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是在秦安地域流傳的著名曲種,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說是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海中一朵奪目的浪花。秦安小曲起源非常早,從現在的曲牌名細究,有許多元曲的影子在裡面。秦安小曲是用秦安方言演唱的,在曲子中也大量應用了秦安方言,俗中有雅,雅中帶俗,滲透著地方傳統文人和普通老百姓共同的智慧和思想,雅俗共賞。從演唱方式來看,既可以單人獨唱,一把三弦伴奏即可自彈自唱,抒情感懷,追古思今;也可以眾人合唱,三弦、二胡、罄碗、甩板、打琴、笛子共同奏出和旋。既可以在勞作之中、田間地頭或者炕頭庭院信口哼唱,也可以在節日期間登臺亮相莊重地演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秦安小曲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境內民眾喜愛,既能登大雅,亦能趨民俗,春節期間,在秦安城鄉大多數村莊的社火演出中都會有小曲伴唱。在小曲流傳的過程中,由於各地的方言和風俗,以及傳人技巧的高下等原因,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變異,這一點我們甚至在通渭小曲中也能聽到秦安小曲的影響,但是,通渭小曲明顯地向民歌的方向變化。民歌化的改造讓小曲易學易唱,隨口抒情。由此可以看出,秦安小曲是一座音樂的礦山,可惜長期以來沒有多少人從中挖出什麼,即使前些年政府倡導創作的」縣歌」,都是參照了蔣大為的風格。
秦安小曲從古到今的創作者一是境內知名文人,二是普通的小曲演唱者,他們文化層次和生活經歷和感懷各有不同,所以創作出的小曲各具情態,如亂花迷眼,一些經典句子百唱不厭,百聽不厭。流傳至今的小曲曲目和版本不甚枚舉,但傳說中最為有名的是胡纘宗的《玉腕託帕》,這個我也是聽說,尚未見過,不知世上真的有沒有存在這個曲子?另一人有名的創作者是清代進士、翰林院學士張思成,張思誠的爹是張位,父子兩翰林,在秦安是很有名的,張位在朝庭中修過國史,因為抄錯了一個字而被貶官,後來在蘭州的蘭山書院當山長,活到八十多歲,張思誠也有「三尺巷」的傳說,後來這專利好像被南方的某地奪得了,因此,讓張思誠的傳說越來越像一個盜版,但是,無論如何,張思誠在家信中引用過」千裡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樣的詩句來勸說家人這一事實,至少顯出了他的心胸。張思誠創作了好多曲牌和曲詞,豐富了秦安小曲的內涵這一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
說得有些遠,當代秦安小曲得到國家重視,傳唱者紛紛被挖掘出來,創作的劇目也不小,境內文化館老館長姚常德,書法家程廣平等人都有得意之作。姚發茂君是個秦安小曲的狂熱愛好者,他博採眾長,不但熟悉各種曲牌的唱法,而且懂得各門各派的唱法,研究得比較深。另外姚兄在郭嘉中學上學時已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文學青年,首先創辦的郭嘉中學的華陽橋文學社,聚集了一批文學愛好者。後來,他迫於生計,放棄了繼續求學,但業餘仍然創作不輟,於秦安小曲則情有獨衷,所以創作的作品文學色彩很濃,演唱起來也琅琅上口。以下所選兩首小曲即為姚兄得意之作。
記得縣上大老康熙德老人曾翻譯胡纘宗的《秦邑賦》的最後兩句「豈謂高山大澤而無龍蛇哉」為難道說山喝頭就沒有長蟲嗎?秦安小曲就是一條很不錯的長蟲,為中國文學或者亞文學早已開創了一種新體裁,她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很鄉土,很親切,當然這是對秦安土著來說的。
秦安小曲《送寒衣》
1,【越調】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孟姜女手提衣包稍歇站,夫範郎在雁兒來的那邊。
2,(悲宮)秦始皇徵丁太殘暴,黎民百姓怨聲載道。奴與郎喜結良緣才三日,衙吏便來到,不管我哭告,綁走了奴夫範郎做役勞。
3,【三道彎】朝起盼夫回,暮臨盼夫歸,朝朝暮暮不見夫的影。想夫想的奴日夜獨傷懷!
4,【楊柳青】早春風暖花兒開,花謝春去夫沒回。草繁葉茂盛夏來,夏過夫君仍不歸。秋來紅果扎堆堆,奴在樹下獨徘徊。秋晚大雁已南飛,眼看嚴冬即將來。夫無寒衣恐凍壞,趕做棉衣手飛快。
5,【下屬樂】棉衣棉褲棉鞋帽,快快縫好急打包。揮別父母辭老小,風風火火往北跑。
6,【崗調】一路打聽一路討,夜宿荒舍或古廟。一月有餘艱辛勞,遙見長城方才到。
7,【三字頭】長城外,好風光,人山人海紛紛忙。但逢人,便打探:是否見到奴夫範郎?
8,【混江龍】都說不曾見,屢問有人言:範郎累倒在數月前!屍身怎不見?埋在城牆間!累死屍骨隨牆被土掩。孟姜女聽罷瞪大眼,不信這是說真言:老兄休哄奴,老兄休胡言,範郎身強體力壯,怎會累倒在數月前?得知這是真實情,孟姜女頓感地轉天旋,不由哭聲放,珠淚灑胸前,撕心裂肺失容顏,悲聲響徹天地間。
9,【降夜香】哭一聲殺人的蒼天,你為何這麼的兇殘,(奴的夫)為何這般福薄命又淺?夫妻恩愛只有三天,一朝分割天涯遠,(奴的夫)豈料今朝夫命斷!直哭的天昏地暗,悲切切淚溼衣衫,(奴的夫)頃刻間城倒夫屍現。
10,【大五更】慟哭整七天,悲將夫身斂,安葬後忙把棉衣焚燃,願夫君九泉之下也不受風寒。後事別無牽,投江隨夫還,叫聲郎君為妻與你來做伴,好鴛鴦到陰曹地府重相見。
11,【瓊珠調】北風漫捲天野黃,落葉繽紛依幹旁。冰淚千裡念孟女,情思獨專憐範郎。幾號城倒八百土,一焚衣傳九萬鄉。無情最是雲端雁,年年時來揪人腸。
12,【越尾】華夏曆來多聖賢,巾幗烈女情重志也堅,忠貞事跡不鮮見,世稱賢,哎,這才是,千裡送寒衣,世代流傳!
~~~~~ 河灘閒雲2014年9月於神木大柳塔紅泥梁
《噙油伴讀》
1、【越調】天上玉皇,成紀出了個胡都堂,學富五車、絢麗詩章。魁星煥鬥中得探花郎。
2、【悲宮】胡先賢年少常夜讀,繼母卻把燈油藏,害得他為讀聖典借月光,一時雲遮亮,字影忽兒恍,進書房獨自焦急又彷徨。
3、【三道彎】忽聽門聲響,姐姐身影晃:躡手躡腳來在書桌旁,嘴噙清油輕輕吐在燈盞上。
4、【疊羅經】原來大姐見弟很感傷,左思右想還得幫他忙:將身去了家廚房,口噙油與弟送來到書堂上!
5、【岔兒調】先賢急忙忙將燈點亮,謝過姐姐來相幫。捻來筆墨硯,詩書手上掂,霎時間聽得讀書聲聲琅。
6、【三字頭】胡先賢,將書念,直念得燈光忽忽閃;有大姐,做針線,靜靜的一旁在陪伴。
7、【楊柳青】一更裡讀的是《易經》,大姐飛針仔細聽;二更裡讀的是《詩經》,大姐輕輕跟著吟;三更裡讀的是《禮記》,大姐暗暗在記憶;四更裡讀的是《唐詩》,讀到傷處大姐泣;五更裡讀的是《史記》,大姐勸弟要休息。
8、【越尾】先賢這才駐筆合書,耳聽雄雞喚日出,彷佛輕身步青雲,朝天闕。哎~,這才是噙油伴讀,標榜千古。
~~~~~河灘閒雲2014年12月9日
幾點說明:
一、關於「天上玉皇,成紀出了個胡都堂」這句話的引用,有朋友極力反對,說是「先賢胡纘宗,無論怎樣,都不能和玉皇大帝相齊並論!」這個意見也很有點道理!~這句話是我小時候從父親那裡聽到的,他的原句是「天上有個玉皇,地上出了個胡都堂」。前天晚上,我在寫作此小曲、決定是否採用這句話之前在幾個家鄉群裡諮詢了一下家鄉朋友,每一個群裡都有老鄉朋友說他們從長輩那裡聽到過這句話,於是便堅定了我採用它的決心!我是這樣想的:先賢胡瓚宗是明朝人,而這句話能夠一直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到了今天,至少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了!儘管這句話用現在人的觀點看它,確實是不合乎情理,但是,它能夠流傳幾百年,這本身就是存在的硬道理,我們沒有絲毫的理由不尊重它!何況,它是真真貼貼地反映了在古代、胡瓚宗胡都堂,在家鄉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本身的實力!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在家鄉的小曲之中還原、紀錄家鄉的歷史民情!
二、這篇小曲曲詞從大前天晚上的開始寫作,到昨天晚上的彈唱成曲,歷時僅僅為兩整天,其中有不完善之處是必然的,函待以後熟練唱的過程之中逐步加以完善。
三、在創作和成曲的過程中,得到了網名為夕陽紅、阿、蓬萊仙客、空同道人等幾位同仁們的大力支持,特此真誠致謝!
四、這篇小曲曲詞以人物動作的諸多動詞的形象性見長,是經過了一番功夫的錘鍊的:希望喜歡並吟唱的朋友要注意動詞的準確性,切不可隨意改動!
五、再囉嗦一點,關於「楊柳青」段做一點小說明:為什麼就把《易經》放在先賢讀書的「第一讀」呢?~因為,《易經》為中國「百經之首」,是「中華文華的源泉」!(由於《易經》比較「堅澀難懂」,所以說「大姐飛針仔細聽」);接下來是《詩經》,也為「百詩之首」,是中國先古詩歌和民歌的總集。(而正因為它是民歌,比較易懂,所以說「大姐輕輕跟著吟」);第三就輪到《禮記》了,它是有關古代社會「禮節」的書,包括「國禮」和「民禮」: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民族(因為是講做人的禮節的,故而「大姐暗暗在記憶」);跟下來便是讀唐詩:胡瓚宗先賢詩詞高雅、著作頗豐,一定是深得唐詩精髓的!(唐詩有許多婉約詩是很傷感的,說「讀到傷處大姐泣」者,說明大姐除了「噙油伴讀」的孤膽狹義、聰慧機智之外,又有很感性的一面,更加豐富了大姐的人物形象);最後描繪到先賢讀《史記》,胡瓚宗歸隱鄉居後曾主修秦安志,是故必備豐厚的歷史知識與基礎的,故如是說!~當然,這裡只是一個排比式簡單羅列,藝術地再現和說明了先賢的博學廣讀,而已!……
來源:成紀文苑微信公眾號
編審:馮喜成 編輯:王文芳