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19世紀農民的鄉村生活日常是這樣的

2020-12-28 騰訊網

自中世紀,農民形象就作為次要元素出現在繪畫中,而隨著風俗畫的興起,農民題材成為了藝術家畫面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到了19世紀中葉法國1848年革命後,普通的農民、體力勞動者和工人成為了藝術家繪畫的主要角色,以表現出藝術家對當時社會政治的關心。當時的現實主義者以質樸不加掩飾的自然風格記錄下當時普通人的生活,同時以這樣的方式賦予辛勤勞作者簡單的尊嚴。

《晚禱》[The Angelus],1857-1859年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 ois Millet,1814-1875]以描繪鄉村農民生活現實主義繪畫聞名,成為了法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畫家。米勒在法國諾曼第半島的鄉村出生,作為農民的兒子深刻影響了他日後的繪畫藝術。他在給朋友阿爾弗雷德·森西耶[Alfred Sensier]的信中寫道:「說實話,農民符合我的本性。冒著你把我當成社會主義者的危險,我也必須承認藝術的人性一面最能打動我……而藝術快樂一面從未向我展示出來。我不確定它是否存在,但我從未感受到。」

《播種者》[The Sower],1850年

《牧羊女與羊群》[Shepherdess and Her Flock],1864-1865

在1848年,米勒展出了作品《篩谷者》[The Winnower]受到了好評,這是他最早描繪農民勞動場景的作品之一。他也認識了幾位藝術家,包括蒂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查爾斯·埃米爾·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和家安託萬·路易斯·巴裡[Antoine-Louis Barye]等,這些藝術家後來組成了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1849年米勒加入了巴比松畫派,自此他就致力於創作農民鄉村生活主題的作品。

《篩谷者》[The Winnower]

1857年展出了《拾穗者》[The Gleaners],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描繪了三名婦女在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田野中收拾殘存田間的麥穗。溫暖的金色光芒預示著農民勞動的場景是神聖和永恆的,婦女深色的衣裙在金色田野中強化了農民質樸結實的形象,讓每個婦女擁有了高貴的、不朽的力量。

《拾穗者》[The Gleaners],1857年

《扶鋤的男子》[Man with a Hoe],1860-1862

《鄉村的女人和小孩》[Woman and Child in a Landscape]

《休息的收割者》[Harvesters Resting],1850-1853年

《夜間捕鳥》[Hunting Birds at Night],1874年

《召喚牛群回家》[Calling Home the Cows],1866年

《收穫土豆》[The Potato Harvest],1855年

《坐在巖石上的牧羊女》[Shepherdess Seated on a Rock],1856年

《蕎麥豐收》[Buckwheat Harvest],1868-1870年

《三男子在穀倉中剪羊毛》[Three Men Shearing Sheep in a Barn],1852年

《葡萄園中》[In the Vineyard],1852-1853年

《種植土豆》[Potato Planters],1861年

《站立的紡紗工》[Standing Spinner],1850-1855年

《兩個男人鬆土》[Two Men Turning over the Soil],1866年

《熟睡的孩子旁縫衣服的女人》[Woman Sewing beside her Sleeping Child],1858-1862年

《剪羊毛》[Shearing Sheep],1852-1853年

《新生的羊》[Newborn Lamb],1866年

《一天工作後》[After the Day's Work],1863年

相關焦點

  • 19世紀法國鄉村農婦的生動寫照|自然現實主義父女畫家的情懷人生
    其實還有一些畫家是貼近底層勞動者,以他們艱辛的勞動生活場景為題材,描繪大自然,以及融入其中的鄉間勞動者的生動畫面,如米勒、布格羅、朱爾·布雷東、喬治·克勞森……米勒作品《拾穗者》1857年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兩位十九世紀專畫鄉村題材的法國父女畫家,朱利安·杜佩(Julien Dupré)和他的女兒特雷瑟·
  • 印象共賞|《拾穗者》 米勒
    該畫描繪了農村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該畫人物形象造得真實生動,筆法簡潔,色調明快柔和,凝聚著米勒對農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創作背景19世紀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畫作為上層社會的專利。
  • 平凡的輝煌——米勒作品精選
    米勒 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農民題材現實主義畫家,作為法國巴比松派的一員,米勒非常真誠觀察自然的以其畫面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鄉村風俗畫中聞名。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
  • 藝評:米勒與他的《拾穗者》
    收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的《拾穗者》將19世紀法國農民艱難生活的情境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透過畫面也能感受到那種困苦與辛酸。秋天到了,金黃色的麥田一望無際,秋收的麥地上,有三個扎著頭巾的農婦彎著身子十分細心的拾取遺落的麥穗,他們身後的那些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麥垛,似乎與他們毫不相關,那彎著的背脊顯得疲憊不堪。這幅作品展出時,立即引起了輿論界的廣泛關注。
  • 佳畫翼起賞|No.54《牧羊女與羊群》 米勒
    本期名畫鑑賞:《牧羊女與羊群》1864年米勒以這幅畫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創作背景19世紀的法國,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替,戰爭頻繁,都市化與工業革命帶來許多社會問題。米萊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親歷了城市生活的貧困,社會的動蕩不安和戰爭的殘酷。1849年,他決定終生定居於巴比松鄉村。從而開始了他偉大的農村系列畫創作。米勒從 1862 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
  • 大師美術課丨米勒的拾穗者
    繪畫史上有一個因為畫了在麥田裡撿散落的麥穗而被大家熟知的畫家——米勒,他的《拾穗者》因為生動的描繪了這一場景,而使得這副名畫名揚世界。20年前,有一部關於拾荒者的紀錄片《拾穗者》,圍繞法國城市中,鄉野裡的拾荒者,用特別的視角講述了這樣一個群體,電影以《暴風雨前的拾穗者》為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討論。
  • 【每日一畫】米勒 晚鐘
    希望美術 希望說- 教育|藝術|生活|少兒《晚鐘》是法國現實主義畫家讓
  • 學賞畫:法國19世紀學院派畫家Paul Delaroche作品賞析
    Paul Delaroche (1797-1856年)法國19世紀中期學院派畫家之一保爾·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年7月17日,生於巴黎,1816年,德拉羅什在C.H.瓦泰爾門下學習。1818年,轉到A.-J.格羅畫室。
  • 米勒: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卻畫出了最溫暖的畫
    我敢肯定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他的畫,但都是零零星星的,沒有象今天早晨這樣被徹底打動了,以至願意花時間聯繫本文的編輯,希望能轉發,並且為其排版。畫中的農村生活、那些幹活的男人、擠牛奶的女人、餵飯的母親和嬰孩……無不彰顯著生活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和靜謐。
  • 米勒《拾穗 》——每日名畫欣賞(108)
    108拾穗 弗朗索瓦.米勒 法國 油畫,83.5×111釐米,1857年, 巴黎羅浮宮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
  • 《拾穗者》生活本色—米勒
  • 油畫和電影完美合體,數十名畫家將這部文學巨著搬上了大銀幕
    據外媒報導,《至愛梵谷》導演多洛塔·科別拉新片《農民》(The Peasants)由The Jokers影業拿下法國發行權。該片延續《至愛梵谷》製作方式,以數十名畫家手繪作畫來呈現79000幀畫面,風格來自19世紀流行的現實主義和印象派畫作,目前前期的真人拍攝工作剛結束。
  • 梵谷米勒莫奈等69件大師名畫臺北開展,價值超33億元
    從遠在法國巴黎的「歐洲最美博物館」——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運來巡展的是,梵谷、米勒、雷諾瓦、莫奈、塞尚、高更、德加等總計49位十九世紀大師69幅殿堂級名畫真跡,總保價值超過4億歐元(約33億人民幣)。
  • 米勒 ▏我窮,但我從未放棄生活!
    這是陋巷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間房,誰也料想不到這名壯年男子竟然就是後來著名的農民題材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因此求學兩年後的米勒回到了鄉村瑟堡。在瑟堡修整了一段時間後,帶著新婚的妻子,米勒又一次踏上了去往巴黎求學的徵途。妻子陪著米勒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卻從沒有任何怨言。當時疾病四起,妻子不料在焦慮中患上了疾病。他們在巴黎生活不足3年之時,米勒的妻子離開了人世。
  • 風景水彩畫:樹林繁茂的山坡-米勒|美術作品
    A.D 19C法國畫家_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生於1814年10月4日至1875年1月20日〕,法國藝術家,法國鄉村巴比松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畫家,以其農民畫而聞名,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就連著名荷蘭藝術家梵谷也是他的忠實「摹」拜者。
  • 藝術之美|蔣勳主講:《米勒《拾穂》與《晚禱》 》
    《晚禱》(L'Angélus)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對農民夫婦在遠處教堂鐘聲響起時,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誠的祈禱。在米勒去世之後,這幅畫幾經易手,最後一位法國人以800,000法郎購得此畫,並捐贈給法國政府。《晚禱》收藏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中。《晚禱》表現了一對農民夫婦在暮色中諦聽遠處教堂鐘聲時正在祈禱的情景。
  • 如悅動的音符|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葉夫根尼·莫納霍夫人體油畫
    文| 大雨798「繪畫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不知道之前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只能看到『現在』——一個時間被凍結的時刻,就好像陷入了琥珀。」——葉夫根尼·莫納霍夫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葉夫根尼·莫納霍夫(Evgeniy Monahov),1974年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很小的時候就在繪畫上表現出極大的天賦。1996年,22歲的葉夫根尼完成了大學的專業繪畫學習,從莫斯科藝術學院畢業。
  • 少女迷離眼神的視覺解構——法國19世紀學院派畫家卡巴內爾作品
    文| 大雨798法國19世紀學院派畫家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 1823—1889年)以學術風格繪畫歷史、古典和宗教題材,更以其肖像畫作而聞名。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藝術天賦,11歲時,便參加了蒙彼利埃美術學院的繪畫課,該學院由法國肖像畫家查爾斯·弗朗索瓦·馬特(Charles Franois Matet 1791—1870年)主導管理。
  • 米勒:藝術是苦澀的
    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的艱辛與殘酷,也感受到這些樸實的勞動者靈魂深處的高貴和堅忍。轉自微信公眾號《設計與哲學》,ID:PhilosophyDesign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