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卻畫出了最溫暖的畫

2021-02-07 陽光三月

Jean-Francois Millet

讓·弗朗索瓦·米勒

法國, (1814-1875)


德拉克洛瓦:「米勒是藝壇的明星,他的創作是革命性的!」



轉者按


開始知道米勒是因為他說的一句話:我從未見到過歡樂,我所知道的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靜謐和沉默。


我敢肯定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他的畫,但都是零零星星的,沒有象今天早晨這樣被徹底打動了,以至願意花時間聯繫本文的編輯,希望能轉發,並且為其排版。


畫中的農村生活、那些幹活的男人、擠牛奶的女人、餵飯的母親和嬰孩……無不彰顯著生活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和靜謐。


我想說,我平日裡總說的「真實的生活」的原型就是這個樣子,只可惜我們遠離那個與天地相聯接的時代。我們只有從作品裡,或遠方,或是在最近也是最遠處——自己的心中去找尋這天然、這純樸、這靜謐——我們要對此保有意識,尤其是如果你還有一兩個小孩的話。




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所以他的畫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見,多為50釐米以下。


沒有更多錢買顏料的米勒,時常就地取材,自己燒制木炭條畫素描。僅僅是素描,也全是那麼地出神入化。




收工了,吃飯了,閃爍的油燈下,男人編竹筐,女人縫補衣裳,提籃裡的小嬰兒,正酣暢入睡。看看這美麗的光!




樹條抽枝,雁雀飛起,一派旖旎晨光。




辛苦一天的農民,種菜種得疲憊不堪,坐下來喘息未定。那個時候的藝術家,再無人留下過這樣的勞作畫面了,它因此有著重要十分的意義。




躲在門板後等麻雀進圈套。多麼清新可喜的畫面呀,再艱苦的生活,都有它的自在怡人處。畫麼,噢,上帝,怎麼畫得這麼好?!




每個看到這個畫面的人,笑意都要飛上嘴角。人生的第一步,要邁向父親。此幅作品,崇拜米勒的梵谷,曾經畫過相同的一幅,以它向米勒致敬。




夫妻共同剪羊毛。力氣大的男人捉住羊,細心的女人,動作嫻熟地將羊兒的長毛剃盡。




冬天將至,砍下柴禾準備過冬。看那枝枝條條的用筆,真是絕妙。




米勒於藝術史中被視其為最重要的那幾幅史詩般的作品,都未放在此文中。我是想說,米勒其它的作品,一點不遜色於人們景仰的那幾幅……來感受一下這如聖母聖嬰一樣的畫面吧,媽媽手把手教女兒織毛衣,美極了呀。



我們不得不說,雖然當初米勒與巴黎彼此不如意,但他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直接師承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無數次去羅浮宮觀摩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原作的寶貴經歷,對他後來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巴黎居住與掙扎過的那十二年,作為一種人生的磨礪與檢驗,反而讓他更確認哪種生活真正屬於自己,對哪一種生命方式更懷有情感。


他是農民,他決定回到自己的領地上是再正確不過了。


他那顆樸素的心,合著手中樸素的筆,要去繪出農民兄弟最樸素的人性本質,也再合適不過了。


看米勒的畫,有多麼的好啊。





那麼柔和的調子,一切籠罩在半透明的朦朧中,充溢著靜謐的美感,洋溢著由衷的歡欣。

他並不一筆一划清晰地刻畫人物的眉目手足,他的勾線與用光都極高明,於若隱若現中,將人物所有的神態與表情都歷歷呈現出來了。


山巒草垛,樹林花草,泥土小溪,牛羊雞鴨,也照樣若有若無,但該在的輪廓都在,該有的細節都有。



學畫的人都知道,用「有」來表達「有」,不夠難。要用「無」來表達「有」,非常的難。

米勒的筆在「有」與「無」之間自由穿梭,技藝臻至庖丁解牛的境界。


他的筆觸還那麼溫情。


米勒筆下多女人與嬰孩,她們不著眩目的白衣白裙,也沒有宗教畫裡輕盈如羽的飛翔感,全是穿著粗布衣服、躍動著心跳的實實在在的平凡人。



女人在勞動的環境裡或立或行,嬰孩在家中或玩耍或入睡,卻都如降臨人間的聖母與聖嬰,散發著一股令人心醉的甘美味道。


米勒許多生動入微的畫面,再現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家庭。


他的一生與妻子相濡以沫,他們共同養育了九個孩子,生活雖然清貧,勞作已然艱辛,卻並沒有剝奪全家擁抱在一起的歡愛與溫馨。


我最愛那母親照料著嬰孩、於燈下縫補、教他們讀書織毛線的畫面了,每看一遍心都要沉醉一回。


也愛看他們一家人房前屋後地做吃食、忙農活的生活場景,幅幅勾魂攝魄,直接切入人的情感深處。


他的筆觸更是十分端莊神聖。


西方人有濃鬱的宗教情結,過去的藝術家,畫神的多於畫人的人。


耶穌、聖母、維納斯、天使,他們是神,是藝術家最鍾愛的題材;國王、主教、哲學大家、學界巨匠,他們是人,是藝術家景仰、愛描繪的人物。


在眾多藝術家精湛的筆下,神有神的容貌,人有人的樣貌。


而米勒的畫呢,多是在田間低頭彎腰勞作的農人農婦,衣履厚重,氣息沉默,模樣樸實得無以復加,可是,那真是神奇,他筆下的農民,怎麼看都帶著神性,有神的呼吸與樣子。

這是他心中裝滿著對勞動者虔誠的情感,筆頭自有一股虔誠氣,畫面也因此有了神一般的靜穆與端莊的緣故。




我們最為熟悉與仰慕、永久保存於羅浮宮裡的米勒的那幅《晚鐘》,就約只有半米的尺幅。

方寸之間畫出一對田間勞作的夫妻與神、與大地的呼應關係,至純至美,感動著見到它的每一個人,也始終感動著以前並不完全懂得他的藝術價值的、他自己的國家。

確實,《晚鐘》是在米勒去世後,法國政府花巨資購回的、他們鍾愛有加的國寶。

這似乎是對今天的藝術家們的一個重要提示:尺幅大小與作品所要傳達的深刻意義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小幅作品,也可以有史詩般的氣魄。



在不同的藝術家眼中,藝術有它不同的使命。


嗜美之人把藝術看成是美的天使,擅長思索的藝術家將它看成是一種哲學思辨,有宗教情懷的人視藝術為自己的宗教,而米勒只說「藝術的使命是一種愛的使命」。

這句話是最有高度也最謙卑的。


藝術家賞美畫美不是難事;而思辨是向理性邁進,不見得要有溫情;宗教麼,可能只是自己的個人信仰,不一定與他人有關。


唯有把愛當成使命的藝術家,他的每一次筆觸都仿若是在施愛,他的畫面也才總是瀰漫著那種柔和安寧的氣息,以及,充滿著一種人性的光芒。


最人道的,其實是最接近神性的。


看他的作品相當於是在受愛,人的心,怎麼會不被深深地感動。


我一直不捨得寫米勒,今天終於知道,我是怕我對人間,不如他那麼虔誠與謙卑。



此幅《嫁接樹木的農夫》也是巴黎羅浮宮珍藏的作品。接近一米大,是他少見的大尺幅作品中的一幅。不知米勒省了多久的錢,才有材料畫出這麼一幅好畫來。




《把尿》這幅油畫只有29×512.5px的尺寸。但你會介意它小嗎,你是意識不到的,你只會讚嘆它的傳神,它的溫情脈脈。




我一直很偏愛這幅《餵食》,百看不厭。也許,是想起自己在幼兒園得到的母愛?噢,米勒的光,把控得如此高超。




這是上篇素描《剪羊毛》的油畫版,喜歡得不得了。




《休憩》最能看出米勒的個人情懷,他的溫厚,他的隱忍。他不為生活艱辛而譴責命運,只是再現它,讓世界來體恤這種艱辛。




米勒說:「我從未見到過歡樂,我所知道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靜謐和沉默。」但誰說靜謐與沉默不是更深的歡樂?




《倒水入甕的女人》也是小尺幅的油畫,它同時還有版畫與素描,張張精彩之極。




《攪牛奶》近一米長的素描!


弗朗索瓦·米勒(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最初只是個諾曼第種田的農民,而農民應該只識種田,是不應該畫畫的。



近二百多年前的巴黎一如今天,從性質上來講,更多是有產階級與上流社會的樂園,是高雅藝術發展的發源地,農民輪不上有產者正眼瞅一瞅,想畫農民的人更不用瞧上一眼了。


但人的天賦不會因預設的外部條件就躲藏不出,米勒因種田磨得粗糙的手,拿起畫筆竟然從容有加,十七八歲已經畫得有模有樣了,可見上帝是很偏愛這個對生命充滿虔誠的農民之子的。


因家庭尚算富裕,二十歲出頭,父親便將他送去巴黎學習繪畫。



可以說,無論是米勒對巴黎,還是巴黎對米勒,雙方都無法接受彼此。


畫室裡的同學嫌棄他是個鄉下青年,說他土,老師也嫌他不懂裝懂。


米勒對巴黎的種種矯情庸俗,浮光掠影的歡樂做作,也感到難受萬分。


只有去到羅浮宮,他才覺得那是一片鄉村景色般清新的綠洲,難以計數的大師們的作品,堵塞了他一雙渴望藝術的饑渴的雙眼,震憾著他的心靈,令他驚喜到差不多暈厥。


目測心記,潛心琢磨,他的繪畫技巧一時大長。


在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他一些傑作如《拾穗者》、《晚鐘》、《牧羊女與群羊》裡,都能依稀見到一些藝術大師如德拉克羅瓦、尼古拉斯·普桑等的薄薄的影子。



有天賦的人不一定同時被給予財富。


當藝術家,如果不是家底殷實,如果作品一時不被需要,註定了就是要與清貧為伴的。


因為繪畫的那個過程,無法再去創造其它財富,相反會更加消耗,畫布顏料等等工具,都需要用錢去購買。


為了養自己的繪畫,米勒也畫過他深惡痛絕的巴黎的那些庸俗女郎。


但他很快意識到這相當於是自己在走絕路,拐個彎兒不見得拯救了自己的藝術,只怕把未來的藝術生命也要搭進去。


一旦意識到問題所在,他就寧願清貧、而只照藝術的純粹路線走了。


他要畫他想畫的、熟悉之極的東西。


彼時的巴黎,一時也無法認識到這個土裡土氣的藝術家的價值所在。


「巴比松畫派」是我們今天很熟悉的一個法國藝術畫派,而在當時,巴比松只是巴黎遠郊楓丹白露旁的一個貧窮封閉的鄉村,零零星星有幾個藝術家因那裡的風光奇美,去居住過。


米勒算是最早住進巴比松的藝術家之一,他是跟在法國哲學家盧梭身後住進來的,一住就不走了。



他是農民,他與他的妻兒回住到鄉下,如魚得水。



農村只有風光與農民,他在勞作之餘,就畫農民與風光。



他筆下的農民,無它,洗衣做飯,撿拾柴禾,打草播種,餵孩擔水,談情說愛,就是身邊發生的事,就是自己做的事。



只有自己最熱愛的生活,才可以令人充滿情感與激情地動筆,畫出最逼近心靈深處的作品。



與自己心跳合拍的作品

將亙古地打動當時與後來的人

因為

人性終究相通


本文轉自平臺:名畫記


原文連結:米勒: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卻畫出了最溫暖的畫

相關焦點

  • 平凡的輝煌——米勒作品精選
    米勒 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農民題材現實主義畫家,作為法國巴比松派的一員,米勒非常真誠觀察自然的以其畫面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鄉村風俗畫中聞名。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
  • 來自大地深處的溫暖:大寒冬夜跟陳漫之博士一起品讀米勒的畫
    在雲南的紅土地上,他沉浸在米勒的畫中,深感靈魂的相契。看到他在朋友圈發的米勒讀畫感悟,我問他,可否分享給寓諸無竟和古典書院的朋友們?他非常樂意,而且表示,或可藉此講課機會,寫一本關於米勒的書。於是,約定漫之博士在大寒之夜(1月20日晚上7-9點)來古典書院荔枝微課直播平臺,跟大家分享他讀米勒的心得。
  • 【每日一畫】米勒 晚鐘
    他出身於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志學習繪畫。後來到巴黎從師特拉羅虛學習。1849年後,定居於巴比松村,在此米勒結識了柯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且一住就是27年之久。其代表作品有《晚鐘》 《拾穗者》《播種者》《死神與樵夫》等。該畫描繪了法國北部深秋寒冷的一個黃昏,一對年輕的農民夫婦站在空曠的原野上,他們衣著樸素,沒有華貴的服裝和飾品。
  • 佳畫翼起賞|No.54《牧羊女與羊群》 米勒
    本期名畫鑑賞:《牧羊女與羊群》1864年米勒以這幅畫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從而開始了他偉大的農村系列畫創作。米勒從 1862 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根據宋思爾(Alfred Sensier)的說法,雖然米勒未曾向任何人提及此事,但是「這件作品全盤佔據了他的思維」。藝術鑑賞《牧羊女與羊群》中,畫家採取逆光的手法,牧羊女背著光的站在草地上,宛如一尊雕像。
  • 米勒:藝術是苦澀的
    轉自微信公眾號《設計與哲學》,ID:PhilosophyDesign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所以他的畫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見,多為50釐米以下。
  • 拉斐爾前派最有才華的畫家 畫出了生動的女性
    《盲女 》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題材來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奧菲莉亞》是最受歡迎的代表作之一,米萊斯用細膩精緻的筆調刻畫了感人的場面,充滿悽涼哀婉的情調。是拉斐爾前派的三個創始人中年齡最小、才華最高的一位(其它兩位是亨特和布朗)。
  • 冰冷中的溫暖:西方畫家筆下殘酷的瘟疫
    ,是著名的畫家提香最傑出的學生,這個名字不是他的真名,而是外號,意為「染坊之子」.作品繼承提香傳統又有創新,在敘事傳情方面效仿米開朗基羅,突出強烈的運動,且色彩富麗奇幻,在威尼斯畫派中獨樹一幟。米勒是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作品是《拾穗者》,這件作品2012年的時候來過中國,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是一架包機直接從奧賽博物館運過來的,教科書上多次出現,包括周恩來總理寄回覺悟社的明信片,用的都是這張圖,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形象深入人心。
  • 有史以來最愛畫老鼠的畫家原來是他
    今天是農曆鼠年正月初一,中國古代繪畫中,以老鼠入畫則極少,存世畫作中最早的一件是傳為元代錢選的《瓜鼠圖》,而說到有史以來最愛畫老鼠的畫家,那大概非齊白石莫屬。我們借齊白石一套畫鼠的作品給大家拜年啦!
  • 北宋最兇之畫:成畫即被銷毀,畫家下獄砍頭
    這幅畫究竟是什麼內容呢?他真的能在世界的兇畫榜上排名第一嗎?嘿嘿,各位先別著急,我先領著大家看看世界繪畫史上,兇名在外的兩幅畫,一幅畫畫完,作者死了。另外一幅畫畫完,作者沒事,可是收藏這幅畫的人,全都接二連三地去世了。
  • 中國最貴畫家:娶了10個老婆,做了100天和尚,畫了1000張假畫
    2016年,香港,張大千的《桃源圖》拍出了2.7億港幣的天價,轟動一時,堪稱中國最貴的畫家。張大千和民國當時著名畫家黃賓虹有交往,黃賓虹最喜歡清代畫家石濤的畫,是當時收藏石濤畫最多的人,也是鑑賞石濤畫作的頂級權威。張大千也喜歡石濤,但他手上沒有精品,於是就向黃賓虹借,黃賓虹一聽臉就耷拉下來:「你開什麼玩笑啊,這幅畫怎麼能借?不借不借。」
  • 為什麼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都熱衷於黑白畫
    「人們認為是20世紀的抽象藝術家最先轉向了黑白畫,但幾個世紀以來,畫家們都是偉大的色彩主義者,並徹底地被他們的調色板所限制,」第一個探索這個主題的大型展覽共同策展人萊利亞·帕克(Lelia Packer)說。展覽有大約70幅畫,其中許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和私人收藏,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單色:黑白畫展」證明了在沒有色彩的情況下畫作能夠有多少的展現力。
  • 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
    這位只有在「印象派十大畫家」這種排名出現的藝術家,在世時沒什麼名氣,貧困潦倒一生,遠不如其他特點鮮明的印象派畫家們受歡迎。 但他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執著於印象派風景畫。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
  • 夫妻畫家畫明星,他把林志玲畫得飄了起來,她把章子怡畫成了慈禧
    喻紅在18歲上大一那年,因畫了一幅堪稱經典的素描《大衛》而名聲大噪,後來成為職業畫家和美院講師、教授,成為當代女畫家中的皎皎者。劉小東經過多年打拼,特別是近年創作的一幅油畫《違章》在藝術品市場拍出了6000多萬的天價,也使他成為知名的當代一線畫家。
  • 與眾不同的靜物畫家,最愛畫紅磚頭,曾經一幅紅磚圖賣了29萬!
    這位畫家,專畫靜物,最愛畫磚頭薛廣陳是我國現代的一位畫家,他擅長油畫,最愛畫靜態的東西。在一次採訪中他曾經表示他自己的創作與別人有很大的不同,把他的畫歸類到寫實派或者抽象派似乎都不是很對,他的畫結合了這兩個國風,這也正是他獨有的特點,可以畫出別人沒有畫過的東西。許多畫家為了跟風,盲目地將現代的元素融入到畫中,導致畫出來的東西仿佛不倫不類。
  • 他窮困潦倒,靠燒畫過冬,卻成為日本最有影響力的畫家
    這位將介於古典寫實和印象派之間的外光技法移植到日本的畫家,要求學生將黑色從調色板上排除出去,但藤田嗣治卻逆其道而行,在畢業創作《自畫像》中大量使用了黑色,他質疑道:「作為東方人和日本人,熟知黑色的韻味,作為生命的黑色為什麼不能在油畫中使用?」 在很多日本畫家還沉浸於明治以來對於西方油畫風格的迷戀之際,藤田嗣治就已表現出一種對於日本民族審美精神的自覺。
  • 鄭山麓,畫大畫的畫家,地道的北京味!
    故而,鄭山麓畫出了所思、所見,畫出了新心境,展現了山水畫的時代之美,充分表達出了當代中國畫家的精神韻致,給畫壇帶來清新的面貌。鄭山麓是學院走出來的藝術家,有著紮實的藝術功底和修養。中央工藝美院的出身使得他與從純美術學院走出來的藝術家有所區別,後期他轉攻中國畫很不容易。
  • 農婦的畫200元,畫家的畫500萬,長得卻差不多……
    王珍鳳一幅價值200元的作品和一位知名畫家周春芽價值500萬元的畫作,被網友拿來全方位無死角地PK了一番。不少網友質疑:「200元和500萬的差別,誰能說得清?」小編找了兩幅畫,大家可以投票感受一下,能不能分出個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來?先不著急公布答案。王珍鳳:農婦畫家,青島平度市萬家鎮馬二丘村農民,僅小學文化程度,務農之餘,在一家製鞋廠工作。
  • 義大利著名畫家畫出來的世界最著名的長脖子美女
    2021-01-02 08:38:59 來源: 菲爾創意藝術 舉報   義大利著名畫家畫出來的世界最著名的長脖子美女
  • 佚名畫家的花鳥畫大賞,宋畫多牛?也就是隨便就能畫出這樣的程度
    花鳥畫是中國繪畫三大畫科之一,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式與風貌,尤其在五代及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給了花鳥畫繁榮發展的契機,也讓它成為了宮廷畫院繪畫的重要類別,在此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精工細麗的作品,呈現出繁花似錦的景象。
  • 大師美術課丨米勒的拾穗者
    而在這個畫派中,最能實事求是溫和表達農民與自然現實關係和矛盾的應該是畫家米勒。他的畫風不能歸類為巴比松畫派,但是他在巴比松的小屋裡和一家人生活了二十七年,時間比誰都長。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這裡完成。同時他也是十九世紀法國畫家中,悲觀主義派的典型人物。米勒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無餘,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畫作富有詩意。筆觸親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