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世紀,農民形象就作為次要元素出現在繪畫中,而隨著風俗畫的興起,農民題材成為了藝術家畫面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到了19世紀中葉法國1848年革命後,普通的農民、體力勞動者和工人成為了藝術家繪畫的主要角色,以表現出藝術家對當時社會政治的關心。當時的現實主義者以質樸不加掩飾的自然風格記錄下當時普通人的生活,同時以這樣的方式賦予辛勤勞作者簡單的尊嚴。
《晚禱》[The Angelus],1857-1859年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 ois Millet,1814-1875]以描繪鄉村農民生活現實主義繪畫聞名,成為了法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畫家。米勒在法國諾曼第半島的鄉村出生,作為農民的兒子深刻影響了他日後的繪畫藝術。他在給朋友阿爾弗雷德·森西耶[Alfred Sensier]的信中寫道:「說實話,農民符合我的本性。冒著你把我當成社會主義者的危險,我也必須承認藝術的人性一面最能打動我……而藝術快樂一面從未向我展示出來。我不確定它是否存在,但我從未感受到。」
《播種者》[The Sower],1850年
《牧羊女與羊群》[Shepherdess and Her Flock],1864-1865
在1848年,米勒展出了作品《篩谷者》[The Winnower]受到了好評,這是他最早描繪農民勞動場景的作品之一。他也認識了幾位藝術家,包括蒂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查爾斯·埃米爾·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和家安託萬·路易斯·巴裡[Antoine-Louis Barye]等,這些藝術家後來組成了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1849年米勒加入了巴比松畫派,自此他就致力於創作農民鄉村生活主題的作品。
《篩谷者》[The Winnower]
1857年展出了《拾穗者》[The Gleaners],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描繪了三名婦女在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田野中收拾殘存田間的麥穗。溫暖的金色光芒預示著農民勞動的場景是神聖和永恆的,婦女深色的衣裙在金色田野中強化了農民質樸結實的形象,讓每個婦女擁有了高貴的、不朽的力量。
《拾穗者》[The Gleaners],1857年
《扶鋤的男子》[Man with a Hoe],1860-1862
《鄉村的女人和小孩》[Woman and Child in a Landscape]
《休息的收割者》[Harvesters Resting],1850-1853年
《夜間捕鳥》[Hunting Birds at Night],1874年
《召喚牛群回家》[Calling Home the Cows],1866年
《收穫土豆》[The Potato Harvest],1855年
《坐在巖石上的牧羊女》[Shepherdess Seated on a Rock],1856年
《蕎麥豐收》[Buckwheat Harvest],1868-1870年
《三男子在穀倉中剪羊毛》[Three Men Shearing Sheep in a Barn],1852年
《葡萄園中》[In the Vineyard],1852-1853年
《種植土豆》[Potato Planters],1861年
《站立的紡紗工》[Standing Spinner],1850-1855年
《兩個男人鬆土》[Two Men Turning over the Soil],1866年
《熟睡的孩子旁縫衣服的女人》[Woman Sewing beside her Sleeping Child],1858-1862年
《剪羊毛》[Shearing Sheep],1852-1853年
《新生的羊》[Newborn Lamb],1866年
《一天工作後》[After the Day's Work],18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