初五端午節臨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再次穿越兩千五百餘年的時空,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他身著粗布長衫,懷揣寶劍,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視著這片他深情眷戀著的土地。而他心胸坦蕩,堅持真理,憂國憂民的形象,早已在我們心中築起了一座永恆的豐碑。與屈原相比,古往今來,又有誰能讓我們如此牽腸掛肚、情意綿綿?!屈原走近我們,讓我們心頭湧上無限哀思。我們似乎有太多的話要對他說,有太多的疑慮要問他。屈原先生,你當時為什麼要選擇死呢?你為什麼要選擇在汩羅江來結束自己本可以繼續發光的生命呢?你壯志未酬,不想對後人說點什麼嗎?
  • 屈原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跳江?
    屈原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跳江?如果說到屈原的話,想必有很多的人都了解,他這一生做了很大的功績,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選擇了跳江,他所做的事情算是家喻戶曉。屈原他是名楚國人士,並且還是一個貴族,從小的就受了很好的教育,知識淵博,志向遠大。
  • 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他一身風塵,卻自帶蕙草幽蘭的芬芳。無言的江水,映照了他驚世的才華和滿腔的困惑。除此之外,天地間靜寂得再聽不見一聲同類的迴響。不知在無人的江風草澤邊,他已踱步過多少回,掙扎過多少回。那年五月初五,屈原,還是選擇了告別這個濁世,沉入一江水。在他身後,有一篇《漁父》流傳於世。據說被放逐的屈原獨步江畔,遇一漁父。
  • 稅聲悅耳|人生況味品漁父
    姜子牙,是活在文字裡最早的漁父,可他要釣的是一個王朝,被供奉在《封神演義》的神壇上,有著安定江山的仙風道骨。 當漁父滿載文學意象出現時,到了戰國時期。 《莊子·雜篇·漁父》是莊子所著《莊子》中的一篇,講述的是漁父和孔子的一次對話過程。本篇歷來多被認為是偽作,但通篇思想和莊子一貫的主張有相同之處。
  • 漁父 | 徐兵
    漁父上岸經過,便支著下巴聽。一曲終了,漁父一定是聽出了弦外之音,就問邊上的子貢和子路:這是誰?研究什麼的?子貢回答說孔老師是魯國的君子,忠信仁義之人,修治禮樂,教化百姓,並打算造福天下。漁父又問:「孔氏是擁有國土的君主嗎?」子貢說:「不是。」漁父接著問道:「是王侯的輔臣嗎?」子貢說:「也不是。」漁父於是笑了,邊走邊說道:「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
  • 【端午時節】屈原與漁夫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不同流合汙】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
  • 屈原的故事|文史宴
    有次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想佔為己有去邀功,結果沒得逞。上官大夫惱羞成怒,計上心頭,找機會在楚懷王面前旁敲側擊,斷章取義,順著楚懷王的思路說了自己對法令的看法,等到楚懷王點頭時,又若無其事的說:「微臣這個意見已經被屈原否定了。他說我們都是蠢貨,全楚國就他一個能制定法令。」說完乾巴巴的笑了聲。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 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
    劉向的《新序·節士》中,也有一段相當詳細的、關於屈原事跡的記載和傳說。這些產生於西漢、時間在司馬遷前後的文獻,完全可以構成一個證據鏈,作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佐證材料,從而說明這篇文獻的真實可靠。因此,在沒有充分可靠的證據來證明屈原其人確實不存在的情況下,人們沒有理由去主觀地懷疑屈原的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屈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他為什麼會投江呢?
    在2000多前的楚國,一位王室的貴族因為不滿周圍環境的黑暗,也是赴水而死,他叫屈原,人們因為他的正直勇敢、品質高潔,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紀念他。中國歷史上,對於那些有著高尚品質的人向來是讚揚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我國這個民族最好的品質體現,自強、愛國、忠貞、心懷人民、嫉惡如仇、與世俗不妥協。
  • 賈誼,一個自比屈原的理想主義者丨賈行家專欄
    在屈原仙逝一百年後,一位名叫賈誼的年輕人來到楚地,途徑湘水,寫下一篇《吊屈原賦》,自比屈原。賈誼有此資格,他們一樣秉性高潔,一樣才華橫溢,也一樣生不逢時。今天的賈行家專欄,我們隨作家一起,來到湘水之畔,走入屈原、賈誼的世界,在兩千年的跨度裡,捕捉到了歷史與生活的隱秘聯繫。
  • 傳說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被蓄意謀殺,揭秘屈原之死
    屈原天生爛漫,撩妹技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大量情詩作品可鑑,其中《湘夫人》最受關注。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地位高,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些條件的女人很有可能就是楚懷王媳婦,嫌疑最大的就是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 木心:屈原寫詩,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
    畫家陳丹青參與了這場「文學的遠徵」,後將自己的聽課筆記整理出版,儘可能回溯與綴連這份珍貴的記憶——課程共八十五講,每課之講題、年份、日期、缺課、失記,均予保留,「瞧著滿紙木心講的話,是我的筆記,也像是他的遺物。」五月初五,屈原忌辰,我們摘選由木心口述、陳丹青撰筆的這部《文學回憶錄》中第十二講「楚辭與屈原」,供讀者於此情此景品味、消化,或再合適不過。
  • 一文讀懂,中國人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63歲的屈原穿上他最喜歡的五彩衣、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腰間配戴一把寶劍向汨羅江走去。一個漁父大聲喊道:「那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你的臉色看起來那麼憔悴呢?」屈原道: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 論屈原的獨醒精神及其時代意義
    內憂外患擠壓著他,苦悶焦灼糾纏著他,使他承載著比普通人要多得多的憂慮和心理重荷。但是,屈原終其一生,以一種超乎常人的意識和洞察力,以一種把握時代脈搏和預測未來的超前意識,選擇與世俗環境的根本對立,自覺決裂於世。表現了屈原為保持人性的尊嚴,而決不與世俗妥協同流的高峻和超拔的獨醒精神。   我們不妨來窺視屈原的獨醒歷程。屈原廓其無求,頭腦清醒、獨立於世、橫而不流。
  • 五月初五,屈原萬念俱灰
    當年的楚國人屈原到底是因為江山社稷而鬱鬱寡歡還是因為失寵於楚王而悲痛欲絕(反正不是因為股市),我們不得而知。總之他在這一天是萬念俱灰。咳咳,書評君雖然不是股民,但也聽聞今年的端午節又叫做「端午劫」,股民們也是萬念俱灰。所以你們到底是要吃粽子慶祝端午呢?還是要跳江慶祝端午呢?書評君雖然是要吃粽子過節的,但是也不忘安撫下股民們,帶你們重溫下兩千年前那個「萬念俱灰」的故事。
  • 《中國八大詩人》之屈原
    中國有專門的詩人,要從屈原算起。02屈原的作品,自然是以《離騷》為主,此外再有《卜居》、《漁父》等。再有《九歌》,本為楚人祭祀的樂歌,後經屈原加工而成的。後來他的弟子宋玉、景差及漢朝賈誼等,仿他所做的作品,統名為《楚辭》。屈原的作品啟發了後世無數詩人,如曹子建、李白、李義山等。
  • 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農曆五月五日,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投河自殺,以身殉國。《楚辭》原收錄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來王逸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楚辭》因其運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楚辭》中屈原的作品除了不朽之作《離騷》外,還有《九歌》《九章》《天問》《遠遊》《卜居》和《漁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