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地深處的溫暖:大寒冬夜跟陳漫之博士一起品讀米勒的畫

2021-02-07 寓諸無竟

對於陳漫之博士,寓諸無竟的朋友們應該非常熟悉了。還記得「在書」的這個視頻嗎?裡面的漫之跳得多麼自由:


「在書」諸君海濱化蝶(這個視頻已有三萬多點擊量)



漫之去年已經從中央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去雲南財經大學任教了。在雲南的紅土地上,他沉浸在米勒的畫中,深感靈魂的相契。

看到他在朋友圈發的米勒讀畫感悟,我問他,可否分享給寓諸無竟和古典書院的朋友們?他非常樂意,而且表示,或可藉此講課機會,寫一本關於米勒的書。

於是,約定漫之博士在大寒之夜(1月20日晚上7-9點)來古典書院荔枝微課直播平臺,跟大家分享他讀米勒的心得。

下面是他講米勒的一小段錄音,大家可以邊聽邊看下面的圖片和文字(這些文字也是他的直播課程內容大綱)。


直視大地上人類的命運


——己亥歲暮讀米勒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

現任教於雲南財經大學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及鍾正山美術館


《晚鐘》是米勒的代表作(見上圖)。米勒自己說,他期望著觀眾能在畫中聽到鄉村傍晚的鐘聲,那來自遠方和諧的鐘聲。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米勒深深地感到,自己已經創作了人與大地的較量趨於歇息時刻的寧靜而憂鬱的詩畫,表現了黃昏時刻在廣袤荒野上孤獨祈禱者的莊嚴偉大。在《晚鐘》裡面所流露出來的,正是人在艱難人生中所透出的詩意,詩意即是生活本身。這詩意的分量很重,比如一架天平,那一端是沉重的勞動,是人在大地上艱難生存的現實,而這一端便是在勞動的間隙從遠處傳來的鐘聲,所以,這鐘聲才有分量,作品所流露出的詩意才會有分量,它和日落的光輝一樣,靜謐而悠遠,長久籠罩著我們。看米勒的畫,很自然地讓我想起荷爾德林著名的詩句:「人,充滿勞績,然而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這句詩幾乎可以囊括米勒畫中的全部意蘊。人生,就客觀上說,我們任何一個人,事實上都不免於勞苦,不免於艱難,然而,只要真誠地對待生活,真誠地在勞動中獲得生存,那麼這在大地上頑強生存生生不息的人生,本身即是充滿詩意,這詩意,不是淺薄而是深厚的,不是浮華而是壯麗的。


《行進中的樵夫》這幅畫是米勒素描中的精品(見上圖)。一個背著一大捆柴草向前行進著的樵夫,他的身體彎曲,然而他的步伐有力。人的一生,就是背負著艱辛苦難而有力地行進在大地上的一生。這幅畫,就像一個象徵性的生命寓言。米勒是用畢生精力描繪大地的畫家,他的作品中到處洋溢著泥土的氣息。赫爾曼斯這樣評價米勒:「真是怪事,大地從畫框中升起來了,它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濃鬱和厚重,穿過它的土塊和青草,我們看到它消隱在天邊。我們聞到泥土的氣味,我們似乎可以用手指把它弄碎。在大多數風景畫家的作品中,泥土是表面的,而在米勒的作品中,它卻是深刻的。」


米勒的畫在當時自不乏推崇者,但同時也受到部分評論家的尖銳批評。如有些人批評米勒的畫筆觸模糊、色調沉悶,批評他總表現鄉村生活粗俗的一面。這話我們或許正應該反過來看,在米勒而言,他要表現的並非一般畫家眼中所謂的一些優美細節,而是畫家所深刻觀察和體會到的生活的真實,米勒堅信,藝術需要清晰有力地表現,表現在大地上永恆存在的生命的活動,以及其中所存在的永恆的壯麗。因而米勒總是試圖發現並表現生活中具有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並給予強有力的藝術表現。 


米勒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同時我們也認為他是一位勇士,其原因在於敢於面對貧窮生活的現實,並在貧窮生活中竭盡全力追求生命的的本質,進而表現在藝術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貧窮生活總是覷著眼來看的,並抱著一種躲閃的心態,而米勒則目不轉睛地直視它,並迎接它的挑戰。另一方面,米勒也有著一顆孩子般的心,他像孩子一樣保持對生活對自然純真地觀察和體驗,他用純真質樸的心靈體會和感悟鄉村的一草一木。米勒十分喜歡孩子,並頻頻描繪孩子的形象,尤其是他晚年的畫作,在溫暖的色調中洋溢著家庭生活的溫情。


米勒和梵谷所處的時代相隔並不遙遠,並且他們都是在法國鄉村成就的畫家,米勒在巴比松,梵谷在阿爾。我們之所以將這兩位畫家做比較,一方面是因為米勒和梵谷都有深厚的宗教情懷,他們都深受基督教精神的影響。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米勒,說他就像是一位鄉村的神父,而梵谷曾渴望成為一位牧師。另一方面,米勒和梵谷在性格和繪畫風格方面又有著明顯的差異,米勒性格沉靜內斂平和,而梵谷則是率真奔放。這也從很大程度上導致二者在人生和藝術追求上走向不同的道路。毫無疑問的,米勒和梵谷都飽受貧窮生活的折磨,米勒在貧窮生活中努力尋求安頓,並且也把這種安頓展現在作品當中,而梵谷的人生就像一團火,熊熊燃燒,然後驟然熄滅,他的畫作,展現出那火焰的輝光。此外,我們都知道梵谷崇拜米勒,視米勒為導師,我們確實可以看出他們兩人藝術上的共通之處,他們都不做生活細枝末節的描繪,他們用心靈作畫,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充溢著飽滿的感情和雄渾的力量。米勒主張正常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一點他深受法國畫家普桑的影響,因此米勒的畫是深思熟慮的產物,他不是信手將油彩塗抹到畫布上的畫家。這一點梵谷則不同,梵谷的繪畫是從內心噴發宣洩而出的,因此雖然他的繪畫表現和米勒一樣質樸有力,在色彩的絢爛方面超過了米勒,但米勒作品中的深沉靜穆,在他這裡是沒有的。


米勒的畫作,集中了描繪了諸多的鄉村勞動場景。他說:「我們的綱領就是勞動。」拾穗者、樵夫、趕車的人,以及嫁接果樹的人,汲水的婦女,這些日常勞作的人,都成為米勒作品中的主角。在米勒的思想世界中,勞動就是生活本身,人的生命來自土地,註定無法脫離土地,我們在勞動中獲得糧食,在勞動中養育後代,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勞動中損傷身體和消耗生命。就在觀察與體驗人與大地的矛盾中,米勒把目光投向「火紅的落日,灰白的黎明,暴風驟雨,落葉揚沙,候鳥的棲息遷徙,歲月的輪迴,四季的更替……沒有一件事情不是息息相關的。」人,一方面在大地上辛苦勞作,另一方面把目光投向天空,人似乎試圖脫離這大地上的艱辛苦難,但人又長久地在大地上獲得生命的安頓。米勒用畫筆展現了人與大地之間的矛盾與和諧,其中含有永恆的壯麗。


我在讀米勒的畫時,總是想起陶淵明,並非僅僅由於他們都在作品中展現了田園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直視生活的人,他們同樣經歷貧窮生活的挑戰,但他們都沒有退避,在貧窮生活中尋求生活和心靈的安頓,並且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人生的安頓,並把這種安頓流露於作品中。他們內心都充滿矛盾掙扎,然而終於趨向平和,於是在作品中皆展現出「高貴的單純,靜謐的偉大」(溫克爾曼評古希臘藝術)。在藝術追求方面,他們重視思想,對傳統和生活皆有深刻的洞悉,他們都秉持清晰而有力地表達這一宗旨,在畫面或詩歌中,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瑣碎細節,而抓住生活和事物的本質。因而他們的表達,皆是看似平淡、內斂而不動聲色,但其中卻含有巨大的力量,因為這最後在作品中呈現出的平淡,是一系列深刻矛盾調和與解決的結果,所以他們的作品給予人的感動是深廣而持久的。在性格方面,我們甚至也發現了他們二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內向、憂鬱而沉靜的,就像拉·封丹描述米勒一樣,他們的內心時常流露「一顆憂鬱心靈的隱秘的歡愉之情。」在他們二者而言,內心鮮有世俗淺薄的歡樂,而是有著洞悉人生和現實之後的「隱秘的歡愉」。


米勒的繪畫,重視生活普遍意義的尋求與表達。他在1893年寫給雷蒙泥埃的信中說:「如果僅僅就我的願望而言,我將很強烈地表達這個典型,表現我思想上認為是典型的人物,表現普遍意義上的真實。」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米勒的風景畫中,沒有一幅會讓我們感到他不是大自然的一個縮影。他們都會讓人覺得這些小天地正向無限伸展的太空延伸。米勒就像西奧多盧梭那樣,使人『在每件事物面前及在他們身上,都仿佛看到了整個宇宙』。」米勒的作品,試圖表現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所展現的永恆的壯麗,而他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小小的畫框中間,留下了永恆壯麗的一些生動片段。

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亦可進入課程直播間(可先進入佔位,到時再聽課。可永久回放。直播不能聽的,可另找時間聽)。

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大寒:堅冰深處春水生
    大寒時節,大地呈現出一派寒野蒼茫、銀裝素裹的景象。天氣雖然依舊寒冷,但在晴朗的午後,已能聽到堅冰深處汩汩的春水聲。隱約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 中國郵政 2019-31 二十四節氣 小版張。
  • 米勒: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卻畫出了最溫暖的畫
    米勒許多生動入微的畫面,再現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的一生與妻子相濡以沫,他們共同養育了九個孩子,生活雖然清貧,勞作已然艱辛,卻並沒有剝奪全家擁抱在一起的歡愛與溫馨。我最愛那母親照料著嬰孩、於燈下縫補、教他們讀書織毛線的畫面了,每看一遍心都要沉醉一回。
  • 【每日一畫】米勒 晚鐘
    19世紀的藝術世界有兩股力量的抗衡,一方是傳統力量,另一方是新生力量,而當時的畫家米勒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在1849年,黑熱病在巴黎泛濫。為了躲避瘟疫,米勒攜家遷居到了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巴比松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樸實的民風極大地震撼了米勒。從此,他在這裡過上了早出晚歸的農夫生活,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熱愛的繪畫。每天晚上回到家裡,他都會在昏黃的燈光下創作。
  • 讓滾燙的文字,溫暖你的冬夜
    跨過最長的夜,等最溫暖的光一碗熱湯圓,等待歸家的驕子歷經最漫長的黑夜,沉澱更耀眼的江湖最是時光短,灣芯燈火,為你溫暖不滅夜晚延長了思念,院裡的歡聚,不舍晝夜穿越冰點的陽光在簷上鋪滿,唯有你灼灼年華溫暖予我最長的夜,醞釀著最洶湧的時代夜色沉澱,冰封之下暗湧激蕩在漫長的冬夜裡,靜候暖陽的照面從今天開始,所有念想都流向故鄉趁著夜的長,把美好的夢做個遍
  • 大寒 | 2019年的「五運六氣」,增補陽氣,預防流感.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生機潛伏、萬物蟄藏,即將結束的冬季,隱隱感受到大地春回的跡象,是百花繚亂中又將開啟新的周而復始。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宋朝詩人王之道有詩句「曈曚半弄陰晴日,慄烈初迎小大寒。過了大寒,又一年。
  • 今日大寒: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文|徐新 當漫天飛舞的雪花輕撫著蒼涼大地,寂寥的原野靜靜地任由凜冽的寒風肆虐時,大寒時節開始君臨天下,徹骨的寒意籠罩了整個大地。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壓軸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十二月中,冷氣積久而為寒,大者,乃凜冽之極也。」《授時通考·天時》曰:「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就是說,「大寒」時的天氣寒冷到了極點。
  • 米勒:藝術是苦澀的
    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的艱辛與殘酷,也感受到這些樸實的勞動者靈魂深處的高貴和堅忍。轉自微信公眾號《設計與哲學》,ID:PhilosophyDesign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
  • 來自「大地」的聲音
    來自「大地」的聲音
  • 大師美術課丨米勒的拾穗者
    《播種者》1850年 油彩畫布米勒定居巴比松村的第一幅作品在米勒表現的農民題材中,始終將農民形象與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作為大地的主人突出在畫面上。藝術批評家戈蒂埃看了這幅畫以後指出:「播種者好像是用泥土本身塑造出來的一樣。」從這幅畫中我們看了農民和土地生命與共的關係。
  • 巴蜀之地 | 秋水翁:時令之趣——大寒
    所以人們指大寒有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古人認為雞是木畜,提前感知到春氣,開始孵小雞了。此時,鷹隼之類的徵鳥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再五日「水澤腹堅」,上下都凍透了,寒至極處。然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要開始走向消融,萬物便會有萌動的欲望。故大寒,雖是冷得極至,萬物凋畢,然新的生命卻在悄悄地孕育。
  • 對白與獨白|保羅·喬爾達諾作品《黑與銀》品讀會
    對白與獨白保羅·喬爾達諾作品《黑與銀》品讀會
  • 佳畫翼起賞|No.54《牧羊女與羊群》 米勒
    本期名畫鑑賞:《牧羊女與羊群》1864年米勒以這幅畫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這幅畫無論是色彩,還是牧羊女形象都處理得比較細緻、統一、和諧。抒情的憂鬱,加強了全畫的感人力量,真實感加強了全畫的鄉土氣息。創作背景19世紀的法國,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替,戰爭頻繁,都市化與工業革命帶來許多社會問題。米萊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親歷了城市生活的貧困,社會的動蕩不安和戰爭的殘酷。1849年,他決定終生定居於巴比松鄉村。
  •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大寒在何時,過年還冷嗎?
    過幾天就是大寒節氣了,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過了大寒又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 我有一個弟弟 · 來自星星的你 給孩子讀首詩 · 第191期(專屬推送)
    擁有著另一個世界純淨 天真 可愛像溫暖的風柔軟了媽媽的心房來自星星的你是安靜的美男子會瞪著亮亮的眼睛聽媽媽講小王子的故事來自星星的你是快樂的小精靈會隨著音樂搖頭晃腦地手舞足蹈來自星星的你是溫順的小綿羊會搖晃著小腳丫等待媽媽給你穿紙尿褲來自星星的你是饞嘴的小花貓會咧著小嘴坐在樓梯上開心地吃手指餅乾來自星星的你是小小的跟屁蟲會不知疲倦地跟在姐姐的身後瘋跑來自星星的你是可愛的癩皮狗會擠眉弄眼賴在媽媽身上不願離開
  • 2021大寒祝福語及圖片 大寒祝福語2021簡短一句話
    這個時候我們都會給自己思念的人來一句溫暖的問候和祝福,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2021大寒祝福語及圖片,摘抄一句下來,讓這個寒冷的日子增添一點光彩吧! 【大寒祝福語簡短】 1、大寒日怕南     2021年的大寒馬上就到了,在這個冷到 的天氣裡,你在幹嘛?又在思念著誰呢?
  • 【佳澤問候】(今日大寒)◆2018-1-20 星期六 臘月初四
    大寒至 堅冰深處春水生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歲末天冷到極點,物極必反,明天始一天天走向立春。古人說,大寒後五天,母雞先感知春意,開始抱卵,準備育小雞了。再五天,鷹隼開始搏擊長空。再五天,立春,堅冰凍透了河心。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了極點,就要開始轉向消融了。
  • 平凡的輝煌——米勒作品精選
    米勒 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農民題材現實主義畫家,作為法國巴比松派的一員,米勒非常真誠觀察自然的以其畫面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鄉村風俗畫中聞名。米勒算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閒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
  • 冬夜,想家
    當一個個想家的音符飛了起來,孤寂的心房定能盛開出溫暖。有人說,順著冬天的脈絡走一遍,回家的日子就更近了。每日傍晚下班,在天色將晚的黃昏,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總能遇見一位老爺爺在角落裡賣烤地瓜。烤地瓜的氣味香甜,帶著記憶的淳樸,總讓人忍不住想買一個。而當掰開剛出爐的烤地瓜的那一刻,酥暖香糯的質地,總讓人慾罷不能,熱氣在黃昏裡消散,一天的疲憊瞬間被治癒。冒著熱氣的食物,總會讓人想起兒時的炊煙嫋嫋。
  • 大寒將至,俗語: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啥意思?大寒是什麼時候?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意思很簡單:大寒節氣,詩人把臘酒斟滿酒杯,靠近火爐取火。無事莫開門將大寒的冷描寫的淋漓盡致。大寒是冬春交替的節氣,梅柳待陽春到來。大寒是1月20日,臘月初八,距大寒不過幾天時間。大寒是一年中最後的節氣,過了大寒就是春,新節氣輪迴會開始。在大寒節氣中,最適合進補,吃豬牛羊等大肉補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