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2021-01-18 洛水闌

兩千多年前,汨羅江畔,一個孤高的貴族曾在這裡佇立良久。他一身風塵,卻自帶蕙草幽蘭的芬芳。

無言的江水,映照了他驚世的才華和滿腔的困惑。除此之外,天地間靜寂得再聽不見一聲同類的迴響。

不知在無人的江風草澤邊,他已踱步過多少回,掙扎過多少回。那年五月初五,屈原,還是選擇了告別這個濁世,沉入一江水。

在他身後,有一篇《漁父》流傳於世。

據說被放逐的屈原獨步江畔,遇一漁父。漁父見他形容枯槁很是詫異,問到:「為何你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骯髒迷醉,為何你要潔身自好、自命清高?」

屈原說:「剛洗過頭必要彈彈帽子,剛沐浴完必要抖抖衣裳,怎能以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

漁父莞爾一笑,搖槳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江水搖櫓邊,兩種人生態度赫然對峙。最終,沉沒的是獨守清白的堅貞傲骨,漂流下去的是與世推移的圓融通達。

孰高孰低?我回答不出。

千年以來,屈原和漁父拋出的人生命題,被身處相似境遇的人們反覆叩問。是不為瓦全的執著,還是難得糊塗的自洽?

世事皆有正確答案,唯有回到人生態度上,沒有誰可以評判他人的選擇。

因此,世人既緬懷屈原的清高,又讚嘆漁父的處世。沒有幾個人想成為聖人、偉人,但人人都想過好這一世。

屈原般的堅貞孤傲,讓一個人名垂千古;漁父般的與世推移,卻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根源。

所以,逝去的天才終究只是拿來憑弔,漁父的智慧卻久久發人深省。

許多人說,屈原和漁父是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的兩種代表。我認為,入世和出世並非截然對立。

屈原雖卻執迷入世的理想,卻潛藏出世的性情;漁父雖懷抱出世的心態,卻有著入世的手段。

正因為這樣的兩面性,才有了千年爭議:可愛的人格伴隨著致命的弱點,豁達的心胸充斥著一絲油滑。

於是,生不逢時的理想主義塌陷於性情的軟肋,而在一片汙穢的超然處世中,夾雜了隨波逐流和事不關己。

或許我們都曾是追求理想的屈原,在人生這葉飄搖的扁舟上,執拗地對抗著風浪,直至成為明哲保身的漁父。不再為了心中的正義堅持,只願隨小舟漂流過完這一生。這樣的成長,不知是悲是喜。

我只希望,看似自洽的漁父,不會成為大多數人自我放逐的偽裝。漁父的靈魂,在於生命的柔軟與張力,而非連同生命與靈魂也一起扼殺。

其實這世上有許多的漁父,進可濁,在世俗之中推波助瀾;退可隱,闢一方安靜角落逕自棲居。要避免這世間的更多麻煩,畢竟容易。只是不知在所謂的「出世」背後,是否也有一顆恬然的心。

而屈原,仍然是千古一人。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重現著這種選擇:當理想與現實夾道相逢,太多的人,還是放棄了追隨內心的腳步。這便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難以兩全的人世間。

但是,一個只有漁父而沒有屈原的世界,是不可想像的。我們缺少的,將是一種青春與生命的迴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屈原之前,中國文化史上只有《詩經》而不見詩人。屈原之後,歷史長河中開始留下一個個閃光的名字與個體的聲音。

後世皆知:他屬於文學,不屬於政壇。

屈原自己卻不知道,不知道他存在於那個時代的意義並非救國救民,而是以生命為範本,開啟一個詩的篇章,留下一種永久的、熠熠閃耀的精神人格。

這種留存,正是通過他絕望的仕途與失意的人生,才得以實現。

沒有低落的人生,也就沒有高尚的詩歌和文學。這是一種打破時空阻隔的美的力量,恆久不息地蕩滌人心。

因此,兩千多年後,我們依然緬懷他——詩人屈原。

世人想像漁父那樣順水推舟毫不費力地活著,但當理想的光芒,哪怕以悲壯的形式短暫閃過,人們還是為之震懾。我們可以取笑它,卻不能漠視它。

因為,理想,在任何時代都是那樣稀缺的東西。

-END-

相關焦點

  • 屈原為什麼選擇跳江?他與漁父的一段話露出端倪,值得我們思索
    在《楚辭》的漁父篇中,屈原講述了自己跟漁父之間的一段對話,通過這段對話,我們便能看出屈原的人生觀,也正是這樣的人生觀導致了屈原最終投江。說到漁父,很多傳奇人物都跟他有關係,比如姜子牙、範蠡等人物,都曾扮演過漁父的角色。
  • 漁父與屈原的「儒道較量」
    作為道家人物的漁父,對儒家人物屈原的底細是非常清楚的。儒家做事不外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明知可為而為之」,前者逆勢而為,後者順勢而為。道家做事不外乎「明知不可為而不為」和「明知可為而不為」,前者是順勢而止,後者是逆勢而止。
  • 稅聲悅耳|人生況味品漁父
    姜子牙,是活在文字裡最早的漁父,可他要釣的是一個王朝,被供奉在《封神演義》的神壇上,有著安定江山的仙風道骨。 當漁父滿載文學意象出現時,到了戰國時期。 《莊子·雜篇·漁父》是莊子所著《莊子》中的一篇,講述的是漁父和孔子的一次對話過程。本篇歷來多被認為是偽作,但通篇思想和莊子一貫的主張有相同之處。
  • 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楚辭》原收錄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來王逸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楚辭》因其運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楚辭》中屈原的作品除了不朽之作《離騷》外,還有《九歌》《九章》《天問》《遠遊》《卜居》和《漁父》等。
  • 漁父 | 徐兵
    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鬚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上面這段文字中,漁父作為一個高士的形象首次登上中國文學史的舞臺。「父」古通「甫」,為成年男子的美稱。漁父,即打漁的老翁。花白的鬍鬚和眉毛,短衣長發,飄然而行。
  • 【端午時節】屈原與漁夫
    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 屈原的故事|文史宴
    等到失去朝中位置,他還是關注朝廷,看到新頒布的法令文理不通,會忍不住說幾句,這種對法令說三道四以及完美主義的諸多毛病又被舉報到懷王耳朵裡,疏遠更甚,這就更令人憂傷了。想到曾經自己日夜陪伴懷王,然而這會兒在懷王身邊的卻不知是哪個小人,屈原簡直憂傷的無以復加。         人生得意須盡歡,等到失意時只好獨自吐槽。
  • 論屈原的獨醒精神及其時代意義
    這是十分罕見的生命意志,是一種以較高文化素養為基礎的,遠遠地超出現實和世俗的,純而又純、容不得半點兒瑕疵的人生追求。   屈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 淵明的桃花源,杜甫的茅屋,屈原的《卜居》!
    清白的來到世間,清白的走,他就像一擊強風,灌透後世多少志士仁人,喚醒幾許愛國詩情,使得懦弱勇敢起來,使世俗高貴起來,他走了,留下一腔滿懷忠義的控訴,就有了《離騷》之浩蕩肆意,《九章》《九歌》之瑰麗多姿,《招魂》之傷逝,《天問》之窮本溯源,《漁父》《卜居》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之死節,這些華章,可與日月爭光。
  • 蔣寅|理想的衝突與悲劇的超越—心態史上的屈原
    現實作為的失敗使他的信念受到很大打擊,遲驀之感頓時湧上心來:一「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這時他需要在堅持理想與放棄理想之間作出選擇。他可以放棄理想,從此隨波逐流地生活,但他不願這樣。他曾一度展示了獨善的志向,實際上提出了一個生活態度的問題。以屈原的理想是要兼濟天下的,但現實已打破了他的理想,在獨善與兼濟二者中他無法選擇只能走獨善之道。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遠遊》《卜居》《漁父》各一篇。
  • 淺析蘇軾《漁父詞》中的「漁父」形象
    與傳統「漁父」形象不同的是,蘇軾在《漁父詞》中竭力刻畫和表現的是漁父的「飲」和「醉」。「漁父」嗜酒幾乎是貫穿四首詞。而這種對「飲」和「醉」的突顯,尤其是「酒醒還醉醉還醒」一處,構成「漁父」內在性格中的某種張力。傳統詩詞中,酒有時是助興的手段,當更多時候也表現為某種消極情緒的寄託。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而這一切竟是因為他承受著超常的現實重壓——君昏國危,黨人跳梁,朝政日非,他一再被疏被逐,宮闕日遠,無助絕望日甚一日。     屈原此後的人生正是如此。他把赤子人格堅持到人生終點。     《橘頌》已顯露屈原好修求美、自高自賢端倪。屈原有執著的「美政」理想,希望輔佐楚王成為堯舜般的聖王。《離騷》開篇即讚美自己的出身和生辰,接著一再申述對美質修能的不懈追求。
  • 屈原:在帝王師與婢妾心態之間
    屈原以遍生楚國凌冬不凋的橘樹自喻,紮根祖國,自信豪邁,陽光明媚,與天地、諸神、君王及社會高度和諧,顯露出強烈的使命感。《橘頌》表明,屈子是一赤子,楚國的赤子。赤子面臨相對單純局面時會如魚得水,能按他既有的人格結構勇猛精進。當局面複雜化、異己化,則必會陷入困境。屈原此後的人生正是如此。他把赤子人格堅持到人生終點。《橘頌》已顯露屈原好修求美、自高自賢端倪。
  • 【大美湖北】秭歸,不僅有三峽大壩、屈原故裡,還有竹三百和芝蘭谷
    【大美湖北】秭歸,不僅有三峽大壩、屈原故裡,還有竹三百和芝蘭谷 2020-10-05 14:2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關於屈原投江事件的調查結果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屈原大夫投江事件發生後,楚國郢都於五月望日成立由司馬、司寇、少司命等楚國骨幹官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 依《雞次之典》就屈原大夫溺亡及《招魂》《惜往日》《思美人》等詩歌所發有關內容等情況開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通報如下。
  • 屈原故裡,千年歸州的最後記憶!
    所以哪怕只是衝著這個流傳2000多年的精神符號,秭歸縣屈原故裡也是不容錯過的。今日之秭歸,已非千年來之歸州,三峽大壩的建成,淹沒了11座縣城,其中就包括屈原故裡秭歸縣,所以今日秭歸,是1998年之後的秭歸,而搬遷復建的屈原故裡古建築群,大概也是這座千年古城最後的記憶。
  • 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
    他從現實的政治目的出發,以這種借古諷今的手法,力圖為抗金救亡樹立一面「忠君愛國」的精神旗幟,同時,也是想把它作為投向南宋投降派的批判槍矛。   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儘管在屈原所處的戰國時期,並沒有形成獨立而完整的愛國意識,但屈原特別突出的故土觀念,客觀上已經孕育著愛國主義的胚胎,而在此後對屈原人格的解讀與認知過程中,歷史給予了屈原故土觀念以新的意義和新的內涵。
  • 屈原大夫溺亡調查結果公布
    ,      依《雞次之典》就屈原大夫溺亡及《招魂》《惜往日》《思美人》等詩歌所發有關內容等情況開展調查。      調查中屈原大夫家屬、同事和學生反映屈原大夫生前身心健康存在異常狀況,郢都成立由各諸侯國仵作、巫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通過溯源屈原大夫生前工作、生活和就醫用藥情況,對其健康狀態進行專業醫學評估,並組織現場仵作進行了會商研判,對屈原大夫生前身體狀況、心理特點、性格特質、行為表現進行綜合分析認為,         屈原大夫長期以來工作上自我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