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在可以一瞬間看到光譜中所有的顏色,然而接下來你卻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你一定會認為你錯過了什麼,但實際上灰色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簡單的想像。
幾個世紀以來,畫家們故意將其藝術中的色彩淨化,以達到更加微妙和複雜的效果。從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倫勃朗(Rembrandt)和英格斯(Ingres),再到德加(Degas)、畢卡索(Picasso)和格哈德·裡克特(Gerhard Richter),藝術家們在黑白的世界中不斷進行著創作和再創作,來完善他們的作品。
「人們認為是20世紀的抽象藝術家最先轉向了黑白畫,但幾個世紀以來,畫家們都是偉大的色彩主義者,並徹底地被他們的調色板所限制,」第一個探索這個主題的大型展覽共同策展人萊利亞·帕克(Lelia Packer)說。
展覽有大約70幅畫,其中許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和私人收藏,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單色:黑白畫展」證明了在沒有色彩的情況下畫作能夠有多少的展現力。
這一過程的開始,正如其他西方教會中的藝術一樣,在12世紀,西多會僧侶開始限制彩色玻璃窗使用的顏色,以減少感官刺激,鼓勵人們更多的專注於冥想。幾個世紀後,在早期的北方文藝復興時期,虔誠的信徒會在四旬齋期間將布鋪在他們的塗有顏色的祭壇上。幸運的成員可以用塗成灰色或中性色調的百葉窗掩藏他們色彩豐富的藝術。
展覽最早的作品之一是佛蘭德大師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用一套橡木面板製成的可攜式阿爾塔爾片,它的特點是用兩個純灰色圖像呈現出類似鑿刻的石像效果。模仿雕塑確實是應對「放棄顏色」這一挑戰的一個巧妙的方法。
《天使報喜》(大天使加布裡埃爾;Virgin Mary)(1433 - 1435)
帕克表示這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和雕塑家之間激烈競爭的核心問題。「(那時候)有一個著名的辯論,叫做「比較輪」,即藝術之間的對比。米開朗基羅和萊昂納多都就這一現象發表過自己的觀點。大多數時候,雕塑家批評畫家只能在二維空間中進行表現。」
而畫家們則用黑白畫來進行回應,用這種方式來展現在光和影應用中是如何形成立體感的。威尼斯畫派畫家提香(Titian)把這個想法應用於畫作《一個女人的肖像》(約1510 – 1512年),這幅畫展示了一個看似雕刻在石頭上的女人半身像。
多年來,模仿雕塑這一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室內設計,以產生時尚的效果,同時用繪畫技藝模仿石頭不需要過多花費。事實上,一些畫家選擇用單色來複製彩色畫作作為炫耀的一種方式。它證明了他們有掌握光和沒有顏色的陰影的技能。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讓·多米尼克·英格雷斯(Jean-Dominique Ingres)在完成了被譽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裸體女性之一的《大宮女》(1814年)之後的幾年裡,他以黑白兩色的方式展示了他對陰影繪畫技藝的掌握。帕克說:「這是一種更好的理解光線在各種表面產生不同效果的方式。」
隨著印刷術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傳播,藝術家們明白,如果能將畫作進行複製,那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因此,在製版工人的指導下,畫家們開始把彩色的傑作變成黑白的,他們需要把這些圖像轉化為印刷媒體的線性設計。
但到了20世紀,當畢卡索(Picasso)、沃霍爾(Warhol)和裡克特(Richter)等藝術家開始使用黑白技術來模仿機械列印的產品時,這種做法的另一面就出現了。
巴勃羅·畢卡索,《宮女》(公主瑪格麗塔瑪麗亞) (1957)
畢卡索在《格爾尼卡》(1937)這樣的畫作中臨摹了新聞紙。但他同時也受限於他的調色板,他模仿了例如:1957年的《宮女》(公主瑪格麗塔瑪麗亞),這是畫家迭戈·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squez)58幅抽象畫作的一部分。把場景還原成黑白分明的對比和黑暗,狂亂的線條。「他畫得很快,」帕克說。「他在回應他偉大的前輩,並試圖超越他,這是一場競爭。」
如果沒有像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這樣的20世紀激進分子的作品,單色藝術的展覽就不會完整。他在畫布上塗上黑色琺瑯漆,以表明他們不是幻覺的窗戶,而是一種實體。還有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他把人們熟悉的標誌變成了灰色(如美國國旗),藉此使這些標誌陌生化,以實現更為明顯的諷刺意味。後一位藝術家的代表是一幅創作於2007年的拼貼畫,類似於繪在木製百葉窗上的石板。
格哈德·裡希特,《海爾格·馬圖拉與她的未婚夫》(1966)
「所有的光線都變成了灰色的陰影,」帕克解釋說。「這是你的眼睛感知顏色的方式。」埃利亞松(Eliasson)在展覽的目錄中解釋說,我們目的是讓觀眾的眼睛看到的比平常多。他寫道,我們的眼睛「在黑白照片中會比彩色圖中像發現更多的灰色陰影。」「很顯然,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們一直是明智的。」「單色:黑白畫展」將於2018年2月18日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